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的科技属性_科学论文

论社会科学的科技属性_科学论文

试论社会科学的科技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试论论文,属性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传统观念认为,科学技术就是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而不包括社会科学。这种认识,对于传统科学来讲是有道理的,但是,对现代科学技术来说却是很值得深思的,因为,它已大大落后于科学的发展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广泛的影响,人们在探索这一思想时发现,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在物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并非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它涉及到一系列的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于是提出了社会科学是生产力的命题。社会科学是生产力命题的实质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中,是否包含了进去。这实质上提出了,科学技术范畴之内,是如同传统认识那样是只包含自然科学,还是把社会科学也包含其内呢?如果科学技术包含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生产力的命题也就自然成立了,因此,提出科学技术是否包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否具有科技属性是合乎逻辑的。

199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及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的我国科学工作的基本方针,再次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我国科学工作的基本方针其核心就是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只有真正切实实现了这个结合,才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之中,不仅自然科学,而且社会科学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没有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将会落空。因此,重新考察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从研究对象看社会科学的科技属性

研究对象是科学主体的认识客体,客体的性质不同,反映到头脑之中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形成了门类不同的知识体系。我们在研究学科关系时,应首先研究它们对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现象,社会科学的对象是社会现象,两者的界限似乎是经纬分明的。但是当我们深入到科学与对象之间的深层次去考察时,就会发现,事情并非象我们理解的那样。的确,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现象为对象的,自然现象是被认识的客体,自然科学的对象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系。但是,众所周知,自从有了人类以来,自然对人类而言,是打上了人的意志烙印的自然,与人类活动无关的纯自然在人类的认识范围内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当人工自然出现之后,这个问题变得更为明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人一方面是自然的产物,附属于自然界。另一方面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分化出人与人的关系体系,这也就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人与人的关系体系虽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系中分化了出来,但它并没有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两种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关系被日益强化。那种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体系的区别绝对化的认识,显然是一种片面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这种认识不符合科学自身的进化历史。

在中世纪之前的古代,科学尚在襁褓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和人与人关系的研究混杂在一起,一部学术著作之中,既有自然科学知识,又有社会科学知识;一个古代的学者,既是自然知识的探索者,又是社会知识的创新者。

在黑暗的中世纪,科学是神学的婢女,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必须服从上帝的意志;不管是自然知识的探求,还是社会知识的探索,都必须在圣经指导下进行;不管是那个学科的知识,都要用宗教教义包装起来。由此可见,在这个时期的科学研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和关于人与人关系的研究被扭曲为与上帝关系的研究。

大约到了十五、十六世纪,首先是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成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然后,社会科学也随之从上帝的怀抱之中挣脱出来,开始对人负责,成为研究人与人关系体系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分手了,它们的研究对象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分。但是,这种分野却是一种历史现象,当人类社会迈入现代文明的门槛后,分野又开始合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又和对人与人关系的研究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体化的东西。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重合首先在交叉学科中表现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在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从原有学科中独立出来,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又重合在一起。如社会生物学、生态经济学、技术美学、计量经济学、生命伦理学等,由两门或数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而成。这些学科不仅要一方面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还要研究这两种关系之间的关系,对这两种关系综合研究。如果用传统的以研究对象为标准,去划分它们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我们将无所适从,陷入生物学史上鸭嘴兽分类的困境。

研究对象的重合还表现在综合性学科及综合性课题的研究之中。当代社会是科技、生产、管理一体化的社会,大量的问题绝对不是一种或数门科学所能解决得了的,于是出现了综合性学科与综合性课题的研究。比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学就成为现代科学的一门新兴学科。这门学科,实质上是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综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门学科的综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科技进程已大大加快,使科学技术与经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其他领域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大大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越来越综合化、全球化,现代社会遇到的问题有相当数量的属于人与自然的多种矛盾及人与人的多种矛盾的综合。比如,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农村社区都市化、森林面积下降、土壤流失、沙漠不断扩大等,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需要由多种学科的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的协作攻关,否则是不可能解决的。显然,综合性学科与综合性课题的研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多层面复合,很难区分它属于自然科学,还是属于社会科学。

3 从研究方法看社会科学的科技属性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同研究对象一样,也经过了“合流——分流——合流”的发展历程。在古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混在一起,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由直接观察获得感性材料,然后运用一定的逻辑方法进行整理,使之上升到理性。研究方法的分流是中世纪之后发生的。1543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发表,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方面分道扬镳了。自然科学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先后开始运用科学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而社会科学却与数学方法及科学实验方法无缘,仍然停留在仅仅依靠直观观察与定性描述上。但是,这种分流是暂时的,早在十七、十八世纪,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家,已经开始尝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这种尝试不管其成功与否,它毕竟打破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界限,是合流的一种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之后,实验方法、数学方法已经广泛地用于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决策学、预测学等学科,不仅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方法与实验方法,而且成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用实验室的墙壁把研究对象从大环境中隔离起来,排除掉与研究课题不相关的因素,提高观察材料的精确性,并且可以使对象在人工的控制下反复出现,大大提高了主体对客体观察的准确性。社会科学运用实验方法,虽然不能象自然科学那样,把对象用实验室的墙壁从社会中分离出来,但是,它可以以一定的手段,在一定的区域、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条件下,使对象相对地与社会分离,可以达到控制对象的目的。从本质上讲,历史一去不复还,社会事件是不可重复的。但在人工控制下,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社会现象可以以相似的面貌出现。因此,社会科学运用实验可以达到使对象重复出现,排除与课题无关的非相关因素,提高观察准确性的目的。事实上,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实验方法被广泛地成功地应用着。

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拉瓦格:《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7 页)正是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停留在定性的文字描述性的研究水平上,被人误解或由此被怀疑是否有科学性。数学方法是运用数学的概念,对对象进行分析、描述、论证、运算等,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知识模型化。在社会科学的对象之中,存在着复杂的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关系,只有掌握了这些数量关系之后,才能把握对象的本质。最早应用数学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是英国的“政治算数学派”,早在1690年威廉·配第就在其《政治算术》中,成功地运用了统计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数学方法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离散数学、概率论、集合论、群论、拓扑学等,在经济学、决策学、预测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运用。数学的统计方法、模型方法、公理方法等,不再是自然科学的特有方法。

具有当代科学方法论特征是系统科学方法,不仅已广泛地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而且也已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如系统科学中的系统工程方法、模型化方法、信息方法等,在解决当代社会复杂问题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代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也已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崭露头角,为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方面的一系列突破,甚至自然科学家也不能不惊呼,社会科学把自然科学的方法都拿走了,简直很难从方法方面去区别它们。

4 从成果的功能看社会科学的科技属性

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科学家的思维成果。科学成果总是先以知识形态出现,而后通过学习教育,使人们掌握它,成为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当然,也就使知识形态的科学成果人格化了。然后,人格化了的科学成果,通过掌握了知识与技能的人用于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发挥作用。由此可见,科学成果的功能是多层面的,既有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也有理论的、实践的。当今世界是一个高科技领先的时代,人们普遍注重科技与经济的作用,本文仅就这个热点问题,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方面,来比较一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与联系,来重新认识社会科学的科技属性。

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它的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作为知识形态的自然科学的生产力功能,是通过一系列转化来实现的。首先,通过学习教育训练,使之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然后,劳动者应用掌握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改造或创造或使用劳动资料,并通过劳动,把知识渗透于劳动对象之中,把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形成现实的劳动过程,使科学最终物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自然科学物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并非是自然科学自己的事,而是与社会科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过程。

社会科学在科学技术物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参与到每个物化环节、物化阶段之中。它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物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前提是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科学知识。而科学家的成长,科学家队伍的建设,科学研究的条件,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都是一系列社会活动的展开,如果没有社会科学参与,这些活动将无法进行。第二,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物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这个转化是通过一系列教育培训实现的。并且劳动者的劳动态度、职业道德、身体健康状况、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等也是构成劳动能力的重要方面。同时,劳动者劳动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过程,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实现。可见,没有社会科学参与,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将不可能成为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第三,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过程,就是科技成果物化为社会产品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过程,这也是一个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科学的参与的。

任何社会生产都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个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它们相互依存、变化相关,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脱离其他环节,都不能运行。然而,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自然科学只能解决生产中的生产技术,把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问题,就是在生产这个环节中,离开组织管理,科学成果就不能转化为社会生产产品。而其他三个环节,也就是交换、分配、消费三个环节,则主要是社会问题,要靠社会科学来解决。如果交换、分配、消费没有解决好,将会影响到生产环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功能,将会完全落空。

5 结论

我们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成果功能等方面,全面分析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结论是十分明显的,把社会科学排斥在科学技术之外是十分错误的。在中共中央发布的科学工作的基本方针中曾要求我们,要把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这就更突出了社会科学的生产力作用。我们落实科学工作的基本方针,必须充分认识社会科学重大作用,那种把社会科学排斥在科学技术之外,对社会科学采取冷漠、甚至歧视的态度,显然是不科学的,它将大大削弱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空,全社会应引起足够重视,改变这种片面的认识。

标签:;  ;  ;  ;  ;  ;  ;  ;  

论社会科学的科技属性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