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新课程论文,视角论文,评价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堂好课,对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谈谈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视角。
一、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程度
理念是行为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高中地理新课程与之前的课堂教学在理念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多元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怎样。
例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厦门翔安(火炬)产业区,以乡土地理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在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的成因,分析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联系实际分析世界上众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进而让学生比较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不仅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通过对工业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点,有利于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本节课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三维目标”,特别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不仅解决了“怎么教”“教什么”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而且解决了“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
2.教材内容灵活
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引领者,在新课程标准统一规定下,对所使用的教科书,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取舍、补充、完善,将教材内容情境化,静态知识动态化,树立“课本就是一个范例”、“整个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意识。
例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中,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厦门翔安(火炬)开发区规划布局图,创设问题情境:这种布局是属于哪种工业联系?这样,联系具体区域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厦门翔安这片极具发展前景的土地也是翔安学生迫切想了解的,这很容易激发学习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又如,“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导入新课时,教师借助课件展示“厦门市人口发展报告”等资料,同时设问:“资料前面部分提到2005年厦门市人口出生率为1.05%,死亡率为0.45%,自然增长率为0.6%;后面部分又称05年厦门市人口增长率为1.63%,这前后两种说法有没有矛盾,为什么?”联系厦门实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人口的空间变化”。
3.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自由探究创造空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并认知事物,亲自探索并发现结论或规律,并在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过程感悟中,感受到课堂教学带给自己的幸福感,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例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中,教师创设如下活动情境:某人祖传糖果和糕点制作,听说世界上有很多钢铁、汽车生产而形成的“钢城”、“汽车城”等,于是此公狂言要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发展建成“糖果城”“糕点城”,你认为可能吗?试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通过对该问题的讨论,师生共同得出工业地域的形成按发育程度分为:①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②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以上案例教师采用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利于学生对工业地域的成因这一重点问题进行剖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使之经历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4.关注学习过程
高中地理新课程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经历”。因此,地理课堂评价时关注的不仅是教师的行为表现,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体验和内在的体验方式,表现在学生在课堂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例如,讲到《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节时,教师把地理实验引入地理课堂,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大气环流”地理实验:
(1)实验材料:一个长约80厘米、高40厘米、宽40厘米的玻璃缸,一块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孔)或塑料薄膜,一小盆热水,一小盆冰块,一支弯曲的玻璃管,一小束香,一个打火机,一块黑布,一块香皂。
(2)实验步骤:①实验前先在玻璃缸内壁用香皂轻涂一次,目的是预防热水放进去后在内壁凝结成水珠,影响实验效果。②用黑布遮住玻璃缸面向讲台的一侧,因为烟是白色的,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明显看到烟的运动方向。③把一小盆热水和一小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迅速在缸顶盖上胶合板,小孔对着装冰块的小盆。④点燃香,让烟通过玻璃管慢慢流进玻璃缸内。⑤观察烟的运动方向。⑥作图: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烟的运动情况。
(3)课堂实施过程: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动手做热力环流模拟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让两位学生代表本组上台画出烟的运动情况,其余同学在纸上画出,然后对上台同学的作图情况进行评价,并分析其运动原因。接着,教师进行点评并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再深入到“高度、气温、气压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的具体体现——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作图和实际应用。
(4)实验设计意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而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产生大气运动的一个重要原理,其应用性广,故确定为重点,通过设计参与式实验,能够让学生有效剖析重点掌握重点,也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实验时,需要精细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烟的运动情况;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培养分析和表达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落实教学策略的程度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的方式。它不仅仅包括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还包括老师解决问题情境的行为、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行为等。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及落实程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作为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评价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讲实效
情境创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们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情境创设必须符合学生实际,隐含学科内涵。
例如,讲到“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教师针对研究课题“洋流对海洋航运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分设六个子课题:①请在世界空白地图上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并标注经过的洋流名称。②请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为什么冬季出发,夏季返回。③请指图讲解:“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沉没地点及惨剧发生的原因。④请在空白图上绘出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路线,并分析原因。⑤南极大陆土生土长的企鹅,体内因积聚了DDT农药而死亡,请你帮助查找证据、指认凶手。⑥1991年爆发海湾战争,大量泄漏的原油危及我国和日本沿岸的渔业生产,对虾量锐减、贝类养殖几乎瘫痪,请你协助查找原因。
以上案例引入历史事件等材料,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不仅考虑到了问题情境的现实性,而且考虑到了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达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因此,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效的。
2.合作学习抓落实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应避免放任、随意和低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做到小组安排合理,分工明确,讨论学习时间适度,学习内容有价值,交流方式、学习结果有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例如:讲到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时,教师把全班分成四组,每组担任一个角色,即农业部门、企业老板、政府部门、普通市民,讨论如何开源与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每个小组确定好本组的小组长及发言人,通过小组的交流与研讨后,教师依次请各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下是各小组发言实录:
农业部门:改变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喷灌;改变化肥的功能与结构;种植耐旱植物……
政府部门:可以适当提高水的费用;建设水利设施;开发新的水资源,如冰川……
企业老板:进行污水净化,再利用;用化学方式净水,合理分配水的使用,不能滥用水……
普通市民:一水多用;节约用水;邻里之间交流节约用水的方法……
在各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展示材料,如北京市节水措施视频,“南水北调输水路线图”等,及时组织小组间的交流与研讨,对学生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
3.体验活动重提升
新课程重视活动的开展,是针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应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到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学生经历活动后,需要教师引导,组织学生概括、总结,说说活动的收获,特别是地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原理等,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
例如,讲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教师开展以下游戏活动:请24位同学作为24个时区,一位同学作为地轴,这24位同学围绕着这位同学转动,演示地球自转,教师指定一位同学的地方时,请其他同学说出此时自己所处的位置地方时是多少,后总结出计算地方时及区时的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对活动后感悟的提升。
4.自主学习需指导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自主学习过程的始终,在此前题下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在不脱离教学实践的前题下,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保证自主学习的质量。
例如,教到“山岳的形成”时,教师先演示沉积岩地层的形成过程,补充岩层新老关系的内容,然后板书水平岩层示意图,要求学生画出水平岩层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学生在绘制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请学生上台绘出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体现向斜构造,有的体现背斜构造,有的体现断层构造,有的表现出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等等,教师再让学生比较所绘作品岩层的形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向斜、背斜、褶曲、断层的概念,进而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讨论的是岩层受到内力作用时的情况,如果背斜、向斜受到外力侵蚀作用,会形成什么地貌类型呢?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后,针对学生学习上的疑难,做了一个小实验,拿出细竹竿,手握竹竿两端向里不断弯曲,直致竹竿从中部折断,以此说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由此得出,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反而形成山岭,从而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达到了“能学”、“会学”、“想学”的目标。同样,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促进,学生思想的火花,只有在教师的点拨下,才能燃烧得更加旺盛。
三、生成性教学的体现程度
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关系,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老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把生成性教学的体现程度作为评价一节地理课的重要视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课堂生成氛围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教师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我们应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例如,“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这节教学中,不断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中高纬海区的洋流流动情况与大洋环流模式图不完全一致,为什么?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中高纬海区的洋流流动也不完全相同,为什么?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等等。对于这些疑问,教师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来解答,学生积极发言,甚至出现争论,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集思广益中解决疑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重组课堂生成信息
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区别对待,以正确的方式处理这些信息。对于学生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教师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即兴闪现出的火花,应予以引燃。对于学习内容的超出理解,应以正确的指引。
例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利用地震波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内部物质和圈层结构”之后,不少学生立刻提出一个问题:“那么如何根据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划分地球内部的圈层呢?”教师及时地抓住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该问题分解出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开展如下问题的探究:①比较同一深度,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大小差异。②随着深度的变化,地震波的波速发生了变化,什么原因?反映了什么?③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在哪些深度发生突然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如何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④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推测各圈层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判断根据是什么?教师在讲述有关地震波的知识,有的学生提出了地震波是如何测出来的,地震波除了纵波与横波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地震波等,对于这些超出教学目标之外的问题,教师要表扬学生勤于动脑的积极性,可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探究。
3.创设课堂生成对话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和教材、教师、和同学多元对话,思维才能互相碰撞,情感才能互相感染,课堂的生成性才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丰富性。例如,“山岳的形成”课堂教学片段:
教师展示褶曲示意图,提出如何判断背斜与向斜?
生1: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生2:我觉得不一定,但说不上来。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另一褶曲示意图,指导学生读图判断背斜与向斜的依据。
生2:如果运用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就出现了问题,这里岩层向上拱起的是向斜,向下弯曲的是背斜。
生3:地表形态上成为山岭的是背斜,成为山谷的是向斜。
教师要求学生读课本图4、10,让学生判断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
生4:刚才那位同学的判断依据又错误了,不能以地表形态作为判断背斜与向斜的依据。
要抓住向斜与背斜的本质区别,从中找出判断的依据。
生5:我现在想起来,应该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如果以这为依据,以上各种情况都能解决。
以上课堂教学实录展示了课堂教学中一件有意义的教学事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在对话中不断促成课堂上的生成。
总之,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要上出一堂好课确实不容易,要准确评价一节课更不容易,课堂评价与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应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标签: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地理论文; 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