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中假阴性与假阳性检验结果的研究分析论文_杨景梅

乙型肝炎中假阴性与假阳性检验结果的研究分析论文_杨景梅

庆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黑龙江庆安 152000

摘要:目的: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以免乙型肝炎检验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而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12月期间乙肝患者检验结果为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有关资料,并分析检验结果。结果:有很多因素都会导致检验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其中实验室操作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占51.7%,试剂占26.9%、检验方法占15.7%、其它因素占5.7%。结论:乙肝检验结果为提高可靠性,需要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配合。

关键词:乙肝;检验影响因素;原因分析

1. 前言

一般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该技术可靠性高、操作便捷、试剂容易获得,近年来,该检测技术明显改善了特异性及灵敏度。当前HBsAg检测不断应用诸如聚合酶链反应、化学发光法等新技术,但其临床应用价值还是比较显著的。在临床检验中,患者患病但经常出现阴性检验结果或没有患病显示阳性检验结果,对临床工作产生很大困扰。这需要对检验的阴性与阳性结果认真进行分析,在检验仪器、试剂、方法等方面不断努力,使准确率不断提高。通过对5万次检验结果统计分析发现,乙肝检验报告在临床中很多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本文较深入地分析研究了导致乙肝检验产生假阴性与假阳性结果的原因,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本研究收集2010年1月-12月期间的5万例乙肝患者检验结果为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有关资料,患者年龄在5-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7岁,男女患者所占比例大致相同。

2.2 方法

将2010年1月-12月期间的5万例乙肝患者检验结果为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有关资料进行抽样,对检测结果准确率进行分析统计,并分析导致检测结果出现错误的影响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结果

对5万例乙肝患者检验检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有458例发生错误(占0.92%),有189例为假阳性结果(占0.38%),有269例为假阴性结果(占0.54%)。导致检验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各项因素中,其中实验室操作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237例,占51.7%;试剂因素有123例,占26.9%;检验方法因素有72例,占15.7%;其它因素有26例,占5.7%。

4. 讨论

乙型肝炎感染的分布趋势目前已呈全球性,属比较常见的一种多发病,传播方式主要利用血液及血液制品。具有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5000万例新发感染病例,因乙肝发病死亡的患者超过100万例。在我国乙肝患者约为10%呈阳性,发病率较高。作为目前对人身健康产生危害的乙肝,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传染病。感染HBV后患者病程和转归受影响的因素很多,疾病谱要主要由病毒与人体免疫应答相互作用所决定。所以,分析乙肝检验结果的假阴性与假阳性十分重要。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操作便捷,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目前采用酶免法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进行检测的很多试剂敏感度可达100%,特异性也达98.2%-99.7%,只是具有假阳性的缺点。影响该检测技术的准确性有许多,如血细胞、检测时间、血清分离等。此外,充分离心的标本情况对产生假阳性结果也具有较大影响。引发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等量的过氧化物酶存在于不充分离心的上清液中,在反应孔中添加含此细胞成分的血浆加样,将在板条上黏附难以洗去,造成辣根过氧化物产生酶样作用而使颜色显现而产生假阳性。血清中补体结合IgG的Fc段,也容易产生假阳性;如类风湿因子存在于血清中,其可结合同抗体,也将导致检测产生假阳性结果;如免疫球蛋白聚合物存在于标本中,其可在塑料表面吸附,发生非特异性吸附,可将使检测产生假阳性结果。

为使检测产生的假阳性结果明显减少,提高准确度,应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将试剂盒在使用前平衡至室温;二是在应用抗凝血标本时,如不能检验溶血标本,就要重新对检测者进行抽血;三是抽血后置于温水中不少于2小时,使凝块收缩后增加离心时间,沉淀纤维蛋白和红细胞;四是放置标本10小时后再进行有关检测,确保血凝块具有良好收缩度,使标本部分或全部失活非特异性活性物质,进而非特异性反应降低。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优势明显,因此在各医疗机构中被广泛接受。但该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由于抗原及酶结合物若具有较低的浓度,较小的吸光度值,就容易产生假阴性结果;如具有较高浓度,较大吸光度值,就容易产生漏检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情况。漏检不但对患者临床诊治的最佳时机产生延误,也严重危害血库工作,患者将因输注漏检的献血者血液而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医疗卫生及预防等部门应对血库安全引起高度重视,对检查献血人员的单项表面抗原检查增加到乙肝五项检测。

通过分析上述常见的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情况原因可知,使检验结果提高准确性应在以下几方面工作继续加强:一是实验室人员应对仪器试剂严格检查,以免因不当操作而造成检验结果发生错误。二是要求临床医生对患者实施检查前,认真对患者检查,对有关病史及服药情况详细询问了解。三是呼吁患者对检查前停药、空腹等医嘱严格遵守,进而为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维玉,吕凤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病程[J],职业与健康杂志,2013.6

[2] 宋兴华,姜世辉,向华国.HIV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4.10

[3] 施纪文,徐简华,温惠萍.ELISA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比较[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3.11

[4] 雷震,谢楠,敖琴芳等.加酶时间对ELISA定性测定HBsAg的影响[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3.5

作者简介:

杨景梅,现任职于庆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从事检验技术相关研究工作。

论文作者:杨景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5

标签:;  ;  ;  ;  ;  ;  ;  ;  

乙型肝炎中假阴性与假阳性检验结果的研究分析论文_杨景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