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药是个大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个论文,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宝宝生病,妈妈最头痛的是给宝宝喂药。大人又哄又叫,孩子又哭又闹,弄得不好,邻居以为这家人家在杀猪。这样的体会当父母的都有。我当年就曾经创下一家4个大人对付1个两岁零三个月的宝宝的纪录,连哄带骗,外加威胁利诱,整整半个小时,最终失败了。老实说,不怕宝宝生病,就怕宝宝吃药。
采访发现,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非常同意我“喂药是个大难题”的说法,看上去“败将所见也略同”,我们的“难朋难友”还不少。访问了几位育儿专家和儿科医生,他们热情贡献了自己和孩子多年打交道的经验,同时,我们还收集了一些国外的资料,提出解决“喂药难题”的建议,汇总起来有这么几条:
喂药前的“心理战”
*喂药前尽量制造一个轻松愉快、亲切友好的气氛,搂着你的宝宝,亲亲你的宝宝。
*喂药前最好对孩子说清楚服药对治病的重要性,多数情况下,孩子能明理配合服药。
*孩子从来没有吃过的药,他可能会因为害怕而拒绝,爸爸妈妈只能委屈自己尝一尝,喝给孩子看看。
*如果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就是拒绝,你只能哄骗了;态度要坚决,但不能生硬粗暴。
*如果孩子拼死抗拒,你也只能采取下策,强制了。不过,强制过程中,仍要给孩子留有余地。多数孩子是不愿意和大人硬碰硬的,你做出强硬的样子,他可能会打弯。
专家提供的喂药方法
*最好爸爸妈妈一起喂,或者有其他家人帮忙,别让宝宝扭动;找不到人帮忙,可用大毛巾连手臂带身体裹住宝宝,确保宝宝安定。
*将宝宝稳当地抱在你的胳膊弯里,头部仰高,千万不要平躺,以免药吸入肺中。
*如果宝宝不肯张嘴,可用手轻轻把他的下巴往下拉,再请爸爸或者其他家人协助喂药。
*把小勺放在宝宝的下嘴唇里,慢慢抬高小勺,使药水缓缓流入口中;宝宝吞咽药水时,要暂缓喂药,但小勺不要离开嘴。
*没有断奶、不会用勺的小婴儿可以使用滴管。把吸有药水的滴管放在宝宝的嘴角,慢慢挤入药水;切勿太快,宝宝哭泣,应暂停,以免吸入气管。
妈妈们的喂药妙法
在国外的药房看到有“宝宝喂药器”出售。那是在一个大奶瓶里套了一个小细瓶,大奶瓶里灌奶或者果汁饮料,小细瓶则是让妈妈偷偷藏药水的,宝宝看不见,闻不到,喝着自己喜欢的果汁,稀里糊涂就把药喝下去了。东西好是好,可是国内好像一时还没有厂家生产这样的“喂药器”。你有兴趣,可以试试自制。
这里,我们还收集了一些新手和老手妈妈的“喂药妙法”。你可以试试。相信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发明创造。
*服药片时,可以把药片压碎,拌在少量的果酱里,或者冰淇淋里。
*做一个小小的豆沙球,把药粉包在里面(这个方法适合年龄稍大、断奶后的孩子)。
*把药水混在蜂蜜或者糖浆里。
*不要把药水和饮料混合,这样药水会沉底或者沾在杯上,减少药量。
*不要把药混合在一瓶果汁或者奶里,因为孩子可能喝不下这么多东西,药量会不足。
*服药以后,让孩子喝一些他喜欢的饮料,或者吃一块糖。
医生的提醒
1.不要骗孩子说药是甜的,那样只会给你自己惹麻烦。
2.不是所有的药都可以和果汁混合一起服用的。譬如,带酸味的果汁和青霉素一起服用,药效会大打折扣。
宝宝吐药怎么办?
喂药时尽量不要碰嘴巴里的敏感部位。
请记住:
1.味蕾集中在舌头的前方和中央,如果把药放在这些部位等于“自找麻烦”,引起宝宝的“反感”是肯定的。
2.嘴巴上部和舌根是最容易引起呕吐的“敏感地带”,千万碰不得。
3.投放药物最理想的“地带”是牙龈与脸颊之间的部位。
大部分药在服用30~45分钟以后,就被吸收了。如果宝宝是过了这个时间才呕吐的,就不用再补吃药了。否则,就应该补吃。如果宝宝吃的是抗菌素,而且大概10分钟的时候呕吐,只能再吃一遍。
有时候,宝宝病得很重,喂药必吐;有时候虽然病不怎么严重,但宝宝特别容易呕吐,你得和医生联系,改换成注射用的针剂;或者用塞肛门的退烧药栓。
这里推荐两种特别的专门对付宝宝吐药的绝招:
第一种
请医生开专供咀嚼的药片。把药片压碎,加1~2滴水,调成稠稠的药糊糊,取指尖大的一小块,用你的手指送入宝宝的嘴里。通常宝宝会比较容易咽下去。这种可供咀嚼的药片,口感会好一点;若是普通的药片,太苦了,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第二种
让宝宝把头靠在你的胳膊肘里,用你的胳膊和手掌圈住宝宝的脸,用中指和食指拉开宝宝的嘴角,使脸颊形成一个口袋。另一只手喂药,直到宝宝把所有的药都吃完才松开你的手。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宝宝的嘴保持张开,头保持固定,手指的动作又能使宝宝没法子把药吐出来。
医生的特别提醒
★离开医院前必须确定你已经知道宝宝吃的药:
1.一次喂多少。
2.一天喂几次。
3.什么时候喂。
否则,你最好和医生再次确认。
★一定要问清楚孩子服用的药有没有副作用,并且告诉医生你的孩子对哪些药物有反应。
★虽然孩子的病情有好转,也要完成服用抗生素的整个疗程。
★不要给孩子服用超过医嘱的药量,也不要把成人的药减量后给孩子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