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区域地理学述评_人文地理论文

区域地理复习指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地理内容丰富、知识量庞大,而不少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以机械记忆为主。这样,一方面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一方面又导致其畏惧心理的产生。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改进学习方法,抓准基本知识点;依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进行正确的区域问题分析,从而达到了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进行区域地理复习的有关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区域地理内容的结构

区域地理为系统地理知识提供背景和落脚点,其基本内容包括区域位置、范围、特征;世界区域内的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中国区域内的省区和主要城市。其中,区域特征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二、区域地理在高考文综试题中考查的方向与角度

明确高考命题方向,体会高考命题角度,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减少区域复习中的过多弯路,提升复习效果,实现区域突破。

近几年各地的文综试题,针对区域地理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不同角度考查区域特征的相关分析

(1)在时间分析的基础上,直接考查区域特征

如2009全国文综卷Ⅰ的第5题:图1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解答本题需要进行基本的定位,依据纬度确定M地位于北半球的陆地,其“全年月平均气压最高月份”在冬季。题干可转化为:“北半球冬季时”,此时地处南半球的巴西高原为湿季;尼罗河为枯水期;美国大平原冬小麦尚未返青,春小麦尚未播种(麦收应在夏初或秋季);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再如2009全国文综卷Ⅱ的第11题: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锋(塔)夕照”的同时,也领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若该旅行团在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那么这时期

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 B.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

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 D.山东半岛瑞雪迎春

这一问题时间分析的切入点是“18时40分左右”“雷峰夕照”,即:18时40分左右日落,昼长为13小时20分左右,杭州的昼长达13个多小时,为北半球的盛夏。即从地球相关知识出发,打开问题突破口。华北平原麦收时间是6月初(夏初);长江三角洲油菜花开是春季;松嫩平原稻谷飘香是秋季;山东半岛瑞雪迎春是初春。

解答这类问题,时间的确定是关键,基本的定位是基础,与时间相关的区域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等知识点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区域地理特征可以根据区域的位置进行分析。如2009全国文综卷Ⅰ的第5题: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南回归线以南,应为热带草原气候,1月份为湿季,7月份为干季;尼罗河流域主要位于北半球的热带草原区,丰水期是北半球的夏半年;美国在北半球,麦收季节是夏初或秋季;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冬季盛行西北风。2009全国文综卷Ⅱ的第11题:华北平原主要位于40°N以南,为暖温带,主要种植冬小麦,为秋种夏初收;油菜是喜凉作物,在长江流域种植应是越冬作物;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是中温带,作物一年一熟,都是春种秋收;瑞雪迎春自然是初春季节。

(2)利用所提供的信息,综合分析区域特征

这类试题的主要形式是综合题,考查内容综合性强,从位置入手,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每一套试卷的综合题几乎都是这类的内容。

如2009全国文综卷Ⅰ的第36题:根据图2和表1的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36分)

(1)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16分)

(2)为什么尼罗河枯水期径流主要来自白尼罗河?(6分)

(3)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14分)

充分利用试题所提供的信息,结合对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是解答这一类综合性问题的重要方法。本题的第(1)和(2)题,需要从图中看到三个源流的位置,且从表中可以看出尼罗河洪水期的流量主要来自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利用经纬网确定其流域主要位于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在其夏半年时,降水丰富,产生径流多;而白尼罗河流域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受地势影响这里形成了非地带性的热带草原,在北半球冬半年时,降水仍较丰富,而此时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流域内降水极少。第(3)题,是在自然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人文地理特征,即径流季节变化产生的结果——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的洪水泛滥和泥沙沉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答这一问题,并不是对区域特征的简单记忆能够解决,而是需要利用地理各要素的相互影响进行准确的分析。地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基本的系统地理原理,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因此这类问题的准确分析,不是靠学习区域地理,而是在灵活掌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的。

在高考试题中,关于区域综合分析的问题基本上都属这一类,而且每套试卷中基本都有这类问题的分析。

如2009全国文综卷Ⅱ的第36题: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6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图3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10分)

(2)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13分)

(3)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13分)

利用基本的经纬网进行大区域的定位是该题的切入点。图示位于西经范围、赤道附近及南半球,该地位于南美洲西北海岸,这里是安第斯山脉的北端,海拔较高,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基本的自然要素的特征,再从“花卉”生产所需的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分析其社会经济条件。

还有2009全国文综卷Ⅱ的第39题,2009重庆文综卷的第36题,2009安徽文综卷的第34题,2008四川文综卷的第36题,2008重庆文综卷的第39题,等等。

(3)利用某方面的区域特征进行定位的基础上,分析其他方面的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是一综合概念,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自然特征包括位置、气候、地形、地质、水文、生物、土壤等方面的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包括生产活动(工业、农业)、地域联系、生活活动(聚落、风俗习惯)、文化活动、旅游活动等方面的特征,每一个区域因位置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要素的组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人文要素的组合,因此每一个地区都有其自己的区域综合特征与和其综合特征相吻合的各要素的特征。因各要素之间又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可以利用某一要素的特征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

如2009重庆文综卷的第4题:读图4,乙气候类型区的地带性土壤是

A.棕壤B黑土C黄壤D红壤

本题所给资料是气候的统计图,利用一年中最冷月均温和最热月均温,可知甲地为热带气候,乙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再结合各月降水的分配和年降水量,可知甲地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乙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此基础上分析乙地发育的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形成的土壤类型是棕壤。

解答这类问题,需要熟悉题目所给信息,并用所学过的相关概念、原理、规律进行分析,得出某一要素的特征,才能实现利用这一要素分析其他方面的特征。关键仍然是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4)利用经纬网,考查对区域特征的分析

利用经纬网定位,是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这里并不是要求记住地球上每个地点的地理坐标,而在世界大洲大洋分布的格局基础上,关注主要经纬线所经过的地区,然后结合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气候等相关要素的特征;利用各主要区域的相对位置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分析。

如2008山东文综卷的第1~2题:图5是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地某种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该农产品为

A.茶叶 B.玉米 C.稻米 D.天然橡胶

2.下列产业部门中,目前最适宜由中国向图中甲国转移的是

A.汽车制造 B.精钢锻造 C.软件开发 D.家具制造

本题所提供的经纬网是东南亚地区,除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外,还可以利用轮廓进行定位。从图中可直接看到本区所处纬度较低,应是热带气候;位于大陆东部和南部,降水丰富,纬度范围表现为大部分位置10°N~20°N,热带雨林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阴影部分多沿河或沿海分布,地形相对较平坦。本区发展种植业的水分条件和地形条件优越,再利用本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地区,以及茶叶、玉米、稻米、天然橡胶所需条件和主要分布区,进行分析即可。因本区位于发展中地区,科技水平不高,再结合资源分布的基本特点分析。

(5)利用所熟知的地理事物,在定位的基础上直接考查对区域特征的分析

如2008山东文综卷的第5~6题:图6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D.山地冰雪带

6.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本题中应该熟知的地理事物有:黄土高原、兰州、西安、秦岭等,黄土高原、西安位于华北的温带季风区,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图中四座山脉的基带有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利用自然带的垂直分布规律得出结论。第6题,注意黄土塬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特点,结合降水、下渗、蒸发、地表径流四个概念的含义分析。

这类问题的回答需要建立在掌握区域地理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的基础上,如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流、主要国家、主要城市等。

2.从不同角度考查区域定位的能力

从以上各类试题的特征可以看出,区域定位能力是学习区域地理要形成的最基本的能力,许多问题的设计是在区域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准确的定位,就难以形成正确的分析,答题就会出现偏差。

(1)利用区域特征,考查区域定位

如2009全国文综卷Ⅰ的第11题: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2],表2为该地区域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图7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的地形构成。

11.该水源地位于

A.长江三峡谷地 B.青藏高原 C.汉江谷地 D.江南丘陵

对于本题的分析,需要注意材料中“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我国“南水北调”指将长江水调入华北和西北地区,其直接水源地主要是长江三峡、丹江口水库、长江下游(扬州段附近),西线工程目前还处在设想阶段。该水源地面积较大,箭竹及灌丛和阔叶林占较大比例,旱地较水田多,汉江谷地是丹江口水库的水源区,且位于南北方过渡地带,整体相符;而长江三峡谷地范围不大,且是亚热带的高山峡谷,耕地比例不大,青藏高原以高寒植被为主,江南丘陵不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

这类问题需要结合区域位置,通过分析把握区域的整体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如2009重庆文综卷的第3题:读图8,回答3-5题。

3.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甲地相同的是

A.德干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伊朗高原

本题所给资料是气候的统计图,利用一年中最冷月均温和最热月均温,可知甲地为热带气候,乙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再结合各月降水的分配和年降水量,可知甲地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乙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个选项,与甲气候类型相同的地形区是位于南半球热带地区的巴西高原。

类似的例子还有:

2009全国文综卷Ⅱ的第3题: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

3.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原料在我国的最大产地是

A.河南省 B.山东省 C.四川省 D.吉林省

2008山东文综卷的第3题:表3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

3.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

A.30°N~40°N西海岸

B.30°N~40°N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D.五大湖区

(2)利用主要经纬网,考查区域定位

如2009辽宁文综卷的第6题:图9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花生产国。

6.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原因

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②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④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甲国位于52°N附近,西侧有4°E。在对0°经线、30°N纬线、60°N纬线位置熟悉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出甲是欧洲西部国家,常年在西风带的影响下,沿岸有暖流经过;乙国有赤道和40°E经线穿过,且东邻印度洋,结合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利用赤道这条重要经线的信息,可以确定乙是赤道附近、非洲东部的国家,应属于东非高原上的国家,这里有非地带性的热带草原分布。

解答这类问题需要“心中”有图,有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图,在大洲大洋图上还要有主要的经纬线、主要地形区等地理事物。

(3)利用典型的或特殊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考查区域定位

如2009四川文综卷的第7题:根据表4资料,回答7题。

7.表4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A.川、黑、苏、陇B.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D.陇、黑、川、苏

这一组资料包含了城市化水平、耕地面积、水资源量、木林蓄积量,其中城市化水平基本可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耕地面积主要受气候与地形影响;水资源最反映气候与区域面积;木林主要集中分布在湿润的山区。极值直接反映了区域的最突出特征,四省区中,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湿润的季风气候与东北平原的一部分,耕地面积最大;四川的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其降水丰富,结合其面积可知,水资源总量最丰富。

如2009江苏地理卷的第2题:图10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

图10

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滴水叶尖”现象主要体现植物适应自然的结果,即多余的水会顺着叶尖流走,避免水分过多。有这种现象的植物一定生活在湿热的地区。在热带雨林中,植物叶子具有尾状尖端的现象就叫做“滴水叶尖”。滴水叶尖现象是热带雨林的一个标志,它是树木适应高温高湿气候的一个表象。主要是为了适应热带雨林的大量雨水,细长的叶尖指向地下,可以引导水分流走。如果有多余的水分停留在叶面上,将会成为真菌滋长的温床,并会引发太阳聚焦,有灼伤叶面的危险。在我国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南部、海南岛南部、云南南部河口、西双版纳和西藏东南部。

特殊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是某些地区所特有的。这些现象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这种现象背后所反映的地理特征,实现准确的区域定位。

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思路

依据高考试题中对区域地理相关问题的设计,复习区域地理应有所侧重,而不能所有知识都要学生死记硬背。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记忆最基本的知识点

最基本的知识点是指在分析问题时提供背景知识的内容。区域的位置就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它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所在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主要的地形区也是最基本的知识点,主要指大洲上的大地形区及我国的主要地形区;主要大江大河,即每个大洲上的知名河流,如亚洲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印度河、恒河等,欧洲的莱茵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非洲的尼罗河、刚果河等,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等,大洋洲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注意这些河流流经的主要区域、河流流向、注入的大洋等,注入的大洋要结合其所在大洲及流向进行记忆。

2.通过层层追加内容的形式,利用地图记忆

利用地图记忆,主要意思是记忆地图,而不要把地图转化成文字记忆。这样可以实现增强记忆效果,减少遗忘,并且形成时时利用地图的好习惯,在学习地理时,养成充分用好地图这个工具。

建议:第一层图是七大洲四大洋图;第二层是主要经线和纬线;第三层是主要地形区,叠加主要地形区时既可以是分大洲加入,如亚洲的主要地形区位置,也可以按地形区类型逐个加入,如先加山脉,然后依次有高原、平原、盆地等;第四层是主要河流;第五层是主要国家;第六层是著名的、典型的地理事物,如城市、特色景观等。类似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河流特征等知识点不用硬记,而是需要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上进行分析即可。

3.学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合理分析区域的整体特征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是分析区域特征的重要理论,正确理解并掌握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可以大幅度减少区域地理知识的记忆量,并且还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如学习气候知识时,大气环流中,三圈环流涉及的每一个气压带或风带的位置及性质、季风环流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性质等是基础,气候类型的分布模式是背景,再结合名称进行“顾名思义”,可以实现对每个气候类型成因和特征的分析;利用气候类型的分布模式,结合头脑中的“七大洲、四大洋的经纬度”图,可以说出每个大洲的气候类型。这样就不再需要记忆每个大洲的具体气候类型及对其特征的分析,大幅度地减少了重复记忆量,而且这种记忆还可以减少遗忘;对每个大洲上特殊的气候,结合地图,利用地形、洋流等对气候的影响加以分析即可。

再如,对河流特征的掌握,利用地形、气候的特征进行分析即可;人文地理特征的分析,在自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的经济水平(所在区域为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进行即可。

综合上述,明确一点:掌握区域内容,不能依靠机械记忆,而需要在区域位置的基础进行合理的分析。 试题中对区域内容的考查,也多是建立在所学的基本地理原理和理论基础上的分析,因此需要重视高中教材必修两册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需要深刻理解,熟练记忆,灵活运用。只要高中必修教材中的内容理解到位,在区域位置、地形的基础上,对区域特征的分析就不再是问题。

四、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

区域地理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一般从按位置、地质构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但是在描述具体的区域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需要针对区域的突出特征。加以描述即可。因此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需要从位置、地质构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方面,在全面综合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的基础上,抓住决定该区域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某区域由于所处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人口、历史、经济水平等有别于其他地区,因此形成该地区所独有的特征。不同区域,在各因素综合作用下,受某一因素影响较突出,其他各要素都形成了体现这一因素特征的现象,从而使该区域形成了它自己独有的整体性特征。如我国东北区因纬度较高,形成冷湿的环境;青藏高原因海拔较高,环境整体表现为“高寒”;西南地区则因地形起伏较大,而表现为各要素垂直差异显著的现象;西北内陆地区则突出表现为干旱,自然的各要素特征,如河流、水文、植被等,人文的各要素,如农业、居民点等,也都被“烙”上了干旱的印记。

基于这些,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需要抓住影响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主导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进而得出该区的地理特征。如,我国东北区主导因素是冷湿的气候,这一特征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中都得到深刻而广泛的反映:冻土广布、大面积沼泽、针叶林植被等;这一特征在人文地理要素中,也有反映:房屋窗小墙厚、种植业一年一熟等等。

区域特征基本的分析思路是:

自然地理特点,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板块位置等方面入手,分析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等特点;从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结合经济水平、人口等内容,分析基本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产特点、矿产资源分布,结合经济水平、人口等内容,分析工业生产;考虑整体经济水平,结合自然的地形与气候,分析交通条件、科技水平、旅游业发展等。

附: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图解示意

五、区域地理的命题预测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是在区域背景下进行的,但又不是对区域的机械记忆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分析,这些分析与推理主要就是对系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概念及原理的运用。

近年来高考试卷表面上看,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实质是考查能力的具体体现,即考查对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系统知识的思考和运用,区域只是提供了地理内容的背景或载体。

如2009安徽文综卷的第34题:根据材料和图1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0分)

图11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7月平均气温24.6℃。

图11 我国某地区略图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8分)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10分)

(3)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12分)

2009重庆文综卷的第36题:图12、图13是两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局部示意图,图13中饼图是C城市的工业结构图。A、B是两个水资源调入区代表性城市。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图12

图13

(1)与A相比,B的气温有何特点?(4分)

(2)图中的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自然原因的异同点(12分)

(3)甲区域是玉米和________(粮食作物)生产基地,乙区域是以生产________和蔬菜为主的农业专业化地带。(4分)

(4)从经济、劳动力因素分析甲、乙两区域作为农产品商品基地不同的有利条件。(8分)

(5)根据图13分析C城市最大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条件。(8分)

几乎每套试卷中都有这类的试题。今后的高考试题中,仍然不会例外,试题提供区域背景,包括区域位置图或地形图、部分要素特征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河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等,分析工业或农业的发展条件优劣,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趋利避害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审稿:朱海阳)

标签:;  ;  ;  ;  ;  

略论区域地理学述评_人文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