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中国论文,世界历史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把握历史发展的重要尺度和方法论原则,也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事实,突出强调了世界性的相互交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意义,揭示了文明的相互借鉴和效仿对历史过程的加速作用,从而说明了自资本主义以来,跳跃性发展已成为历史的常规和普遍的现象。这就为合理解释象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够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以及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
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建立使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首次完整地表述出来的,这一思想指的是: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已把世界联为一个整体,各个民族或国家不再是封闭的孤立的自我发展,而是通过普遍的相互交往,进入了相互依存的状态。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给历史带来的新变化的敏锐洞察和概括。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是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看,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和人们之间交往发展的结果。这即是说,历史的发展以资本主义为界,前后两个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发展状态。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1〕,由于生产力发展程度不高和交通工具不发达,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处于狭小的范围,只局限于毗邻的地区,地域象壁垒一样把人们分割开来。这种狭隘的地域性,造成了各个民族或国家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从而使各个民族走着各自“自然形成”的发展道路。这种缺乏联系和交往的孤立发展,是前资本主义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彻底改变了“民族历史”的进程,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此相伴随的交往的发展,使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2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商品化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也得到了巨大发展,这就为资本主义冲破地域的壁垒,向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从而创建了世界市场体系,把各个民族都卷入了世界性的竞争之中,整个世界被联结为一个整体。“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具有国际的性质,“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4〕, 而世界市场的建立则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这样,随着生产力和相互交往的发展,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民族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各个民族和国家结束了孤立的自我发展状态,进入了世界性的相互依存,此后,任何民族的发展都处在同其他民族不可分离的联系之中。“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5〕
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使历史的发展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各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都受到双重因素的影响,既受自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影响,又受世界整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影响。换言之,一个国家的内部矛盾运动过程是在世界历史的大范围进行的,是同世界整体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正是由于世界性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打破了“民族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依次更替的顺序,使历史的发展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况,出现了共生性和跳跃性发展的新趋势。落后的国家在借鉴先进文明的基础上,往往跨越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以跳跃性的发展方式进入先进国家的行列。这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历史带来的新变化,是世界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正确概括了资本主义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事实,揭示了资本主义以后历史发展的新特点和规律性,从而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代社会历史运动的正确出发点和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必须把唯物史观和世界历史思想有机统一起来,从世界整体联系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研究国际的生产、国际的分工、国际的交换。只有如此,才能正确解释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尤其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原因。
二、文明的相互借鉴和两极性的世界分工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内在根据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世界历史深入发展的结果,文明的相互借鉴和效仿加速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使落后国家的跳跃性发展成为可能。
马克思认为:“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6 〕这即是说,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交往的局限性,使每个民族都在走着自己孤立的发展道路。文明的创造在每个地方都是单独进行的,因而不得不每天都在重新发明和发现,创新往往是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艰辛之路。正因缺少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使历史发展处于不断重复的缓慢状态,不得不循序渐进,跳跃性的加速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则使文明的相互借鉴和效仿成为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性的交往和竞争,不但使文明的成果得以普遍交流,从而为保护住这些成果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使各个民族开拓了视野,使其能够借鉴其他民族的创造成果来发展自己。正是由于文明的相互借鉴和效仿,加速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避免了“每天重新发明”的重复现象,使一个民族或国家可以在科学技术、经济生产、甚至政治制度上,直接借鉴已有的文明成果,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方式。这样,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后,跳跃性发展就成为历史的一个常规和普遍的现象,避免重复和少走弯路正是后起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很快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的根本原因。也正因如此,马克思才提出了东方国家可以在借鉴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避免资本主义的苦难,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可以说,文明的相互借鉴和效仿是实现跳跃性发展的内在根据。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还同两极性的世界分工密切相关,两极性的世界分工也是世界历史的产物,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发展的直接结果。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使世界日益走向整体化,但在整体化的过程中,各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却是不平衡的。“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7〕这样“处在有利条件下的国家, 在交换中以较少的劳动换回较多的劳动”。〔8〕即, 生产力发展程度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海外的殖民扩张,对落后的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从而造成了世界性的两极分化,使落后的国家依附于先进的国家,使殖民地依附于宗主国。所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建立的过程,就是两极性的世界分工形成的过程,就是“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9〕的过程。这样, 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把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卷入了世界性的竞争之中,为落后国家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资本主义列强又不允许落后的民族和国家充分发展起来。因为在两极性世界分工体系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要依赖于海外殖民地,要以牺牲落后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来保证自己的进步。换言之,资本和商品的输出必定要有接受的场所,两极密切相联,失去一极另一极也就不复存在,所以,资本主义国家就要千方百计阻碍落后的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控制这些民族和国家,使其依附于自己,不充许其发展强大起来。
如果说,文明的相互借鉴和效仿为落后的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提供了可能性,那么两极性的世界分工则为这种跨越提供了必要性,促使可能变为现实。因为落后的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它们不可能通过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来富强自己,这就促使它们必须摆脱资本主义的发展,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以另外的形式来发展自己。这正是东方国家以及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原因。
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自1840年开始,中国逐渐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民族灭亡的危险促使许多有志之士向西方寻求真理,幻想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富强中国。但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刚刚开始起步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和争夺海外殖民地具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帝国主义列强极力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控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限制其民族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它的投资场所和对落后国家的掠夺。这样,当中国刚刚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时,它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就已经消失。正因如此,在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处在艰难的境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既是缓慢的,又是残缺不全的,中国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这正是资本主义的世界分工体系造成的必然结果。
既然资本主义的道路走不通,那么社会主义就是必然的选择。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发展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摆脱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新的参考系。在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主张,并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了历史发展的飞跃。邓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国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时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10〕
由此可见,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某些人或某个党派的主观意愿,只有从世界历史的大角度,从文明的相互借鉴和两极性的世界分工出发,才能认清中国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三、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不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离不开世界历史的深入发展,而且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进行的,同世界历史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其实,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本身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早就指出了共产主义只能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才会有真正意义的人类解放。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决不可能是地域性的存在,因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1〕所以,在马克思看来,每一个单独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愈深,个人也就有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获得解放,没有世界历史的深入发展,人类的彻底解放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即是说,贫穷不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奠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而为了创造这样的物质基础,使物质财富极大涌流,就必须有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就必须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才能办到。从这个意义说,共产主义只能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是同世界历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各个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形式,由于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那些异己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12〕
共产主义的实现依赖于世界历史的深入发展,而世界历史的深化又必须以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为前提。马克思指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13〕这样,马克思最终就把整个世界历史思想和人类解放落实到两个“普遍发展”上:一个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一个是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无产阶级只有借助于这两个“普遍发展”才能进一步推进世界历史,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业,虽然没有象马克思设想的那样是“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社会主义革命是在东方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相继进行的,但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却指出了这样的道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不能离开世界历史条件的,如果没有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如果不借鉴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的,也不会实现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所以,东方国家虽然可以在社会制度上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却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跨越必须是在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发展成果以及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来进行。这就要求东方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国际的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的交流,以吸取一切先进的成果来发展自己,尽快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正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原因之所在。
邓小平同志早就认识到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我国的贫穷落后状态,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14〕尤其是在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竞争的历史条件下,历史的最终走向要看两种制度相互比较的结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5〕只有如此,才能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从而证明社会主义是更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否则就会在中国重演苏联和东欧巨变的悲剧。所以,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
而为了发展生产力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6〕在当代,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世界日益趋于整体化,使各个国家的经济、技术、科学、文化得以广泛交流,从而产生了规模更大的世界市场和世界性的经济循环圈。世界历史的深入发展加强了各个民族的共生性,使充分利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成为当今各国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闭关锁国即意味着落后,就要被历史的发展所淘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7〕只有加强同各国的交往,以人类的先进成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才能避免“一切从头开始”的重复和单独发展所要走的弯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从而以跳跃性的发展形式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总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早已指明了共产主义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
注释:
〔1〕〔2〕〔3〕〔5〕〔6〕〔7〕〔9〕〔11〕〔12〕〔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5、67、254、51、61、25、255、39、 42、4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348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65页。
〔10〕〔14〕〔15〕〔16〕〔1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2—63、63、63、64、78页。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世界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