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龙 王红艳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项目编号:国家级编号:201610723015
项目名称:“渭华照金精神”系列微课制作——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课程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
摘要:微课(micro-lecture)是内容短小精悍、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资源,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渭华照金精神作为我党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对于培育本土化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结合国内外微课的发展现状,设计与传统革命精神相结合的微课,提出设计该课程的评价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渭华照金,微课,设计,策略
一、微课与“渭华照金精神”
1.微课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过程的结构化数字资源。
国外微课最早起源于1993年,英国纳皮尔大学的 T.P.Kee 倡导一分钟的演讲,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教授 Mc Grew 倡导六十秒的课程,到了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独立教学设计师和网络学习顾问戴维·潘罗斯(David Penrose)教授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明确阐述了微课程的概念和创作过程。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是涵盖各学科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每一节课程时长10分钟左右。视频内容短而精,由浅入深,吸引了全国各地学生通过可汗学院学习。
在我国,2011年胡铁生教授在广东省佛山市首创了“微课”模式。它的内容主要针对于中小学当中的重难点,将原本一节40分钟的公开课程浓缩至10分钟左右供学生学习,并向全市教师征集优秀微课作品。2012年9 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携手北大未名集团启动“首届中国微课大赛”。当前,国内能够学习“微课”的网站有第九课堂、微课网、中国微课等。
2.渭华照金精神
“渭华照金精神”是陕西早期党史思想文化的结晶,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照金革命根据地(今陕西渭南、铜川地区)陕甘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革命根据地革命精神的积淀,是革命历程中表现出的理想信念、路径抉择、思想维度和风格特色。其丰富的内涵可以概括为:爱国为民、教育引领、求真务实、快乐奋斗,其核心理念为坚定地创业创新。
二、本土化革命精神与微课结合的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新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价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社会认知和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为基本内容,以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培养目标的课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一些问题尤为突出,如学生上课不听讲,觉得无聊,乏味,玩手机,跟教师存在一定的距离。归根结底,是课程的抽象性使学生慢地放弃此类课程的学习。面对这样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在想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学生易于接受这些他们感觉困难的课程。
根据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微课”形式将本土化革命精神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所呈现的视频化教学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念枯燥,理论性强是其主要的特点,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倦怠现象。就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告诉我们的一样: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正比。而微课恰好可以缓解这个矛盾,它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不同的感官,增加新鲜感。其次,将当地的革命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革命精神是具体的历史写照,将革命精神与课件教学相结合,使理论知识具体化,方便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最后,不管将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前期预习或者当堂使用,都能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具有促进作用。
1.地方革命精神数字化的呈现
“渭华照金精神”是陕西渭南本地传统的红色革命精神,是我党早期在当地与敌斗争的历史写照,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目前,“渭华照金精神”以渭南师范学院作为研究基地,以及“渭华起义”纪念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作为弘扬该精神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但在红色革命精神逐渐被淡忘的今天,以数字化的形式将它宣讲给世人是尤为重要的。
微课以短小的视频为主要载体,突出了微课在终身学习、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将革命精神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也可以更好的传承并发展,使它作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社会主义良好风气的形成。
2.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必要条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指高校当中的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优秀学生通过理论培养、实践锻炼而成的青年人。作为本地的大学生群体,经过培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离不开其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如今的知识碎片化,各种流媒体盛行的时代,简单的书本以及史料已不能作为培养学生的唯一工具。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接受性程度,影音媒体成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而微课恰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微课以短小的知识点讲授的形式,通过将录制好的视频推送到平台,学生通过PC端或者移动终端进行下载进行学习,体现了终身学习、泛在学习的新形式。
三、微课设计开发原理与过程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虽然是个体经验的合理化主动建构,但是这种构建需要他人的协同,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知识体系构建中,社会、人文环境都有影响因素。学习者只有通过教师等外在的对知识的建构,以及自己的理解,才能够完成学习目标。微课既是学习者知识构建的理论支撑,又是以学习内容为中心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学习者通过微课学习,做出学习后的反馈和评价,教师及时回复,从而内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联通主义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 的 过 程(西 门 思)。“在关系中学”和“分布式知”是联通主义的主要观点。联通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知识共享的过程,个人通过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通过网络及时反馈到一个知识网当中,而又有其他人对其回复。祝智庭等学者认为微课的理论基础就是联通主义。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知识的微型化更方便于在网络上传输,从而相互联通、相互共享,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研究表明,网络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模式”只有十分钟,人们只有在十分钟内有集中的注意力,这微课控制在十左右的理由。
2.微课设计
3.微课制作
微课的制作方法很多,且灵活多样。通常的制作方法有:第一,以“可汗学院”为代表的制作方式。即通过电子黑板、iPad等硬件并结合录屏软件讲授内容,教师不出现在画面当中。第二,就是通过一些制作微课的APP,以演示法的形式边讲解边板书,教师不用任何技术就能够制作微课,为教师省得了时间。第三,通过教师讲授,以录制是的形式,将教师讲课的内容录下来,再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进行加工处理。以上三个是制作微课常见的基本形式,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内容发挥自己的创意,而不拘泥于形式。
“渭华照金精神”系列微课在制作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课程特点。因此,该微课在制作过程中应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分析知识点,根据内容编写解说词;
(2)以“讲授法”为主,确定微课形式;
(3)制作使用微课教学的课件;
(4)构建完整精炼的教学过程;
(5)后期通过剪辑处理并发布;
(6)总结反思评价;
4.评价方法
“中国微课大赛”以作品要求、教师素质、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与效果做为评价标准,综合上述标准,我认为应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技术的支持四个方面来考量。课程设计应该从文字、声音、动画、图像、音频等媒体形式来体现课程内容,并能够及时查阅学习者的反馈。在网络上搭建互动平台,具备答疑,交流,作业布置等功能,保证课程内容能够完全被学习者理解。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提供多、全的资源供学生课后拓展,以达到微学习的效果。技术方面,应支持多种格式,更多平台可在线观看,可下载的特点,并能够使PC端与移动终端相统一,课程可以任意转换与传输,方便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有效的反馈、点击量等都是体现果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要能够使微课。
四、展望
科技不断在进步,信息化逐渐加强,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让世界的联系变得紧密起来,终身学习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传统教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今天,微课作为一种网络教育的新形式被人们广泛接受,教育也打破了固定场所的拘束,使人们能够在坐车、休息、闲聊时都能够打开微课进行学习,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微课资源成为微课学习至关重要的内容。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根据课程的重难点分配,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之后,能够运用微课来补充答疑拓展学习,真正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融会贯通,需要优秀教师积极的开发、设计微课,参加各种微课比赛,建设一批优秀的微课资源。
因此,微课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力量,为加快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丁德科.马忠智.论渭华照金精神的时代价值[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08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4]苏庆芳.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M].卫生职业教育 2015.12
[5]李婉嘉,徐晶. 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6]付佳鑫. 基于微课思想的视频资源设计研究[M].沈阳师范大学.2015.3。
作者简介:魏少龙,陕西扶风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2015级1班学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渭华照金精神’系列微课制作——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课程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主持人。
王红艳,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教师,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与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
论文作者:魏少龙,王红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5/8
标签:精神论文; 渭南论文; 课程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形式论文; 学习者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