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文学教学性质的小说阅读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性质论文,文学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学生的小说自主阅读一般开始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小说在小学教材中出现,多数经过故事化改编,往往并不具有典型的小说艺术形态。中学阶段后,小说普遍以原作或原作节选方式进入教材,中学的小说阅读教学也因此鲜明地凸显文学教学性质。
一、小说阅读教学的主体设计
目前选入教材的小说比较侧重于作品的经典性和文学性。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中的小说阅读显然不同于课外的小说欣赏,特别是不同于消遣性的小说欣赏。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基本艺术特征是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小说阅读教学的主体设计:
1.小说艺术的要素。一般而言,入选教材的小说都会在小说艺术要素,比如人物、情节、环境方面有突出的表现。阅读教学应针对小说作品在塑造人物、演绎情节或营造环境上的艺术表现,引领学生进入小说的艺术世界,激发他们对作品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共鸣,进而引导学生鉴赏小说的艺术特征、品质与成就。
2.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小说会以独特的方式反映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其中直接或间接地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细致的阅读,感受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现实生活,体会作者的感情评价,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和道德内涵。
3.小说所体现的作者的生命体验、人生感悟及艺术追求。小说是作者心灵、人格、精神、气质、审美趣味、艺术追求的综合反映,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深入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分析作者的创作心理,对小说艺术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4.小说的叙述视角。小说是叙事的艺术,从小说叙事者、叙事视角切入,可以让学生获得解析小说结构的新角度和新方法,加深对小说艺术的理解。
5.小说的语言风格。小说语言富有个性及表现力,应通过指导学生对小说的叙述语言、人物语言进行仔细的揣摩和体味,让学生充分领略小说样式作为语言文学艺术的魅力。
教材中选入的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是内容或艺术表现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品,可以结合教材实际确定一两个教学重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二、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活动
小说的基本教学活动应根据理解小说艺术构成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安排,还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学习方式、欣赏趣味、阅读经验和能力,不应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小说阅读欣赏的基本教学活动主要包括: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作家的创作通常有一定的规模,不同规模的作品可能会有共同的风格和特色,个人的风格特色在不同作品中又会有不同的表现;小说作为反映现实的叙事文学作品,也会渗透特定的时代背景,因此安排作家及作品写作背景介绍对理解作品及作家创作意图有重要作用。
2.原作整体阅读。如果教材中的作品文本只是节选,那么课外完成作品的整体阅读有一定的必要性,经过改编的作品,当然也最好安排原作的阅读。作家其他作品的拓展阅读可以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
3.课堂讨论与阅读分享。在课堂中开展有关作品的讨论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讨论的话题可以很广泛,小说的内容及思想深度、作者的感情态度、作品塑造的人物性格、小说的情节与结构、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作品的细节等,都是有意义的论题。小说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学生反应的深度、广度、灵敏度都存在个体差异,让学生自由发表阅读见解,互相交流分享阅读发现和体会,可以切实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4.比较阅读。对小说作家作品艺术特征的认识需要一定的阅读经验作为基础,有意识地开展比较阅读可以提示学生注意阅读经验的整合。比较阅读的方式可以灵活自由,在时代、作家、作品、内容、主题、艺术风格等各个层面,取其相同或相异交互展开,在比较中对所学作品进行思想艺术的鉴别和评判。
5.读写活动。小说的读写活动可以有传统读后感或人物论,但灵活的方式和题目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比如对关键情节作出新的假定或加入新设计的人物。对小说进行改写往往不只是艺术创作的尝试,还可能引发对作品优点或缺陷的重新认识。
6.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欣赏。一些小说经典名作都有影视作品的拍摄和改编,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些片段的欣赏或组织布置学生课后观看,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感受作品的机会,反观作品,也会产生新的阅读感受和体会。
三、小说教学的设计课例
目前,入选教材的小说作品,特别是基本保持小说原作面貌的作品数量不多。现选择两个入选初中教材的短篇小说原作进行文学教学理念的设计示例,以作参考。
课例1:《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是中国作家张之路的作品,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包括:
A.截取日常生活的片段,人物及生活场景具体可感,平淡中见深意。反映当代少年儿童的生活现实和心理现实,表达他们在与父母沟通上面临的困惑和情感纷扰。
B.形成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对照,启发读者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考。
C.采用儿童视角叙事,穿插描述事件,形成精巧完整的叙事结构。
《羚羊木雕》可以将“羚羊木雕”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作为教学的基本线索,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我”的父母(也包括万芳的母亲)的语言、表情、动作以及“我”的心理和情感反应,并了解这些内容的叙述与事件叙述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中的描写和叙述领悟作家的感情态度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内涵,提示学生重视事件尾声——万芳将小刀再次赠送给“我”对于作品的意义。
《羚羊木雕》的教学活动可以将人物形象分析作为重点,提示学生以个人的经历和感情体验客观评价作品中儿童形象与成人形象;也可以适度引申讨论现实生活中学生与父母观念的差异,但应与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相关联;链接阅读可以指导学生在关注作家个人创作风格的基础上课外阅读张之路的《霹雳贝贝》、《非法智慧》、《第三军团》等中长篇作品;比较阅读可以介绍同时期作家相近题材或主题的几篇作品,比如刘健屏的《孤独的时候》、程玮的《今年流行黄裙子》,也可由学生提供阅读篇目,开展阅读分享,整合阅读经验。读写结合可以采用日记、书信等形式,变换叙事人——比如从另一个主人公万芳的角度,进行事件的重述,激活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以创造性阅读和写作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课例2:《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是传统的教材篇目,作品的主要特点包括:
A.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蕴含并表达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B.成功塑造了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民族尊严和爱国情操、具有感人艺术力量的法国普通平民形象。
C.从儿童的视角和情感态度出发,以儿童的口吻叙事,不仅让儿童主人公形象活灵活现,使作品富有儿童情趣,更使小说显露出凝重与明快相结合的基调,焕发出理想主义的光彩。
《最后一课》的阅读教学可以从主人公小弗郎士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切入,指导学生关注以韩麦尔先生为主体的乡村人物群像,留意他们的衣着、表情、语言、行动的特征及其具有的表现意义;可以重点提示学生注意作品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细致而充分的刻画及其在表现作品主题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关注和体会作品的心理叙事结构和儿童叙事趣味。在小说细部研究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和体会小说题目在凝聚作品、集中反映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特殊作用,也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短促有力的结尾,特别是结尾对小说题目的照应。《最后一课》是颇具功力的小说精品,教学设计应该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展开,对作品进行充分的阅读与鉴赏。
《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首先应该包括作品写作背景的介绍,以消除时空差距带给学生的阅读障碍;可以尝试让学生复述小说的中心事件以梳理作品的结构;可以安排学生重点分析讨论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或者描述小弗郎士平时在学校的表现,想象推测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平时的相处,这可能是学生更有兴趣的话题;课外链接阅读可以选择《少年爱国者》(《爱的教育》)等主题相近的作品,还可选择《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这样变换主题和叙述视角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读写活动可以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以日记或书信方式进行事件重述。
中学阶段节选长篇小说的教学设计与短篇作品的教学设计有基本的一致性,所不同的是,需要指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全貌作更具广度和深度的领悟和把握,对作家和作品写作背景的介绍应更为全面,对人物、情节、环境,特别是环境描写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更为突出,而课外阅读则应尽可能实现整部作品的完全阅读,并考虑以读后感、人物分析为重点的初步的评论研究性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