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质量指标的构建及其跨境比较_主成分分析论文

制度质量指数构建及其跨国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数论文,制度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创建有序的市场环境并降低不确定性,促进经济活动中各种交易的顺利进行(Williamson,1985)。制度质量反映的是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制度质量作为研究行业和企业层面的战略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概念的研究和构建对于国际新形势的研究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制度质量也是跨国管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比较的框架,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的梳理,在对有关制度质量概念内涵及研究渊源的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构建制度质量指数方法及数据来源,并将各国的制度质量进行跨国比较和评价,最后在提出现有制度质量研究不足的同时对未来制度质量有关研究的趋势及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制度质量内涵界定

      制度质量与制度的概念有所不同,许多事物都有其质量,反映的是作为客观存在的好坏程度。在对于“好制度”的描述认知上,制度的透明度、可持续性及稳定性是对制度正面的反映,即所谓的“好制度”主要就是指制度的透明性高、可持续性强并且较稳定的制度。制度透明度是大众获取清晰准确的信息的方便程度,信息主要关于资本市场、法律系统和政府宏观政策、财政规范、伦理、腐败、习俗和规范等方面。而制度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则分别侧重于制度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是否能够支持国家的经济稳步发展的时间长度。而对于“坏制度”的描述认知上,在对于“坏制度”的描述认知上,制度的透明度、可持续性及稳定性是对制度的负面反映,“坏制度”则就是指该制度的透明性低、没有可持续性并且非常不稳定,较易被推翻或更改(薛有志等,2014)。一般来说,一国或地区的制度质量越高,其制度所涵盖的内容越完备、所具有公信力和执行力就越强,并且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越大。在较高质量的制度环境下,国家经济交往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风险较易控制,其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可预见性也相对较高,国家能更好地对一国的经济进行调控及管理。反之,一国或地区制度质量越低,其制度所包含的内容越欠缺、甚至基本不具有公信力和执行力。在制度质量较低的环境中,一国的经济会出现混乱不堪的局面,国家对人们的经济交易可能不再有调控能力(李燕娥,2010)。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制度质量指的是对人们行为具有约束力的准则被人们所接受的程度以及对人们所产生的约束力程度。一般来说,制度质量越高,它所包罗的准则内容越完备、具有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越强,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越大。反之,制度质量越低,准则内容越不完善,其具有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也越低。因此,制度质量越高,无论是对国家的发展还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都是更有利、更有效的。

      二、制度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筛选

      对于制度质量的研究早期多集中于定性研究上,对于制度质量的数量测度,近十年才开始出现,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考夫曼(Kaufmann)等人2007年构建的WGI(全球治理指标体系),该指数是一个综合性的政府管理指标体系。除了考夫曼等人构造的指标体系外,在制度分析中还有一些指标也被采用。例如,PRS集团提供的国际风险指标(International Country Risk Guide,ICRG),该指标对140多个发达及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金融风险进行评估,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法律法规、拒绝政府契约、征收风险、政府腐败与官僚机构质量。该公司提供的国家和地区的详尽程度和时间长度,受到很多研究者的肯定。此外,一些与政治学相关的指标也被用于测量制度质量,如La Porta等人(1999)构建的政府治理质量指标,包括了政府干预、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公共物品的补给、政府规模大小和政治自由度。再如,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1995年以来,每年会公布全球腐败感知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这一指数在一些研究中也被用于反映制度质量。应该说,这些指标都能够反映出制度因素的某个方面,而考夫曼指标的优势在于具有更高的全面性和综合性。由于具备全面性、综合性,这也是目前涉及制度分析的文献越来越多地选择考夫曼指标的重要原因。

      但在现有的制度质量指标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测量制度质量的指标贫乏,不够全面;第二,在用制度质量做实证分析时,多个指标变量存在内生性和共线性问题。对于制度质量的测量,现有研究中测量指标的提出尚无扎实的理论根据,并且指标种类众多,无法统一,指标不能涵盖制度质量所有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构建新的制度质量指数。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鉴于制度质量的含义以及参考的文献,指数体系的建立将根据以下几个原则构建:

      第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该与制度质量的含义相一致。要求通过各项指标的相互配合能够全面、系统地体现制度质量。

      第二,要求指标的选择、指标权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也就是说,依据一定的目的来设计指标,在理论上要有科学依据,在实践上要可行而有效。指标的设定应遵循科学性的原则,科学性是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

      第三,一般来说,设计的指标体系要求既能运用该指标体系进行跨区域(横向)的比较,又能对同一区域在不同时间上的金融发展进行历时性(纵向)的比较,即指标体系应符合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可比原则。因此,在设计的制度质量指数体系中,要保证各指标间相互独立,指标间的信息不能重叠。

      第四,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行性。一是指相关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尽可能在权威网站或者年鉴上搜集;二是必须有依据地对指标进行量化。保证客观性和真实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第五,由于各国社会性质不同,存在着根本制度的差异,因此无法完全单从“性质”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所以本文在有些指标选取上经过斟酌后抽象掉反映社会性质方面的指标,注重反映“效率”方面的指标。

      (二)制度质量指标体系的构成和说明

      在较全面地了解了制度质量的内涵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五个部分构建指数,每个部分指数反映制度的不同方面。

      1.政治制度

      在该指标体系中用以下3项指数来衡量政治制度。

      1a.社会稳定。该指标测度一国整体的社会稳定程度。该指标是考夫曼等人2007年构建的WGI(全球治理指标体系)的第二项,已有量化了的较权威的数据。

      1b.政府效率。该指标测量公共服务和公务员服务的质量以及收到政治压力的程度,测量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质量以及政府对这些政策做出承诺的可信度。该指标是考夫曼等人2007年构建的WGI(全球治理指标体系)的第三项,已有量化了的较权威的数据。

      1c.监管质量。该指标测量一国政府对于提高私人部门发展所要制定和执行一项政策法规的能力。该指标是考夫曼等人2007年构建的WGI(全球治理指标体系)的第四项,已有量化了的较权威的数据。

      2.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也是一个国家制度的重要部分。一个国家经济自由度越高,一个国家经济制度越好。经济自由包含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与消费的权利自由。经济自由度衡量一个经济体在全球投资和贸易中的开放程度。经济自由的最高形式应该是提供一个绝对的财产所有权的权利,完全实现劳动力、资本和商品的自由流动,没有超出了必要保护的经济自由程度限制行为。换句话说,经济绝对自由指个人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以任何方式生产、消费和投资,只要不违背法律,并且他们的行为是受国家的保护和尊重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和研究人员已经认识到许多表示经济自由的指标,如贸易自由程度,货币稳定性,政府开支的控制等。参考前人的研究,本文在该指标体系中用以下6项指数来衡量经济制度。

      2a.商业自由。商业自由是指个人建立和经营一项业务的权利,且不受国家的干扰。冗余的监管规则是自由开展创业活动的最主要障碍。规章制度会提高生产成本,从而限制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活动。许多规章制度还妨碍生产率降低收益率,最典型的就是开展一项商业活动需要生产经营许可证等。在一些国家以及在美国的许多州,获得营业执照只要简单的邮寄一份登记表;在中国香港,获得营业执照也只需要填写一个表单,这个过程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完成。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如印度和南美的部分地区,获得营业执照的过程要花很长时间,没完没了地去政府办公室和官员协商。一旦业务开放,政府监管可能会干预正常的决策或定价过程。这就严重影响了经济自由程度。

      该指标可以采用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和《华尔街日报》发布的商业自由度指数衡量,该指数包括10个小指标,分别为新成立一家企业所需办理的手续数目、新成立一家企业所需的时间、新成立一家企业所需的费用、新成立一家企业的最低资金、企业获得许可证须办理的手续、企业获得许可证需要花费的时间、企业获得许可证的费用、企业关闭需要的时间、企业关闭的费用和关闭企业的恢复率。

      2b.劳动力自由。劳动力流动是测量个人能自由选择工作地点的指标,同样的,也测度公司是否可以自由签订或者解雇员工以提高生产率或维持整体经济增长。任何市场的核心原则都是自由自愿交换,这在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

      国家干预在劳动力市场同样会造成问题。政府采用多种形式来管制劳动力自由流动,包括工资管制,雇佣和解雇管制和一些其他的安全限制等。在许多国家,工会在调节劳动力流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可能促进劳动力更自由流动,抑或是阻碍劳动力市场的有限运作。一般来说,劳动力自由流动程度越高,经济中的失业率越低。

      该指标可以采用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发布的劳工自由度指数衡量。该指数包括最低工资、工作时数限制的严格程度以及解雇冗员的成本等4个小指标。

      2c.投资自由。一个自由开放的投资环境最大程度的提供给企业家开展经济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扩大生产,提高生产率且增加就业岗位。该好处不仅给企业家带来更大的预期回报,而且于整个社会也是有益的。

      一个有效的投资框架必须是透明和公正的,它需要支持所有的企业而不只是大的或者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企业,而且它必须鼓励而不是阻碍创新和竞争。不论是限制国内还是国外的投资都会破坏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生产率、扭曲经济决策。限制跨境投资会阻碍资本的流入流出,从而造成市场萎缩且减少成长机会。个人和企业自由决定在何处以及如何投资可以使资本发挥最大用处,如流向那些最有需要且回报丰厚的地方。

      该指标可以采用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发布的投资自由度指数衡量,投资自由度包括6个小指标,即是否有外国投资代码,政府是否鼓励外国企业公平的参与投资,是否对外汇进行管制,外国公司是否享受同等待遇,政府对支付、转移和资本交易是否进行限制,某些特殊行业是否拒绝外国投资。

      2d.金融自由。透明开放的金融系统能确保公平的融资渠道。在一个有效的金融制度下,市场要保证各方都能在金融交易中得到保护。在供求的驱动下,市场提准确的价格信息以供投资者做决策。这个过程取决于市场透明度和信息的完整性。现在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机构开始替代中央银行的角色:提供多种方法以筹集资金或分散风险。在银行体系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管以确保透明性。

      银行和金融监管若不能保证透明和公正就会阻碍效率,增加融资成本并且妨碍竞争。例如,如果政府干预股票市场,它就可以通过干扰定价来妨碍人们做出选择。

      该指标可以采用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发布的金融自由度指数衡量,金融自由度包括政府对银行服务和其他金融服务的管制程度、金融服务公司开业和运营的难易程度、政府对信贷资金分配影响的大小。

      2e.贸易自由。贸易自由反映了进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开放程度以及公民在国际市场上自由买卖的能力。贸易限制的表现形式有进出口关税和配额以及完全禁止贸易。政府阻碍贸易自由流动的程度直接影响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以及生产力。例如,关税提高了外国进口商品的价格,这阻碍了整体经济的效率。

      该指标可以采用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发布的贸易自由度指数衡量,贸易自由度包括贸易加权的平均关税率和非关税壁垒数量两个小指标。

      2f.财政自由。财政自由是政府控制个人和企业利用财富获取利润的最直接的手段。政府可以通过征税增加经济活动的财政负担。高税率会干扰个人和企业在市场参与经济活动的行为。

      该指标可以采用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发布的财政自由度指数衡量,财政自由度包括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企业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和税收收入占GDP的百分比。

      2g.企业营商环境。企业营商环境指标是世界银行为衡量各国小企业运营的客观环境而设计的。企业营商环境指标衡量和评估了各国私营部门发展环境,该指标排名代表该国企业营商的难易程度。本文选取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办理破产这七个分项指标。

      3.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总称,是一个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制度提供给利益相关者法律保障,帮助构建机构质量,改善治理和解决腐败问题。

      在法律制度方面,目前包括3个分项指数。

      3a.产权保护。产权保护是指能保障工人和投资者积累财富的能力。是否有足够的法律保护财产权是评定市场经济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指标。产权安全让公民能更加放心的参与经济活动或者制定长期计划,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财富不会莫名的被征收或者盗窃。

      对私人财产的有效保护要求国家有一套对所有人都适用的健全的、可靠的、公平的司法制度。法律制度的独立、透明和有效性被证明是一个国家保证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该制度也是维持和平、保障安全、维护人权的重要因素。

      产权保护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契约执行力。自愿承担合约义务是市场体系和经济专业化的基础,高效的契约执行率能保证市场公正的运行。

      该指标可以采用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发布的产权保护指数衡量。

      3b.法律法规遵守程度。法律法规指标测量社会居民对制度规则的信心和遵守程度,特别是确保合同执行的质量、司法体系的质量,同时测量犯罪和暴力发生的可能性。

      该指标是考夫曼等人(2007)年构建的WGI(全球治理指标体系)的第五项,已有量化了的较权威的数据。

      3c.腐败程度。该指标测量公共权力被私人滥用获取收益的程度。腐败的出现造成系统公正性的缺失,一般定义为个人滥用职权为获得整体收益。腐败有许多形式,比如贿赂、勒索、裙带关系、渎职、官员挪用公共财物窃取或者非法攫取利益。

      打击腐败最好的武器就是使之透明化。开放管制程序和流程可以保证公平并且提高监管效率和速度。

      该指标可以采用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发布的腐败程度指数衡量。考夫曼等人(2007)年构建的WGI(全球治理指标体系)也测度了对腐败的控制程度。

      三、制度质量指数构建方法和说明

      制度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的多个维度有不同的权重和方向,是矢量的概念,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计量经济角度来入手。

      在这套指数中,有3个方面指数,13个分项指数。这些指标,国际上已有权威的数据并且已经以打分形式(0-100分)存在。对这些数据做处理,从而形成与该指标对应的单项指标,再由属于同一方面的几个指数按照一定的权重合成方面指数,最后由三个方面指数按照一定权重合成总指数①。

      形成各单项指数为合成制度质量总指数提供了基础,而合成总指数最关键的就是选取权重。为避免主观随机因素的干扰,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来确定各单项指数在总指数中的权重,以合成总指数。主成分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因为每个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之间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主成分分析的目的是希望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原来资料中的大部分变量,将我们手中许多相关性很高的变量转化成彼此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变量。通常是选出比原始变量个数少,能解释大部分资料中变量的几个新变量,即所谓主成分,并用以解释资料的综合性指标。

      本文用Stata12.0对2013年各个制度质量分指标做主成分分析,并且对源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通过Stata12.0结果得到第一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4%,我们取第一个特征值。通过对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可得到相应的特征向量,见表1。

      

      因而,该主成分为:

      

=0.2998×企业营商环境+0.3162×产权保护+0.3100×腐败程度+0.0186×财政自由度+0.2189×商业自由度+0.2345×劳动自由度+0.2347×贸易自由度+0.2812×投资自由度+0.2791×金融自由度+0.2798×社会稳定+0.3052×政府效率+0.3137监管质量+0.3054×法规遵守程度

      在这次主成分分析里面,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检验以验证我们分析的效果,通过KMO检验和SMC检验,得到下表2的检验值。

      

      Kaiser-Meyer-Olkin抽样充分性测度也是用于测量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强弱的重要指标,是通过比较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得到的。KMO介于0与1之间。KMO越高,表明变量的共性越强。如果偏相关系数相对于相关系数比较高,则KMO比较低,主成分分析不能起到很好的数据约化效果。

      SMC即一个变量与其他所有变量的复相关系数的平方,也就是复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SMC比较高表明变量的线性关系越强,共性越强,主成分分析就越合适。

      根据KMO越高,表明变量的共性越强和SMC越高表明变量的线性关系越强,共性越强,主成分分析就越合适这一标准,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财政自由变量以外,各变量基本符合要求。说明财政自由并不能较好地反映制度情况,又或许被其余变量内容所包含,因此,我们剔除财政自由该项指标重新构建指数。

      剔除财政自由变量之后的第一个特征值贡献率达到80.14%,说明第一个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全部指标具有的信息,我们取第一个特征值,相应的特征向量见表3。

      

      根据该特征向量构建主成分为:

      

=0.2996×企业营商环境+0.3163×产权保护+0.3102×腐败程度+0.2890×商业自由度+0.2349×劳动力自由度+0.2346×贸易自由度+0.2812×投资自由度+0.2789×金融自由度+0.2800×社会稳定+0.3053×政府效率+0.3136×监管质量+0.3057×法规遵守程度

      这次主成分分析通过KMO检验和SMC检验。得到主成分之后,便可以对制度质量中的各分项指标赋予权重,合成制度质量指数。

      四、制度质量指数跨国(地区)比较

      利用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发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以及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政府治理指数和全球营商环境指数,本文测算了117个国家(地区)的制度质量指数。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出的权重,2013年各国(地区)制度质量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

      从表4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经济体的制度质量值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2013年中国的制度质量值为42.33,在11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82,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说明中国制度质量还处于相对劣势的状态。中国的制度质量远远低于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如美国(82.18)、德国(82.48)、日本(78.53)等,还显著低于亚洲主要的经济体,如韩国(72.19)、新加坡(91.74)等。新西兰、新加坡、丹麦、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等经济体制度质量指数相对较高,分别名列前五。

      本文用同样方法还得出了中国2006年-2010年制度质量指数,结果如下页表5所示。

      表5中显示,2006年-2010年中国制度质量指数一直稳定42分左右,排名还是在中下游浮动。

      从之前的横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制度质量综合指标排名在中等偏下水平。接着,从纵向比较可以看出,中国连续五年得分与排名相对稳定。为了进一步观测中国制度质量处于劣势的原因,我们分析比较制度质量下的各项分指标的情况。

      制度质量的构成概括为三个方面: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其中政治制度包括社会稳定、政府效率和监管质量;经济制度包括商业自由、劳动力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贸易自由和财政自由;法律制度包括产权保护、法律法规遵守程度和腐败程度。表6展示了6年中中国制度质量的各项分指标得分情况,从而进行对比和分析。

      

      

      从表6中可以看出,2013年各项分指标中得分较高的四项分别是贸易自由度、劳动力自由程度、企业营商环境和政府效率。同样,2013年各项指标中,得分相对较少的四个指标分别是产权保护、投资自由程度、社会稳定程度和金融自由度。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首先阐述了制度质量的基本含义,然后拆分了制度质量的构成,从制度质量的各个分项指标入手,利用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发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以及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政府治理指数和企业营商环境指数,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度了117个国家和地区的制度质量指数,最后利用测度出的数据进行跨国比较。分析发现:第一,制度质量得分较高的都集中在较发达的经济体,且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稳定不变;第二,中国的制度质量明显较落后,不仅远远低于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还显著低于亚洲主要的新兴经济体,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等。

      本文的测度结果表明,尽管中国近几年经济增速较快,贸易规模也逐渐增大,超过世界上其他经济体,但中国的整体以及各个部分的制度质量相对于世界主要的经济体而言还相距甚远。因此,中国应该着重注意提高制度质量,增强制度质量的建设,真正的提高竞争力,从“大国”变成“强国”。

      

      ①本文参考樊纲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关于指数的形成方法、计算公式和权重的说明。

标签:;  ;  ;  ;  ;  ;  ;  ;  

制度质量指标的构建及其跨境比较_主成分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