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新古典主义成长理论的比较分析_新古典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古典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0;F091.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6)02—0024—08

为了描述和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运动规律,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继承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传统①,建立了许多数学模型来描述经济增长的机制。[1] 尽管在细节上存在诸多的差异,但这些模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第一,坚持边际生产力理论,资本的价格——利润率和劳动的价格——工资分别是由这些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第二,模型基本的分析单位是原子式的代表性个人或厂商。这些经济的基本活动主体追求自身的效用或利润最大化,并由此产生相应的需求与供给。第三,尽管新增长理论强调其成功地将新古典模型无法解释的经济增长决定因素内生化,但是二者最终的结论都是将稳态增长率归结于某些外生参数。因此在本文中将它们通称为“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秉承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坚持从资本主义最基本的劳动雇佣关系出发来审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秘密。首先,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工人的工资是由再生产工人劳动力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也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分析单位是阶级,不仅消费、储蓄、资本积累等都是阶级关系的体现和发展,而且在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技术创新和劳动分工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发展的体现。第三,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不能简单地归因为各种外生的或者反映“客观的”技术的参数,或者消费者的“主观偏好”,而是决定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

本文的安排如下:在第一节首先构造一个统一框架,推导出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基本方程;第二节在增长理论的基本方程的基础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增长模型,并以之为基础进行扩展;第三节将对这两种增长模型进行比较;第四节是结论性评价。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方程

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二者都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消费与储蓄、工资与利润率之间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决定经济增长率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首先推导联系消费与储蓄、工资与利润率的基本方程。

假设经济中只有一种商品,既可以用来消费,也可以当作“资本品”投入到下一年的生产中去;经济生产过程中需要劳动力和资本两种投入;生产技术是固定系数的形式。经济中的生产的技术关系我们表示为:

Y[,t]=C[,t]+αY[,t+1] (1)

其中,Y表示总产出,C表示消费,下标t表示时期,而α表示经济中的技术系数,即为了生产一单位产品需要投入的资本数量。同时,我们假定整个经济的技术是可行的,即每年的产出能够补偿投入的消耗,α<1。

经济中的价格方程为:

P=Wβ+(1+r)Pα (2)

其中,P表示产品价格,W表示劳动力工资,而β表示每单位产品需要的劳动力投入量,因此,Wβ表示产品中的劳动力成本;r表示利润率。 整个方程表示单位产品的价格由劳动力成本、资本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

假设整个经济处于稳态经济增长路径,因此,整个经济中经济增长率、价格等都是一个不变的常量。所以(1)式变为:

Y=C+α(1+g)Y(3)

其中,g表示稳态的增长率。②

由定义,每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力为β=L/Y,代入(3)式, 并将劳动力单位化为1,可得:

1=βC+α(1+g)(4)

这里的C既可以表示总消费,也可以表示人均消费额。

对价格方程而言,我们先将产品的价格标准化为1,可得:

1=Wβ+(1+r)α (5)

(4)式和(5)式就是本文的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它们表明:消费(投资或者储蓄)与增长、工资与利润率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中的技术参数α和β。但是基本方程中有四个未知数,所以还无法决定整个系统在稳态经济增长中的消费(从而储蓄或者投资)、增长率、工资和利润率。

为了完成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描述,我们必须首先确定经济系统中的两个变量,进而通过(4)、(5)两个公式解出方程系统的所有变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建模思想的区别也表现在解(4)、(5)这两个方程的过程中。

二、马克思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方程的完成

本节的任务是:为了在(4)、(5)这两个经济增长的基本方程的基础上完成对整个模型的构建,我们分别遵循马克思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传统,加入额外的增长方程,揭示出稳态增长时经济中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传统——新古典增长模型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解模型的思路是:通过外生的技术和偏好参数先决定经济中的消费(同时也决定了经济中的储蓄和投资)以及利润率,然后解得经济中稳态的经济增长率和工资水平。

1.经济增长率的决定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是由一定的技术以及偏好下代表性个人的最优化行为决定的。我们假定每个人存活两期③:年轻时期1和老年时期2,每个人在第1期必须工作以换取工资收入,用以维持自己整个生命存活期间的消费;在第2期即老年时期,每个人只能靠年轻时的储蓄来维持。假定消费者将利润率或者利率视为一个外生给定的变量,个人最大化自己一生的效用为:

maxU(C[,1],C[,2])

(6)

不考虑外生的或者说心理学上的偏好关系,家庭的消费是利润率水平的函数,即[C[,1](r),C[,2](r)]。又因为,如果在第t期有N个年轻工人在生产,并且产品以g的速度在增长,那么,在第t—1期一定有个工人参加生产。经济中的总消费为:

(7)

由(4)式我们可得:

(8)

由(7)、(8)式可得均衡条件:

(9)

由这个均衡条件出发,如果给定效用函数的具体形式,我们就可以把增长率写为利润率、经济中的技术参数和消费者的偏好参数(比如主观时间折现率、风险规避系数、跨期替代弹性系数等)的函数:④

g=g(r,α,β,偏好参数)(10)

这基本上概括了现代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的所有结论——将增长率表示为资本利润率,以及其他的各种外生给定的参数的函数。

如果要完成新古典主义传统对模型的描述,并决定增长率、消费(以及储蓄或者投资)和工资水平,我们必须转到对利润率决定的讨论。

2.新古典主义传统的利润率决定

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市场均衡条件出发,经济中稳态增长率可以表示为资本利润率以及其他各种外生给定参数的函数。又因为在新古典主义的传统中,除了利润率以外,其他的参数都是经济系统以外外生给定的常数,因此,经济系统对增长能够产生影响的只能是利润率。本小节的目的就是简要梳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传统的利润率决定理论及其对稳态经济增长率的意义。

新古典主义传统的利润率决定理论的核心含义是:资本利润率决定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现代西方增长理论遵循新古典主义传统,为了合理解释整个经济系统的稳态增长率,不得不对技术参数进行考察。

遵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传统,新古典模型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出发,可以得到其核心方程:,其中右边第一项是消费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r、p分别表示利率和时间偏好。

利润率由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r=f′(k)。当不存在技术进步的时候,由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稳态经济中的f′(k[*])=p,而整个经济的每个工人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为0。为了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中长期的正的经济增长,新古典模型引入一个外生的技术率,并通过它来完成对经济增长典型事实的说明。

新古典模型的这个缺陷促使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其进行拓展,说明在一个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经济中,在不存在外生的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经济系统本身何以能够维持一个长期的合适的利润率水平,从而解释经济中长期的、稳定的、正的增长率。

大体来说,新增长理论分为AK形式和R&D形式两种类型:前者分别从知识、人力资本或者政府的公共投资的外部性角度,论证当这种外部性存在的时候,个体水平上的生产函数表现为规模报酬不变,而在社会水平上的生产函数则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从而使得利润率可以不随着资本积累而递减,进而说明经济中的增长现象;后者将分工和创新引入增长模型,突破新古典模型的完全竞争假设,引入企业对创新技术利润的垄断,通过企业有意识的R&D投入,直接解释了新古典模型中外生的技术进步,从而将经济增长率内生化。[3]

尽管新增长理论通过各种模型将增长率内生化,但是就本文比较的目的而言,它仍然是装在复杂的模型这个“新瓶子”里的新古典主义传统的“旧酒”——“增长率依赖于偏好和技术的各种特征,包括储蓄意愿、生产函数的水平(可以包括税收或者其他政府政策的影响)、R&D成本以及经济规模(以诸如原始劳动或者人力资本一类的固定要素数量衡量)”[4]。

(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增长模型

1.经济增长率的决定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完成经济增长的基本方程时选取了一条与新古典主义传统完全不同的道路:首先决定基本方程中的工资和消费(也决定了经济中的总储蓄和投资),再利用基本方程决定经济中的利润率和增长率。

工资是工人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时也受到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是一个不变的常数。而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使用或者劳动,是资本家剩余价值或者利润的源泉。⑤同时,工人取得的工资收入被全部消费掉,从而直接形成经济中的总消费。

资本主义社会中另外一个基本的单位是资产阶级,他们通过雇用劳动力进行生产,取得的利润被用以直接投入扩大再生产,而自己并不消费任何商品。⑥ 由于储蓄和投资的假设都是由资本家作出的,所以经济中并不存在投资—储蓄不均衡的问题。

由此可以将工资和总消费写为W=C=Ψ,其中Ψ是一个由经济系统以及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决定的常数。将其带入(4)、(5)式可以消去工资和消费,得g=r,经济中稳态的增长率决定于经济中的利润率。至此,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回答经济中利润率的决定问题。

2.利润率决定与劳动价值论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利润——这种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同产物的形态出现的概念——是由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体现。因此,利润率决定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将剩余价值率定义为每个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与每个工人劳动力的价值的比率,,其中,m′、m分别表示剩余价值率和每个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每单位商品的价值由该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假设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并且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都是一样的,那么,第t 年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可以写为:⑦

β+βα+βα[2]+βα[3]+…+βα[t]+…

因为生产是可行的,上式可以写为,这表示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由于生产单位产出需要工人直接劳动时间为β,同时劳动力被单位化为1,所以,一个工人一年生产的价值总额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成本为·W。同时,生产技术要求劳动力投入必须和资本品投入(也就是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 ,所以,为了满足一个工人一年的生产,资本家必须投入的资本的价值为·。所以,每个工人每年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为。将其带入(5)式,可得r=·S,这表明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稳态的增长率决定于相关的技术参数和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数量。

3.技术、剥削率与利润率

如果我们定义剥削率e为每个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比率,我们可以得到g=r=·。如果社会的生产是可行的,那么,利润率非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剥削率非负。这也被森岛通夫称为“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定理”。[5]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速度取决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6],并且随着剥削率的上升而上升。⑧

剥削率又由什么决定呢?通过计算可得:

剥削率决定于资本—产出比α、劳动—产出比β和工资W。那么,我们在这里是否可以推断,与新古典主义传统的增长理论一样,增长率是由经济系统外生给定的技术参数等决定的呢?

首先来看工资。工资不仅决定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且还受到历史的或者道德的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技术决定的变量。⑨ 同时,资本家还会通过工资支付形式以及在不同工种和人群(如不同民族的工人)之间的歧视,增强对工人整体和劳动过程的控制能力。[7]

其次,就技术参数α和β而言,也不仅仅只是“客观技术”的反映。技术的选择,除了对效率的考虑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资本家控制工人及其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需要。[8]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中所有的变量都受到社会生产关系,尤其是阶级关系的影响。任何试图理解和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率上升或者下降的努力,都必须具体地考察其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背景,而要理解对经济增长相当重要的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等因素,也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架下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三、马克思主义与新古典主义:比较分析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传统:相似的见地

这两种理论尽管存在许多区别,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利润率在稳态的经济增长率的决定上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根源于其共同的思想源泉——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如果资本积累停止了,那么,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也就停止了;而利润率又是资本积累的推动力和结果。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积累的动态决定了增长率的动态特征。

新古典主义模型与马克思主义模型在对利润率动态趋势,进而稳态增长率的判断上有相似的见地。

首先,新古典主义模型的第一代,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假设下,认为利润率会不可避免地趋于下降,最终导致在没有外生的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稳态的增长率趋于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模型也与此相似,认为长期中资本主义经济将会趋于停滞,增长率将会趋于零。当然,马克思得出这个结论的关键假设不是所谓的边际报酬规律,而是假设资本主义经济会不断地采用体现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技术进步。[6] 而在不存在技术进步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稳态的增长率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其次,为了解释资本主义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增长,新古典主义模型和马克思主义模型都对其基础模型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而二者都是将目光集中到对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的研究上。希望从这两个因素中找到合适的解释,并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6]

总的来说,尽管新古典主义模型与马克思主义模型存在着巨大的区别,但是由于其共同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它们分享了对资本积累、利润率(从而增长率)动态、劳动分工以及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的相似的看法。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相异的观点

尽管新古典主义模型与马克思主义模型都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并从中汲取各自有用的成分加以发展,并分享着一些相似的观点,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1.个人、阶级与资本积累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一个永恒的不变的体系,主体是原子式的理性的个人。所以其分析的主体就是这种理性的个人的最大化行为,并试图从个人的这种行为本身去理解经济增长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基础则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过是阶级社会演进的一个阶段,不仅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由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地演进变化,而且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人的理性行为及其后果也只有在生产关系的背景下才能得到更全面的认识。⑩ 因此,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增长模型中基本分析单位是阶级,即创造价值,从而创造剩余价值(利润)的工人阶级和拥有生产资料、榨取工人剩余价值(利润)的资产阶级。

遵循各自的逻辑,双方对经济增长中最基本的资本积累过程有着不同的看法。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资本积累视为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合理的结果,是个人消费决策的一个部分,仅仅受到个人的偏好、技术(通过利息率)的影响;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认为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过程,受到当时社会的生产关系,尤其是阶级关系的影响。

2.创新与经济增长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11) 尽管在最肤浅的层面可以认为:无论是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还是马克思主义增长模型,在容纳了熊彼特意义上的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认为技术进步可以维持资本主义经济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增长。(12) 但是在更深入的研究之后,我们不得不说,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首先,创新或者技术进步发挥作用是否受到某些社会条件的限制问题。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始终”是支持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新古典主义第一代模型中,外生的技术进步解释了人均产出近60%~90%的增长,而在新古典主义第二代的R&D模型中,具有垄断地位的“中间产品”——技术进步的体现——的生产者,通过研发投资,使得经济中能够内生地产生一个均衡的技术进步率,从而保持经济系统的长期的正的增长率。其共同的观点是技术进步能够无条件地支持经济的长期增长。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模型则认为,直到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建立之前,技术或者科学技术都未能对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从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当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阶段后,资本家在以大机器生产为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客观准确的标准,取代工人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以后,科学技术才发挥了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其次,创新理论中的技术选择问题。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中,企业面对可行的技术集合,其最优选择是最小化企业成本或者最大化企业利润的技术,如果给定各种参数的话,那么技术的选择就真的只是一个“技术考虑”了。[9] 而马克思主义更为强调生产关系对技术选择的影响。所谓的生产关系的考虑,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资本家这种阶级关系对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选择的影响。劳动过程本身也是价值增殖过程,所以,控制劳动过程对于资本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与工人阶级的斗争中,资本家出于对劳动过程更好的控制方面的考虑,会对企业的技术选择,从而技术进步的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10]

3.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

劳动分工在经济增长或“国民财富的增长”中起着巨大作用,古典政治经济学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作为其继承者的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和马克思主义增长模型对劳动分工在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共识也就仅此而已。

首先,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增长模型对劳动分工本身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直接继承了斯密对分工的定义,将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的分工视为相同的概念,认为这两种分工的形式仅仅是由于观察者主观的区别,并无实质的差异。因此,我们无法判断由劳动分工引起的经济增长到底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的部门的不断产生(社会分工)而导致的,还是由于企业内部不断发展着的专业化水平(企业内部分工)引起的。

马克思主义则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将二者明确地作出了区分,社会内部的分工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市场交换关系,而企业内部的分工体现的则是资本主义的劳动雇佣关系。这两种分工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是不同的[18];就单个企业内部的分工体系而言,劳动分工一般地起到了提高单个企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而就整个社会的劳动分工体系而言,劳动分工体系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将某一个部门的技术创新的影响,通过生产资料或者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交易等途径传播出去,使得整个社会的一般价格水平下降,从而提高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积累能力。

其次,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与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在劳动分工水平或者劳动分工的发展的决定因素上也存在明显的分歧。前者按照其一贯的逻辑,在资本家的利润最大化动机的考虑下,适当地引入一定的垄断因素,就可以将劳动分工,从而稳态的经济增长率表示为市场规模、知识水平、技术参数和主观偏好等的函数,这些因素基本上都是外生于企业的决策的,因此,经济增长率的确定就仅仅是“技术上”的小问题了。

马克思主义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同样依照其逻辑,将注意力特别地投向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雇佣关系。Marglin认为,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13) (或者称为专业化),不过是资本家出于对工人以及劳动过程的更好、更全面的控制,从而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利润)而采取的一种手段。[11] 因此,资本主义的分工,进而资本主义的增长率都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

四、结论性评价

本文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推导出了有关资本主义增长的基本方程,然后依据各自的理论逻辑,重新表述和比较了新古典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增长理论。新古典主义将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归结为一些由经济系统外生给定的单纯的“技术参数”,但是对这些参数本身没有给出任何说明。而马克思主义将这种现象归因于由经济系统本身所决定的并且在不断演变的阶级关系,强调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解不能脱离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理解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的经济增长的实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上,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分析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单纯的技术或者“生物学”的因素是无法对经济增长这个历史过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的。只有结合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发展的认识,才能更深入和全面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也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等经济现象。而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以后的发展方向则是发展更为精细的适当的数学模型,以此为指导来解构当前的经济发展,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

[收稿日期]2005—11—23

注释:

① 其核心是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代表性经济主体(消费者或者厂商)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建立均衡的经济模型。

② 变量没有时间下标的表示处于稳态增长路径。

③ 这里之所以采用OLG模型,是为了说明的简便。而一般的新古典主义模型会采取无限期界模型(如拉姆齐模型等),二者的区别在于完全竞争的经济的结果是否满足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而这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

④ 例如,如果我们假设效用函数为Cobb-Douglas形:U=(C[,1])[γ] (C[,2])[1-γ],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消费者的消费写为:C[,2]=(1+r)·(1-γ)W(r),又因为,所以,从而稳态的经济增长率为g=(1-γ)·[-(1+r)]-1。

⑤ 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劳动力和劳动通常是不加区分的。他们认为工人在市场上与资本家交换的是劳动,同时换取与之相对应的工资,完全是平等和谐的景象。这被鲍尔斯和金蒂斯称为“劳动商品命题”,并给予了深刻的批评。

⑥ 尽管这是一个极端的假设,但是我们可以证明,即使同时考虑到工人和资产阶级的消费—储蓄决策,而保持其他的假设不变,那么,模型的基本结论也不会改变。可参见Foley,Duncan and Thomas R.Michl:Growth and Distribu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⑦ 其中β表示第t年中生产每单位产品所需要的直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βα表示为了生产第t年的产品所需要投入的每单位生产资料(也是第t-1年的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βα[2]则表示为了生产第t-1年的每单位产品(也是第t年的种子)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依此类推可得。

⑧ 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定理可以推导出,,且g=r。

⑨ 更不能理解为新古典主义的由劳动的边际报酬决定单纯的技术变量。

⑩ 更详细的阐述可以参见Marglin在哈佛大学经济系的讲义。

(11) 熊彼特的这个定义现在被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广泛地接受,而在纯技术的层面,这个概括同样适合于马克思主义的增长模型。

(12) 马克思在其论著中多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认为技术或技术创新会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时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时期)推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

(13) 这里特别指明是“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是因为劳动分工的两种形式很早就已经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统是具体地分析经济对象,而非泛泛地讨论所谓的“一般性”,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提出的任务就是分析特殊。

标签:;  ;  ;  ;  ;  ;  ;  ;  ;  

马克思主义与新古典主义成长理论的比较分析_新古典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