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进步现状分析_科技论文

上海科技进步态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上海论文,态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7695(2005)01-0041-05

21世纪头10年,上海将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以“科教兴市”为突破口,推进上海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上海经济自1992年起,已连续11年以10%以上的增长速度,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新的科技制高点的占领已经明显见效,科技进步总体态势十分良好。

1 上海科技进步的总体水平和特征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二年。当前,科教兴市,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上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知识经济、高技术产业得到进一步的提倡和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并通过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两个最重要方面充分体现了出来。

图1 1990~2002年上海市全社会科技经费和R&D经费投入情况

1.1 科技原创潜力增大,科技经费投入中R&D的比重快速增长,这保证了科技进步贡献率稳定在较高的水平。

(1)上海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已经突破百亿元大关。2002年,上海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已达到102.36亿元,较上年增加14.28亿元,增长16.21%,是1990年的10倍(见图1)。自1995年起,R&D经费投入的增长率已连续7年快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名义增长率。上海R&D经费支出占全国R&D总量的7.95%,在全国排位中继续保持第四。

(2)R&D经费在科技经费投入中的比重快速增长。上海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达到278.37亿元,增长12.6%,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名义增长率高出近3个百分点。在上海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近31亿元的增长中,R&D经费投入增长的份额占近46.0%,其在科技经费投入中的份额上升至36.77%,这显示上海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继续向R&D倾斜,科技与经挤发展的潜能得到提高,科技原创力将得到有力的提升,上海能有效地把科技进步贡献率稳定在较高的水平。

(3)上海全社会R&D经费与GDP的比值已提升到1.89%。

上海全社会R&D经费与GDP的比值从2001年的1.78%提升到1.89%。该比值相当于国际组织对该指标值分类标准中科技发展大国的中上游水平,表明上海作为一个地区,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具备了较大的科技原介潜力。

(4)R&D经费的活动类型分类基本符合上海发展现状,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按活动类型分类的上海全社会R&D经费支出见图2,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5%、9.81%、14.9%;三者之比为1:3.07:10.33。近年来,政府虽然不断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但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比起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在R&D中所占的比重,上海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

图2 R&D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类)

图3 R&D经费(按资金来源分类)

(1)在上海R&D经费的资金来源中,来自政府的资金继续呈现下降态势。上海R&D经费的资金来源中,来自政府的资金为26.69亿元,增加0.84亿元,增长仅3.24%;同时,在全社会R&D经费中的政府资金占26.07%(见图3),所占比重降幅达3.3个百分点。

上海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达到15.2亿元,增加2.86亿元,增长23.08%,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值为1.74%,比上年上升0.03个百分点,但低于国家的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2%的这一比值。

上海R&D经费中,基础研究及来自政府的资金所占比重较低,上海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值过低,这些都将很不利于企业科技原创潜力和能力的释放,必须引起上海地方政府的重视。

(6)上海市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及R&D经费投入的结构特点。上海市科技经费按执行部门的结构分类见图4,R&D经费按执行部门的结构分类见图5。

1)上海工业企业R&D投入增速加快,科技经费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和研究开发的主体地位明显增强。上海市各类企业R&D经费投入达到61.03亿元,较上年增加9.71亿元,增长18.92%,占全市R&D经费投入总量59.62%,较上年提升了近2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市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达到53.65亿元,较上年增加了近11亿元,增长26.5%。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与工业增加值的比值由上年的1.99增至2.31%,较全社会R&D经费与GDP的比值高出0.42个百分点。上海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的比重已经连续3年高于科研机构的,其中,2002年R&D经费投入的比重高出25个百分点之多,绝对数相差26亿元,几乎高出近一倍。这些都表明上海工业企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在加快,创新活动踊跃,原创能力增强。但上海市企业科技经费投入的行业结构表明,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仍需加大投入力度,入世后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的步伐。

图4 科技经费(按执行部门分类)

图5 R&D经费(按执行部门分类)

2)科研机构科技投入增速加快,R&D经费投入恢复增长,科技活动生力军功不可没。上海科研机构的科技经费投入为71.49亿元,R&D经费投入为27.2亿元,分别占当年全社会投入比重的25.68%和26.57%。其投入的增速分别达到了20.78%、10.57%,增速双双开始提升,上海科研机构一直处在科技活动开展得最活跃的领域,作为全市科技活动生力军,它功不可没。

3)高等院校科技投入稳定增长,R&D经费投入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上海普通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2002年达到20.95亿元。其中,R&D经费投入达到11.81亿元,增长19.41%,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4)政府对企业R&D活动经费的资助目前还处于不高的水平,合理地提高这一水平有助于推动企业自主R&D活动的开展。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增加R&D的投入就是这种内生动力的源泉。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政府对企业R&D投入的资助政策会刺激其研发活动的开展,从而增强企业的原创能力。但是,政府对企业R&D投入的资助力度既不能太高,否则会产生替代效应,使企业把R&D活动的高风险转嫁给政府;同时,又不能太低,否则会产生排挤效应,使企业对高风险的R&D活动失去信心。

通过运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上海市政府拨款资助率的作用和效应,发现目前政府对企业的科教拨款资助的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进一步对政府资助企业R&D投入的数据资料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应该努力提高政府对高技术含量、商附加值行业的科技拨款资助率,以刺激这些行业或企业自筹的科技开发经费的支出,这样将有助于推动企业自主R&D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原创能力的增强。

1.2 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投入呈现平稳、略有上升态势,素质有所提高,布局结构更趋合理。上海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002年为20.59万人,仅比上年增长1.5%。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14.70万人,比上年增长5.5%。从大中型工业企业、独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三大系统来看,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为16.49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为12.83万人,均比上年略有增长。

从事R&D折合全时人员为5.02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4.02万人年,均增长3.6%左右。三大系统中的R&D人员为4.13万人年,增长4.5%,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人员增长最快,达8%;三大系统R&D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3.36万人年,科工人员比重达至51.4%。

(1)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结构配置渐趋合理,R&D活动人力的投入继续上升。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投入为6.53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R&D活动人力投入为2.53万人,增长12.27%。R&D活动人员继续大幅增加,这对于为确立以研究开发为主体地位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强技术创新,强化原创力极为有利。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员总数已达4.32万人,所占比重达到66.15%,增加了3个百分点;R&D折合全时人员为1.35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1.02万人年,所占比重为75.6%。这些表明,上海工业通过结构大调整,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投入结构更趋合理。

(2)科研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量继续略有减少,科技人才资源的配置还有待调整和定位。独立科研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为3.5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2.4万人,均较上年下降3%左右。从事R&D活动的折合全时人员为1.66万人年,较上年增长3.1%,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24万人年,较上年仅下降1.6%。上海已有96个科研机构完成了向企业转制这一改革举措。在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总数减少了5%的情况下,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并未同步减少,R&D全时人员反而有所增长,这表明独立科研机构的R&D活动仍保持高度活跃,反映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科研机构重视科技人才资源的调整与配置。

(3)普通高等院校科技人力投入稳中有升,人均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增加。200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院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总数为6.37万人,增长了2.9%;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6.12万人;从事R&D活动的人员总数为1.87万人,大幅增长了73.15%;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1.84万人;从事R&D活动的折合全时人员为1.11万人年,其科学家和工程师1.10万人年。上海普通高等院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规模开始趋稳,而从事R&D活动的人员规模开始大幅回升,结构明显趋于优化。

上海市普通高等院校科技经费投入增速较科技人员投入增速高很多,显然蕴涵着科技人员的科技经费投入强度显著提高。2002年科技活动人员人均科技经费达到3.29万元,比2001年增长17.08%。我国高校科技人员的人均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历来很低,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上海市普通高等院校能够改变这种局面,这对激发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是一件大好事,其深远意义将会在科技产出和经济建设中充分体现出来。

1.3 科技直接产出水平继续攀高,创新后劲逐步增强。上海的科技直接产出水平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继续攀高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1)专利授权量呈现大幅增长,结构分布趋于合理,行业分布逐渐优化,质量进一步提高,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孕育于其中。

专利授权量2002年已达6693项,较上年增长24.6%,从全国专利授权量的排位看,上海市的已上升至第5位。

图6 专利授权类型结构情况

专利授权量的类型分布见图6。专利授权量的类型结构呈现与上年一样的宝塔型结构,但发明专利增长近10%,表明该结构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趋合理。上海市专利授权量在总量上距排名第一位的广东省还有距离,但科技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的比重是广东省的2.3倍多,科技含量次之的实用新型专利的比重是广东省的1.25倍以上。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授权量的行业分布看,授权的专利已经从原来主要集中在钢铁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和非支柱、非高技术产业等附加值不高的行业开始向高技术产业扩散,专利授权量的行业分布开始趋向优化。专利在行业分布上优化的同时又能保持高速增长的事实说明,一定存在着新的利润召唤,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孕育在其中。

我们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R&D经费投入的高速增长对推动发明专利的大幅增长具有决定性的后发作用,从大中型工业企业看,这种后发效应的滞后期平均为4~5年。

(2)企业科技成果数上下波动,普通高校科技成果数增长带动了科技成果总量的增加,成果质量继续保持稳中有升。上海市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2002年达到1418项,增加5.97%;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668项,增加48项,占全市重大成果比重47.1%,比全国成果中该项比重高出一倍,显示科技成果的质量水平稳中有升。

从科技成果结构分布来看:科研机构占20.31%,减少了1.09个百分点;企业占35.96%,明显减少了3.73个百分点;普通高校占33.00%,较上年增长8.86个百分点。以上情况表现为体制改革过程中科技成果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从成果类别看,基础理论成果继续在稳步增长,但是应用技术成果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不会改变。

(3)科技论文篇数逐年增加,普通高校领先地位不可动摇。上海所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2002年为7823篇,较上年增长28.56%,位居全国第二,占到全国总数的12.5%。在全国科技论文总数持续增长的同时,上海所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2002年比1997年增长2.87倍,5年间年均增长率达24%,占全国总数的比重上升了两个百分点,科技论文数呈现出逐年快速增加的态势,在这方面,普通高校龙头地位不可动摇。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技论文的质量、特别是普通高校如何增加在国外高级别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的篇数,必须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2 科技进步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

多年来,科技进步对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经济增长的贡献、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充分显示,科学技术是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2.1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持续强劲,上海形成了三大产业初具规模、“三资”比例不断提高、“三高”产品快速涌现的好局面,培育出不少新的经济增长点。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喜人,三大产业初具规模,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形成。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02年为1980.08亿元,增长18.46%,这一增速远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的名义增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36%,增长1.56个百分点。

上海市高技术产品出口值为74.81亿美元,占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达到23.3%,提高了3.7个百分点(见图7)。

图7 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情况图

全市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信息产业总产值2002年达1300亿元,同比增长12%,以集成电路、软件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也达到350亿元,同比增长18%。新材料产业发展也初具规模。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形成。

(2)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势头保持强劲,“三资·企业比例不断增加,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达1743个,增长24.67%;总产值达1933.64亿元,增长8.59%。高渐技术企业总收入达2405.59亿元,其中高技术及产品收入达1864.78亿元,占总收入的77.51%;出口创汇达59.54亿美元。上海发展了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上海贝尔、华虹NEC、罗氏制药等,“三资”企业的比例不断增加, “三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02年达到78.8%。据了解,这些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表明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正逐年加大。

(3)“三高”产品快速涌现。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产品是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上海“三高”产品保持了稳步增长,2002年共开发200多项重点新产品,完成新产品产值2020亿元,同比增长18.7%,新产品产值增幅比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幅高出5.9个百分点,为提升上海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提供了重要保证。

(4)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科技竞争能力大幅提高。民营科技企业个数2002年达18441个,增长19.26%。技工贸收入1487亿元,增长32.17%;总产值达527.8亿元,增长38.16%;出口创汇大幅增长52.27%,达到6.35亿美元;而其利税达到151.15亿元,增速达49.65%。民营科技企业科技经费投入达到58.39亿元,增长29.98%,显示出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科技竞争能力正在大幅提高的发展态势。

2.2 上海全社会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后发效应,持续有效地推动了科技进步。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我们得到了上海全社会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后发效应这一结论,进一步研究后我们还得到,科技投入直接增加了专利的产出,专利产出的增加不仅会使企业的装备水平逐渐提高,还能使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提高和其中科技含量增加,活跃技术交易市场,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上海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增速不减,科技成果总量大幅增加,但科技人员投入却比较平稳,反映出科技产出的效率正在不断地提高。科技成果总量增速依然较快,质量稳中有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依旧迅猛,主要经济指标的质量远高于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此背景下,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长有所加快,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持续加快至10.9%的水平。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我们得出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后发效应,能够带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的结论。

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继续保持上升势头。我们在希克斯中性的假定下,采用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运用索洛余值法,测算得到2002年上海市全社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82%,较上年增加0.7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7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了3.81%。说明科技进步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得到持续提升。几年来,凡是科技含量注入较大的行业,经济增长速度就较快,如电子与信息行业、生物医药行业等。

(2)技术交易和出口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技术市场制度建设有待完善。科技投入的增加带动了专利授权量的增加,从而活跃了上海技术交易,增加了技术出口。2002年上海共签订的各类技术合同数26010项,排名居全国第2位,增长9.21%。合同金额达到120.22亿元,增长13.24%,占全国份额的13.6%,排名从2000年起超过江苏后,继续居全国第2位。通过技术市场,上海的技术成果流向了全国,形成以华东地区为吸收重点、向全国辐射的技术集散中心,使周边地区通过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发展。

同时,上海技术出口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技术出口额2002年达到15.97亿美元,增长10.13%,增加1.47亿美元,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然而,技术市场的交易额相对于有关要素市场的实在太小,这与技术是最活跃的要素的说法不相称。当然,这与技术市场的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建设有关。技术出口规模还太小,仅占外贸出口额的1.95%,这表明“入世”后技术出口在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出口竞争力方面还有待大力加强。

标签:;  ;  ;  ;  ;  

上海科技进步现状分析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