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策略_文本分析论文

对话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策略_文本分析论文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有效引导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教学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但我们又无法回避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个体阅读活动而言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学生个体的阅读活动中介入了其他阅读者——教师及同学。其中,教师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最大影响者,教师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几乎就决定了学生阅读的效果。我们强调在教学中的师生平等关系,是就师生人格的平等性和阅读教学中角色位置的对等性而言的,但并不意味教师的隐退。

众所周知,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质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对话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一种教育现象,是教育的过程,因而必须像其他教学形式一样,受师生关系的制约,以教师为引导。而学生的相对稚嫩又使引导具有必要性,教师的相对成熟又使之具备引导的可能性。应该这样说,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一名向导和顾问,学生只有在教师因势而发的引导和促进下,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才能不断提高阅读水平。因此,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把教师定位为一个“引导者”更为贴切。

那么,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该如何有效实施引导策略呢?

一、假以舟楫:对学生对话的方法进行引导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常因没能有效掌握对话方法而极易在文本之外徘徊,甚至产生对文本的排斥。此时,教师应假以舟楫,为学生提供方法上的帮助,有效推动学生与文本的交融与互动,使学生与文本间的交互作用能够得以深入。

与文本的对话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首先要求阅读主体投入其间,与文本中的人物、情节等交游神会,在感受文本时,充分调动和发挥艺术的联想和想象,得到一种角色体验,为文本具体的感性内容(人物、情节、情景)所吸引,从而沉浸在文本的意蕴中。但知“入”不知“出”,缺乏对作品的旁观凝思的理性分析,对作品的感受可能是粗浅的、混沌的,很难对蕴含在作品内部的意义理出头绪,进而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因此投入文本,最终又必须离开文本、超越文本,把对文本的理解从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而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如阅读《紫藤萝瀑布》一文,在感受到紫藤萝的美的同时,我们应从这普普通通的自然生命中引发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从而明白生命的本质与意义。

当然,在作理性分析时,首先要求对文章进行整体观照,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解析;其次,还要从局部入手,把握好整体的有机成分,从而做到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作者总是既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大背景和社会环境这一大语境中,同时又处于言语活动的某一特定的交际环境这一小语境中,其作品也就不可避免地对其有所折射,对这些言语作品提供前提性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对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所涵盖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否则很难做到与文本的真正交流与沟通。同时,在语境相同的情况下,会呈现言语各异的现象。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创作个性、创作倾向、创作风格、言语特色、情感面貌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所涵盖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做到了“知人论世”,我们才能更快捷地把握作品,更准确地理解文本的情和意,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更好地与作品沟通。如学习《炉中煤》一文,如果我们不了解当时诗歌创作的大背景(国内革命风起云涌,作者远在日本),不了解诗人的个性,将很难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眷念祖国、一心报效祖国的浓郁情愫。

二、去粗取精:对文本的最佳“选景”进行引导

正如旅游景点并非处处都有长久逗留的价值一样,文本也并不是处处是美景,其中不乏平淡之景。如果无选择地一一解读,无疑会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随时提示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中的特别有意义与有价值的部分,包括一些特别细微的部分。这个“意义和价值”的确定,是编者与作者对话的结果,是编者对作者的独特性的一种理解与发现,同时也是根据文本在整个阅读体系中的位置,按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确认的,它明显带有引导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彩之处予以关注、欣赏、品味、思考,去与作者对话,并且有自己的发现。如笔者曾听过一位资深教师上的《智取生辰纲》一课。这篇文章侧重写事,主要是写晁盖等人半路截取“生辰纲”,迫使杨志走上梁山的过程。其主要人物杨志在前面章节已经出现过,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也已经得到展现。因此,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对话时并没有立足于人物性格,而是把视角重点放在情节的欣赏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一个“智”字深入探究晁盖、吴用是如何通过伪装,一步步引诱、麻痹、迷惑杨志,最终达到动摇、瓦解他们的目的。在这堂课上,教师就像一个“导游”,为学生选择一个最美的风景,并帮助学生选择了一个最恰当的观察点,而后让他们自己去欣赏和享受那美丽的风景。

当然,这样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因为脱离文本整体的所谓“精华”是不可能有的。笔者曾听有位教师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在学生未经充分思考的情况下要求他们讨论: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作者花费笔墨进行这一推论的用意是什么?这样的思考是有一定深度的,但由于学生对文本尚未作整体阅读,加上教师铺垫不够,结果讨论时学生断章取义,无的放矢,胡言乱语,整堂课给人以混乱之感,根本谈不上走入文本世界。

三、巧设话题:对对话的方向进行引导

对话式阅读教学有三个要素:甲方、乙方和话题。王尚文教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学不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让碰撞去产生它本身必然产生的效应。”教师设置话题,就是设计“碰撞”,而话题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对话的方向,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到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因此,教师设置的话题除了应注意话题的表达方式要易于学生理解,话题应是特定的课文所独有的,话题往往需要学生表明自己的立场这三点外,还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话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要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两者水平适度,才能互相沟通、对话。教师设置的话题必须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这样,学生才会因难易适度而乐于对话。笔者不久前执教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个话题——“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点的认识”,由于汪曾祺是语言大家,他的语言平淡如水但却功底深厚,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远没达到能剖析这样的语言的程度,在课堂上尽管我再三引导、铺垫,但话题离学生太远,学生的对话热情还是没有很好地被激发,对话的效果不够理想。

2.开放性原则。“生活即语文”,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课堂生活,语文的魅力也就在于此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话题的设置中,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另外,话题的开放性原则还指在课文的支持下可做出多种回答。如有位教师执教《孔乙己》,在归纳孔乙己的遭遇和命运时说:“孔乙己的结局给我们留下悬念,请大家展开想象,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他可能有什么样的结局?”学生积极思考后纷纷发言:“他仍然好吃懒做,悲哀地死去”;“他遇到好心人,赡养他的后半生”;“他改变了过去的懒惰,以做手工活为生计”……学生的种种想象,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认识,彰显出个性化的感受和理解,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绽放出绚丽的色彩,实现了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从而形成思维的碰撞、视界的融合,各自生发出新的意义,创造出新的思想。

3.启发性原则。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文本本身有许多待定的“空白”和“未定点”,读者由于个人活动、个人经验、心境和其他所有的偶然性都会影响到每一具体的解读。这样就构成了多元化、个性化的文本的解读空间。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生长点”,设计一个或多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有时教师提供一些“成见”,甚至是根本对立的、矛盾的认识,任由学生认识、判断、取舍,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让学生由此生发新的思想。执教《夸父逐日》一文,在探究这则神话的现实意义时,我说:“有人认为夸父虽是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但要与太阳赛跑,显然是过高地估计自己了,是自不量力,因此注定他会失败。你的看法呢?”话音刚落,就看到不少学生点头,更多的学生陷入了沉思。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辩论现场,大家积极搜索自己的知识“库存”,摆事实、讲道理。在辩论中,大家逐渐明晰夸父的非凡气概:敢于向人的极限挑战,敢于向未知的大自然探索。这样的对话呈现了对话式阅读教学健康的本来面目:民主、平等的情境,学生最大限度地得以自由参与,生生、师生之间达到了最大程度的互动。

四、去伪存真:对对话的结论进行引导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乃立身之本。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出“人文素养”的同时,也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所以,语文教学在充分展示人文精神的同时,也要注意渗透科学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允许、鼓励、尊重学生多元理解,但并不意味着学生所有的理解都要予以肯定或不置可否。只有那些言之有理的对话才值得去肯定和鼓励;对那些模糊不清甚至背离真理的解读,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辨明真伪,做到去伪存真。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对话的结论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向真理迈进。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向沙漠进军》一文临近结束时,有学生提出:“既然向沙漠进军如此艰难,难道我们就不可以和沙漠和谐共处吗?”这样的想法虽有个性和新意,但这位学生把沙漠视为人类的朋友,这显然有些是非不明。此时教师因势利导:“那么沙漠会和我们和平共处吗?”学生的话匣子就此打开,他们利用学过的自然科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以及《向沙漠进军》文本,三言两语就说服了那位学生:沙漠是人类、时代发展的敌人,我们不可能与它和平共处,必须向它进军,征服它,改造它。

标签:;  ;  ;  

对话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策略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