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当文学“结婚”时,手机文化与文学形式的观察与思考_文学论文

中国制造:当文学“结婚”时,手机文化与文学形式的观察与思考_文学论文

中国制造:当文学被“绑嫁”——关于手机文化与文学形态的观察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论文,中国制造论文,文化与论文,形态论文,手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让我们把时间倒退到2004年,追溯一下手机小说或短信小说概念的缘起。这一年,发生了两个标志性事件:6月底,《天涯》杂志、海南在线天涯社区和海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中国首届全球通短信文学大赛,“手机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开始引发文坛关注;由于载体的转变,每条只能发七十字至三百字,高度节约化原则将导致小说在文风和文体上的惊人变化①。另外,据当时媒体报道,“中国首部手机短信连载小说”《城外》(千夫长),被某无线增值业务运营商以十八万元高价独家买断;被定义为“中国第一部短信体小说”的《谁让你爱上洋葱的》(戴鹏飞)面世,并被新浪高价购得两年无线版权②。

手机短信小说框定于七十字至三百字的文学形态,表面上与中国古典诗词在文体形态上的严格限定有某种类似,实则南辕北辙。古典诗词的文学形态,源于人们对于美的艺术追求,如古诗中五言或七言的字数限定在几何排列上均匀、对称、齐整,或正方形或矩形,在视觉上构成一种很立体的图像美;平仄押韵以及种种词牌的格式要求,受控于某种人为或天启的“律”——诗词特有的音乐美感就系于此,好的乐师必是调“律”高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由诗之繁盛过渡到词之盛行再转向曲之流行,由旧体诗发展到新体诗,每一次文学形态的变化都会产生相应的游戏规则,而驱动这种流变的内力是语言及音乐审美意识的时代变化。相比之下,手机短信小说的游戏规则,与追求语言排列的视觉形式美感与音乐美感无关,按照《城外》作者的说法,“它是由科学技术限定的。不过作为作家,也要有这种功力,把文学使用到出神入化”。可见,把小说套在七十字至三百字以内,是由手机屏幕决定的,这之中无论是手机看上了文学(曾有人为运营商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订阅短信每条0.2元计算,60条短信就是12元;据有关统计数字,当时全国共有移动电话用户2.6亿,假设只有1%的用户订阅这部小说,那么收益将会达到3120万;如果再加上如语音短信,以每条1元钱计算,1%的人来订阅,收益将过亿③),还是文学看上了手机,抑或是两位彼此深爱,要使二者联姻,不管文学/作家愿意不愿意,必须强行把小说“绑嫁”到手机屏幕狭小的“婚房”,否则只能落得“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了。

这种“绑嫁”无疑是痛苦的。此中的“削足适履”,和网络小说作者潜入网络自由空间得以自发、自如表现的书写状态截然不同,如《新周刊·2004中国阅读报告》所言:从最早的七十个字一条的段子到现在每篇七十个字连缀起来的连载小说,乃至图文并茂的SMS绘本小说,我们已经见识了大象在针尖上跳舞的奇迹。也许下一个问题是:同时能有几头大象在一根针的针尖上跳舞④?

其实,这种奇迹并非中国人首创。2000年4月2日,世界最早的手机小说《深爱》在日本现身,作者Yoshi曾是一名预备学校的教师,自从把自己撰写的一个雏妓/“援交妹”⑤浴火重生的故事贴到手机网站后,很快在日本青少年读者中引起轰动,创下惊人下载率,同时带动起电影、电视及漫画等跨媒介生产,脱离电子媒介后即成为发行量最大的实体畅销书。随着《深爱》引发的轰动效应,日本各家手机小说网站人气急速攀升;据《读卖新闻》报道:在2007年书籍销售排行榜中,手机小说在文艺类书籍中独领风骚,前三部都是手机小说,用手机看小说已成为日本人阅读习惯的最新潮流,读者群主要是高中女生及年轻女性⑥。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通过计算机网络向手机发送成功,六年之后,便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国手机短信发送量2000年是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2年竟达爆炸性的900亿条⑦;2006年至2010年,全国手机短信数量分别达4295亿条、5946亿条、6997亿条、7727亿条、8250亿条,五年几乎翻了一番,增长170.8%⑧;有分析称2011年全国短信发送量将超7万亿条⑨。这些数据表明,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已完全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乃至作为一种时时刻刻与国人相随相伴的“电子器官”,形成全民依赖并共享手机短信的生活习惯。由于手机收发短信离不开人的手指,有人戏称“第五媒体”通过手指/拇指敲击出了一个人际沟通的新时代;随之,又产生了手指/拇指经济的概念;2004年,短信小说/手机小说试演的手指舞蹈,亦是空前繁荣的手指/拇指经济锁定的新经济增长点。

应该说明的是,在短信小说试演之前,作为另一种文学形态的段子短信,早已在手机屏幕上火热上演精彩的手指舞蹈了——囊括了诗、散文乃至小说的手机段子,同样是强行把自己“绑嫁”到七十字“婚房”,与手机联姻的文学形态。“段子”本是相声术语,指的是相声作品中一节或一段艺术内容;随着人们对该词的频繁使用,其内涵悄悄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一些独特的内涵,现在该词除了原义,还是曲艺类节目或文学作品的俗称,因而,一些“黄段子”/“荤段子”(黄色笑话)、“黑段子”(恐怖故事)便随着该词涵义的扩大而粉墨登场了。

鉴于段子的海量生产,沙里淘金的筛选工作迫在眉睫,于是,充当中介、推广角色的专门网站应运而生。每一个火爆的段子背后,往往存在十分专业的推介、运营商业链条。在我国,不仅有专门生产段子的企业,还有不少全民参与性的段子网站,只要简单注册成为会员,就可以上传段子,有的知名段子网站作者已高达几十万,比较活跃和稳定的作者有数百人之多。这样一来,段子的手指舞蹈,便在写手→专业网站/媒体→运营商→接收者→转发者的链条上,娱乐和欢跳,永无休止。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俩一起出门,你去买苹果四代,我去买四袋苹果。”“别觉得你被世界抛弃了,世界根本就没空搭理你。”这是2011年初火爆流传的两个段子,相信很多人在看过之后,会冲着自己的手机屏幕发笑,意犹未尽者还会转发给别人分享,或在自己的手机里保存。就像有人说的,现在的人出门要是没带着手机,心里会发慌;手机里要是没存几条好段子,心里会发虚。“中国制造”的手机段子,已经被赋予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意义,构成了一种超越实用通讯工具的手机文化。

与其他国家(比如美国)相比,中国式手机文化的形成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决定:首先是基于发送短信的成本大大低于话费,这养成了国人发短信的习惯或对短信的依赖;其次是汉语独特的表意符号系统,这使得手指舞蹈及短信传播、流行具有先天优势;再次,人际间以短信方式沟通,符合不喜欢过于直露的国人心理;最后,就是把主流/权威媒体回避且大众十分关注的敏感话题,转移到手机短信参与渠道,通过所谓“灰段子”表达草根一族的政治见解、政治智慧及情绪,以弱者的各色幽默抵御现存的焦虑与无奈。

黄段子,是指带性欲情绪象征的小笑话,即民间艺术中的“荤口”,也称“荤段子”,是由民间化色情与语言智慧融合而成。相比之下,黑段子不是手机文化的主流,百度百科对它的定义:“是指短小、精悍的恐怖故事,奇诡、惊怵、灵异,却又紧紧扣人心弦,就仿佛暴风骤雨前夕的天空,蕴含撼动人心的力量。好的黑段子往往开门见山说事,不需要解释,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贴近最本色的生活,用最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最具峰回路转效果,最直入人心的恐怖段子。”⑩

本世纪以来,手机段子经历了升级换代的演化,“中国制造”的特色及文化功能日渐凸显,对此,蒋子龙以作家的敏锐做了较为全面、准确地揭示,他说:如今会议多得已经让官场中人不再抱怨了,累了烦了腻了,就低头看几个段子,等于随身带着个“赵本山”。知识界的一位高人,公开对媒体说:“古人有汉赋、唐诗、宋词……我们有什么?只有段子。”虽是调侃,但老先生却下意识地拿段子和中国的文化经典相提并论,足见段子在当今社会上的巨大影响,已构成不容忽视的文化景观。经过多年来在民间的大红大紫,经过民众长时期地大面积推广,段子不断地升级换代,今天的段子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娱乐大众,逗大家哈哈一笑了。内容和形式有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变得非常丰富和多姿多彩,增加了思想性、哲理性,有了劝善的、励志的段子等等。现在的段子不一定非编成合辙押韵的顺口溜,用杂文的形式也可。由于段子的功能增强了、加大了,于是便成为人们最便捷最有效的交流工具,让容易孤独和抑郁的现代人,相互间交流和沟通变得容易了;人际润滑剂最难说出口的话可以先用段子试探,甚至直接用段子表达。同性间,一个段子就有可能成为莫逆,至少会成为朋友;异性间,一个段子就可以变亲密;官场中更是乐于用段子协调关系,凡当面不便说的话都可用段子探路:巴结、求助、拉票、安慰、献媚……段子还是现代社会的润滑剂,可调节精神,可调节情绪,如领导昏庸、贪污腐败、仗势欺人、为富不仁、明星丑闻等,被编成段子在社会上传开,让人解恨,解气。这许多年来,段子是“山寨文化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间意识形态。段子是政治和社会现象,是生活的反映;这个时代就是产生段子的沃土,现实就是一个个的段子,或许还更甚过段子(11)。

2010年初,黄色、灰色、黑色段子的狂欢,在“中国手机话语有望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滚滚热潮冲击下,收敛了昔日狂放的舞姿——《南方周末》的一声“‘红段子’来了”,传递出主流话语进场博弈的信息:在中央政府、有关部委和各大移动通讯运营商的联合高调推动下,“红段子”以独特的身份登临了网络文化舞台——占据手机与互联网高地。“红段子”被界定为与“黄段子”、“黑段子”、“灰段子”等低俗不良信息相对立的,在内容上健康向上、在形式上生动活泼、在效果上催人奋进的段子。其特征为: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生动活泼;短小、精悍,易于流传。它既包括红色革命的内容,还包括其他一切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比如:

亲爱的朋友,当你使用一双不起眼的卫生筷时,整片的森林在被砍伐而变成荒漠;当你使用一个小小的塑料袋时,也许这个世界将成为一个白色的垃圾国度。

世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平凡也能拥有非凡的价值,细小也具有伟大的包容。伤心是成长蜕壳时的痛,是向成熟交的税,就算上帝关了所有的门,还是会给你留下一扇窗。

中国移动为保证“红段子”活动的长效开展,在组织策划模式上,力图实现“三方联动”的资源整合效应,通过“企业推动、媒体联动、民众互动”的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建共荣的网络文化建设模式;在创作分享模式上,鼓励“草根创作,精英参与”,坚持“贴近民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指导原则,真正实现“红段子”的“群众创作,群众传播,群众共享”;在运营激励模式上,通过“转发分成”模式,让原创者获得一定比例的分成收益;转发者也获得一定转发奖励,构建了红段子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正向循环机制。可以说,对于“红段子”的误解或疑虑一旦排除,上述相关事宜一旦落在实处,“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便不是“正在组织谋求全国范围内‘红段子’的主导权”(12),而是在拥有全国范围内“红段子”主导权的同时赢得“主流话语权”。

谈起手机小说,人们往往要联系到日本。2000年诞生的《深爱》,不仅是此种特殊文学形态的鼻祖,更开创了无线移动通讯盈利的新模式。在谈到手机小说的社会影响与商业实绩时,人们还常提到《恋空》。这部伤感浪漫的自传体爱情故事自连载以来,点击量达3000万人次,实体书夺得2007年日本畅销书总冠军,另有相关音乐红火上市,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上映两个月即突破40亿票房(1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管2008年是日本手机小说的衰落之年,2009年后的发展走向亦不容乐观,但中国手机小说/手机文学正在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日本手机小说的盛况能否在中国复制,是首先要论证的问题。可复制论者认为:1.中国已经具备为手机文学创造、阅读提供平台的条件;2.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地铁、轻轨的大量建设,使越来越多的上班族产生了和日本人一样的需求——以手机阅读适时充填长时间的无聊路途空闲;3.中国年轻一代是使用手机上网的主力,也是手机小说阅读的潜在主力阵营;因而,手机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不是“小好”,而是“大好”。支撑这一观点的,还有更为乐观的科学数据: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9年“国民阅读调查分析报告”数据表明:男性、年纪较轻、学历较高、收入较高的群体,其“手机阅读”使用者比例最高;基于“第六次国民阅读调查”,分析指出:在“数字阅读”中,“手机阅读”使用者64.5%为男性,其中63.5%为18—29岁的年轻人,近九成的手机使用者集中在18—39岁之间;“手机阅读”也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数字阅读方式。(14)

来自艾瑞新媒体及互联网研究咨询的手机阅读分析:中国成年人,将近50%的用户有阅读的习惯,包括通过各种媒介阅读;其中通过数字媒介阅读的,大概占到25%,2.2亿人左右;其中通过手机媒介,大概有1.2亿人;还有一部分用户群有2500万左右,从来不看报纸、杂志,也不看网站,只通过手机看书、小说。……3G时代的来临也加快了手机阅读的发展。(15)

在如此乐观的数据、预测及行业信息支持下,众商家无不怀着对市场的信心与野心摩拳擦掌。于是,一场被戏称为“圈地运动”的较量开始了——抢夺有利地盘,抢占“正分流着来自作者的内容资源”(16),以及原创作品和人才的未雨绸缪一一拉开序幕。

2009年,乘着“3G元年”的东风,蓄势待发的众商家终于可以迈开大步向前走了。有意思的是,虽然行进的步伐不一致,但前行的“活动”姿态却大同小异——也就是说,均通过某种“活动”实现并创造商业价值。名目繁多的“活动”,成为商家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

对此,国人并不感到陌生。商品经济时代催发出五花八门的商业活动热潮,从“超级女声”到种种文学大赛,从各类经济论坛到各处文化庆典,年年月月天天都在以不同的“活动”版本轮番上演,乃至出现了“专业活动运营商”,甚至“活动”被定义为“新媒体”——只是,相对于互联网、手机等通过技术革新形成的新媒体,能创造商业价值的“活动”属于另类新媒体。“活动”新媒体,着眼于相关行业的深度联动与资源整合,通过某种新活动的新尝试,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放大效应,以此创造商业价值。对于手机文学来说,“活动”新媒体打出的招牌大都离不开评比、大展、赛事,各有吸引大众眼球的奇招(17):

2009年6月,盛大文学“一字千金——首届全球华语手机小说原创大展”拉开序幕;2010年初,“一字千金”活动产生的诸多优秀作品构成了中国首批手机小说阵营,四部作品最终获奖,宣告原创手机小说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

2009年8月拉开的“空中网手机新文学原创大赛”序幕,以十万黄金大奖的招牌顶“一字千金”之诱惑,宣称此次大赛获得了多家出版社、媒体、影视机构以及游戏制作企业的大力支持,作品将获得超过1亿的手机网友关注;2009年12月7日,大赛终评揭晓,《在停尸房工作的日子》获“超级黄金大奖”,《皇冠下的迷乱》等获黄金大奖……首次原创大赛之后,空中网的“活动”新媒体即转向常规性、连续性的系列赛事。

似乎,比十万重奖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望全国山河一片红”——已夺得主流话语权的“红段子”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空中网打出的“手机新文学”概念,自成一体,有点“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味道。如果追究一下段子的源头,在中国传统意义的小说那里可以寻到它的血缘,如《世说新语》和后世文人笔记,作为小说的一种类别,实际上就是在士人间流传的段子——虽有叙事,故事却并非全部,凸现的往往是言辞片段的机趣与人生姿态的状摹。从手机文学的角度看,段子已不失为一种被公认的成熟文体,甚至可以用“段子”概括所有的手机文学形态,可是,空中网却执意要强调“文学”且冠之以“新”!如果说,淡去段子的其他色彩冠之以“红”意在夺得主流话语权,那么,打出手机“新文学”的名号,是否意在另一种话语权博弈呢?

“活动”新媒体所创造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原创手机文学的作者资源与内容资源的有效发现与挖掘,为行业积累文化资本。与此同时,“活动”新媒体的附加影响亦不可低估——即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亦将手机文学作者全部收编,把他们变成心甘情愿戴着镣铐在手机屏幕方寸间出演的舞者。

若以为手机小说在七十字至三百字的狭小空间创作,必是短小精悍或小打小闹的看法,绝对是一种误读:无论是在日本十分流行的《深爱》、《恋空》,还是目前“中国制造”的手机小说创作态势,都表明在手机屏幕方寸间戴着镣铐起舞,并不会妨碍手机小说有漫漫修远之舞姿。

日本的手机小说,被认为是“情爱媒体”,读者大多是花季少女和二、三十岁的年轻女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作品的自传性或纪实性对这一性别群体的特别吸引。中国制造的手机小说,和日本的情况比起来有很大不同,比如:女性作者所写的点击率很高的故事,不仅和“情爱媒体”毫不沾边,反而是男性读者追捧的作品;而男性作者的手指舞蹈即使伸向“情爱媒体”,也似乎无意经营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故事,往往是“混不吝”(18)的历史调侃与情爱颠覆。从目前来看,“空中网手机原创频道”的版图并不像网络文学版图那样有鲜明的性别分野,在取向上趋于两性兼容;尽管如此,各板块点击率最高的类型作品,大都偏重男性阅读趣味,这大约和前面谈到的手机作品阅读者大多是男性的国情有关。所以,中国制造的手机小说即使戴着镣铐起舞,也不会像日本手机小说那样以女性舞姿跳遍天下无敌手;男性舞姿自有其诱人之处,能舞出高点击率的往往是“我的古代妖娆女友”,是“猎艳擒媚”,是“傲骨将军”,是“异能小子追美记”,是“穷哥追美女”,是“爱妃,朕要你”——仅从题目上看,这些位居各类型板块点击率前两名的原创手机小说,都具有鲜明的男性阅读趣味。

除了刚刚谈到的手机小说可以是漫漫长舞,更侧重于男性阅读这两大特点之外,“中国制造”的手机小说还有以下特征:

(一)在题材、内容与主题上,适应手机大众的欣赏趣味和阅读需求,以娱乐、消遣、游戏为主旨,不追求崇高,更不追求文化的历史厚度和价值深度。

(二)以上特色是由年轻创作者生长的时代环境决定的;他们大多看漫画书长大,漫画书不像“小人书”那样写实性很强,漫画情节的简括与快捷构成了他们对故事形态的潜在理解,一旦投入到手机小说创作中,无论是文学灵感还是故事架构、节奏,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幼时漫画熏陶的驱遣。此外,这些“新新人类”也是在收发手机短信中成长的一代,短信文化孕育培养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使很多从未写过小说甚至很少阅读小说的人成为手机文学写手。

(三)虽然手机文学在定义及概念命名上同短信脱钩,但在文体和语言品质上却不能完全脱离后者。既然是短信文化孕育和培养出的一代,短信的文体语言风格必然渗透到手机小说创作中,为了排除阅读障碍,必须尽最大可能减少繁杂的修辞,保证语言节奏紧凑,文字浅白单纯;大量使用富有冲击力、刺激性的语词,往往是调侃、幽默、夸张、插科打诨、时代流行语、网聊式言辞轮番上阵,直抵“混不吝”境界——如此特点的手机小说文体语言,才可能为短信文化孕育培养的阅读群体所接受所喜爱。

(四)由于手机屏幕小,单页字数少,在手机屏幕狭小空间舞蹈的手机小说作者,需要把语言格式降低到最精简最节约的程度,不仅遣词造句要精选,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要细心考量,能省就省,乃至为省出几个字的空间干脆把语言转化为表情符号(如^_^);句子与句子之间经常换行,是因为每一句话或每一小段话,都是无法略去的重要内容;至于小说艺术中的人物或景物的细节描写,更是要全部过滤掉,只留下漫画般的大体轮廓和直观对白,让读者只要瞄着手机屏,毋须动脑琢磨就能一目了然。

(五)刘震云认为:适合大家在地铁上用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阅读一个段落,这样的文字肯定是手机文学最好的形式;而且,当十分钟、二十分钟下地铁时,心里已经忘记这个事,再上地铁再回家的时候,又想到了,这个肯定是好的手机小说(19)。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可以称之为经典的手机小说,但是,从各类“活动”新媒体中脱颖而出的获奖作品那里,可以得到所谓“好的手机小说”的创作启迪。如《皇冠下的迷乱》写了三十六个名女人,在作品的整体布局上,就要有三十六个“大兴奋点”来调动读者对全篇的追读兴趣;而每一个如赵飞燕式的作品人物,又不可能在一个章节里把故事讲完,所以“赵飞燕姐妹——无敌尤物姐妹花”有五个章节,也就是说,有关赵飞燕姐妹故事的大兴奋点下,还要布置五个“中兴奋点”,吸引读者跟读同一个人物故事的不同章节,避免中途掉链子;具体到每一个章节,如第四章赵氏姐妹因争抢一个小仆役反目结仇的情节,又需要在两姐妹“借精生子”且红杏出墙的故事中设置几个“小兴奋点”,造成几十个字就有一个起伏节奏,就会遇到一个刺激点,使读者在仅能容纳七十个字的屏幕中一页一页追读下去;这样,即使地铁、公交车到站了,或是临时有事不得不中断阅读,也会因着这一系列大、中、小兴奋点接连不断的刺激,在时间的移动中把长篇手机小说阅读接续到底。这被认为是好莱坞大片的成功经验,亦是手机小说必须遵循的创作方略:为了适应读者在移动化的时间里碎片化的阅读需求,手机小说在屏幕方寸间展开,必须在开篇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这便是手机小说的特别之处。

在“空中网手机新文学原创大赛”中,获“超级黄金大奖”的《我在停尸房工作的日子》,是一位年轻女性的作品,内容涉及尸体的神秘失踪,死去的父亲再度归来,接二连三的异常死亡……这部小说与《皇冠下的迷乱》相比,虽然作者的性别不同,作品的题材/内容不同,但是,上述舞姿的种种特性尽见“停尸房”,让人难以置信看到的竟是一个背离“情爱媒体”、执意戴着镣铐起舞的女性舞者。如此舞姿,属于“中国制造”。

需要指出是,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手机虽已充当了随身“电子器官”的角色,技术的发展已使它从单纯的通讯工具向娱乐化信息终端转化——被手机和商业“绑嫁”的小说/文学亦成为手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手机小说戴着镣铐的舞蹈是有极限的,并非如有人比喻的那样像女生穿的裙子,越短越好。道理很简单,所有的游戏都不会是无极限的,即使是短裙,超过了极限也就称不上是裙子了。

既然是小说,哪怕是戴着镣铐的手指舞蹈,也要符合小说创作的游戏规则。按照篇幅,小说有长篇、中篇、短篇、超短篇(小小说)之分:茅盾曾把长篇小说定义为写历史的长河,其核心要素是写命运;中篇小说是最适于展开完整故事的篇制,故事即是它的核心要素;短篇小说按胡适先生的说法,是写生活的横切面,切得准、切得巧、切得妙、切得好,才能出好短篇,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最见作者功力的篇制;小小说的篇幅,是按美国作家罗伯特·奥法福斯特的界定,限于一千五百字之内,虽具短篇小说的全部内容,写的却是一个点。在小说创作中,不同的篇制有不同的游戏规则,除了可以共享、通约的基本艺术原则外,长、中、短篇的美学本质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可是,手机小说不管是长舞、中舞还是短耍,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屏幕方寸字数的限制,无论作者怎样巧智地设置悬念、埋下兴奋点/刺激点,无论是煞费苦心地写命运、写故事、写横切面还是经营某个点,都不可能在情节的展开、细节描写及人物对话上,按照相应篇制的游戏规则尽情尽兴表达,都必须要过滤掉大部分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学精华;因而,按照简约原则留下来的漫画式轮廓和直观对白,不过是略带文学色彩的故事梗概或缩写罢了。从小说美学的角度看,这已是手机小说的游戏极限了,不可以再简约再浅白,不可以再逾越。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1年1月13日报道(20):电子屏幕太过容易地跃入眼帘,更加清晰明了地显示信息,有助于读者在乘坐火车、轮船和飞机时方便携带,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有些东西阅读起来太过容易,会导致大脑懒惰;一目了然的屏幕和字体,会告诉人们的潜意识它们所传达的那些内容并不重要。当今时代存在着两种阅读方式,一种是用大脑的腹侧通路阅读,通过这种方式大脑可以识别词汇并理解每个单词的意思;另一种是通过背侧通路,也就是在人们不得不聚精会神辨认一个模棱两可的词汇、蹩脚的从句或模糊的字迹时,激活大脑自身;在阅读带有复杂从句和潦草字迹的句子时,需要更多注意力,这就要求背侧通路更加活跃;因为所有额外努力——辨认单词时产生的轻微认知困难,都会令人们变得清醒。

按照这种说法,在方寸屏幕上看手机小说属于大脑腹侧通路阅读,这种阅读因为太过容易,会导致大脑懒惰。为此,需要进一步追究的是,被技术和商业“绑嫁”的手机小说,如果可以视为一种文学形态的异化,那么,适应这种异化的“大脑腹侧通路阅读”一旦成为国人的主流阅读习惯,是不是人的一种异化呢?

无论答案怎样,都不能不正视,在娱乐经济中正迈开大步向前走的手机小说,已经走到文学游戏的极限了。

注释:

①参见陈佳《“手机小说”催生新型文学流派?》,载《东方早报》2004年8月13日。

②参见刘易、赵明宇《〈城外〉与〈洋葱〉争“首创”4200字卖出18万天价》,载《北京娱乐信报》2004年8月9日。

③参见王攀《短信小说:真的值一亿到底谁赚钱》(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4-09/15/content_1984822.htm)。

④转引自千夫长《板块C:〈城外〉事件调查》,《城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⑤据笔者了解,日本富有的成年男子为避免性杂交所潜伏的爱滋病危险,通过“援助交际”固定自己的性伴侣,“援交妹”/“援交女”大都是因家境不好且愿意接受男人包养的年轻女性。“援交”现象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曾引起日本女性社会学者的特别关注。

⑥转引自申梦雪《日本兴起手机小说》,载《世界新闻报》2007年12月14日。

⑦参见冯晓芳《我国手机短信发送量6年增长300多倍》(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1/29/content_4115959.htm)。

⑧参见《移动短信成为用户通信不可或缺的方式》(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77/13605008.html)。

⑨参见《分析称2011年短信发送量将超7万亿条》(http://www.c114.net/news/116/a572862.html)。

⑩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169490.htm。

(11)参见蒋子龙《随身带个“赵本山”——一言难尽说“段子”》,载《人民论坛》2010年第16期。

(12)参见何忠洲《“红段子”来了》,载《南方周末》2010年2月9日。

(13)分别参见诸葛蔚东《日本手机小说已走向“衰落”》,载《出版参考》2009年第7期;尤莼洁等《手机小说:短短创意凭何“一字千金”》,载《解放日报》2009年12月1日。

(14)参见拜庆平等《中国人“手机阅读”:每天4.47分钟男性多于女性》,载《中国青年报》2009年9月8日。

(15)参见侯涛《手机阅读市场巨大》(http://kong.net/xbook/uweb/wcontent.jsp?k_id=20927515)。

(16)参见刘轶《艾媒研究: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状况调查分析报告》(http://www.iimedia.cn/4030.html)。

(17)参见胡兆燕《中国手机小说背后存强大产业支撑推动力》,载《中国财经报》2010年2月4日。

(18)出自刘震云对获奖作品《皇冠下的迷乱》的评语(http://kong.net/xbook/uweb/wcontent.jsp?k_id=21670156)。

(19)参见http://kong.net/xbook/uweb/wcontent.jsp?k_id=21064912。

(20)参见《阅读电子书可能记不牢》,载《参考消息》2011年1月16日。

标签:;  ;  ;  

中国制造:当文学“结婚”时,手机文化与文学形式的观察与思考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