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及其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整体性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后,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阐明其存在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三个层面
概括地讲,国内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是在相互关联的三个层面上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整体性研究。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研究,是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研究出发,试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以使学科的设置能够全面地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内容。这一层面的研究,既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涉及到各个二级学科在理论内容上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整体性是指以一种整体性的研究方法,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把握。如在学科建构或学术研究中贯彻整体性、系统性原则等等。这种整体性的研究并不排斥各学科分门别类的研究,而且强调各学科分门别类的研究对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及其与整体性研究的相互关系。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整体性的研究试图从其内在逻辑出发阐明其整体性。这一层面的研究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研究,并通过三者关系的研究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把握;其二,力图超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结构划分,在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在诸多观点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高放先生。他认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命题就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因此将马克思主义定义为“人的解放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②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上述分析,就应该提出一个问题,即这三个不同层面的研究的相互关系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这三个层面并不是属于同一个层级的,而是一个层级体系。在这个层级体系之中,作为基础与核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确立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整体性,而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则是将上述两者联系起的基本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关键就在于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整体性。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整体性研究的双重可能性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整体性的研究实际上具有双重的可能形式,即共时性结构的整体研究和历时性发展的整体研究。必须将结构的整体和发展的整体这两个不同的研究视角统一起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头出发,才能真正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整体性。
目前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整体性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共时性的结构研究,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由不同的部分构成的整体,其整体性取决于各个不同的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换言之,只要揭示出这三个构成部分之间在理论上的内在一致性,就可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这一理论逻辑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就可以提出另一个问题,即我们是否可以在历时态上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体系,而且包括其后的列宁、斯大林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体系。它们分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这种发展的整体性是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建构出马克思思想体系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之间的发展的整体性。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斯大林的思想体系之间何以存在的巨大的差异和理论观点的冲突问题。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分裂和对立。
从结构的整体和发展的整体相统一的视角来看,问题的根本在于无论以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还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都没能真正地把握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整体性。具体说来,列宁、斯大林等人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理解是从马克思成熟时期的思想出发的,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完成了的马克思思想体系。他们站在近代以来形成的学科分类的基础上去看待马克思的思想体系,特别是受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一书结构的影响,自然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样一种结构的划分方式。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解必然是结构性的整体。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则是作为列宁、斯大林等人理解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在激烈地批判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过程中,他们更加关注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以人的生存为基础的批判分析方法,并将这一方法视为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核心。③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解更多的是发展的整体。正是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才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理解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两种理解的差别同时也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头的马克思思想在其发展进程中的多种可能性。因此,必须把结构的整体和发展的整体的研究视角结合起来,在历史进程之中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三、如何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对马克思思想整体性的理解,必须转换问题的提出方式。因为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不是外在地构成的,而是本身就具有内在整体性。问题的提法应该是马克思究竟是分别地阐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从而使马克思思想体系表现为三个构成部分,还是分别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言说语境阐述了同一个思想。
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需从两个方面去分析:其一,我们要问一问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种划分方式是怎么得出来的。尽管在马克思思想体系确实涉及到上述内容,但马克思从来没有将自己的思想称为哲学、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划分的方式是后人站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其直接的结果必然是割裂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其二,如果说马克思是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言说语境阐述了同一个思想,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思想,就成为把握马克思思想整体性的关键所在。
在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从结构的视角来看,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始终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而从发展的过程来看,确实又表现为早期的哲学人本学批判、中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晚年的历史人类学批判。但是,马克思不同时期思想的变化并不是根源于外在研究对象的变化,而是源于其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此,必须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进行具体地分析。
在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初期,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出发确立了其批判哲学的双重逻辑,即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的对现实的市民社会的批判逻辑和以对黑格尔哲学批判为基础的对一般形而上学批判的逻辑。这种双重批判的统一,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这篇文献中,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秘密,从而为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不但如此,马克思还从对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本质的理解出发,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将现实的感性世界的存在建立在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④由此将哲学的研究转向现实,转向对现实的人的生成过程的历史分析。这样,马克思的双重批判逻辑就统一起来,其最终目的就是人的异化的扬弃——共产主义。
在标志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阐明了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通过对劳动、交往和分工三者相互关系的分析,马克思阐明了人类历史演进的内在机制,同时也确定的研究人类历史的一般方法,即对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分析。马克思的历史观“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⑤。对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分析出发,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而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科学地、以论战的形式阐述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观点。⑥从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研究来看,他从没将自己的学说称为政治经济学,而是始终用“政治经济学批判”来指称。马克思批判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要揭示现实的人的生存问题,而不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更有利于财富的增长。恩格斯曾明确地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⑦。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并不仅仅是要超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而提出科学的经济学理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人类社会未来历史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正是在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的史前史的过程中,马克思触及到早期人类社会的历史。这为其晚年转向东方、转向历史人类学批判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晚年的历史人类学批判主要关注史前人类社会、东方国家的历史,但是其分析的方法仍然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等著作中,他主要是阐明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如何通过自身的发展而转变为次生形态。而在《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及复信草稿中,则是揭示了东方社会发展的双重可能性,并探讨了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东方社会通过自身的革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共产主义同样是马克思的人类学批判的题中应有之意。
综上所述,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是内在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思想的三个不同的构成部分,而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思想的三个“构成因素”。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中,这三个因素是始终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结构的整体和发展的整体相统一的完整的马克思思想体系。
注释:
①顾钰民:《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思考》,载《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论文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卷》,西安,2007年11月。
②高放:《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对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呼唤》,载《宁夏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③在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阶级运动》以及葛兰西的《狱中札记》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他们更多地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整体性批判的方法,并认为只有坚持这一方法,才是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④隽鸿飞:《从生成的概念看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载《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3页。
⑥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4页。
⑦同上书,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