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与我国的工资增长:一个经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贸易论文,工资论文,经验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出口贸易如何影响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现有理论对此问题的回答遵循了两种思路。一是经典贸易理论从国家层面的比较优势与分工模式,来探讨国际贸易对国内要素报酬的影响。这一定理的一个直接推论是对于劳动力要素相对丰裕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出口贸易会提高劳动力的相对报酬。二是从微观企业层面来讨论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要素报酬差异。Bernard和Jensen(1995)两位学者采用美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强调与国内企业相比,出口型企业往往必须具有先天的出口竞争优势以应对国际市场进入阻碍所带来的沉没成本,尤其是拥有比国内企业更高的生产率优势,其结果是出口企业有能力为其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收入,从而为出口企业的“工资溢价”现象(wage premium)提供了微观证据。
本文试图采用微观企业数据来考察企业出口对其工资增长率的影响。文章实证分析的样本数据为2000-2007年连续经营的45454家企业,其中出口企业数所占比重约为36.69%,出口企业的出口密集度平均达59.05%。本文的研究工作在以下方面做出了可能的改进:首先,如前文所述,研究企业出口对工资增长微观影响的文献并不多见;其次,考虑到关键解释变量的内生性,我们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解决其内生性问题,从而避免了2SLS方法因工具变量的不恰当选取而产生的估计偏差以及联立估计方法因模型设定的不恰当而产生的估计偏差;再次,我们对估计模型进行了多次回归,从而得到了更加可靠的回归结果;最后,我们考虑了不同情形异常样本点情况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并考察了不同出口密集度出口企业的“工资增长溢出”效应差异。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工业企业统计年报》(2000-2007年)。2004年《工业企业统计年报》并未统计“出口交货值”数据,从而无法获知2004年各企业的出口状况,而企业出口状况变量为文章实证分析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因此我们将2004年从样本期间中剔除。每一年中均存在企业的退出与进入,我们选择那些在2000-2007年间持续经营的企业(58941家)作为分析样本。
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我国企业的出口活动对工资增长速度的提高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不受异常样本点的影响。文章通过解析我国出口扩张模式对出口贸易的这种负向“工资增长溢出”效应进行了解释。分析表明,我国出口扩张模式存在显著的“低工资增长、高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依赖特征以及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扩张特征,而这种模式下的出口扩张会对工资增长速度的提高产生抑制作用。研究还发现,出口贸易对工资增长率提高的抑制作用大小与出口密集度正相关。
尽管大量经验证据证实了出口贸易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总体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然而我们需要谨慎评价出口贸易对改善劳动力收入、提高劳动力工资增长速度的作用。事实上,以低成本劳动力来谋求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这一特有出口模式不仅难以使得广大劳动者充分享受出口快速扩张的好处,也不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资源与投入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不可避免导致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来获取国际贸易竞争的垄断优势模式难以为继,尤其是以低附加值为特征的加工贸易模式更是容易受到外来冲击。例如,随着出口贸易快速扩张对劳动力资源的过度利用,将使得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尤其是从国际分工体系来看与印度、越南等具有类似要素禀赋的国家相比,单纯依赖低廉劳动力的出口扩张模式已经随着劳动力资源过剩状况的改变而难以长期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