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生物多样性》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孙丽君 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三中学 266100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生物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生物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智力,提升学生能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将德育目标与智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下面结合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浅谈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一、教学目标
1.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通过看图片、文字或表格资料,提高学生资料分析的能力。
4.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启发引导、讨论、对比归纳。
四、教具准备
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视频、图片。
五、教学过程
1.创景导入。首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一段关于生物的视频,让学生尝试说出其中认识的生物名称。教师指出自然界中的生物远不止这些,这些生物都是我们的朋友和伙伴,要想进一步了解他们,就一起走进《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创设和谐的意境,不仅自然导入课题,也使学生通过视频欣赏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自然美。
2.活动探究。(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世界上有多少种生物?出示目前世界上统计已知的生物种类数目:动物有150多万种,植物有30多万种,其他的生物大约有10万多种。总共190万多种。而估计实际种类在500万~1亿之间。通过数据的呈现,给学生强烈的大脑冲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从而情不自禁感慨生命的丰富多彩,感叹生命的神奇。教师追问:中国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课件呈现教材资料分析中的表格,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一单位进行讨论,接着小组代表发言,全班解决问题。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因此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种数均在世界第三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既为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他们爱护、保护生物,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责任感。教师提出:是否可以通过引进外来物种来增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学生对引进的安全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让学生明白,不能随意引进一个新物种,需要科学论证,以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体会辩证的思想。出示图片:大熊猫、中华鲟、朱鹮、珙桐、银杉、藏羚羊。这些生物都是我国特有的物种。(2)基因的多样性:不同的生物种类,比如大熊猫和金鱼,它们相差很大,说明种间基因具有多样性。同一种生物,都是金鱼,也不一样,说明种内基因也具有多样性。不同种生物间、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特征都各不相同,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种类如此丰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基因的多样性,而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展示利用基因多样性的成功案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学生认识到基因的多样性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使学生深刻感受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奋发图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示一个近亲繁殖的例子,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交流,近亲繁殖,基因多样性丧失,疾病被表现出来的可能性增大,生物的生存能力降低。现在环境在不断变化,需要有不同的基因来适应这个环境,从而一致得出,我们应该保护基因的多样性。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危机感教育,来激发学生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我们在座的同学所处的生态系统主要是城市生态系统。接着出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学生说出生态系统的名称,自主总结:生态系统也具有多样性。在各类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种类。
3.梳理巩固。引导学生梳理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通过梳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使学生在认识到它们关联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领略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并明确生物多样性越丰富,人类生存环境就越稳定,社会才可能持续发展,让保护生态的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为了人类长远利益,为了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自觉形成生态保护意识,也为后面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好了铺垫。
4.课后拓展。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本地生物多样性现状,了解近几年来的变化,感受本地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并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论文作者:孙丽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生物论文; 多样性论文; 学生论文; 基因论文; 种类论文; 生物多样性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