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瑞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当代名医,北京市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50余载,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诊疗技术。撰著达二十余部、论文达四十余篇。临床上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症有较丰富的经验,并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亦有所研究,提出“儿病论治,宜重少阳”的主张(《北京中医》1990年5期30页),还倡言“保胃气护阴气”亦是儿病论治中的重要原则。兹就其这一保胃护阴原则经验介绍如下。
(一)、理论依据
孕母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呱声落地。襁褓小儿,女至二七男至二八,即十五岁左右,为人生之婴童期。是时犹若四季之春,万物吐绿,草茵柳青。故明代医家薛氏父(铠)子(已)谓:“小儿如芽,如草之芽”也(《保婴撮要》)。我国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曾云:“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清季医家程芝田又谓:“小儿纯阳无阴”为“嫩阳”(《医法心传》)。即所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温病条辨•解儿难》)。是人体处在生机蓬勃,生长发育迅速阶段,余又谓之为“少阳之体”。
这一阶段(婴童期),其脏腑娇嫩,行气未充。正若宋代儿科名医钱乙所云:“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药证直诀》);明代儿科大家万全所云:“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育婴家秘》)。是以婴童之期,其体弱正微,不胜邪侵,抗病力弱,极易发病。
小儿致病因素,与成人尚有殊异,其主要以六淫之邪、戾气和饮食失节为主,情志劳伤差之。至其病理变化则与成人迥异,乃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特点。诚如钱氏《小儿药证直诀》所云:“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外感六淫之邪或戾气侵袭之,小儿纯阳之体,极易化热化火,既能气分热盛、气血两燔、邪陷心包,又能高热动风、灼伤阴津,而出现高热、烦躁、昏迷、惊风抽搐、角弓反张等症。即朱丹溪先生所云:“小儿肝常有余”(《丹溪心法》)。小儿饮食不能自理,摄食是其本能。何况当今饮食丰富,幼少老多,喜幼护幼,众星捧月一般,以致其饮食失节,嗜食无度,而俾脾胃受损,湿食痰滞,出现食积、呕吐、泄泻等病。即万氏《育婴家秘》所云:“小儿脾常不足。”
根据“治病必求其本”和“扶正祛邪”之治则,无论饮食失节致病,还是六淫之邪和戾气等致病,保胃气,护阴气,存津液,在儿病治疗中则尤为重要,往往在治本之中起到关键作用,王道瑞老师临证施用方药常以“广辛凉,多酸甘,重消导,慎苦寒,少滋腻”为准则,故而又云:“儿病论治,还宜重保胃护阴。”
(二)、治验举例
验案一:感冒
胡某某,女,1岁,裕龙三区,病案号C13645,初诊2011年12月6日。
主诉:昨晚发热迄今。患儿面色偏红,口干欲饮,手心潮润,身无汗,精神尚可,微咳,喉有痰声,纳食欠佳,不吐,大便不干,小便黄。咽部发红,扁桃体肿大Ⅰ0左右,指纹风关浮红,脉浮数,舌苔薄白舌质略红,体温38℃,血象无异常。
辨证:风寒犯表,咽喉不利。
治法:解表清热,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加石膏汤合银翘散化裁。
柴胡4g,黄芩5g,清半夏4g,苍术4g,生石膏15g(先下),金银花8g,薄荷4g(后下),荆芥4g,炒枳壳4g,蝉衣3g,生山楂5g,炙甘草3g。五剂,水煎服。
2012年5月20日二诊,问其前病况,母诉曰:“上次仅服三剂即愈。”余药于两月前着凉感冒发热,乃自行服用了,感冒又愈。今来就诊,患儿饮食不当,出现腹泻,日二、三次……。
按:肺主皮毛,司呼吸,咽喉为之气道。患儿脏腑娇嫩,肺金不胜邪侵,且纯阳之体,感邪极易化热,故而发热、口干欲饮、咽喉肿痛、微咳、喉有痰声诸症生焉。徐大椿曾云:“小儿本属纯阳,其热必重,日食乳汁,其痰必多。故治法当以清热化痰为主”(《慎疾当言》)。是以遵之并结合己验,治从太阳少阳入手,取小柴胡加石膏汤合银翘散加减之。即以荆芥、薄荷、柴胡、蝉衣等辛散表邪,黄芩、银花、石膏之寒清泄气分之热,半夏、苍术、枳壳苦燥健脾化湿,理气化痰,山楂、甘草酸甘化阴,生津和胃。诸药合和,辛温甘凉并用,苦燥酸甘相佐,则表解热清,痰消胃和,祛邪不伤正,太少得安康,故而三剂病即瘳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验案二:气管炎
肖某某,男,4岁,顺义,病案号C22940,初诊2015年1月18日
主诉:晨起、夜间咳嗽1周许,精神可,不发热,每晨起、睡时咳嗽,痰少,纳食可,喜肉食之类,大便不干,舌苔薄白质淡红,脉浮 指纹风关紫红。血象无异常。
辨证:肺失宣肃,少阳枢机不利
治法:宣肺止咳,和解少阳
方药:柴胡杏苏散加减
苏叶4g 杏仁4g 柴胡4g 黄芩4g 法半夏4g 沙参4g 桔梗4g 炒枳壳4g 蝉衣3g 炙百部5g 生山楂5g 炙甘草3g。五剂,水煎服。
2015年3月19日二诊,上药后咳嗽愈。近日又着凉后咳嗽,精神可,不发热,服梨汤后有些腹泻,舌苔薄白黄质淡红,脉浮弦,拟上方加减再进。
柴胡4g 黄芩4g 桔梗4g 法半夏4g 沙参4g 炒枳壳4g 蝉衣3g 金银花6g 炙百部5g 荆芥穗4g 炙甘草3g 建神曲4g 五剂,水煎服。
2015年3月24日三诊,上药后腹泻止,咳减轻,纳食可,但未痊愈,仍时咳而有痰,舌苔黄白质淡红,脉弦,拟上方加减再进。
柴胡4g 黄芩4g 桔梗4g 法半夏4g炒枳壳4g 蝉衣3g 炙杷叶6g 焦山楂4g苏叶4g 杏仁4g 沙参4g炙甘草3g 五剂,水煎服。
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形寒寒饮则伤肺”。患儿脏腑娇嫩,肺气卫外力弱。冬时气候干冷。故其受邪,则宣肃不利,易病咳嗽也。患儿又素喜肉食,少阳之体,又内蕴湿食之热,令胆胃失和,痰浊内生也。故师治从少阳入手,取小柴胡汤合杏苏散加减治之。以苏叶、蝉衣、柴胡之辛宣肺解表,杏仁、百部、沙参润肺保阴而止咳,黄芩清内热,桔梗、枳壳、法夏既调畅肺金宣降气机,又清化痰浊,生楂、炙草不仅甘酸生津,则消肉食和胃。诸药合和而达宣肺止咳,和解少阳之目的。
验案三:荨麻疹
宋某某,男,5岁,牛栏山,病案号C22237,初诊2014年11月2日。
主诉:身风疹块反复出现十天。昼夜不分均痒,大块状,遍及全身,疹色略红,纳食可,腹不痛,大便不成形,日一行,睡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弦。
辨证: 风热袭表,营卫不和
治法:清邪疏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浮萍汤加减
薄荷6g后下 赤芍6g 桂枝5g 蝉衣5g 浮萍8g 忍冬藤15g 荆芥5g 当归5 g 乌梅8g 炙甘草6g 白鲜皮15g 白蒺藜5g 7剂 水煎服 日二次
2014年11月13日二诊,上药后风疹块已消失,因外出回来后昨晚又出现风疹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弦。拟上方加减再进。
薄荷6g后下 赤芍6g 桂枝5g 蝉衣5g 浮萍8g 忍冬藤15g 荆芥5g 当归5 g 银柴胡5g 生甘草6g 白鲜皮15g 白蒺藜5g 7剂 水煎服 日二次
2015年4月12日三诊,前药后病愈,迄今未再发病。今来看患儿右侧腹股沟斜疝。
按: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中医谓之风隐疹。本案发病时值秋末冬初,风寒外袭,少阳之体,阳气偏旺,内蕴湿热;不慎受风寒之袭,营卫失和,邪郁肌表,而病风疹瘙痒,乃择验方桂枝浮萍汤化裁治之。即以桂枝、荆芥、薄荷、浮萍、蝉衣、白蒺藜之辛温辛凉并用,取其辛散风寒之邪而不燥,且能透疹微汗而止痒;用忍冬藤、银柴胡、白鲜皮清内热又止痒;赤芍、当归凉血活血而和营阴。乌梅、甘草酸甘化阴,生津和胃,且调和诸药。是以本方诸药合和,共奏调和营卫,解表疏风,清热止痒之效。方药配伍外散风寒而不伤营阴,内清热而无苦燥伤阴之弊,且能利尿除湿,亦体现师之“儿病论治,还宜中饱胃护阴”之旨也。
论文作者:王立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柴胡论文; 小儿论文; 枳壳论文; 荆芥论文; 黄芩论文; 少阳论文; 方药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