延续性护理应用于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疗效论文_陈晶

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骨一科 湖北孝感 432000

摘要:目的 对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高龄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以评价与常规护理的优越性。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科行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65岁以上患者共计7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人;对照组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延续性护理,追踪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12个月后其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高龄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可以增强髋关节功能恢复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高龄患者;延续性护理

因老年人骨质疏松多发,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股骨颈骨折这一易发于老年人的创伤性疾病在临床日益增多。因常规术后需长期卧床休息,高龄患者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故近年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高领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得到更普遍的应用。但因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点,尤其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者,术后局部受到扭外力后易出现新的骨折,影响康复效果,延长康复进程,而科学的延续性护理可以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1]。为此,作者将延续性护理模式应用于高龄股骨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远期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科行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65岁以上患者共计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29例,年龄65至83岁,平均年龄(74.3±6.5)岁,骨折部位为左侧股骨颈者40例,右侧股骨颈者38例;排除标准为:年龄<65周岁者,既往存在股骨颈骨折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者,既往脑卒中病史导致下肢活动障碍者,存在严重心、肺等功能障碍者,精神异常无法配合者以及不同意参加研究者[2]。按入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受伤部位和骨折类型等一般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围手术期护理 ①加强病情监护并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术后3天内患者如出现明显疼痛则可给予镇痛泵等药物处理,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并观察并纪录引流物的性状、色、量等,如出现异常应怀疑有无感染可能,及时通知医师处理。②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待术区局部软组织肿胀消失,疼痛减轻后,大约7日左右开始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如局部被动活动或床上自主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早期康复。③因患者出院后一般需要数月的康复期,为此应指导患者出院后加强饮食营养,如高钙类肉、奶制品,以及水果蔬菜等促进肠道蠕动食品。

1.2.2 观察组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 ①在病人出院前即对其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并纪录,包括其一般状况、并发症和合并症、生活方式倾向等,并纪录患肢活动程度等情况。②病人出院时立即为其建立延续性护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病人住院期间的治疗、护理等情况,以及健康评估的内容,以后即以档案为依据开展延续性护理。③建立专门的延续性护理组织,有高年资主管护师负责,为每位出院患者在档案基础上进行术后1年时间的随访,主要是了解患者肢体康复情况,对患肢康复运动进行指导,教育患者观察患处皮肤颜色、肿胀、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并指导家属帮助患者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④每15天随访一次,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讲解处理,落实患者有关饮食、锻炼等一般情况,没有做到位的进行督促,将结果回馈给主治医师后应将新的指导信息反馈给患者。

1.3 评价标准 对比术后12个月后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评分)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4],并发症主要包括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处疼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均选择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12 个月Harris 评分对比情况 术后12 个月随访对照组Harris 评分为(61.02±13.21)分,观察组为(75.22±12.20)分,观察组康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星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3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龄老人逐渐增多,因老年人髋周肌肉萎缩,肢体骨质疏松,一旦遭受巨大外力易出现股骨颈骨折,现骨科临床对高龄病人多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能够避免患者长期卧床,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但因老年人固有的生理特点,其术后恢复速度和康复效果与年轻病人相比欠佳,需要通过加强护理来提高其康复效果。常规的护理模式主要着眼于病人住院期间的护理,在患者出院后即告终止,而此时患者的康复尚处于开始阶段,因此病人因缺乏康复的专业指导而可能明星影响功能恢复的效果。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患者出院后仍给予定期的随访指导,及时解答患者疑问并督促其进行功能锻炼,形成了贯穿整个康复期的完整体系[5]。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不仅在康复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因此对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明显的临床价值,值得继续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娟,蒋维连.外科大手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01):18-19.

[2]李鸾,罗宗键.康复训练对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3):188-189.

[3]姚允萍,耿硕.阶段性康复功能锻炼在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09):112-115.

[4]李占峰,谭毅.Harris评分和X线在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4):115-116.

[5]李秀萍.延续性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01):96-98.

作者简介:陈晶(1987.7——),女,湖北孝感人,就职于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骨一科,本科,护师,研究方向:骨科护理学

论文作者:陈晶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7

标签:;  ;  ;  ;  ;  ;  ;  ;  

延续性护理应用于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疗效论文_陈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