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云龙镇中心小学,四川省 简阳市 云龙镇)
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潜在的情感,给予学生正确的观念,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其他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朗读教学对于发展学生语言,正确使用语言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声情并茂、浑然忘我地朗读,能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朗读中得到熏陶和培养,朗读训练应该是过程与方法、任务以及目标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朗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衡量一堂课成功的标准。笔者就语文朗读教学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书声琅琅”是学生悟情明理的捷径。
崔峦先生曾经讲过: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要让语文课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必须要在课堂上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朗读要始终贯穿阅读教学,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就是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体味、理解。尤其是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许多课堂的自由朗读时间都不够充分,只在老师的催促下,匆忙地念完课文,有的甚至没读完就在老师的示意下停止了,这样学生不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朗读训练没有真正做到扎实有效,又谈何“琅琅”声呢?“用各种方式读”指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齐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小组读、领读等等,但不是单纯追求朗读技巧,要学生拿腔拿调的读书,这看似强化了阅读理解,其实只是达到“煽情”的读书,不能算真正“书声琅琅”的课堂,所以朗读不单指时间长、遍数多、形式多,还必须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理解和体会文本,让学生浸入文本,流连其间,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做到情在读中生,理在读中悟。只有在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建立联系后,才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如我在执教三年级上册《七颗钻石》时,学习小姑娘为妈妈找水的情节,首先让学生读这部分内容,联系自己对妈妈的感情谈出对这段话的感受,感受到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接着提问: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小姑娘对妈妈的爱?学生一边思考一边想象小姑娘的内心世界,有了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后,再读这段话,学生读得至情至深,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唤起学生的感受,虽然学生的生活经历千差万别,但他们对妈妈的爱却是相同的,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书,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自然比单纯地技巧指导效果更好。
二.范读,点燃学生朗读热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几乎每篇课文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所以我在备课时,总是把朗读放在首位,朗读的第一步做到正确、流利,不出现错误,对于感情色彩较浓的一类课文,特别注意揣摩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力求做到表达准确,把内容读活,把握好整篇课文的朗读节奏和语调的变化,直到自己对自己的朗读满意了,再迈入第二步:品味,当反复读几遍后,对关键词往往会有新的理解,教师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最能看出语文老师功力的环节,只有当老师品出了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分生命》时,我着重抓住“犹豫、终于、微笑、一动不动、郑重其事”,把小男孩贝贝的复杂的心理和勇敢的表现读出来,通过反复品读,把自己融入故事中,感受到小男孩对妹妹真挚的爱。让自己进入这样一个感人的情节中,才能带动学生,感染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局限,往往把握不好感情,这就需要教师去诱发学生心中的感情,用教师的阅读热情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就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又如教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时,在引导学生观看幻灯片的同时,反复诵读,理解文中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抓住“清、静、绿、奇、秀、险”这几个关键词赏析突出“真”字。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奇丽,进入如临其境的境界,从而培养了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学中,范读应选择在学生读过之后,让学生有自主的时间先体会,再在老师的范读下产生新的感悟,有再朗读的欲望,这样学生朗读起来更有热情,更加投入。
三.把握学段要求,有序进行朗读指导。
新课标里关于朗读指导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仔细看,课标的三段目标表述几乎一样,其实,他们是有差别的。低年级要求“学习用”,中年级要求“用”,高年级要求“能用”,看似细微的差别,却明确了不同年级朗读要求的不同,明确了朗读教学所指向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朗读的能力,这就提示了语文教师注意在不同的学段,对小学生的指导应有所侧重,循序渐进。
低年级时,应以教师教为主,逐步交给学生逗号、句号、自然段等不同的停顿。先一个字一个字挨着看,把生字词找出来,解决了字音和词义后再连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感叹句、问句该怎样读,遇到长句子和特别拗口的地方教师可这样来指导学生读: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学生试读——指名读——读后评价——齐读。这一学段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第二学段以学生朗读实践为主,教师应处于帮助、指导的位置。如指导问句的读法,不仅要指导疑问、设问、反问这些不同句式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而且要联系不同的语境,同样一句话,读的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如疑问句:“这件事是你做的吗?”可以根据语调的高低和语速的快慢表达怀疑、赞扬、讽刺等意思,但如果把他放如特定的语境中,就应该读出特定的语气来。在指导学生语气的同时,还特别要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文本,带着自己的感情体验来朗读。读第三学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自己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教师的引领和指点应更加精到,朗读的要求要提得明确、恰当,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放声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综合思维活动,它需要学生集中高度的注意力,才能读得声情并茂。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多朗读,课外的书籍也要求学生朗读,我给我班的学生布置的一项常规作业就是每天读一段话,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书中的一段,可以是一篇作文,还可以是一则故事,但都要求他们大声地朗读出来,认真地读,入情入境地读,避免只为欣赏内容而浏览式的读,遇到精彩、生动、有趣的地方多读几遍,达到背诵的目的,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这样坚持了两年,学生的朗读水平明显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人类最微妙的教育工具。”朗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表现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韵味的重要方法。在读书声中再现美文的情境,倾听作者的心声,感悟文本传达的哲理。我看到了语文课堂的另一种别样的美丽,是那么质朴,那么本色,那么怡然自乐,那么富有语文味!
论文作者:秦诗琼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流利论文; 正确论文; 感情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