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县级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_经济建设论文

当前县级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_经济建设论文

试论当前县级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县级论文,试论论文,执政能力建设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县级政权在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执政能力建设中,处于党组织系统中间层之一的县级党委执政能力建设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央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确定和执行负总责,但县级党委在其中却没有较为明确的责任,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并不在意。二是县级党委在经常性党建工作中抓基层党建多,抓自身完善少。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虽有清晰的目标定位,但对县级党委自身建设则缺乏层次分明的具体要求。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和指标体系对县级党委形不成硬性的考核约束,为官一任无所作为。四是对领导干部的制约机制跟不上,上级看不住,下级看不到,上下监督都处于鞭长莫及的状态。尤其是对县级党委“一把手”的监督更是处于模糊状态。

第二,四套班子中的权力配置不尽合理,县级党委权力过分集中。党委集体的“一言堂”与领导间的“窝里斗”,损耗领导集体的精力,削弱了党委的执政能力。目前还存在着书记碰头会代替常委会,常委会代替全委会的现象,导致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大小事都由“一把手”来决定,从而使“分工负责”失去了意义。另外,权力配置的不合理导致了部门设置的不合理,党政班子领导职数较多,出现了多头管理,造成互相扯皮、推诿,领导与部门忙于协调,工作效率低下。

第三,县级党委集体领导成员间很难实现真正的平等。按照集体领导的原则,党委中每个领导成员相互间是平等的。但在一些县级党委内,这种平等实际并不存在或远远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主讨论和决策,真正意义上的集体领导自然也很难实现。把一级党委的执政能力寄希望于一两个主要领导人身上,客观上造成了“一把手强、二把手贤惠、三把手善解人意、委员只有大局观念”的领导格局。

第四,有些县级党委在提高“五种能力”上,做得还不够。一是在科学判断形势方面,很少能从大处着眼和运用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对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也不能静下心来去深入研究国内外、尤其是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即便日常工作中形成了一些理性认识,也是零碎的,不能加以系统化和条理化。二是在驾驭市场经济方面,一方面是以党代政、包办其他组织的事务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党委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另一方面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规律知之不多,服务的意识、服务的本领不够强。三是在应对复杂局面方面,往往是心存顾虑,在工作方式上按部就班,在领导方式上墨守成规,在风险决策上等待观望,缺乏创新的勇气和魄力,不能或不敢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发展没有新思路,改革没有新突破,开放没有新局面。四是在依法执政方面,不能很好地摆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以党代法,以权代法,自觉不自觉地干预了执法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和业务,损害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形象。不善于把党委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符合宪法、法律的决策。五是在总揽全局方面,不能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有时混淆了全局和局部利益,甚至损害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不去议大事、管全局、抓方向,而是拘泥于一些具体的事务及其实施过程。

二、执政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思想认识原因。一是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认为过分强调党委领导势必影响经济建设,因此,出现了一些县级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对加强党的执政意识不够重视,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也出现了政治意识淡薄、执政意识衰退的趋势,摆不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有的县级党委对农村党组织、非公有制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重视不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调查、不研究、不解决,以致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处于松松垮垮、软弱换散、瘫痪、半瘫痪状态。在新出现的非公有制企业中难以建立党组织、难以开展活动的情况漠然处之。二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推进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党政关系正向分工合作、协调规范转变,党法关系正向严格依法执政转变,党群关系正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转变,党的决策机制正向科学、民主决策转变。一些县级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很好地分析当前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变革趋势,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仍然保持党政职能不分,以党代政,党委的权力过分集中的老样子,致使党委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以及人民政协之间的关系不十分协调,不能充分发挥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以及人民政协的职能作用。三是一些县级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法制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观念不够强的问题。一些县级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以及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存在着模糊认识,片面地强调党的高度集权领导。一些县级党委对政府依法行政干预过多,甚至直接代替政府行使行政权力,包办一切,干预一切,而不去潜心研究、制定发展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方针和政策等重大问题。

2、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原因。由于对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党的领导的含义和执政党的职能认识不清;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的精神理解不深、贯彻不力;没有改革和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没有理顺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也末研究建立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分工和职能边界清晰的良性工作机制,这就导致一些地方在工作中,面对同一件事情,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几家都要管,但谁也管不好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由于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干部不能自觉维护党委的权威和统一领导,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党委争权力、闹矛盾,从而使县级党委的凝聚力和对社会的控制能力下降的问题。

3、能力与素质原因。在一些县级党委中,有的干部缺乏实践锻炼,本领不强,知识匮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少,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五种能力”的要求还相差较大;一部分同志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与党的事业的要求还很不适应。有的领导干部虽已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转变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性,但由于担心手中的权力一经改变就会指挥不灵,生怕丧失“党的领导地位”,从而导致“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本领恐慌”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群众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变得间接、客观,由直接指挥变成了政策引导,这使得我们党在长期领导过程中形成的那套老办法派不上用场,失去了作用。

4、体制原因。由于党委及政府部门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多头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几次机构改革都未能彻底走出“精简-膨胀-精简”的怪圈,因此,一些县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效率偏低,执政成本偏高。特别是一些县,由于机构庞大,经济落后,把财力几乎都用在了“吃饭”上,而用于发展经济、投资项目的资金十分有限,影响和制约了执政能力建设。

三、当前县级政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干部的素质,是县级政权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县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着力消除妨碍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县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排除在发展问题上的思想障碍,把发展摆上高于一切的位置,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三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政绩观,用正确的政绩观指导工作,更加自觉地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2、勇于实践,增强能力。要着力提高以下几种工作能力:第一,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增强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县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提高领悟政策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吃透上情,了解下情,自觉遵循工作规律,增强领导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第二,学会按市场规律办事,弥补市场机制不足,增强加快发展的能力。一方面要适应入世的新形势,属于市场调节的领域,该放开的放开,该退出的退出,特别是要清理政府审批事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改善经济环境,制定经济发展的政策,健全和维护健康有序的经济秩序,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经济中的积极作用。第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增强维护稳定的能力。既要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善于应对复杂局面,有效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风险,营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第四,发挥党委核心作用,遵守宪法、法律,增强依法执政的能力。县级党委(党组)既要发挥好核心作用,又要遵守宪法、法律,善于通过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来维护党的权威,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营造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第五,加强领导,改善领导,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既要揽得住,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领导;又规范党委同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他们依法履行职能。

3、求真务实,注重落实。要增强党性,振奋精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抓落实。不管是好办的事还是难办的事,也不管主要领导关注不关注、在场不在场,只要是自己职责范围的事,都要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地去办。要讲究领导艺术,用创新的方法去抓落实。学会用市场的方法、民主的方法、法制的方法解决问题抓落实。要建立抓落实的机制,用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现在各方面的工作任务很重,头绪很多,光靠领导检查,光凭干部自觉,难免顾此失彼,干哪算哪。因此要研究和建立一套任务分解、督促检查、公开通报、考评奖惩的责任机制,依靠机制抓落实。

(二)健全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提高县级政权的执政效率

要强化民主集中制意识,提高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领导制度和政治纪律,所有党员干部对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遵照执行,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无组织无纪律现象,确保政令畅通。

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委(党组)工作中的具体化,就是“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这十六字方针既有原则和纪律,又有方法和程序,是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水平的关键,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要发挥一把手的关键作用。一把手要按照“坚持原则、把握全局、团结同志、加强修养”的要求,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要敢于和善于集中。要带头维护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权威。要带头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协调各方,凝聚人大、政府、政协等其他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步调一致地做好工作。从而保证党委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标签:;  ;  ;  ;  ;  

当前县级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