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中国工业投资预测_投资论文

“十五”期间中国工业投资预测_投资论文

“十五”时期我国工业投资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期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工业投资现状及问题

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投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重要标志就是工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地位的转换。在全社会投资中,工业投资的比重由1992年的45.1%下降到1998年的26.7%,年均下降2.6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率(工业投资/工业增加值)由1992年的35.5%下降到1998 年的22.6%,年均下降1.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已下降到改革以来的最低点。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工业投资比重由1990年的58.5%下降到1997年的37.8%,下降了20.7个百分点。 其中又以制造业投资比重下降最为明显,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相反,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直线上升,由1990年的39.7%上升至1997的59.3%,上升了19.6%。其中又以交通邮电业投资比重上升最快,上升了13.3个百分点。

投资比重的转换并未带来产出比重的相应变化。1997年与1990年相比,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由36.9%上升至49.2%, 上升了近13个百分点,呈强劲上升势头;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却仅由31.3%上升至32.1%,比重基本无变化,考虑到1995~1996年这一比重仅有30%左右,所以第三产业产出比重反而有下降趋势。这样,产出结构变动就与投资结构变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再看比较投资产出率,这一指标是指相关产业增加值比重与投资比重之比。90年代以来,工业比较投资产出率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 0.632上升为1997年的1.121,而同期第三产业该指标却从 0.789下降到0.542,其中交通邮电业由0.534下降到0.224,金融保险业由11.831下降到5.393。这表明90 年代以来的工业发展是在投资力度不断衰减的条件下取得的,而第三产业的增长则是以不断加大投资比重为代价的。这一指标的比较可以反映出工业与第三产业在增长效率上的较大差异,工业的增长效率要高于第三产业。

再从各产业对GDP和投资的贡献率的比较来看,在1986~1990年、 1991~1997年这两个时间段中,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39.6 %上升至52%,其中工业由34.6%上升至44.5%,上升了10个百分点;而在同样时间段中,第二产业对国有投资的贡献率却由59.6%下降到50.7%,工业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由19.8%下降到9.9%。这表明,尽管90 年代初期以后工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却显著上升了。也就是说工业运用了较少部分的投资实现了较大份额的产出增长,对整体经济的贡献较大。与此相对应,第三产业在投资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反而下降了。在上述两个时期中,第三产业对投资的贡献率由11%猛升至47%,其中,交通邮电业由2.5%跃进到22.3%,房地产业由3.9%上涨到13.2%;而同时期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却由34.3%下降到31.6%,其中交通邮电业由8%下降到5.8%。

结构的转变直接影响到投资效果系数的变动。自“八五”后期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GDP 增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4年高峰时期的0.430下降到1998年的0.202(不变价),下降幅度较大。这意味着国民经济越来越倾向于要用更大的投资增长才能换来以往仅用较小投资增长就能换来的经济增长。“十五”时期如果延续这种状况,我们的投资规模还需继续加速扩大,但所获得的经济增长却可能并不理想。

二、“十五”时期工业投资的目标及任务

近年来,工业和制造业投资相对滞后,工业增加值对GDP 的贡献不可能继续保持高水平,而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大,但对GDP 增长的贡献有限。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更大的投资才能推动有限的经济增长。如果不对目前的投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不可能保持较快的增长,因为我们缺少推动短期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最快捷的产业基础——工业投资和产出的扩张。因此,适当对偏重基础设施的投资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制造业的投资力度,对于未来“十五”时期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工业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严重短缺转向了相对过剩,工业的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但是,我国工业品的过剩是相对的,是在人均消费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出现的。反映出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过剩和短缺并存。一些附加值低、产品性能不高、容易生产的产品能力盲目扩张,大量重复建设,而一些附加值高、产品性能好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内生产能力又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机电工业产品的水平从总体上比工业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机电设备进口的比重已由改革之初的10%上升到1998年的40%,总额达363亿美元。因此, 我国未来工业投资的重点在于促进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和升级,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工业投资规模预测

这里用两种方法预测“十五”时期工业投资规模。一是工业投资比重预测法。先通过投资效果系数测算全社会投资规模,首先,明确“十五”时期的经济增长目标;其次,根据对历史数据以及未来趋势的分析的判断,确定投资效果系数;再次,按照投资额=GDP 增量/投资效果系数的公式,推算“十五”时期的投资需求量。接着,分析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变动规律,确定“十五”时期上述比重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工业投资=全社会投资×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例的公式推算“十五”时期的工业投资规模。二是工业投资率预测法。先分析工业投资率的历史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再根据工业投资=工业投资率×工业增加值的公式测算“十五”时期的工业投资规模。

1.工业投资比重预测法

90年代后半期以来,我国宏观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从长期的供不应求逐渐转变为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需求扩张遇到的是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通过需求扩张以推动经济增长变得不那么容易。我国未来不太可能出现像90年代初期那样经济超高速增长。我国高增长的发展阶段已接近结束,中速、稳定、追求质量的增长阶段即将到来。2000 ~2010年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增速是必然的, 综合各种方案,“十五”时期7%的平均增速是相对合理的选择。

投资效果系数的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经济结构变动密切相关。当经济增长从单纯依靠高资本投资,转变为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依靠技术进步、结构改善和组织创新,投资效果系数将会提高。“十五”时期经济增长方式有可能出现积极的变化,投资效果系数也应有所上升。但是,考虑到工业化过程中,我国部分基础设施发展仍然相对落后,仍需增加投入,而基础设施投资可能要在较长时期后才能产生明显、直接效益;机电、汽车、石化等支柱工业投资规模巨大,产生效益也有一定周期;传统产业及老工业基地的更新改造、产业转换和资产重组任务繁重,将会在短期内削弱现有生产能力,而新兴生产能力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约束。因而,总的看来,“十五”时期投资效果系数将呈缓慢下降趋势。90年代以来,我国各年投资效果系数平均达0.28,到1998年下降到0.202,预计 1998 年以后投资效果系数将出现缓慢下降, 从1999年的0.180回落到2005年的0.171,“十五”时期平均为0.174。

1999~2000年将是经济的恢复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7 %左右。投资效果系数趋于下降,投资增速平均为8.2%。到2000年,GDP将达到91080亿元,投资为30937亿元(1998年价)。以此为基础,根据已确定的经济增长率和投资效果系数预测,2001 ~ 2005 年, GDP 将达到560442亿元,全社会投资完成210992亿元。

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我国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大致都保持在40%以上,1993年以后,这一比重逐年下降,到1998年工业投资仅占全社会投资的26.7%。预计“九五”期末到“十五”时期,上述比重将逐年有所上升,以适应高度工业化过程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以1999~2000年上述比重年均上升1.2个百分点,2001~2005 年年均上升2个百分点计,到“十五”末期, 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将达到39%左右,“十五”时期比重年均为35%,与1991~1998年平均水平持平。根据全社会投资规模及工业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计算的“十五”时期工业投资规模74629亿元,年均增长14.5%。

表1工业投资规模预测结果一(不变价)

年份

GDPGDP增长率 投资增长率全社会投资

(亿元) (%)(%)

(亿元)

1999 851217.00

8.7 30937

2000 910807.00

7.9 33387

2001 974557.00

7.9 36020

20021042777.00

7.9 38871

20031115777.00

7.9 41951

20041193877.00

7.9 45277

20051277447.00

7.9 48872

2001~2005 5604427.00

7.9 210992

工业投资率 工业投资规模

(%)

(亿元)

199927.87 8621.134

200029.07 9704.513

200131.07 11190.24

200233.07 12853.37

200335.07 14710.85

200437.07 16782.71

200539.07 19092.7

2001~2005 35.07 74629.87

2.工业投资率预测法

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例约为1.3,若以此弹性值计算,“十五”时期GDP年均增长7%,则工业增加值将年均增长9.1%,“十五”时期工业增加值合计约为260325亿元。

工业投资率自1992年达到峰值后,逐年有所下降。预计“九五”后期到“十五”时期经济将恢复增长, 工业投资率将逐步上升。 我们以1999~2000年工业投资率年均上升0.5个百分点,2001~2005 年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计,到“十五”末期, 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将达到28.6%左右,与1991~1998年平均水平持平。根据工业增加值及工业投资率计算的“十五”时期工业投资规模69853亿元, 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3.4%。

表2 工业投资规模预测结果二(不变价)

年份 工业增加值 工业投资率工业投资工业投资增

长率

(亿元) (%) (亿元) (%)

1999 36441.923.16 8446.68

2000 36790.923.66 9414.29 11.46

2001 43411.824.6610705.11 13.71

2002 47362.325.6612152.89 13.52

2003 51672.326.6613755.53 13.35

2004 56374.427.6615592.85 13.19

2005 61504.528.6617626.84 13.04

2001~2005 260325.426.6669853.22 13.40

3.平均方案

我们可以把根据工业投资比重的测算结果作为高方案,工业投资率的测算结果作为低方案,将两者平均后,可以得到最终测算结果。如表3,“十五”时期工业投资规模为72241亿元,年均增长13.9%。

表3工业投资规模预测结果三(不变价)

年份

工业投资比重 工业投资率的 平均结果 平均结果

的测算结果(亿元)测算结果(亿元)(亿元) 增工率(%)

2001

11190.2410705.11

10947.67 14.52

2002

12853.3712152.89

12503.13 14.21

2003

14710.8513775.53

14243.19 13.92

2004

16782.7115592.85

16187.78 13.65

2005

19092.7017626.84

18359.77 13.42

2001~

2005

74629.8769853.22

72241.54 13.90

四、工业投资资金来源预测

1.“十五”时期基本融资条件变化

(1)国内融资条件的改善为工业投资增长提供了方便和可能性。 改革以来,我国基本融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财政融资为主转变到银行信贷间接融资主导、直接融资为辅的基本融资格局。在全社会工业投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已从1992 年的39.4 %, 下降到1997年的31.7%。从发展趋势看,这一比例还将逐步下降。长期以来,由于间接金融领域市场化水平极低,银行信贷的规模和结构、资金价格及其变动都受到政府的严格约束,银行间接融资实际沦为政府政策融资工具,因而造成了大量的银行呆账、坏账,形成了将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潜在的金融风险。现阶段减少对银行资金的依赖,大力发展直接金融将有利于减轻商业银行在长期资金融通上的负担,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运营效率。

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还处于初始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资料,1997年我国全社会金融总量余额为100564亿元,其中间接金融占86.4%,直接金融仅占13.6%。全年净融资量为14169 亿元,间接融资占82.2%,直接金融仅占17.8%。(注:《关于我国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状况研究》,载《金融统计与分析》1998年第12期。)由此可见,无论在存量还是增量上,间接金融都占非常突出的主导地位。再从企业外部融资结构看,在企业新增融资中,银行贷款是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1995年所占比重为88.4%, 近两年虽有所下降, 但仍在80%左右;企业通过发行证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所筹资金占比,即使在股票市场发展最快的1997年也只有23%。不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占其对外融资总额的比重都偏低。到1998年底,我国深、沪两市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为 24.5%,而90年代初,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这一比重为90%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平均则达到70%以上。由于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在拓展融资渠道,规避金融体制性风险,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便利资本流动和重组,建立企业资本经营的风险约束机制等方面具有其他融资方式不可替代的功效,所以未来政府在继续推进银行商业化改造,促进银行体制转变和组织结构调整的同时,有必要也有可能加快培育资本市场及相关金融市场,适度加大直接融资的比例。另外,还可以扩大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的债券发行,一方面,在现在体制条件下,对于融资企业来说,债券比股票的市场约束还要强;另一方面,从国外经验来看,债券融资在企业融资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1993年美国直接融资的债券市值为12.7万亿美元,超过股市7.5万亿元近50%。在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中, 股票占5.2%,债券也占到4.6%。而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比重还很小,企业债发行余额占GDP的比重仅有1%。

(2)国际融资环境变化对我国工业投资的影响。 亚洲国家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源地。金融危机使该区域内各国经济实力受损,各公司财力困难,投资成本上升,对外投资与发展的能力下降。此外,由于危机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亚洲地区的业务遭受打击,投资者对于亚洲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信心大减,出现资本倒流发达国家的现象,使我国国有企业海外筹资难度加大。金融危机使香港股市下降40%左右,其中红筹股和国企H股价受到压制, 内地企业在港上市融资状况不利。再有,东亚各国和地区货币贬值对其吸引外资有利,为摆脱困境,各国又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同时其生产资料价格与劳动力成本也大幅降低,这些因素对欧美投资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看,199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85.6亿美元,同比下降9.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54.6亿美元,仅增长0.4%。在国有单位投资金来源中,全年利用外资下降4.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下降10.8%, 利用外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占资金来源的比重分别下降了2.3和1.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与前几年利用外资的高潮期相比,1998年利用外资形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外资来源国饱受金融危机的困扰,到位资金额大幅减少,1~10 月,香港、日本、台湾、新加坡和韩国等5 国(地区)对我国直接投资比重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的66.5%,比1997年同期下降7 个百分点。进入1999年外资下滑局面仍在继续,1~5月累计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4.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下降6.6%。在上半年国有单位投资资金来源中,利用外资同比下降2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下降30%。利用外资水平急剧下降,使我国工业投资扩张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但是,我国工业部门也有对外融资的有利因素,首先,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市场的广大使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投资潜力和价值的地区之一。其次,随着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都将拓展,开放领域越来越多,无疑会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吸引力。

(3)企业投资意愿的恢复是投资稳定增长的前提条件。 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近年来国有经济取得了恢复性的发展,未来国家将继续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低息贷款,实施贷改投,并增加国有企业的上市数量和规模;同时继续实现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国有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从而为国有企业收益水平提高创造了条件,这些都将对国有企业投资意愿的增强产生积极作用。近年来,集体企业呈现不景气状态,这与市场需求增长较慢,市场约束加大有关,而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集体企业在产业结构、企业规模、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劣势,以及原有的优势转变为劣势,使其缺乏增长的潜力和后劲,在竞争中陷入被动境地。目前,集体企业整体已进入新一轮的资产结构重组和优化时期,对落后的设备与技术进行更新改造的任务十分迫切。但增长和效益水平下降,一方面限制了这部分投资扩张能力,另一方面使它们被迫进行内部资金结构调整,谨慎投资。

在宏观从紧的条件下,其他所有制企业一直保持不错的经济业绩。这些企业自身积累能力强,机制灵活、融资渠道广泛,对它们来讲,关键是企业资本能否寻求到高回报率的投资机会。由于部分行业被国有经济垄断,限制其他所有制形式进入,也就限制了这些企业的投资热情和意愿。因此,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投资外部环境就成为促进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私营企业投资发展的关键。

2.“十五”时期工业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分析

(1)预算内投资比重大幅下降,1997年仅占全部投资的2.81%。 考虑到政府需要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以及在基础设施投入上的任务较重,“十五”时期这一比重还将继续下降。

(2)银行贷款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重要位置。1992~1997 年,国内贷款占全部工业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以上,但逐年有所下降。由于国家银行逐步实施商业化运作,贷款业务的风险意识及责任约束逐渐增强,以及银行主要从事中短期信贷业务,长期资本的融通将更多依靠资本市场的金融发展趋势,未来贷款在投资中的比重还会有所下降。但银行在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十五”期间银行融资比重下降幅度将是和缓的。

(3)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以及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迅速扩大,利用外资在投资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与“六五”、“七五”时期相比,“八五”时期利用外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分别上升了3.8个和2.3个百分点,1996年比重为11.7%。但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东亚经济进入萧条期使我国利用外资难度增大,199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出现绝对下降。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及有效利用国内储蓄的角度出发,我国利用外资应采取谨慎、稳妥、适度的原则,增长不宜过快。预计“十五”时期工业投资中利用外资占全部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基本维持在10%左右。

(4)自80年代以来,工业自筹投资增长很快。进入90年代, 自筹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1997年与1992年相比,工业自筹投资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未来自筹投资比例的变化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即投资者的自我积累能力及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以及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张程度。从发展趋势看,融资方式的拓展、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组织的完善、市场机制的健全以及监管体系的建立,都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育,有利于投资者融资能力提高。所以,工业自筹投资比重仍有提高的潜力和可能性。

标签:;  ;  ;  ;  ;  ;  ;  ;  

“十五”期间中国工业投资预测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