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作文面面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的高考已尘埃落定,今年国家分地区制定了四套全国卷,除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之外,还赋予了浙江、江苏、广东、福建、重庆、湖北、辽宁等省市以自主命题权,这样,就出现了15套高考试卷。历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一直是受人关注的焦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15道作文题,更像摆在我们面前的盛宴,待我们慢慢品味其中每一道的滋味,每一道的智慧。
一、内容面面观
1.生活化,社会性
作文究其实质是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认识表面浅薄或者情感苍白虚假,这篇作文就会言之无物。从高中生写作的现实看,这方面的问题成为影响作文水平的一个瓶颈。无论从高中生认知水平看还是从教学要求看,理性认知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说理能力的提高已成为写作训练致力的主要目标。从近年高考作文看,抒情、记叙令人眼花缭乱,说理却寥寥且形容枯槁,大多只能走“以摆代论”,以摆事例代替问题分析的路子,有的议论文除去摆现象、叙材料以外,真正的分析文字就是几句套话,主题立意常显生硬、肤浅,而这样的写作现象常被单纯归结为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缺乏感悟,其实这与作文命题的启发引导作用也密不可分。
2004年高考作文命题普遍关注到了高中生写作的瓶颈问题,因而进一步增强了命题内容的开放性,使各种命题的题材领域进一步拓宽。此次高考的多数命题源自生活感悟,侧重引导学生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促使语文与社会、写作与生活产生联系的同时,引导考生调动出平时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易于起笔,易于表达,特别是今年多样的话题作文,更是多角度的呈现出开放的引导态势。例如今年四套全国卷作文话题的涉及范围:“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都与中学生的生活思想息息相关,学生对这类话题或多或少会有所感受。如能从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认识出发,就能找到自己了解的、有切身体验的、感受最深的、鲜活的素材,从而摒弃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的陈腐材料,使考场写作更具针对性和思辨力,进而体现自己独到的写作智慧。再如上海卷作文题继去年的一个“杂”字,今年又以一个‘忙’字为题要求写一篇文章。两年的命题思路是一致的,一个字的命题不仅保持了试题的稳定性,使考生在心理上有驾轻就熟之感,更有意义的是这个命题的包容性很强,容易使人浮想联翩,而且围绕社会生活实实在在地去想,考生在构思时,自然要考虑的是可借此题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看法,而不是就“忙”说“忙”,拼凑几个名人、伟人如何忙的例子完事。在上海这样一个强调生活节奏的城市,以“忙”为题就是为了能让学生联想到丰富而具体的生活素材和真实体验,从而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文章。从表达角度说,也只有头脑中有个性化的见解作基础,才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从而避免四平八稳,满篇套话,生涩枯乏的,问答题式的文章。
今年福建卷的作文题以其别出心裁而颇引人关注。该题要求学生以人物或文学形象写一篇文章。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这些人物或为虚构,或即使存在,也与我们的平时生活相距甚远,那么这道题是否就将社会性和生活化的宗旨抛在一边了呢?并非如此。如果是这样,学生就会因毫无感受而文思干涸,但实际情况是,虽然也不乏因不适应新型试题而发挥失常的情况,但文采四溢的好文章依然层出。其实此题就是把作文与读书,与文学素养紧紧结合起来,要写好这样的考场作文是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广泛阅读的,因而可以说这样的命题是推动语文学习走进生活的一种尝试。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已明确规定中学生要“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并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2003年5月又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对中学生阅读与鉴赏明确提出了独立性、整体性与个性化的要求。高中生在生活中如能与名著广泛接触,面对这样的考题才有可能分清楚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才可能有自己的见解,有更多的阅读体验,有想法可抒写,也才有可能写出具有个人见解的好文章。
2.理性化,思辨性
高考作文对思维品质的检阅是多方面的,既有理性的,也有形象的。写作内容不同,材料涉及面不同,其检阅的角度也有所不同。从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轨迹看,越来越凸现理性的思辨色彩。今年的多道高考作文命题也把重心之一放在检测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上,如2000年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一类有明确立意指向的试题“山岳潜形”。再以四套全国卷为例,“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四个话题在表达形式上都是以“A与B”为话题,而没有明确立意,面对各种说法,需要学生自己思考,我是选择A还是B呢?AB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比如面对全国甲卷的考生就至少要思考,是相信别人的话呢,还是相信自己呢?其实“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个话题所涉及的问题不止于此,还包括其他的观点,如要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来调整提高自我;不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容易闭目塞听;听取别人的错误评价容易误人误国;对别人的错误评价不必太在意等等。在构思时,一定要考虑“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表现”两个方面来作文,立论时不能太绝对。比如重庆卷考题也为考生设置了相似的选择情境,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攀一点高度,咬紧一下牙关!“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试题要求考生就“自我认识和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每个人都在别人的期待中生活,如何对待别人的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话题所附的材料实际上为“认识自我”提供了一个实例,由此引发的思考可以检测考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这道作文题还蕴含了一定的思想深度,“认识自我”以后怎么办?这就给考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任何一种偏执的立意都是不符合世界的原本面貌,也不符合每一个作文者在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的,所以考生只有围绕话题,调动生活中的真切的感受和真实的材料信息,对话题进行思辨,才能清楚而深入地表达出自己对话题的看法。
对比往年高考作文中有明确立意指向的试题,今年的多个作文命题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立意取舍素材,以支持观点,更要求学生首先对话题进行独立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人文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关注时代变化,关注社会进步,关注自身的成长,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辩证的眼光去看世界,去分析、判断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让自己的思维处于活跃而又有序的状态之中,可以说今年的作文题为学生展示自己多彩的思辨力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认识的舞台。
二、形式面面观
1.命题式
命题式的作文在近几年高考中并不多见,但今年北京卷作文在斑斓的材料和纷繁的话题间,以质朴的“,包容”二字见于高考试卷,颇有些繁华落尽,又见原真的味道。命题式作文之所以在高考作文中较少出现,大概出题者是考虑到,较之于话题或材料式作文,命题式提供给学生的信息较少,而材料所创设的情境更容易使学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维更容易活跃起来。所以北京卷虽采用命题形式,但所命之题“包容”性很强,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命题者在作文要求中对命题作了初步的解释:“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思,也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思。”通过列举“包容”的义项使题目丰满起来,落实下来,与社会和生活建立起了联系。对高中毕业生来说,这样的题目应该有很多内容可写,很多角度可选。有容乃大,与人为善,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化干戈为玉帛,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人……虽为命题形式,但延展性很强,可叙可议,赋予考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2.话题式
话题作文一直是近年高考作文采用的主要命题形式,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是由于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自由性、多样性非常符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大语文的教育理念下,平时多关心天下事,多听多看多思考,凡事要有自己的观点。到考试时,只要搜索一下平时生活中有哪些与此话题有关而值得议论下的现象、事件和问题,就有话好说。如果只知关门读书,不知别人在做些什么、整个社会在发生着些什么事,那么即使遇上再容易写的题目,也会感到思绪枯竭。
今年大多作文题目的构成仍然采用三段式结构,即阅读材料、要求就某一话题写文章和诸如立意、卷面、字数等方面的注意点。先用阅读材料引出话题,或叙述情节,或创设情境,或陈述资料,交待背景。材料大多浅近明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如湖南卷话题作文的材料表述: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已达3.67亿,在每个孩子的背后,是一双双深情关注的眼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代教育意识向家庭的渗透,家长与孩子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家长们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你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从而引出“家庭教育”的话题,材料的简述涵盖了家庭教育令人愉快的发展和依然存在的问题两元方向,以简单清晰的叙述,拓宽学生的思路。也有的阅读材料带有隐喻性,比如湖北卷用刘禹锡《昏镜词》的小引引出话题: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较之于湖南卷的材料,湖北卷仅是一个带有比喻性的故事片断,显得不那么具有普遍性,与现代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于是题目进一步对材料进行简单解释: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通过简要解释“镜”的喻意使材料与当代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材料与学生的距离。辽宁卷也是如此,材料描述了母亲为他的名人儿子和挖土豆的儿子感到同样自豪的情节之后,为引出话题,使学生把重点准确地落在“平凡”上,用一句话再次强调平凡的价值:功成名就,确实让人骄傲;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
总之,今年的作文话题在内容上或取自社会焦点热点,或蕴含着关于人生的哲理性思考,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生发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充分陈述独特的想法。在表述上,从学生的理解角度考虑,尽量简明清晰,避免了命题表达歧义造成的考生作文偏题。综此两点,展示在高考考生面前的就是一片带有严格限定的自由天地,等待考生们发光的智慧和才华。
3.材料式
材料式作文不同于话题作文之处在于,题目只出现阅读材料和作文要求,而不提供明确的话题,学生需要从材料中自己提取有效信息,选取角度和话题。阅读材料,在话题式作文中是话题的引子,在作文中可用可不用;而在材料式作文中,阅读材料需要在作文中引用,起导引观点的作用,且在引用原材料时,需根据自己所要论述的观点,有选择地概括性引用。这种形式的作文命题在今年的高考中并未出现,但各种话题作文在话题的提炼之前,大多是从材料命题入手来展现其材料的,而在实际的考场作文中,不少考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引发话题的材料进行了利用或再提炼。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流行的话题式命题方式对材料式命题方式的包含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话题式作文命题在话题的提取上还有待于深入挖掘,因为有的话题从材料中引出的并不是激发思辨的引子,而是对材料的概括,考生面对一个概括的说法,要想找到写作的切入点就要回到材料中去寻找灵感,这样的话题作文实际上还是停留在了材料作文的层面。
三、要求面面观
1.引导语重视点拨
引导语连接作文的阅读材料和具体作文要求,引导语所起到的导向功能,使学生对材料涉及的话题认识的更清晰,但同时也可能对作文的内容隐含着一些除对文体、字数等方面的硬性要求之外的限制和要求。
今年高考作文引导语的设计,能够看出命题者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以学生视角检验命题的良苦用心。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北京卷考题“包容”,作为命题式作文,出题人原本可以不对题目进行任何解释,只对考生作出写作要求就可以了,但是为了不使考生因为信息量过少而慌了手脚,无从下笔,命题者对“包容”进行了简要的诠释,还告诉考生可以选取多方面写,“只从其中一个方面写,也可以”。引导语对考生的作文在内容上给予指点,同时也拓展了考生的思路,使之从容作文。在话题作文中引导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如重庆卷的阅读材料后有这样一段话:“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引导语将材料中并未直接出现的“自我认识”和“他人期望”提炼出来,从而明确材料和话题之间的联系,强调二者在材料中是不一致的,然后又将话题从“不一致”拓展为“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扩宽了话题的内涵。广东卷以冯妇寓言为材料,同样由其后的引导语提炼出话题“语言与沟通”:“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这些引导语都在思辨的层面上给予了适当的点拨。
此外,今年多份作文卷都出现了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经历的引导语,如天津卷“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辽宁卷“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广东卷“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有的引导语的表述更像在与学生的探讨和对话中进行导引,比如浙江卷“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以及湖南卷“你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等等,这种表述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考生在考场上的紧张情绪,在素材选择上给考生以提示,而且也是在倡导考生写作文时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要“言必称希腊”,只有真实所感,甚至有不吐不快的愿望,才能写出闪光的好文章。
2.具体要求略有不同
由于今年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市的自命题卷以话题式命题为主,在命题要求上仍沿袭“三自”原则,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甚至往年作文在文体上的限制“诗歌除外”,今年也被很多省市摒弃,而达到完全开放。由于话题作文文体开放、立意开放、选材开放,容纳个性才华,允许并鼓励考生以擅长的文章体裁和样式,选择摹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自己真切的思想感情,留给了考生更大的写作自由和写作空间。这与今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改变是相一致的,全国卷的评分标准增加了发展等级的赋分比例,内容、表达和发展等级的特征各占三分之一的分值,意在进一步鼓励学生思维创新的做法,而各省市坚持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也为学生的创新写作提供了尽量大的空间。
作文对学生的考查是多方面的,这里应是学生尽情展现自己智慧的舞台,然而为了尽量多的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才华施展在这片有限的空间上,命题者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付出自己的智慧。观其面面,然断不能画面俱到,权以鉴赏之心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