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研究,事关全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关全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回放
《春酒》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了解琦君吗?她的家园在哪里?
(学生七嘴八舌。从温州永嘉到杭州,从台湾到美国,琦君曾经的家园被学生一处处搜寻出来。我接过学生的话茬,不紧不慢地说。)
师:可是我总觉得琦君应该还有一个家。
(学生惊讶。随即,有学生说琦君的家“在心里”。“因为不管她走到哪里,都在心里惦记着她的家。”)
师:其实,琦君就是一个“无数次在笔墨之间寻觅着归乡之路的女子”。今天她要给我们讲述一个关于家园的故事。家园里最主要的人是谁?
(学生异口同声——母亲)
师: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写的几乎都是她的母亲。这到底是怎样的母亲,能够让琦君这样魂牵梦绕呢?
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课文里哪句话概括了母亲为人处世的准则?
(学生循着问题阅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中心句——“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师:应该抓住哪两个词来理解这个句子?
生:分寸,留神。
师:这个“分寸”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阐述对“分寸”的不同角度的理解,但都只是语义上的解释。于是,我又要求同学们从文中寻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母亲是“一个做事很有分寸的人”,或者说“她对做什么事都很留神,很细心的”。他们找出了一些描写琦君母亲的句子。在分析和朗读中,他们逐渐感受到了琦君母亲的“分寸”感。)
1.“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和要求,是一种得体。)
2.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用亲昵的动作、温和的方法表达潜在的规矩。)
3.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一定”“总是”写出了母亲的大度善良。)
4.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热情而不失身份。)
5.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知道别人想要什么,但是又表达得非常谦虚,让旁人感觉惬意。)
(在较好地完成了对母亲的解读后,接下来应该讲述家园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童年的琦君。)
师:请同学们用两个字概括一下文中“这个家园中的女儿”留给你们的印象。
(在感动的氛围中,学生抓住儿时琦君的个性特征:调皮、贪吃、快乐……)
师:读琦君的文章,我们一定要琢磨她的文字,清新秀雅,普通平凡中透露着的一种灵气,如行云流水。特别是细节描写,让人过目不忘。
老师教同学们“课文注读法”(投影展示:《石头记》《诗经》《二十四史》《水浒传》的部分注释),来认识这样“一位可爱、活泼的小姑娘”。
(为了让学生领会“课文注读法”,我以文章第四段为例作了示范点评。再让学生试着给课文中描写“我”之精彩处作批注,加评点。)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奇特的比喻)
2.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动作、神态)
3.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可爱的女孩,温馨的氛围)
师(小结):这是一个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小琦君,在母亲和乡邻的呵护下快乐成长的小琦君。
师:这个家除了温柔、善良的母亲,活泼可爱的“我”,还有其他亲人吗?
生:有,阿标叔。
师:他是佣人啊!你觉得他是家人,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可以看出他干活这么卖力丝毫没有勉强的意思,他是把这里当自己的家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那还有其他人吗?
(有学生提出众乡邻也是“家园”中的人,其他学生反对。在短时间的争论后,他们一致认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应该就是一家人。我接过话头补充说这个家里还有一群淳朴、热情的乡亲,大家一起共渡难关,同分享,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这个家的氛围多好呀!置身于这样的乡情中,怎能不让人感觉到家园的温馨、温情和温暖!齐读课文前四句话。)
师:可否把课文标题“春酒”改成“家园”?
(学生沉默一会,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在互相讨论中,学生渐渐明白: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春酒”展开。琦君就把许多有关的片段汇集于“春酒”这个焦点上,把过年味、童年味、人情味、母亲味、思乡味等诸多味儿酿进“酒”中,置放于偌大的“家园”里。“春酒”是全文的文眼!这酒怎能舍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琦君写此文时处在什么样的情况吗?——温柔善良的母亲已离她而去,无拘无束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淳朴善良的乡邻也是隔山隔水,就是如法炮制的春酒也没有了往日的滋味。这时,“家园”还是原来的家园吗?琦君会发出什么感慨?
(学生反复朗读“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从声音中去感受作者深厚的情感。学生的神情渐渐凝重。)
师:是啊,“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我们还是到琦君的文字中寻找吧!(投影出示)
在上海求学时,母亲来信说她患了风湿病,手膀抬不起来,连最简单的缧丝髻儿都盘不成样,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几根短发剪去了。我捧着信,坐在寄宿舍窗口凄淡的月光里,寂寞地掉着眼泪。深秋的夜风吹来,我有点冷,披上母亲为我织的软软的毛衣,浑身又暖和起来。可是母亲老了,我却不能随侍在她身边,她剪去了稀疏的短发,又何尝剪去满怀的愁绪呢!
——《髻》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
——《乡思》
家乡人民也始终惦记着这位远方的游子。坐落于三溪中学内的琦君文学馆于2001年10月22日开馆。应邀参加开馆仪式的琦君到场为文学馆剪彩。离乡半个多世纪后,她终于坐着轮椅踏上了家乡的土地,见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亲人。
隔一条海峡梦回童年旧事,竭毕生心力写尽故园深情——2006年6月7日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
海棠春晓老人为琦君写下了这样的悼词:“纤毫词笔蕴情真,羞煞墨坛多少人;一日瑶池仙驾去,犹留温婉在红尘。”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这位一直在心灵深处寻找归乡之路的女子,是否会踩着满院的花香,杖履点叩着当年她牵着母亲的衣角走过的青石板,寻着童年的梦而来?
谢谢同学们的深情朗读,下课!
对话
余映潮(以下简称“余”):这一节课学生在课文品读中追寻着琦君的“家园”,视野比较宽广。在引领学生渐入“家园”这个方面,你是如何构想的?
赵群筠(以下简称“赵”):我主要借助课堂的提问来引领学生。语文课堂通常通过“问”来推动教学进程。而问题的设置源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刻领会,源于对学生思维的准确把握。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充满悬念的小小提问——“琦君家园在何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地域的家园,进入心灵的家园,探究心灵家园深处的真情挚感。或者说,将学生引入课文,引向课文中的家园,引向这个家园中的重要人物“母亲”。这个提问的目的就是“引导”,巧妙地将阅读教学引向课文的重点内容。然后在“引”的基础上再用五次提问,一步一步地将课文学习导向深入。我想,学生如果真正品悟到了琦君的“家园”并领略到其中的风景,也就基本掌握了《春酒》的内容。
余:是的,从教学设计看,你比较注重提问的质量,每一步的教学都用一个提问领起。在此方面,你自己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赵: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所谓“恰如其分”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提问境界。提问“过高”难以诱发学生的认知,冷场不可避免;提问“过低”不易擦出思想的火花,热闹成了假象的外衣。问题要切合文本,切近学生,难度适中,才能发挥问的作用。具体言之,问题应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思考的价值,对学生理解文本能起关键的“提起”作用。《春酒》的教学中,我的第一个主问题——“课文里哪句话概括了母亲为人处世的准则”看似简单,其实易中有难。这个提问开门见山,直奔目的,又一线串珠,引出对话的内容,牵连出来的思考空间很大,学生要独立分析的问题很多。譬如如何理解“分寸”“留神”,如何从文中把握“分寸”“留神”的意义等等。“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是文本的核心句,抓住了教材的关键句并适时提问,这就是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中理想的提问应能创设使学生产生疑问并迫切希望得到答案的心境,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探究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我的第一个主问题,就是基于这几方面来考虑的。
当然,在学生自以为知之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往往处于停滞状态,或囿于狭窄范围,或注意力分散,或认识冲突,这些时候又都是提问的时机。《春酒》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也有一个张弛的过程,明白了琦君的“家园”世界和“春酒”的关系之后,很多学生认为课文内容学完了,这个时候我提出了第五个问题——“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使他们渐趋停止和分散的思维立时有了转折,注意力被这个提问逮个正着,继续走入琦君的“家园”,在美好的“文字”中去细细咂摸琦君的情思。
余:课堂的活跃,课堂气氛的融洽,除了教师掌握提问的时机外,很多时候还在于“提问”的角度。在《春酒》的教学中,我想你对此是有体会的。
赵:唐朝诗人卢廷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可见一斑。其实,设计语文课堂的提问也是如此。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且效果往往不一样,只有找出最佳的提问角度才能让问题的价值发挥得最好。《春酒》教学中我的第四个主问题——“可否把标题‘春酒’改成‘家园’”,也可这样设问:“散文《春酒》的标题好在哪里”“‘春酒’与‘家园’的关系是什么”等。但“散文《春酒》的标题好在哪里”问得生硬、单一,学生往往不知所云,思维无法激活;问题“‘春酒’与‘家园’的关系是什么”问得深奥、宽泛,学生很难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理解;而“可否把标题‘春酒’改成‘家园’”,既与课文内容密切关联,又有一定的趣味性,最重要的是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就有了很好的生成性的课堂对话。
观察者语
观察《春酒》的教学,觉得赵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综合地考虑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的立意,二是提问的设计,三是切入课文的方式。教学的立意表现在教师追求用一种精神层面的内容来熏陶感染学生;提问的设计表现在尽量提高提问的质量,发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激发作用;切入课文的方式则是由远及近,由宏到微,多角度覆盖。所以,这样的课例比较具有品评的价值。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的,就是赵老师很在意提问的设计。
在导入课文学习内容之后,全课的教学一共出现了五次重要的提问:
它们以“主问题”的形式,依次这样出现:1.课文里哪句话概括了母亲为人处世的准则?2.这样的母亲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女儿呢?3.琦君的家园里还有其他亲人吗?4.可否把课文标题“春酒”改成“家园”?5.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很明显,这五个问题的设置,带有“主问题”的特点。每次的提问都能够支撑起一个时间板块的学习过程,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大体思路,基本上牵动了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同时,课堂教学又因减少了无效提问的次数而显得简洁美观。
教师在意提问的设计,注重精心设计重要的课堂提问,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素质。在前面的“对话”中,我与赵老师就课堂教学提问的引领激发、恰如其分及其角度变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交流。如果每位老师的每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提问都能够在这些方面作比较深入的思考与实践的话,那么关于阅读教学的提问研究就会让我们喜不自禁了。
但事实上能够这样做的人数比例非常小。
只要常常关注课堂阅读教学的人都知道,多年以来的提问设计研究,并没有能够让大面积上的课堂阅读教学提问的基本手法——“碎问碎答”——得到一些改变。
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仍然习惯于在阅读教学之中不断地提问,大量地提问,随意的问和简单的答仍然充满着我们的课堂;即使那些高层次的教学大赛也是基本一样。
如果要求只用一句话来概括课堂上大量提问的弊端,我会这样说:频繁的提问让学生安静不下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得不到沉思默想和实践练习的大量时间。从表象上看,这与课标提出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从实质上看,则是大大削弱了“课堂训练”这种对学生而言的最及时最认真最有力的训练。
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问”的研究,事关阅读教学的全局,事关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
我想,我们不但要从“提问”的角度、从“提问”技术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设计提问、如何提高提问的质量或者减少无效提问的数量的问题,还应该从另外的、非提问研究的角度来改善课堂教学碎问过多的状况。如果只把眼光单纯地盯在“提问研究”之上,我们似乎真的无法让这种现象得到改观。相反,如果从另外的角度、从非“提问研究”的角度来着手,倒是有不少的做法可行,有的甚至会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如:
●研究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
此时的研究,活动为主,“提问”为次,研究的目光自然移到了“活动”之上。而且由于学生活动的开展,细碎的提问必然减少。
如在《春酒》的教学之中设计这样一个重要的活动:课文中有很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感。请同学们进行三个层次的活动——找一找,读一读,议一议。
“找一找”的时候,课堂是安静的;“读一读”的时候,课堂上是热闹的;“议一议”的时候,先是安静的,然后是热烈的,教学的节奏很分明,师生的对话很充分。学生大量地占有了时间,教师之问自然减少。
变个角度,可以在无形之中改变“习惯”。
●研究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此时的研究,能力训练为主,“提问”为次,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能力训练需要学生的活动,需要学生占有一定的时间,课堂的提问量会大大降低。
如《春酒》的教学,设计这样几次能力训练:
第一次,概括能力训练。请同学们分别从主题、从选材、从情感、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第二次,分析能力训练。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春酒》首尾两段的表达作用。
第三次,欣赏能力训练。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欣赏它们的语言表现力。
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在“用教材教”,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能力何愁不能提升?
●研究教师如何进行知识讲析
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讲析”的研究探求得比较少,可能是受所谓“淡化知识”的影响。教师不讲析的课堂,如何能让学生学好知识?所以阅读课上的讲析一定不能少。教师的讲析多了起来,提问的数量一定会降下去。
如《春酒》的教学,在读读议议品品之中或者之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与课文后面的练习,是可以用“知识穿插式”的教学方案给学生讲析如下知识内容的:什么是线索,什么是细节,什么是情趣,什么是语言特点。
课堂教学对教师讲析的基本要求是知识的丰厚性。像这样的讲析,我们现在是做得太少了。
教师在课堂上认真地、生动地、深入浅出地讲析着,“随口而问”能够基本绝迹。
●研究课型的设计与创新
所谓课型,就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最简单的看法是: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教读课”“自读课”“学法指导课”等。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课文的阅读教学就必须是教读课或者讲读课。对于“课型”,人们并没有严格的合乎逻辑的划分标准。我们可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活动方式的不同、师生双方作用的不同来设计比较“新”的实用的课型。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春酒》是自读篇目,我们为此可以设计“自读”课型。
《春酒》的语言生动细腻,优雅感人,为此我们可以设计“语言学用”课型。
《春酒》结构优美,细节描写生动,又不乏说明内容的穿插,可以用来设计“课文作文”课型。
《春酒》内容生动,内蕴深刻,情深意长,可以用来设计“话题讨论”课型。
……
这样一些课型的设计,一方面深化了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与处理,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能与技巧,一方面则能大大降低教师课堂上的频繁提问。有的课型,如“课文作文”课,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基本上能够“消灭”无味的课堂提问。
下面是《春酒》的一个“话题讨论”课的大致流程:
第一步,教师指导,朗读课文,时间大约15分钟左右。
第二步,教师出示一句话,里面含有四个小“话题”: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童年之趣,母亲之善,民风之淳,故乡之恋。
第三步,同学们自选话题研读课文。大约8分钟左右。
第四步,课堂话题讨论、交流、对话、小结。大约18分钟左右。
第五步: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下面是《春酒》的一个“自读课”的大致流程:
1.建议你这样初读课文;
2.建议你这样积累语言;
3.建议你这样欣赏细节;
4.建议你这样体味情感。
像这样的课型设计和教学流程设计,能够极好地安排学生的活动,基本上没有什么教学提问,更没有所谓的“碎问”,但教学的内容却可以做到非常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