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爱娟[1]2004年在《大鼠肝细胞L-FABP、FATP4在NAFL形成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大鼠肝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和转运蛋白(FATP4)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形成中的作用并从脂肪酸代谢角度探讨其发病机制。 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基础饲料组(正常对照组,C组)、高脂饲料组(脂肪肝组,F组),其中每组各分为2、4、8、12周4个时相点,每时相点5只动物。动态观察各组:(1)动物体重的变化;(2)测定肝脏组织甘油叁酯(triglyceride, TG)、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以及血清中TG、ALT和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变化;(3)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4)用RT-PCR方法分析大鼠肝脏L-FABP和FATP4及其相关的基因酰基辅酶A合成酶(acyl-coA synthetase, ACS)mRNA的变化;(5)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L-FABP、FATP4在肝细胞中的分布及蛋白表达。 结果:(1)2周后F组体重较C组增加P<0.05,4周,8周,12周时均高于同一时相点的C组,差异显着P<0.01。(2)血清中FFA、TG变化:F组于4周后开始升高,随时间延长,TG、FFA含量逐渐增加,8周、12周时明显高于C组(P<0.01;血清ALT含量变化:高脂饮食2周及4周后,血清ALT与C组比较无明显变化,8周时开始升高,12周时升高最为明显,与C组比较相差显着P<0.01;肝组织TG、MDA变化:F组大鼠肝组织TG、MDA于4周时开始升高,随时间延长,其含量逐渐增加,明显高于C组P<0.01;(3)HE染色结果显示:C组大鼠肝脏无异常发现;F组肝脏在4周时出现脂肪变,8周出现轻度脂肪肝,12周出现中、重度脂肪肝;(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FABP在C组肝细胞胞浆中着色浅淡,弱阳性表达,在F组随着时间延长,染色加深,呈片状分布,范围扩大。FATP4在C组肝脏中呈散在分布,胞膜着色,弱阳性,F组2周散在分布,着色较正常加深,F组4、8、12周着色逐渐加深,阳性细胞数增加,呈现弥漫阳性。(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脏L-FABP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显示:F组在喂养2周时,肝脏L-FABP mRNA和蛋白表达开始增强,4、8、12时逐渐增强,于12周时达到高峰,与C组比较相差显着P<0.05;肝脏FATP4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结果显示:F组在高脂喂养2周时,肝脏FATP4mRNA和蛋白表达开始
王军[2]2003年在《大鼠肝细胞PPARα在NAFL形成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大鼠肝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中的作用并初步从脂肪酸代谢方面探讨其机制,为早期临床防治NAFL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95只Wiste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基础饲料组(C)、高脂饲料组(H)、基础加吉非罗齐饲料组(BG)、高脂加吉非罗齐饲料8周组(HG)和高脂4周后再加吉非罗齐组(HG′),其中C、H、BG、HG组各含1周、2周、4周和8周4个时相点,HG′组含1周、2周及4周时相点,每组5只动物。(2)动态观察各组:①动物体重、肝重、肝重指数的变化;②通过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病理变化;③分别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大鼠肝脏PPARαmRNA和蛋白水平;④免疫组化观察PPARα在肝组织中的分布;⑤RT-PCR检测大鼠肝脏脂肪酸氧化相关的基因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LCAD)、酰基辅酶A氧化酶(AOX)和细胞色素P450A1酶(CYP450A1) mRNA表达;⑥测定肝脏组织甘油叁酯(TG)、丙二醛(MDA)、以及血清中TG、谷丙转氨酶(ALT)和游离脂肪酸(FFA)等生化指标的含量变化。结果:①动物体重、肝重、肝重指数的变化情况:8周后H组体重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体重相差不显着(P>0.05);各组肝脏重量排序为HG>H>BG>C,HG′组与HG组无差别, HG组与H、BG、C之间两两相差显着(P<0.05);肝脏指数变化情况同肝脏重量;②HE染色结果显示H组肝脏在4周时出现轻度脂肪肝,8周出现中、重度脂肪肝;③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脏PPARα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显示:a、BG、 HG和HG′组在使用吉非罗齐1周时,PPAR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升高达到峰值(P<0.05),之后呈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H组PPAR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1周时即显着升高(P<0.05),在2周达到峰值,之后呈下降趋势,但仍然显着高于正常水平(P<0.05);b、同一时相点不同组间变化规律为:C组、H组、BG组PPARα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依次升高,各组相差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HG组与BG组无差别;④H组、HG组及BG组肝细胞核棕黄色阳性着色强于C组;但组间及各时相组之间着色强弱不易辨别。⑤LCAD、AOX和CYP450A1 mRNA表达变化规律与PPARα相似;⑥第2周后肝脏内TG、MDA含量在H组明显高于HG、BG和C组(P<0.05),随时间延长,H组TG、MDA逐渐增加(P<0.05),后3组之间含量相近(P>0.05);HG′组随时间延长,其含量逐渐降低(P<0.05),8周时与正常相近(P>0.05);血中FFA、
参考文献:
[1]. 大鼠肝细胞L-FABP、FATP4在NAFL形成中的作用[D]. 冯爱娟. 第叁军医大学. 2004
[2]. 大鼠肝细胞PPARα在NAFL形成中的作用[D]. 王军. 第叁军医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