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立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紧迫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紧迫性论文,科技创新论文,试论论文,民族地区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0)01-0019-04
一、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首先,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所带来的启示。从去年9月1日开始,国家先后对长江、黄河、松花江、雅鲁藏布江等源头地区的天然林实施禁伐保护,简称“天保工程”。这对于上述江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区域生态经济的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等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天保工程”的着眼点毕竟是宏观的、长远的利益,更强调的是生态社会效益,而对实施“天保工程”的广大民族地区局部的、现实的经济利益肯定是会有一定的影响的,按照朱镕基总理的说法是有一定利益牺牲的。因为“木头产业”几十年以来毕竟是民族地区赖以发展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是地方财政的主要税基、税源。这一现象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显得特别突出,以1997不变价计算,“木头产业”分别占了两个州工业产值的54.47 %和21.9%;木头产业的直接财政收入分别占两个州的68.1%和51.46 %。这还不包括以木头产业为依托的相关产业的产值、以及间接的财政收入。在一些天然林禁伐的重点县,还因此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返贫现象。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天保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上陷入了被动,迫使他们必须迅速调整原有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发展思路,以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
“天保工程”实施的重大社会意义在于,它是一项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但是其深刻的经济意义却在于给了市场一个非常明确的警示信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迟早是会被禁止的。它给予我们的重要启迪在于,不适应环保经济或生态经济的趋势或要求、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趋势或要求的发展思路,迟早都会陷于被动之中。
另外,具有同样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的国家产业政策——关闭“五小工业”,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警示信息。国家为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建立生态经济;同时也为了减少和降低社会生产成本,从1997年以来,先后发布命令,限期关闭“五小工业”——小化肥、小铁厂、小钢厂、小纸厂、小水泥、小火电厂、小煤窑、小炼焦厂等等。这一产业政策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陷入了被动。因为民族地区由于“民主改革”等多种因素的时间限制,错过了“一五”期间工业化生产力布局的机会。并由于工业基础差、起步晚、自我积累能力弱,工业化进程十分缓慢,除个别地区外,工业企业基本上是以“五小”为特征的。在这种大背景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但是,与此同时,国家在实施“天保工程”的配套政策措施中,给予了当地因实施“天保工程”而必须转制、转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所需经费的一定补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地区提供了对其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如何抓住和利用好这个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必然是开放的和竞争的,原有对民族地区的一些优惠政策就显得比较苍白无力,民族地区就相对处于劣势。由于受其社会经济发育程度、自然和地理等条件的限制,在资源型产品相对过剩、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发展资金匮乏、人力资本有限、难以吸引到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民族地区要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是较为困难的。另一方面,认真回顾一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企业总是以生产管理为经营的核心,总是追求产品数量的增加和企业规模的扩张,而知识更新、技术进步的观念淡漠,因而产品技术含量低、甚至几十年一贯制,这已成为许多企业破产或濒临破产的关键因素。很多人都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与东南沿海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因而不断呼吁加大投资倾斜以加快其发展。但是,这种差距应该说只是表象,而真正值得担忧的是差距的本质原因——即科技的落后。与东南沿海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的科技差距正在迅速拉大,这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和大声疾呼的。可以说,在“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和全国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是否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直接关系到培育民族地区新经济增长点的成败。
二、建立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性
1.这是彻底改变民族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发达地区这样先进、那样先进,最根本的是科技先进;落后地区这样落后、那样落后,最根本的是科技落后。由于科技落后,陈旧落后的观念就难以改变,成为经济和社会变革、发展的严重思想障碍,成为搞活微观基础的惯性制约力量,“观念比权利更能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科技落后,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过着一种“富饶的贫困”的无奈生活。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虽然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但是,对于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不甚了了者,却大有人在,在民族地区尤其如此。为什么“治穷要先治愚”?为什么要把“科技扶贫”口号喊得那么响亮?就是因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彻底改变人们的愚昧、落后观念,从而激发人们思变、思发展、思进取、思幸福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因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大大增强人们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省委、省政府多次提出要解决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问题,但成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落后的饲养观念、落后的饲养方式和落后的饲养手段,这个问题不从科技创新上给予彻底解决,那么畜牧业产业化开发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2.这是民族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实施天保工程,其实质是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重大调整,是国家对区域经济功能的重新定位。这一调整和定位,将西南大部分民族地区划进了生态经济“保护圈”,致使其区域经济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功能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为长江、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提供良好的生态效益,而自身局部经济效益则是次要的、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社会生态效益,因而其经济只能在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在这样的生态经济保护圈内,民族地区的传统支柱产业——木头产业因“天保工程”而消失;民族地区的主要产业群体——“五小工业”因环保而关闭。面对原有一个个经济生长点的消失,培育和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当务之急。可是,如果不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而达到环保标准,任何好项目都可能胎死腹中,或者“上马就下马”,因为它不符合区域经济功能定位。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果不重视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那么其产品就很难改变“几十年一贯制的老面孔”,产品科技含量低下,内地市场打不进、本地市场被挤占,在生产相对过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民族地区产品陷入市场全方位挤压之中就是必然的,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很难形成,战略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就很难完成。所以,走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是摆脱被动局面的必然选择。
3.这是民族地区企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告别短缺经济、进入生产相对过剩经济时代以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过去的数量竞争变为质量竞争,其本质是科技的竞争。而民族地区绝大多数企业,由于技术进步缓慢,主要还是以数量竞争为主、以优势资源的初级产品竞争为主。所以,要么产品无销路,要么产品低于生产成本价销售,企业因此而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就是必然的结果。所以说,如果不依托科技进步,进行不断的科技创新,再好的企业也会垮掉,再大的市场也会丢掉,再多的投资也会“打到”。因此,民族地区企业要想彻底摆脱困境,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就必须走依靠科技求发展的路,就必须下决心着手培育、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走科技兴企之路。
三、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途径
1.建立“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基金”。说千道万,“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是需要必要投入的。民族地区科技落后、技术进步缓慢,除了观念的原因外,缺乏科研经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高科技投入既是高回报、高收益的产业,同时又是高风险的产业。民族地区企业本身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对高风险这种产业不但缺乏投资能力,而且还缺乏风险承担能力。建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就能较好解决上述矛盾。
建议每年从“两项资金”中拨出1000万元,五年共5000万元。在基金管理上,实行“有偿无息制”、“专项资助制”、项目责任制和验收审计制,以克服过去资金使用上的种种弊端。
2.建立两个科技创新体系——政府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体系。实践证明,在科技进步的初期和落后地区,政府是推动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或主要的力量。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鼓励科技创新和鞭策科技创新两个方面。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及必要的资金投入,提供技术服务,甚至直接设立科研事业机构为企业服务,从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政府也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限制政策,制约那些技术进步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以鞭策其科技创新。所以,在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政府系统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方法可依托现有科委系统来建立。
同样,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也是必不可少。改革开放前,我国企业内部基本上不设立科研机构,其技术进步、科技创新主要由专门的事业单位型的科研机构无偿提供服务,民族地区尤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事业单位的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知识产权的立法及其有偿使用,保护技术机密和商业秘密的必要,企业建立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就显得紧迫而必要了。
3.制定各自治区及自治州(旗)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制定相应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通过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降低科技创新的交易成本,使创新资源能够有效组合;设立专项“科技创新奖”,大幅度提高对科技创新企业、机构和人员的激励强度,必须达到“心动”的程度;吸引有真才实学、有创新能力的实用科技人员来民族地区建功立业,发家致富。
四、当前民族地区在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加快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资金投入的主体,获取利益的主体。具体来说就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当前可行的途径有:A、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府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行为不应该有任何直接的干涉。应通过政策引导企业科技创新。B、用好、用活民族地区的自治权, 出台面向所有企业的、针对研究开发能力建设和活动本身的减免税政策。C、 政府应鼓励企业创建研究开发机构,支持各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的活动。D、颁布更具体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E、应有强度更大的、针对企业家和创新者的创新激励政策。
2.加强部门工作的协调与集成。现阶段我国的创新能力弱还与部门职能分割使创新资源不能集成密切相关。首先是资金与创新不匹配的矛盾十分突出。银行决策者对创新项目如何评估缺乏必要准备,信贷政策不能满足企业创新的需要,如风险资金、担保资金的相关政策至今没有出台。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建立一个“民族地区科技投资基金”,以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其次,在国家的科技计划中,不协调的现象经常发生。国家的一些重大科研计划主要面向科研机构,对企业的影响有限,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比较困难。上述局面造成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基本上与科研部门无关。本应建立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创新很难实现。因此,有必要调整各项计划的实施方式,加强计划间的集成,促进企业与研究机构、高校的密切合作。
3.把产业创新战略放在重要位置。过去人们认为民族地区的最大优势就是“林、水、矿”资源十分丰富,所以发展经济的战略重点就是砍树、开矿、修电站,“无工不富”嘛!这在四川省三州现在所执行的“九五”规划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如上所述,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民族地区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资源优势、战略重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转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越来越低;而且随着环境保护政策力度的加大,天然林的禁伐,污染严重的“五小工业”的强制关闭,民族地区原有的“经济增长点”一个个消失,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没有形成,民族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大背景、大趋势下,过去民族地区那种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有形冒烟”工厂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战略,必然面临着新旧产业的转型和创新,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否则就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形势。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要制定面向产业创新的科技计划,真正解决战略产业的选择、重点产业的扶植问题,从而以点带面地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为使科技计划达到能够提高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现科技创新战略的目的,科技计划必须向企业开放,使企业能全面、更深层次地参与到科技计划中。具体来讲,一是可根据民族地区水电资源较好的特点,寻找、研究和开发新的、高附加值的高耗能产品。二是可利用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多、天然药材多的特点,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展对虫草、藏红花等稀有药材人工种植的技术攻关,并同时开展制药业的创新研制。三是可开展对马铃薯、花椒等农副土特产品的综合开发与精、深加工的科技创新攻关,不断扩大农副土特产品的用途,努力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
4.调整科技资源。当前,我国的科技资源正面临一个重新组合的时代。原有的科研机构将不断企业化,成为企业或进入企业,新的以企业、地区为基础的科研机构将会不断增加。具体来说,A、 企业将逐渐成为应用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B、 加大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联系力度,并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开展科技创新方面的联合攻关。
5.大力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知识、技术流动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因此,要逐步建设科技创新的支撑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为解决科研生产相脱节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高科技企业服务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机构,以及通过创建技术市场、建立高新技术团区等形式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等。
6.创新环境的培育。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对企业的最强有力的支持体现在企业创新环境的培育上。这包括创新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教育培训的提供,能源交通通信设施的完善,降低企业创建和破产的成本,激励科研人员从事创新等。主要的手段是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从科技和金融方面看,近期应考虑的政策有:实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政策。如对于政府财政金额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除合同另有规定外,项目承担单位可以申请专利、也可自己实施或将转让所得收益归承担单位。同时,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人、设计者以及主要实施者,可以获得与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或股权收益。应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风险资金,加强有关风险资金运作、监管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加强风险投资评估、管理、监督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国家股票发行计划每年的发行额度应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从面向21世纪的角度出发,我国应大力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的步伐,以使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形成一个有效的创新网络。
与之同时,积极依托资本市场,组建封闭型的“四川民族地区科技投资基金”,并申请上市,争取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7~10 亿元的资金。该基金的主要功能为:保证科技推广走向基层,用于土特产精深加工的研制与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积极性。
收稿日期:199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