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现代化理论——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当代中国论文,理论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是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关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构想。这一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系列问题的阐发,都是服从和服务于现代化建设这个总目标的。邓小平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就是实现现代化。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是解决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性质、条件、手段和方式等方面的重要问题。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立足现时代世界和中国的实际,初步规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找到了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基本上科学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怎样建设现代化这个重大历史性课题,意义深远。
一、中国现代化的性质
一般说来,现代化即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利用科学和技术的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过程,是在社会化、工业化的大生产基础上建立文明的社会发展模式。但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与特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相联系的,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的现代化。世界上的现代化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类型,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几乎都是用资本主义方式完成的,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面临两种道路的选择。在中国,关于现代化的道路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近代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都力主向西方学习,搞资本主义式的现代化,其改革方案均以失败而告终。毛泽东根据20世纪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状况,总结了中国革命屡屡失败的教训,用马列主义观点深刻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出路在于,经过民主革命,然后走社会主义道路,其余道路皆行不通。中国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为寻求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卓越开拓,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提出了许多精辟、深邃的观点,对传统现代化理论有所突破。但由于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的“左”的错误,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没有解决在社会主义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难题。
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进一步有力论证了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他反复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1〕这是因为:其一,“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2〕邓小平以铁的历史事实说明,旧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长期处在半殖民地的悲惨地位,更谈不上国家的现代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中国的形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事实正是这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才成熟起来:取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建立了完整统一的人民民主政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地位,通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工业化所必需的经济基础,中共八大确立了明确的现代化目标和得力的战略方针。所以,在50年代,中国虽然经历了社会制度变革的巨大震荡,但生产力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化起步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二,社会主义制度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优势,比资本主义更有条件实现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既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动员起来。进行在私有制度分散条件下无法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为促进现代化的起飞打下坚实基础。又能够有效利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手段和办法,“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3〕我国政治制度有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为形成统一而有效能的中央权威提供了制度保证,使整个社会有较强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组织力,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造成的许多牵扯,为推进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能量。我国人民有共同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纪律,万众一心,是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精神支柱。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象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进行“赶超型”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是加速发展的制度保障。其三,在今天的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根本解决摆脱贫困的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不了,至多是极少数人富起来,但整个国家却要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现代化的目标将落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可以逐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经济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化。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4〕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能否实现经济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邓小平强调,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在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中始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是,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5〕他认为,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可以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政治的现代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政治上的特征。邓小平论述了民主政治和现代化的内在联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6〕他提出,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要靠社会主义民主作保证。为了发展生产力,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政治的民主化、高效化和法制化。邓小平多次重申,我国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是资本主义民主,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发展民主要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可见,邓小平构想的现代化的中国就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是比资本主义现代化更高历史类型的现代化国家。如他所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7〕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把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真正找到了使中国繁荣富强的道路,是防止“左”和右两种错误的锐利武器。这两种错误思潮都割裂了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关系,将二者对立起来。“左”表现为恪守旧的体制和做法,不把发展生产力,搞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甚至以阶级斗争来冲击经济建设这个大局,认为搞现代化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邓小平尖锐指出,这样只能使国家长期贫穷,最终使社会主义丧失阵地,是死路一条。只有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国家,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右的表现是否定社会主义有能力搞现代化,把现代化看作只是西方的产物,企图把中国重新引向资本主义自由化道路。邓小平坚决批判了这种“全盘西化”的观点,指明搞资本主义,中国同样没有出路。针对这两种错误思想,邓小平一方面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联系,提倡在现代化建设中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又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所以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这一思想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既充分利用了国际国内有利条件,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方向。
二、实现现代化的条件
邓小平多次指出,在中国搞现代化,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8〕这是邓小平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国际社会激烈动荡,许多发展中国家更是战乱连绵。而中国却不仅成功地保持了整个国家的稳定,而且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现代化建设大业蒸蒸日上,国际地位日渐提高,这首先应归功于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条件的理解和把握。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现代化的成功,需要有相应的国际条件。邓小平一再指出:“为了使中国发展起来,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9〕否则,就没法搞建设。 为了争取一个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在我国外交战略和政策方面进行了伟大创造。其一,在对当今国际形势的判断上,他大胆否定了战争与革命主题论的观念,提出了和平与发展主题论,认为和平与发展已成了时代主题,在一个较长时期避免大的战争,争取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的。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部分,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认识中国的发展问题。其二,为了推动世界和平,适时调整了我国对外政策,坚定一贯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我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其三,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和经贸文化往来,向所有国家开放。在邓小平外交理论指导下,我国国际环境取得显著改善,为四化建设争取到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邓小平更是关注现代化建设的国内条件,认为中国要发展,要改革开放,前提是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他一再说:“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10〕“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摆脱落后状态,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建设。”〔11〕没有政治稳定,一切都搞不成。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邓小平指出,只有政治稳定,才能集中精力搞建设,才能有领导、有步骤地搞建设,也才能正确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矛盾。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如此。美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权威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对这些国家来说:“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12〕这一结论正是针对多数发展中国家独立后都面临政治不稳定并导致经济恶化,现代化进程步履艰难而言的。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社会主义制度仍不发达,如今又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不稳定因素仍存在。邓小平主要分析了如下方面:其一,改革是一场深刻全面的革命,直接涉及到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又缺乏经验,难免产生不稳定因素,出现风险和障碍。其二,“左”和右的错误倾向依然存在,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都是稳定的大患。其三,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中还有各种问题,党和国家各项制度中还有不少弊端,是引起人们不满,造成不稳定的潜在原因。其四,国际国内的阶级斗争还存在,国际上并不太平,这都是影响国内稳定的现实因素。
更重要的是,邓小平为我国提出了求稳治乱的战略措施,切实保证了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他的基本思想是:“真正要巩固安定团结,主要地当然还是要依靠积极的、根本的措施,还是要依靠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同时也要依靠完备法制。”〔13〕这主要包括:其一,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全党和全国人民都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自觉维护国家稳定的局势。其二,努力发展经济,给人民以看得见的实惠。邓小平说,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根本原因都是经济上不去。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因为这些年有发展,生活好起来了,他们看到了稳定的好处,才真正稳定了下来。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其三,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动摇了任何一项,就非出乱子不可。这里,邓小平特别重视加强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党的建设在保持稳定中的作用,他说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其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确保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正常化和有序运转,用社会主义法制和人民民主专政维护国家安定,制止和排除一切不安定因素。其五,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改革要在稳定环境下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通过改革要创造出更加安定的政治和社会条件,更有利于发展。要把是否有利于国家稳定作为衡量改革和建设得失成败的一个方面,以国家长治久安为目标。
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决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中未能很好解决的大问题。邓小平提出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后,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现代化。他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切深认识到,体制是关键。他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制度方面的条件,为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加快发展,还要有好的体制,即具体制度。否则,社会主义不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优越性。以前几十年我们所以发展缓慢,就是因为体制和政策不好。靠旧的体制不能实现现代化,改革旧的体制,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早在70年代末,他就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4〕只有认真改革,我们的事业才能希望。把改革作为实现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特有规律,找到了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革观的发展。
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紧紧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对改革的必要性、彻底性、全面性以及改革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大量论述,使人们清楚透彻地理解了改革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和地位。其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集中表现为旧体制的过时落后与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矛盾,它使生产停滞,人民贫穷,与现代化的需要不相适应。其二,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存在着若干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要由改革来扫除。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变革,是通过新旧体制的转换解放生产力,而不是对旧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其三,围绕着解放生产进行的改革是全面的社会变革,不仅有经济、政治改革,还包括科学、教育等各行各业的改革。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可顾此失彼。其四,改革要求开放,开放也是改革。中国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与世界文明接轨。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也不符合改革的要求。对外开放的形式、限度、原则都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邓小平的改革观贯串着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经验,确定发展模式和方针政策。他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又有蓬勃朝气和活力。他构思和部署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目标,即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上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此同时,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改革都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体制,有利于发扬民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益于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改革目标的确立,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为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在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中,最富有创见的是他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的现状出发,破除了多年来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传统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要自觉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崭新观点。他首创性地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它们既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要想发展得快些,就必须勇于学习资本主义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现代化的经验和方法。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它比计划经济更有利于经济的自我调节和发展,是实现生产现代化、社会化的高效运行机制。市场经济体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受到社会制度的改造。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同时,受国家宏观计划的调控。这就既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公平公正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固有优势,又可以发挥市场经济利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优势,扬长避短。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不仅如此,市场经济在瓦解小生产经济形式,推进社会的工业化,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新型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功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引发我国社会整体性的深层变革,为奔向现代化再造出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
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
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5〕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和战略,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实际来制订发展规划,进行建设和改革。密切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的思想主要有如下几点。
其一,分阶段、按步骤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邓小平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长期的任务,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由几代人来完成。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我国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和社会结构复杂,只能采取渐进稳步发展的战略。邓小平为我国制定的从80年代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体现了这一求实科学的精神。 这就是, 第一步用10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为现代化打好基础,积蓄力量。第二步,再用10年时间,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产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富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社会制度更加完善,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这是一个既鼓舞人心,又符合现实的战略规划。目前我国第一步目标已实现,正在通过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深化改革,为实现第二步目标作准备。到下个世纪,争取经济更大腾飞,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理想,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二,抓住机遇上台阶战略。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16〕这是他在坚持经济发展总体渐进思想的前提下,提出的局部突进战略,强调的是发展速度。他说,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加快发展,能发展就不要阻挡。他依据国际国内的经验说明,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现在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要抓住时机,加速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治理,尔后继续前进。“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避免大起大落。既要注意速度,又要抓好质量和效益。邓小平加快经济发展的思想,是同他的稳定思想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发展速度看作是一个重大而追切的政治问题,事关现代化大业的成败,强调发展太慢就不是社会主义,就难以保住社会主义制度。
其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战略。在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的过程中,始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两手都要硬。关于精神文明的重点,邓小平有多方面的论述。一是要抓科技和教育,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来重视。二是要教育全国人民有理想,守纪律,争做“四有”新人,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三是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理论、道德激发人们的斗志。四是抓法制建设,搞好党风和社会风气,打击各种丑恶现象。邓小平指出,只有把这些方面搞好了,才能搞好改革和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两手抓”,反对“一手硬一手软”,目的就在这里,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优点。
其四,优先发展农业的战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农业对整个经济现代化的制约都十分突出。邓小平一向关切农业在现代化布局中的重要性以及农业自身的现代化、工业化,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他提倡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推行联产承包,走农业商品化、社会化、工业化的道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1990年,他又提出农业发展要实现第二次飞跃,朝集约化规模经营方向深化改革,指明了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广阔前景。
其五,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战略。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存在,同步富裕也不可能。邓小平总结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好起来后再去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说,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邓小平正确处理了共同致富与一部分人先富的关系,前者是目的,后者是途径。既不搞平均主义,也不搞两极分化。这种以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致富思想,较好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利于发展生产力。
注释:
〔1〕〔2〕〔3〕〔8〕〔9〕〔10〕〔11〕〔15〕〔1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9、206、143、210、94、286、208、29、375页。
〔4〕〔5〕〔6〕〔7〕〔13〕〔1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367、168、322、254—255、150页。
〔1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政治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