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网逐渐实现了智能化发展,同时也要求电网企业能够采用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以提高管理电网工作效率,促进电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的实施是满足当代电网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我国电网的智能运行、提高工作业务效率、促进电网企业的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电网企业也必须要注意到几方面问题,以确保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能够发挥其作用和优势。
关键词:电力系统;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
引言
在未来的发展之中,机械和信息技术逐渐取代人们来完成重复性作业,这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种必然趋势。在未来的生活之中,电力系统同样会完成这类改变,也就是通过电脑和机械进行相应的调控;在现代之中,逐渐诞生了调控一体化作业的概念。文章对此进行相关的分析,希望可以有效带来提升。
1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作用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推动电网运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所谓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指的是由调度部门直接对电网进行监控和管理的运行管理模式,其能够将电网监控和设备的调度结合在一起,既能够优化业务流程,又能够方便调度部门及时掌握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助于提高调度部门在设备调度和电网监控工作方面的效率;其次,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能够帮助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应用要求调度人员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的设备调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电网监控能力以及对电力运行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的能力。因此,采用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调度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工作人员的自我发展;最后,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电网运行装备的保障水平。从电网运行设备的保障方面来看,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不仅能够加强电网的监控能力,也有助于提升电网运行技术和电网设备保障水平。
2 电力系统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
2.1 建模层中调控一体化技术的运用
智慧城市的发展对电力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电力系统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对电力系统中设备及相应技术进行更新换代势在必行。传统的设备层设备落后,功能机械,不能胜任系统业务需求。因此,对设备层实行调控一体化必不可少。建立设备层调控一体化模型,要对当前设备水平进行深入分析,对电力系统设备进行模拟控制,降低可能会发生的环节及风险,以免实施过程中,系统运行不稳定。了解其具体情况后,才可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建模技术,实现设备层、站控层和间隔层智能一体化联动响应。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控制关联测量点和装置信号点,只有这两者实行一体化联动响应,二次开发模型的功能才可得到充分发挥。
2.2 调控一体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采集和分流数据信息的应用
调控一体化技术除了在建模中有所运用,提高了设备层工作的效率,还可在电力数据信息中进行运用。传统的电力数据信息通常依靠电力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其工作复杂繁琐。调控一体化技术通过对站点端数据进行自动收集,并作出相应的响应,进而保证这一环节的正常运营。因此,调控一体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流的主要应用是对电力数据进行收集,并进行整合、分析,最后作出综合判断,实现电力系统智能化决策。
2.3 配电网故障监测
想要做到对配电网故障的准确监测,就必须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一般利用通道的底层ONU数据。通过GIS数据依据,在地图上分层显示出各个设备的所在位置,利用设备编号的方式,增加设备的逻辑关系加强方便设备的管理。利用设备逻辑关系自动生成连接拓扑图,为故障预防措施采取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通信底层数据是变压器CT供电的特性,实时扫描通信ONU的在线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对故障范围分析、拓扑关系中节点数据变化进行研究,对其故障范围进行初步的断定、推屏。根据停电计划库、台户关系库的查询,总结出故障影响用户数量,以及出现故障的原因。第一时间向用户发出故障调整通知,同时下达抢修工作布置信息的通知,展开维修的工作。
2.4 运用GIS的配网调控一体化技术
配网调控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快速升级系统的智能指数。举例来说,对以往配电网调控下的监控隔离,现在可以做到远程控制。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安装自动化设施的线路,就只能进行人工提高管理。在此过程中,可以有效建立GIS的配网调控一体化模式,如此一来,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摆脱困窘状态。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就是,进行自动化配网管理的模式下,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的接入,直接对配网进行一体化进行调度,实现对配电网络的全天监控。
2.5 加强运行管理
进行系统运行管理时,为了保证各项运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可以加强各项状况的检视,关注自动机房温度变化情况和设备健康状况,并将各项状况记录在工作日志中。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是远动机房控制,必须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环境温度适宜,而且要注意人员混杂等情况对设备正常运行造成的影响。通过操作间的设置,实现人与设备的独立工作,可以让机房温度达到设备运行要求,保证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调度系统对外来系统必须要对外接口做出严格规定。此外,必要保证外在程序经过严格杀毒后再拷入到系统内。将物理隔离装置设置在系统和MIS之间。加强现场检查和监督,保证实际作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展,减少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可以用制度约束方式,保证自动化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6 加大资金投入
有关部分应当就综合考虑辖区内变电所的实际运行设备情况,及时将一些不符合电网调度自动化控制要求的落后设备及时淘汰,持续扩大对电力设备的资金投入,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以稳定的电力系统保障,组织相关的技术人员对于电网系统中的各项电力设备及时进行检修,将已经出现损坏问题的设备及时采取维修处理,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7 加强人员的培训
结合实际工作需求,采用多种方式,提高人员应用设备的能力。人员培训是提高人员操作技能,实现理念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加强员工综合业务能力培养的一种操作方式,可以利用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使人员迅速掌握自动化保护、调度通讯等技术,提高了人员的专业协调能力,进而培养一批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队伍。此外,管理人员可以结合电力系统调度要求,将电力调度工作人员和电力监控人员合并,实现值班管理的融合,保证电力系统运行中各项业务紧密相连。
结束语
总之,调控一体化技术实施后,电网相关工作就变得“垂直化”和“扁平化”,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电网发生事故的处置流程变得更简单、提高了事故处理效率,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优化了运行、检修、抢修等机制,从而减少了用户停电时间,提高了电力企业的供电可靠性,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和人民生活。综上所述,在未来电网建设规划中,电力企业应当加大对调控一体化工作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调控一体化技术,不断提高电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供电质量与供电可靠性,促进电网企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劲.电力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的信息告警优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7:136-137.
[2] 刘腾.威海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6.
[3] 田长永.电网调控一体化远程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
[4] 伍太萍.江西电网调控一体化联合培训仿真系统研究和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6.
[5] 汤路庆.西昌市电力调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
论文作者:王新瑞,张凯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电网论文; 设备论文; 电力系统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工作论文; 数据论文; 技术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