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视角下美丽乡村发展研究-以江苏苏中地区为例论文

乡村旅游视角下美丽乡村发展研究
——以江苏苏中地区为例

陈强 CHEN Qiang;王旭 WANG Xu

(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盐城224051)

摘要: 本文从演变过程和发展优势详细阐述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苏中路径,并对兴化市东罗村进行例证分析,从而探究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苏中地区美丽乡村发展模式代表为“乡村旅游型”,该地区拥有特殊的生态人文景观和丰富的民俗非物质文化,大力促进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发展。

关键词: 江苏苏中;乡村旅游;美丽乡村

0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的问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特别党对“三农”问题的领导;要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重点部署乡村治理问题,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江苏省也一直重视乡村振兴,实现美丽乡村,2018年颁发的《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设乡村。扬州、泰州和南通三市构成苏中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基础,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初具规模的同时也趋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所谓“乡村旅游”,即以农村地域为限或以农业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为主的满足人民对农村向往的观光体验、考察学习、娱乐购物、放松度假的活动。根据2018年“江苏省五星乡村旅游区”的评定结果,苏中三市的获评数量占江苏省40%,其中泰州市获评数量就占苏中三市的50%,可以见得泰州市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具有很好的示范性。本文从探求乡村旅游的演变路径出发,分析苏中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优势,再选取典型案例——东罗村进行深度分析,最终总结出乡村旅游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1 苏中路径演变过程

1.1 “乡村旅游”的演变

“乡村旅游”最先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1],后被世界经合组织和欧洲联盟正式提出。随着改革开放,“乡村旅游”模式也被逐渐带入中国。我国乡村旅游蓬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而江苏省也是最先发展“乡村旅游”的省份之一。研究发现国内的“乡村旅游”大致可分为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随着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大力实施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乡村旅游”会逐步深入美丽乡村的建设路径之中。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恩格尔系数逐渐减小,人民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在逐渐转变,这些因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农村和农业的功能范围不断扩大,由传统单一农业结构转变为经济发展、保持生态、观光旅游和传承文明为一体的农村农业全方位发展体系,为乡村旅游提供发展基础。

近五年来,中国大地掀起“乡村旅游热”,江苏地区的乡村旅游业飞速发展(见图1、图2)。江苏中部地区经济总量虽稍落后于苏南地区,地域也无苏北地区广阔,但其GDP平均增速为10.64%,第三产业平均增速为6.73%,皆位于全省第一,借助其明显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并呈现品质化、特色化、集聚化、融合化发展的趋势。

图1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

1.2 苏中“乡村旅游”的演变

图2 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

苏中区域的乡村旅游也大致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实际上,早在“乡村旅游”正式萌芽之前,“出城玩”就已经成为苏中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最常见的就是春游与秋游。这是旅游方式为观光、学生郊游为主,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自主经营且无相关规范与标准。

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苏中乡村旅游开始发展,农业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后逐步形成一批观光园、农家乐和生态农庄。1988年3月9日扬州市委宣传部第一次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概念,扬州市双桥乡园林村农民自建笔架山公园,引发了全国的关注。

乡村旅游在中国迅速发展,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模式,而江苏省苏中区域兼具所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包括田园农业、民俗风情、休闲度假等模式,这与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有很大关系。

井点系统全部安装完毕后,需进行试验抽水,以检查有无漏气现象,井点运行后必须连续工作,因此,要准备好备用电源及电动机。确保真空泵正常运转,且应在水泵进水管和出水管口分别安装真空表和压力表,在抽水时应检查整个管网的真空度,应达到 550mmHg(73.33kPa)[3]。

2 苏中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

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苏中开始注重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在姜堰溱湖举行,标志着江苏省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2.改进巡视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巡视报告质量,对被巡视单位的巡视报告,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问题找准,深刻剖析深层次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对被巡视单位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评价报告,按照组织部门考察干部的标准起草,力求全面准确、高质量、高水平。进一步规范完善巡视工作从进驻到反馈、回访等一系列巡视公文的格式体例,健全巡视中发现问题和线索的台账,强化巡视档案的收集整理,提高巡视基础工作水平。合理安排、有效把握巡视进度,优化精减进驻时间,提高巡视效率和质量。

2.1 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

苏中地区身处长三角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区位优势明显,外临江海,内含湖泊,水资源丰富,不仅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更是受上海经济区和苏南经济区的双重辐射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苏中地区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便捷,还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苏中三市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常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平原、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优质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滋养了一方水土,孕育了一代生命。苏中濒临黄海,水运交通网星罗棋布,港口众多,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铁路航空也不断发展,各类交通方式的发展,缩短了外地游客到苏中的距离,为苏中旅游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镇住房产权改革和演进,最大成就是推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培育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民生。但是,也带来了房价高、负担重、购房难、住房难等问题。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住房产权改革的过度私有化已经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因此,新时代城镇住房产权改革的理念应当继续发挥城镇住房产权改革的积极成果,同时抵制城镇住房产权过度私有化倾向,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住房产权制度。

到2025年前适龄人口呈现相对减少的趋势,适龄人口的减少直接降低了高等教育对象的规模,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这也是江苏省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机。江苏省应适当控制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发展速度,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注重高等教育人才的全方面的培养,增设项目科研研究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技能。

另外,苏中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盛产淡水鱼虾、螃蟹河蚌等水产品,有多处农业旅游示范基地且农业地域文化特色明显,民族风情多姿多彩,风格迥异。古扬州、泰州、南通地区一直是历代经济命脉区域,如今三市经济发展水平全国百强城市前55名。

2.2 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

苏中三市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历朝历代文化均有发展:三代东国文化、春秋吴越文化、六朝江东文化、隋唐扬州文化、宋元江淮文化、明清江南文化和近代红色文化。历史上,苏中区域在各朝各代文化繁荣,并且各具特色。三市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融合,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下遍布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和传统工艺,截止2018年底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5项,省级110项。无论是古代京杭大运河苏中段文化、扬泰地区历史文化名人足迹,亦或是如今研究的里下河文化、江淮文化,都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为乡村旅游增光添彩。郑板桥、刘熙载、施耐庵、梅兰芳等历史文化名人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素有“儒风之盛,素冠淮南”之称的泰州,乡村文化资源居苏中三市之首。

3 泰州兴化市东罗村旅游兴村的成因

泰州兴化市集聚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在合理的规划与扶持和品牌推广下,在2017年成功入选“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成为“2018中国最美村镇”,兴化市东罗村实现“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东罗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起始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合理开发荒滩资源,将荒滩开发成垛格,为美丽乡村建设夯实了基础。现今,东罗村紧邻千垛菜花景区,受其旅游经济辐射作用,自身独特的风景和生态为乡村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村集体克服乡村旅游季节性的弊端,打造“春季千垛菜花、夏季万亩荷塘、秋季品蟹赏菊、冬季芦花飞雪”的四季模式,形成新型旅游的成功案例。

成熟阶段。21世纪初,苏中各市制定并实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纲要,并通过创建一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江苏省四星级、五星级等乡村旅游景区。2009年邗江第一届乡村旅游节的隆重举行标志着乡村旅游的本地化与品牌化;2012年,扬州旅游产业三年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建设“一城一轴四片”,“一轴四片”即是乡村旅游规划;2015年,泰州大力实施“4511”乡村旅游工程;2018年,南通迎来了第六届“乡村旅游节”活动。由此,乡村旅游的发展机制也进一步得到完善。

东罗村是江苏第一批乡村田园特色建设区,目前东罗村已由“政府扶持+村集体”模式过渡到“工商资本+地方政府+村集体”三方合作模式,三方共同发展碧水乡愁的东罗新模式,不仅是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样本,也是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东罗模式”。社会资本的加入,带来新型的美丽乡村发展理念;政府政策的扶持不仅激发了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更是激活了农村的“自造血”新功能。地方政府积极扶持东罗村产业提升、乡村营建、文化传承和乡村旅游,重点打造了生态农业景观带、千垛果园区、生态水稻示范田区和生态养殖“一态三区”,规划范围接近4000亩,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此外,村镇政府积极建设农业互联中心、农业培训中心和观光工厂基地,打造多领域的农业生态旅游基地。

东罗村正积极打造自身“千垛之乡,碧水东罗”名片,依托自身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农业科技科普等,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一方面,地方政府利用“生态+”、“互联网+”模式,积极推广本土特色产品,使得兴化大米、龙香芋、兴化大闸蟹等一大批地方农业特色产品凭借自身品牌走向全国市场。另一方面,万科作为社会资本的加入,以东罗村农产品来打通城乡之间的通道,推广东罗乡村品牌。随着东罗村千垛菜花等田园风光的网络短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越来越多的游客闻名走进东罗,体验民俗风情。

3.1 政策扶持与合理规划

除了1971年发起的抗癌战争和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艾滋病研究的资助激增之外,对一种疾病研究的资助增幅如此巨大,在NIH是没有其他先例的。随着慷慨资助的到来,运营方面的挑战开始显现。NIH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努力审查和处理数千份资助申请,其中也包括2018年4.14亿美元的拨款,这笔款项是国会于2018年3月审批通过的,相当于NIH一些较小研究所的全部预算。

煤质是声波的传输的必要介质,声波在媒质中的传播的速度,称为声速。符号为c,单位为m/s。由声波产生的物理过程可以知道,声速与质点的速度是完全不同的,声波的传播只是扰动形式和能量的传递,并不使各自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的媒质质点运动。媒质的密度、温度等因素决定了声速在煤质中的传播速度,因气体单具备体积弹性,故纵波是气体中声波的传播形式。也就是说,在有声扰动的情况下,气体媒质中的质点在各自平衡位置附近运动,在稠密和稀疏依次交替的过程中传播,而且声波传播的方向与质点运动的方向是同向的。

3.2 品牌推广与营销模式

兴化市政府资料显示,2019年兴化市千垛菜花节期间,各大景区共接待了269万人次,较2018年同比增长11%。在收入方面,实现旅游总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13%,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有关部门的合理规划、开发者乡土品牌的优质塑造和营销模式的全面推广。

4 乡村旅游助兴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是乡村旅游的载体,乡村旅游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2]。美丽乡村的山水林木、农园田野、生活风情、民风民俗等都是乡村旅游的表现形式[3];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在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城乡差距缩小并加速乡村产业链拓展等方面作用显著。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互作用见图3。

4.1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美丽乡村物质生活的提高

乡村旅游推动村容村貌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乡村带来了城乡快速通道、便民服务点等[4];公路的修理与扩建,使得乡村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大量先进医疗设备的投入,村民的健康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健身器材的使用,村民愈发注重身体的锻炼与保养;垃圾分类、河流整治,优化了乡村生态环境强化了乡村风貌。

乡村旅游优化乡村的产业结构。乡村旅游带到相关产业全方位发展,体验经济和服务劳动显著地提高了乡村旅游的附加值,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体系,更增加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前的有效对接,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

一天转眼过去了,我们得回家了,和妈妈走在通往村口的路上,回头看那一幢幢新楼房,我还有点依依不舍呢。听着那喧闹的人声,我们不住地感叹:“变了,一切都变了!”

乡村旅游改变了乡村的生活状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许多年轻人从外地回乡,利用“互联网+”资源,结合本土特色产品,宣传本地特色文化,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农村人口年轻化。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农业收入有限,而乡村旅游正是“农村之内、农业之外”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4.2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美丽乡村文明文化的丰富

乡村旅游科学合理的开发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环境资源进行净化与美化,将其转换成风景资源加以利用创造核心吸引物[5],也借此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进步状态的表征,会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为美丽中国的实现提供强力支撑和保障。

旅游的本质是“诗意的栖居”[6],苏中地区始终保持着繁荣兴盛的本土乡村文化,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借助各类节会和旅游开发。苏中地区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使乡村旅游更富内涵、更具特色,同时也让乡村文化得以宣传与发扬。村民们与游客们积极扮演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发展者,大力弘扬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积极打造乡土文化品牌,彰显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至此,乡村旅游已逐渐演变成美丽乡村发展的新渠道,2017年我国乡村旅游人次已达25亿,占同期国内旅游人次的50%,同时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江苏省近年来致力于建设“水韵江苏”旅游强省,2017年全省乡村旅游业总收入超过900亿元,比上年增加20.8%,同期接待游客2.87亿人次,同比增长16%,从业人数总数达42万人,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乡村环境改善、就业水平提高、村民增收作用明显。

5 总结与建议

本文从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演变出发,分析苏中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并与东罗村为例分析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联系。实践表明,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但也存在许多挑战。这就要求在美丽乡村实现的过程中,要做到以政府为主导,村民为主体,市场为主要推动力。一方面,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加快人才引进,增添乡村建设活力。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乡村建设激励机制,激发村民参与性,维护村民主体性。最后,要以多元资本为基础、市场化运作为条件、多产业融合发展美丽乡村,激发市场活力,助力乡村建设。最后感谢经济管理学院丁建洋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图3 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作用图

参考文献:

[1]韩伟宏,李建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新型乡村旅游发展机制研究 [J].农业经济,2018(12):46-48.

[2]赵华.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人民论坛,2018(25):82-83.

[3]李创新,美丽乡村:乡村旅游2.0与美丽中国战略的关键[J].旅游学刊,2016,31(10):3-5.

[4]蔡克信,杨红,马作珍莫.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8(09):22-27.

[5]许黎,曹诗图,柳德才.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33(06):106-111,124.

[6]杨振之.论旅游的本质[J].旅游学刊,2014,29(03):13-21.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Beautiful R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Tourism:Taking Central Jiangsu Region as an Example

(School of Economics&Managemen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22405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Suzhong path of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 Jiangsu from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advantages,and analyzes the Dongluo Village in Xinghua Cit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tourism and beautiful rural development.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representative of beautiful rural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Central Jiangsu region is"village tourism".This region has a special ecological and human landscape and rich folklore and non-material culture,which promotes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entral Jiangsu region;rural tourism;beautiful countryside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4311(2019)21-0114-03

作者简介: 陈强(1999-),男,江苏泰州人,学士,研究方向为公共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王旭(通讯作者)(1998-),女,江苏镇江人,学士,研究方向为公共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

标签:;  ;  ;  ;  

乡村旅游视角下美丽乡村发展研究-以江苏苏中地区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