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产业化趋势与中国农业_农业论文

世界农业产业化趋势与中国农业_农业论文

世界农业产业化趋势与中国农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趋势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农业问题再次受到国际社会重视,世界各国再度把农业放到优先地位,在农业政策的调整中显现出农业产业化和全球化的趋势,这在客观上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挑战。

一、当前世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综合经营体制,它更大的发挥市场力量,将资源、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市场机制下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农业已经不再是一种政府羽翼下过度支持和保护的产业,而是成长为有竞争力的产业。北美、欧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业等产业,都普遍推行了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有的已实行跨国经营;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也纷纷出现了“农、工、商综合体”之类的模式,所以说世界农业已进入产业化经营的时代。

1.各国的产业化模式

无论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就业中占比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农业在上述二者中比重很低的发达国家,均重视农业,各国都根据本国国情调整政策,进行经济结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模式的创新。

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20%~25%,农业劳动力在全国就业人数中占50%~60%;非洲地区,上述比重相应为25%~66%;拉美地区,上述比重相应为10%和30%。这种状况决定了农业发展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状况和全国食品供应,而且关系农民自身的就业、生存、收入和农村发展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发达国家尽管农业比重很小,例如美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国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只占2%~3%左右,但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受重视的观念仍未动摇。美国人把农场视为“民族的脊梁”,称它养活了国家。瑞士还有一条法律,规定农村地区任何经营者的收入不得超过农民。各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这一切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迅猛发展。

在农业产业化的浪潮中,各国的发展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起来主要有两种,即合作社模式和“公司+农户”模式。前一种模式在欧洲较普遍。这种合作社大多是中、小农户自愿联合集体加工或销售;社务由全体社员协商,一人一票,民主议决;其收入一般是在扣留必要的公共积累后,按社员投入多少进行分配。在合作社巩固和发展的基础上,各地合作社又自愿按产业联合,逐步组成从地方到中央的联社。例如,芬兰25600个奶牛户(占全国80%),组成47个乳制品合作社, 经营牛奶的加工和销售。经过资产重组,以股份制形式组成全国联社性质的公司,产品多达1400种,加工量占全国的77%,年营业额已达18亿美元之多,企业资本迅速扩张,竞争力大大增强。

“公司+农户”模式。一般是以经营农产品加工或购销业务的公司为核心,吸收附近农户组成“生产基地”,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弹性很大,有的联合形式十分松散,只是一般的购销关系;有的联合形式则十分紧密,因其同市场相联系,便于以销定产,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公司实行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同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提供技术咨询等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使农民更多地依附于公司,这类公司效率较高。

2.各国农业发展中呈现跨国农业经营与重视全球合作的趋势

第一种趋势是,跨国农业经营势头强劲。跨国农业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兴,国际资本流动加快,那些技术有优势,资本雄厚的农业公司在推进产品贸易的同时输出了资本和技术,进而开拓国际市场,把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推向世界。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许多跨国农业公司正在从单一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走向多产业的经营,如从单纯饲养畜禽的农业经营,发展扩张为包括饲料生产、加工以及其它食品的加工经营。有的甚至发展到同农业无直接关系的地产、金融、工业加工等方面的多元经营,以减少某一产业部门同期性衰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跨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发展,对推动世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负面效应。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利用外资和技术来加速农业的发展,而同时又要保护本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本国资源的合理利用,如何谋求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如何正确处理好同外国公司的收益分配问题等,这些都是实践要求我们研究,并应提出对策的现实问题。

第二种趋势是,许多国家谋求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全球合作,开放农产品市场,降低保护,发展全球农产品自由贸易。农业产业化延伸的结果,使各国的边界限制被打破了,各个国家间在社会经济的生产领域内实行分工协作,进行产业移植重组,相互协调,融合吸纳了各国可以组合的生产能力,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倍加的生产效率。它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各国农业受自然资源的制约,没有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完全满足本国居民日益增长的食品多样化需要,必须依靠全球贸易与合作来调剂余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加强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国际合作,能更好地利用各国的生产资源,更能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实现良性的农业资本国际大循环,并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场规模的扩大,推进其现代化的进程,发达国家对农业发展采取了减少政府政策保护和开放市场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扩大出口的机会,有助于发展其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合作。而发展中国家扩大农产品出口和增加生产资料进口,反过来也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消费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所以,农业产业化是战后生产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所带来的一种必然结果。这种趋势符合生产和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又符合各国的利益。一国只要明确其相对优势,并合理选择适合本国介入农业产业化中的某个环节,某一专业分工领域,就可以使本国农业因实现了相对优势而得到超常规的发展,且农业产业化的深化也为这种比较优势的选择提供了各种可能的形式以及广阔空间。特别是在1999年,世界经济继续动荡、形势严峻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除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削减产品出口税外,更重要的是要采取有效的农业产业化国际合作。

二、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中国“九五”时期农业发展将继续面临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全球化趋势对中国农业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应恰当估计其不断深化、扩展对我国农业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加强对农业产业化模式的不断创新、新的制度安排,提高了粮食自给程度、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品种和质量,这对落后的中国农业发展是一种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的情况下,中国农业无形压力就更大,对此要有充分思想准备,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世界各国农业呈现的跨国农业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国际合作加强趋势,将使各国间的农业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加强。特别要重视发达国家跨国经营“强强合作”和利用科技方面优势对我国农业领域造成的冲击,注意农业产业化推进过程中,企业正在形成自己竞争力的价值链,它包括研究开发、科技成果加速向新产品转换、开拓市场的战略与战术、售后服务等构成有机的整体,使农业产业化这种综合经营体制的内容更加丰富,竞争的程度更加激烈了。我国应及时制定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政策,以适应世界农业产业化的新变化。

2.适应农业产业化,调整我国农业发展战略

(1)让农业长入工业, 是我国农业从“大”到“强”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产业化实现的重要途径。

从重轻农,到农轻重,绝不是仅仅排列关系的改革,而是体现中国人对产业关系的深刻醒示。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必须进行调整,让农业长入工业,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加工业,这将成为全国工业的一大优势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崛起,不仅优化了产品结构,而且有效地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与工业的有机对接,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会全面提高农民生产效率,上水平、上档次,以不断满足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数量和质量需要。我国应参照国际经验,加快其进程。

(2)科技兴农、抓好良种先行。为了积极保护粮食生产, 实现粮食足够增长,中国应加强科技兴农,培育和寻找更加优良的种子,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当前,大量的信息在全球流动,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科技人员能精确、有效地控制育种的过程,把能抗疾病的基因转移到植物体内,以便培养出最优良的种子。我国应注意研究、调查获取这方面的信息,并与国际组织保持合作。1994年成立的亚太种子协会是国际性非盈利组织,其宗旨是改善亚太区域农业和园艺作物的优良种子,并鼓励该区域内各种子企业开展合作、交流经验、传递信息。我国应积极参与、主动出击、加速科技进步,发展我国具有优势的地区、产品、产业,改进品种,实行科学管理,抢占这一领域的制高点,增强我国农业产品的竞争力。

(3)调动农民和地方的积极性,以市场为导向, 以保证农业发展战略的成功。

以调动地方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应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使之有可能发挥地方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当地自然再生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实现贸、工、农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向外向型农业结构发展,以国际市场为目标,而在穷困地区,应争取国家和富裕地区的支持,广开门路,特别争取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计划开发署、世界银行的支农优惠贷款,加快地区发展,闯出致富新路。

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应设计以效率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政策。首先,加强对农业市场中信息、产权、立法等方面的工作,按市场化来发展农业。目前农业粮食问题主要归结于市场结构、政策、管理、基础建设的缺乏和对农民利益忽视。在政策方面,农民对现行的粮食收购政策反应极为强烈,因为粮食的价格控制、粮食主要指标及销售区域限制、明显的强制性和低价的特征,由此导致了对农民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的事实上的侵蚀,这种政策环境必须改善,否则会挫伤农民积极性。其次,从国际比较中确定我国真正的优势产品和产业,把优势变成支柱,因此,着眼未来,选择一具有优势、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扶植,发展绿色农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再次,加强农业投入,建立农业发展基金,(从经营性企业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或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从经营性基建项目投资中提取)保证农业投资有稳定来源,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标签:;  ;  ;  ;  ;  ;  

世界农业产业化趋势与中国农业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