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对HER2/neu受体的抗肿瘤新药Herceptin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1](2021)在《稳定过表达HER2基因乳腺癌EMT6细胞株的建立及HER2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乳腺癌是全世界三大最常见癌症之一。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是酪氨酸激酶受体(HER1-4)家族中的一员,25%~30%乳腺癌患者HER2呈过表达,这类乳腺癌预后较差。针对HER2类药物的研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乳腺癌的治疗效果。然而HER2阳性乳腺癌由于其高转移性及强侵袭性,导致这类乳腺癌仍是一种不治之症,目前急需新的治疗方案。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更好地理解对现有靶向HER2药物的耐药性机制、肿瘤微环境,以及相关的信号通路所起的作用,是探索新药和新方案的临床试验核心。因此构建稳定过表达HER2基因的乳腺癌细胞株来进行药物筛选与机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构建稳定过表达HER2基因的乳腺癌细胞株,探索HER2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靶向HER2治疗提供更严谨并合理的细胞模型。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将携带HER2基因的质粒整合到小鼠乳腺癌细胞(Experimental Mammary Tumour-6,EMT6)中,并通过G418筛选获得HER2稳转乳腺癌EMT6的单克隆细胞株。把从中所挑选出来的单克隆细胞株扩培,总RNA提取。使用q 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挑选出来的细胞株中HER2的表达差异。将实验用细胞株分为3组,即EMT6组、HER2低表达组和HER2高表达组。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构建的稳转细胞株中HER2的表达。分别采用CCK-8法测定EMT6、HER2低表达和HER2高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测定EMT6、HER2低表达和HER2高表达细胞株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测定EMT6、HER2低表达和HER2高表达细胞株的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实验测定EMT6、HER2低表达和HER2高表达细胞株中m TOR、AKT的表达。结果1.q RT-PCR检测5株EMT6-HER2稳转细胞株HER2表达有高低的差异。以EMT6-H1为对照组,EMT6-H3表达量最高,P<0.001;EMT6-H4、H5高于EMT6-H1,P<0.01;EMT6-H2表达量低于EMT6-H1,P<0.001。2.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HER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HER2 m RNA水平一致。以EMT6为参照,EMT6-H2细胞株中HER2表达高于EMT6(P<0.05),EMT6-H1细胞株中HER2表达高于EMT6(P<0.01);EMT6-H3、EMT6-H4、EMT6-H5细胞株中HER2表达均显着高于EMT6(P<0.001)。综合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HER2稳转细胞株EMT6-H1为低表达组,EMT6-H3为高表达组。3.免疫荧光染色稳转细胞株中HER2的表达。HER2低表达、HER2高表达细胞均可见HER2蛋白表达荧光,并且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HER2稳转细胞株中低表达组、高表达组均高于EMT6组(P<0.001)。4.CCK8法检测EMT6、HER2低表达和HER2高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HER2低表达和HER2高表达细胞株吸光值均高于EMT6(P<0.001);HER2高表达细胞株吸光值高于HER2低表达细胞株(P<0.001)。5.划痕实验检测EMT6、HER2低表达和HER2高表达细胞株的迁移能力。HER2低表达和HER2高表达细胞株迁移率均高于EMT6细胞株(P<0.001),HER2高表达细胞株迁移率均高于HER2低表达细胞株(P<0.01)。6.Transwell实验检测EMT6、HER2低表达和HER2高表达细胞株的侵袭能力。HER2低表达和HER2高表达细胞株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均高于EMT6细胞株(P<0.001),HER2高表达细胞株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高于HER2低表达细胞株(P<0.001)。7.Western blot检测了EMT6、HER2低表达和HER2高表达细胞株中m TOR、AKT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ER2低表达和HER2高表达细胞株中m TOR、AKT表达均高于EMT6(P<0.001),转染过HER2的EMT6细胞中m TOR及AKT的表达都上调。结论1.稳转EMT6株中HER2 m RNA的表达有高表达和低表达差异,HER2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2.EMT6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与HER2表达水平的高低有关。HER2高表达能促进EMT6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3.HER2高表达可促进EMT6细胞中m TOR及AKT的表达,能激活PI3K-mTOR-AKT信号通路。
吴精博[2](2020)在《Her2靶向性乳腺肿瘤纳米穿膜抗体的生化工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对女性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单克隆抗体类药物是目前包括乳腺癌在内的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药物。然而,传统单克隆抗体药物由于分子量大(150 k Da),不能穿透细胞膜进而对于胞内靶标无能为力。这严重限制单抗类药物的应用范围。因而,通过合理设计,改造优化抗体分子结构,使其具有靶向胞内靶标的功能从而拓展抗体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已成为单抗类药物研发所面临的重要挑战。Her2和Kras是驱动乳腺肿瘤发生发展的两个重要蛋白。Her2过表达是乳腺肿瘤细胞膜重要特征之一。目前针对该靶点的单抗类药物如Herceptin、Lapatinib、Pertuzμmab等已经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临床药物。Kras突变也在多种乳腺肿瘤中被检出并被发现是促进肿瘤进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尚未有针对Kras的靶向性药物面世。特异性抗体介导的trim-away技术可以成为成功靶向性降解突变型Kras蛋白的重要策略。据此,本研究设计了双特异性抗体策略,构建具有穿膜效果的靶向性单克隆抗体。我们将Her2纳米抗体NB2序列、细胞穿膜肽序列、Kras突变蛋白纳米抗体序列相耦联构建融合蛋白,以NB2肽段为细胞膜上选择性识别功能单元,以Kras突变型蛋白肽段为胞内突变型Kras蛋白靶向识别功能单元,以细胞穿膜肽作为引导抗体进入胞膜功能单元,以期通过三者协同作用实现对乳腺肿瘤细胞的选择性识别和靶向性干预。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我们根据Her2纳米抗体NB2的序列构建了多个携带细胞穿膜肽的重组NB2纳米抗体融合蛋白。通过原核表达纯化,我们获取了4个耦联有不同穿膜肽的重组NB2纳米抗体融合蛋白,它们分别是GST-NB2-BP100、GST-NB2-PEVC、GST-NB2-Penetrating、GST-NB2-R9TAT2。随后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证明了这4个重组NB2纳米抗体融合蛋白都具有与Her2细胞膜外域结合的能力。通过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成像分析,我们发现,这4种重组NB2纳米抗体融合蛋白能够在细胞穿膜肽的介导下进入细胞膜。在Her2表达量显着差异的两种细胞株HBL100(Her2低表达)和SKBR3(Her2高表达)中进行的比较性评估发现,这4种重组NB2纳米抗体融合蛋白中,携带细胞穿膜肽PEVC的融合蛋白GST-NB2-PEVC的穿膜效率与Her2的表达量呈现显着正相关;GST-NB2-BP100与GST-NB2-R9TAT2的穿膜效率与Her2的表达量无显着相关关系;GST-NB2-Penetrating的穿膜效率与Her2表达量呈显着负相关。这表明细胞穿膜肽PEVC可以作为双特异抗体中适宜的穿膜功能单元元件。这为该双特异抗体的最后构建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超[3](2020)在《含寡聚脱氧氟尿苷的HER2靶向DNA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苷类似物作为一类非常传统的化疗药物,经常出现在许多恶性肿瘤的标准化疗方案中。但是,仍有许多缺点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如较差的肿瘤靶向性和血液稳定性、严重的副作用和欠佳的治疗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通过纳米载体递送策略,使核苷类似物抗肿瘤药在血液中实现缓释,延长其半衰期,并凭借载体颗粒的主动或被动靶向性,实现药物的减毒增效。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各种各样由人工合成的有机纳米材料或无机纳米材料构成的药物递送系统,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这些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及其在体内降解、代谢的途径还有待进行全面且详细的分析。另外,由于核苷类似物抗肿瘤药普遍水溶性好,这导致了纳米载体的载药量不能准确控制、重复性差等问题,使其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受阻。因此,如何实现核苷类抗肿瘤药的精确载药且纳米载体安全可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赋予化疗药物靶向性,对于提高其癌细胞的摄入效率,增强化疗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其毒副作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脱氧氟尿苷(FUdR,5-氟尿嘧啶的脱氧核苷形式)作为核苷类似物的代表性药物,利用它与正常核苷结构的相似性,通过DNA固相合成技术,将其整合到天然生物大分子DNA链中,然后与靶向HER2的小分子蛋白配体affibody偶联,设计并构建了3个以DNA材料为基础的靶向纳米颗粒,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和胃癌的靶向治疗,并对其进行了靶向结合、生物降解和抑癌机制等方面的初步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设计并构建了一种新的affibody-FUdR-DNA四面体纳米结构(affi-F/TDNs),以实现FUdR的精准载药和靶向递送,并降低其毒副作用。通过DNA固相合成将FUdR整合到四条41-mer DNA链中。将affibody分子连接到其中一条DNA链的末端,以增强药物分子的靶向摄取。然后,自组装构建含有40个FUdR分子的DNA纳米颗粒,其载药率为19.6%。体外测试结果显示,affi-F/TDNs对过表达HER2的乳腺癌BT474细胞具有高选择性和特异性杀伤作用,而在HER2低表达的MCF-7细胞中则表现出低毒性。体内抗肿瘤结果表明,affi-F/TDNs在血液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实现了肿瘤区域内的积累,发挥了显着的抗肿瘤功效。因此,affibody-DNA四面体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主动靶向递送纳米载体,为核苷类抗肿瘤药物的运输提供了新途径。(2)为了实现核苷类似物与作用于DNA的蒽环类化疗药的靶向共递送,并提高两种药物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本文利用金纳米颗粒(AuNPs)与DNA链连接的便利性和稳定性,成功构建了整合有寡聚FUdR的affibody-DNA-AuNPs(affi-F/AuNPs),再利用阿霉素(Dox)能嵌入DNA双链的特性,实现了FUdR和Dox的共载。每个新的含双药的affibody-DNA-AuNPs,即Dox@affi-F/AuNPs,含有约30条具有寡聚FUdR的DNA杂合链,载有约800个FUdR分子和200个Dox分子。与FUdR和Dox的简单混合物相比,由于affibody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Dox@affi-F/AuNPs表现出对过表达HER2的乳腺癌细胞更高的抑制作用,和更好的协同抗肿瘤活性。相关的机理研究证明,Dox@affi-F/AuNPs通过促进更多的细胞进入到细胞凋亡途径,实现了Dox和FUdR显着的联合抗肿瘤活性。本文的工作为靶向共递送核苷类似物和其他作用于DNA的化疗药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纳米载药平台,以实现针对HER2阳性肿瘤的协同治疗。(3)联合化疗是一种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升治疗效果的重要癌症治疗策略。然而,具有不同溶解特性的化疗药物在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中不容易实现共同运输。因此,本文首先将寡聚FUdR集成在affibody修饰的G-四链体DNA胶束中,构建了新的靶向DNA纳米药物载体(affi-F/GQs)以解决上述问题。affi-F/GQs在一系列测试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靶向性。然后,利用姜黄素(Cur)的疏水性,将其封装到DNA胶束的疏水内核中,获得了同时装载FUdR和Cur的affi-F/GQs,即Cur@affi-F/GQs。其中,FUdR和Cur的载药率分别为21.1%和5.5%。与FUdR和Cur的物理混合物相比,Cur@affiF/GQs对HER2过表达的胃癌N87细胞显示出更高的细胞毒性和协同作用。此外,抗癌机制研究表明,Cur@affi-F/GQs增强了FUdR诱导的凋亡途径中相关蛋白的产生和活性。这项研究为同时递送溶解度显着不同的化疗药提供了一种有潜力的新载体。
宋雪晴[4](2020)在《基于乳腺癌分型和炎性微环境设计的Pt(Ⅳ)前药分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2011年St.Gallen专家共识首次透过形态学“现象”分析了分子“本质”,即根据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分子的表达差异,将乳腺癌分为不同亚型,包括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以及三阴性乳腺癌(TNBC),这一突破性进展对于临床精准治疗方案的设计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受肿瘤炎性微环境影响,肿瘤转移复发也成为临床乳腺癌治疗的关键。顺铂,作为一线抗癌药物在临床被广泛使用,具有药效强,抗癌谱广的优点,但由于其选择性和溶解性差引起的毒副作用及固有/获得性耐药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铂药研究不断深入,Pt(Ⅳ)化合物以其独特的稳定性和结构可塑性在众多研究中脱颖而出。其遵循前药作用模式,呈动力学惰性且较少引起副作用;同时轴向配体的引进增强了药效,改变传统Pt(Ⅱ)药的入胞模式,促进摄取,提高生物利用度,有效克服耐药问题等;入胞后释放出配体与铂药母核,发挥高效协同抗癌功效,改善传统意义的联合给药缺陷。因此,本文选取了一系列对乳腺癌分型和肿瘤炎性微环境特征具有独特药理活性的分子,作为配体引入到Pt(Ⅳ)轴向位置上,旨在开发靶向型精准药物,有效克服乳腺癌临床治疗缺陷,减少化疗造成的毒副作用。目的:针对乳腺癌分型、肿瘤炎性微环境和铂药的临床缺陷,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靶向作用的Pt(Ⅳ)前药分子,使其在乳腺癌细胞内发挥高效协同作用,并降低药物的系统毒性。方法:本研究选取具有(或修饰后具有)羧基、氨基活性基团的褪黑素、酮基布洛芬、依托度酸、卡洛芬、舒林酸等衍生物分别与羟基铂进行缩合获得Pt(Ⅳ)前药分子候选物,并通过核磁氢谱、碳谱、高分辨质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及理化性质表征。采用MTT、ICP-MS、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Hoechst染色、免疫荧光、彗星、划痕侵袭等实验对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建立荷瘤裸鼠模型,制作H&E染色切片对药物的抑瘤活性及体内毒性进行评估。结果:一、ER阳性乳腺癌在临床最为常见,ER通过与雌激素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褪黑素作为人体内源性产物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对雌激素相关酶类和受体具有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文首次设计合成4个褪黑素-Pt(Ⅳ)前药分子Melatplatin。其中化合物3对ER阳性MCF-7细胞具有突出的选择性且细胞毒性较顺铂提高近100倍,这与3的受体亲和力增强并有效抑制ER表达的结果相吻合。化合物3在胞内大量蓄积并还原释放出铂药母核与配体MT来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诱导严重的S期阻滞和DNA损伤,上调γH2AX和P53表达。在体内,化合物3造成肿瘤组织的严重坏死并缓解系统毒性。此外,MT的引入有效激活了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实现免疫化疗的可能。二、突破三阴乳腺癌的临床治疗缺陷,本文首次设计合成了酮基布洛芬-Pt(Ⅳ)分子Ketoplatin,其对MDA-MB-231(TNBC)细胞具有非常好的选择性和超强的细胞毒活性。该药物通过在胞内大量蓄积并还原释放出铂药母核和配体ketoprofen,一方面诱导严重的DNA损伤和S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另一方面遏制COX-2表达,下调vimentin和N-cadherin,逆转EMT进程,有效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侵袭。此外,在荷瘤小鼠体内Ketoplatin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功效。三、炎性微环境是保护和维持肿瘤发展和复发转移的基础,环氧合酶-2(COX-2)作为促炎因子与肿瘤炎性微环境密切相关,且在多数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基于此,本文对课题组开发的3个非甾体抗炎药-Pt(Ⅳ)分子进行了相关活性机制研究。其中Etoplatin在MCF-7细胞中抑制效果最佳,通过抑制COX-2改善肿瘤微环境的炎性情况,抑制vimentin和MMP-2,上调E-cadherin逆转EMT机制,降低肿瘤细胞的转移侵袭,并在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效果。结论:本文针对不同乳腺癌分子分型及炎性微环境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Pt(Ⅳ)分子,改变了顺铂原始作用模式,在靶细胞内发挥了出色的细胞毒作用,有效纠正致癌基因表达,诱导严重的DNA损伤、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调节肿瘤炎性微环境,抑制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克服肿瘤耐药,激活机体免疫,并于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该结果将为后期实现Pt(Ⅳ)前药分子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丁雅雯[5](2020)在《HER2-ECD和Calpain-10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乳腺癌是乳腺癌分子分型中的一个亚型,约占乳腺癌的15-20%,一般的化疗药物效果不佳且预后很差。1998年抗HER2靶向药物-赫赛汀(Herceptin)的临床应用,极大改善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和生存年限。然而,在临床治疗中发现抗HER2靶向治疗中会产生原发性和继发性赫赛汀耐药,HER2(1+)患者也有7%-10%左右FISH阳性,还有些HER2阴性的患者对小分子TKI药物拉帕替尼有效,因此我们推测,HER2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些因素可能会导致HER2表达由阳性转为阴性,因此,及时准确掌握HER2表达状况及动态变化非常重要。HER2是由胞外结构域(Extracellular domain of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ECD)、亲脂跨膜结构域和胞内结构域(Intracellular domain of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ICD)3部分组成。HER2阳性乳腺癌表现为高侵袭性,与其他亚型相比,更易发生内脏器官转移和脑转移,对某些激素和化疗药物的反应也与其他亚型不同。重要的是,HER2蛋白表达是乳腺癌疾病进展和死亡的一个独立预后指标,很多化疗方案都是基于HER2状态设计的。临床应用的检测HER2状态的方法是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该方法是使HER2的ECD部分染色,当IHC提示HER2(2+)时会进一步做免疫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明确HER2基因有无扩增,从而判断HER2是阴性还是阳性。IHC结果为阴性或者HER2(1+)时,一般不会再进行FISH检测,而直接判定为HER2阴性。IHC显示为HER2(3+)时,判定为HER2阳性。无论是IHC还是FISH都需要经过有创操作获得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对于无法获取组织标本尤其无法活检的晚期乳腺癌转移灶,无法判定HER2状态,IHC的最大缺陷在于无法动态监测患者HER2状况。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游离的HER2-ECD,如果HER2分子的ECD被剪切入血,有可能出现IHC检测的结果假阴性,这样就会导致部分患者失去抗HER2治疗的机会。HER2-ECD剪切入血的机制很复杂,既往研究显示钙蛋白酶-10(Calpain-10)在此过程中可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Calpain-10属于钙蛋白酶(Calpains)家族,是一类非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有研究表明在35%的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到HER2-ECD,而这些患者组织中Calpain-10过表达,其HER2胞内段(HER2-ICD)为阳性,由此推测:HER2-ECD被剪切入血导致HER2表达阴性,而过表达的Calpain-10可能参与了此过程并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目的是检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HER2-ECD水平,判定其吻合度和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alpain-10的表达,以判断其与血清HER2-ECD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病例选择选取2016年4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收治的乳腺癌患者289例,就诊前这些患者未接受过任何放疗、化疗、药物和手术等治疗,没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2方法2.1入组患者在首次入院时于空腹状态下取外周静脉血5ml,室温下用1912g离心力将静脉血离心10min,收集上层血清500ul,分装于2个EP管中,冻存于-80℃冰箱,采用两点夹心直接化学发光技术的全自动免疫测定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ER2蛋白即血清HER2-ECD(Extracellular domain of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in serum,sHER2-ECD)。2.2留取空心针穿刺活检标本或术后切除肿瘤组织标本0.5g,置于-80℃冰箱保存,行病理诊断及组织学HER2(tissue HER2,t HER2)和Calpain-10的IHC检测。2.3选取5株不同HER2状态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BT-549,MDA-MB-453和SKBR3),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WB)法测定它们HER2和Calpain-10的表达情况,以及培养基中HER2-ECD的水平,选取其中HER2和Calpain-10均过表达的两株细胞BT-549和SKBR3,通过转染技术调低或调高Calpain-10的表达,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WB)再次测定HER2表达情况,并检测培养基中的HER2-ECD的水平。3结果判定标准3.1 sHER2-ECD≥15ng/ml为阳性,<15ng/ml为阴性。3.2 HER2结果判断标准采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和美国病理学家学会推荐的Hercep Test评分标准,结果从(-)到(3+)。没有染色或少于10%的细胞膜染色被定义为阴性(-);有10%以上的癌细胞表现为弱和不完整的细胞膜染色被定义为(+);有10%以上的癌细胞表现为弱到中等完整的细胞膜染色被定义为中等阳性(2+);有10%以上的癌细胞表现为强而完整的细胞膜染色被定义为强阳性(3+)。(-)和(+)被认为是低表达即HER2阴性,而(3+)被认为是高表达即HER2阳性。HER2(2+)患者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使用HER2-DNA探针试剂盒进行FISH试验。当HER2/neu基因有扩增时为HER2阳性,当HER2/neu基因无扩增时为HER2阴性。3.3 Calpain-10结果判断标准进行Calpain-10 IHC结果计分时,需要同时考虑肿瘤细胞染色强度和着色肿瘤细胞比例。每个标本都由两名病理学家进行独立判读,他们对病人的信息一无所知,因此不会受到患者疾病状态信息的干扰。阳性反应被定义为细胞质中存在棕色信号。对于Calpain-10,染色指数(0-12)通过染色强度分数乘以阳性细胞比例分数来确定。染色强度评分设为:阴性,0分;弱阳性,1分;中强度阳性,2分;强阳性,3分。阳性细胞比例评分为:<5%,0分;5-25%,1分;26-50%,2分;51-75%,3分;>75%,4分。当染色不均匀时,评分定义如下:各成分独立评分,并对结果进行总结。统计分析中,0-7分为Calpain-10低表达,8-12分为Calpain-10高表达。4随访所有患者随访至2019年1月,以疾病进展(包括复发、转移或死亡)为随访终点,分别分析sHER2-ECD和Calpain-10与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 rate,DFS)和累积复发率(Cumulative recurrence rate,CRR)的相关性。DFS被定义为从根治性手术到疾病复发或因任何原因死亡的第一个事件的时间。OS被定义为从病理诊断为乳腺癌之日到因任何原因死亡之日的时间。CRR被定义为完全缓解患者在特定观察期(通常超过1年)后的复发频率。5统计学处理临床研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相关性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检验,生存曲线分析采用秩和检验。体外实验中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包括学生t检验和配对t检验。采用Bonferroni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重比较。P值<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本研究选取的289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80岁,中位年龄57岁,≤35岁患者34例(占11.76%),35-55岁165例(占57.09%),55岁以上90例(占31.14%)。其中绝经前女性159例,占55.02%,绝经后女性130例,占44.98%。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7版中TNM分期标准,Ⅰ期患者75例(占25.95%),Ⅱ期患者160例(占55.36%),Ⅲ期患者42例(占14.53%),Ⅳ期患者12例(占4.15%)。158例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占54.67%),131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占45.33%);227例患者无脉管瘤栓(占78.55%),62例患者有脉管瘤栓(占21.45%)。病理分级I、II、Ⅲ级的病例数分别为29例、166例和94例,分别占10.03%、57.44%和32.53%。ER阳性患者209例(占72.32%),ER阴性患者80例(占27.68%);PR阳性患者179例(占61.94%),PR阴性患者110例(占38.06%);HER2阳性患者167例(占57.79%),HER2阴性患者122例(占42.21%)。289例患者首次入院时均检测了外周血HER2-ECD。结果显示,77.5%(224/289)患者HER2-ECD表达阴性,22.5%(65/289)为阳性。作为阴性对照,同期检测了20例健康女性的sHER2-ECD,检测值为4.611.8ng/ml,平均7.6ng/ml,健康成年妇女的sHER2-ECD均为阴性。2.sHER2-ECD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159例绝经前患者中sHER2-ECD阴性组有120例占75.47%,阳性组有39例占24.53%,140例绝经后患者中sHER2-ECD阴性组有104例占80%,阳性组有26例占20%,阴性组与阳性组的月经状态无统计学差异(P=0.359)。年龄≤35岁患者34例,sHER2-ECD阳性10例(占29.41%),阴性24例(占70.59%);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患者165例,sHER2-ECD阳性48例(占29.09%),阴性117例(占70.91%);年龄>55岁的患者90例,sHER2-ECD阳性12例(占13.33%),阴性78例(占86.67%),三个年龄分组间sHER2-ECD阳性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199)。临床分期I期患者75例,sHER2-ECD阴性组72例占96%,阳性组3例占4%;II期患者160例,sHER2-ECD阴性组121例占75.63%,阳性组39例占24.37%;Ⅲ期患者42例,sHER2-ECD阴性组28例占66.67%,阳性组14例占33.33%;IV期患者12例,sHER2-ECD阴性组3例占25%,阳性组9例占75%,患者临床分期越晚,sHER2-ECD阳性比例越高(P<0.001)。158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sHER2-ECD阴性140例占88.61%,阳性18例占11.39%,131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sHER2-ECD阴性84例占64.12%,阳性47例占35.88%,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sHER2-ECD阳性率更高(P<0.001)。227例无脉管瘤栓患者sHER2-ECD阴性188例占82.82%,阳性39例占17.18%,62例有脉管瘤栓患者sHER2-ECD阴性36例占58.06%,阳性26例占41.94%,有脉管瘤栓的患者sHER2-ECD阳性比例更高(P<0.001)。组织学分级I级的29例患者中,sHER2-ECD阴性有27例(占93.10%),阳性有2例(占6.9%),II级的166例患者中,sHER2-ECD阴性有132例(占79.52%%),阳性有34例(占20.48%),Ⅲ级的94例患者中,sHER2-ECD阴性有65例(占69.15%),阳性有29例(占30.85%),病理组织学分级越高,sHER2-ECD阳性患者比例越高,不同病理组织学分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09例ER阳性患者中,sHER2-ECD阳性43例(占20.57%),阴性166例(占79.43%),80例ER阴性患者中,sHER2-ECD阳性22例(占27.5%),阴性58例(占72.5%),ER阳性组和阴性组间sHER2-ECD阳性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207)。179例PR阳性患者中,sHER2-ECD阳性40例(占22.35%),阴性139例(占77.65%),110例PR阴性患者中,sHER2-ECD阳性25例(占22.73%),阴性85例(占77.27%),PR阳性组和阴性组间sHER2-ECD阳性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940)。167例HER2阳性患者中,sHER2-ECD阳性50例(占29.94%),阴性117例(占70.06%),122例HER2阴性患者中,sHER2-ECD阳性15例(占12.30%),阴性107例(占87.70%),HER2阳性组中sHER2-ECD阳性比例明显高于HER2阴性组(P<0.001)。sHER2-ECD阴性组患者的DFS(P=0.0012)和OS(P=0.0136)均明显高于sHER2-ECD阳性组。sHER2-ECD阳性组的累积复发率(Cumulative recurrence rate,CRR)明显高于sHER2-ECD阴性(P=0.0004),表明sHER2-ECD阳性患者更易发生疾病进展,预后差。3.Calpain-10表达状况及与预后的关系289例乳腺癌患者中,Calpain-10低表达者占54.33%(157/289),Calpain-10高表达者占45.67%(132/289)。在167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Calpain-10低表达82例(占49.10%),高表达85例(占50.90%);在122例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中,Calpain-10低表达75例(占61.48%),高表达47例(占38.52%)。HER2阳性组中Calpain-10高表达患者比例明显高于HER2阴性组,HER2的组织学状态在Calpain-10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37),并且Calpain-10和t HER2之间有正相关关系。224例sHER2-ECD阴性乳腺癌患者中Calpain-10低表达75例(占61.48%),Calpain-10高表达47例(占38.52%);65例sHER2-ECD阳性乳腺癌患者中Calpain-10低表达8例(占12.31%),Calpain-10高表达57例(占87.69%)。sHER2-ECD阳性组中Calpain-10高表达患者占比明显高于Calpain-10低表达组,sHER2-ECD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Calpain-10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显示sHER2-ECD与乳腺癌组织中Calpain-10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39)。119例行根治性手术Calpain-10低表达患者中4例出现疾病进展,占3.36%,158例行根治性手术Calpain-10高表达患者中19例出现疾病进展,占12.03%,Calpain-10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之间DFS有统计学差异(P=0.0086),Calpain-10高表达组乳腺癌患者更易出现疾病进展。提示Calpain-10可能成为乳腺癌的预后指标。122例Calpain-10低表达患者中2例死亡,占1.64%,167例Calpain-10高表达患者中7例死亡,占4.19%,Calpain-10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之间OS没有统计学差异(P=0.2144),可能是由于随访时间短造成的。122例Calpain-10低表达患者中5例出现复发、转移或死亡,占4.10%,167例Calpain-10高表达患者中25例出现复发、转移或死亡,占14.97%,Calpain-10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之间CRR有统计学差异(P=0.0024),Calpain-10低表达组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更长。提示Calpain-10可能成为乳腺癌的预后指标。4.Calpain-10调节HER2-ECD表达的体外实验首先筛选出HER2和Calpain-10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株,本研究选择了5种不同HER2和Calpain-10表达的细胞系,经过筛选,结果显示:BT-549和SKBR3的HER2和Calpain-10均过表达,培养基中HER2-ECD的浓度分别为18.3和24.8 ng/ml。经过转染处理,先使Calpain-10表达下调,再次检测发现HER2蛋白表达上调,而培养基中HER2-ECD浓度转为阴性。通过转染使Calpain-10表达上调,再次检测发现HER2蛋白表达下调,而培养基中HER2-ECD浓度增大。结论:1.sHER2-ECD阳性与较晚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差、t HER2过表达以及较短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关,提示:sHER2-ECD阳性可能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之一。2.乳腺肿瘤组织中Calpain-10蛋白高表达可以伴随肿瘤组织中t HER2的高表达,以及外周血中sHER2-ECD阳性,提示:不除外Calpain-10可能参与了t HER2中ECD被切入血的过程。肿瘤组织Calpain-10低表达与乳腺癌患者良好的DFS相关。3.在HER2高表达乳腺癌细胞系中,Calpain-10表达下调,HER2蛋白表达上调,但m RNA水平未发生变化,培养基中HER2-ECD由阳性转为阴性。上调Calpain-10表达,HER2蛋白表达下调,但m RNA水平未发生变化,培养基中HER2-ECD浓度增高。表明:Calpain-10可以切掉HER2中的胞外端ECD,调节HER2蛋白表达,导致HER2检测阴性。
李雨琴,黄剑[6](2020)在《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药物Herceptin耐药机制的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是乳腺癌中最重要的癌基因,在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和演化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erceptin,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已广泛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疗效显着,并已成为靶向治疗的一线药。然而,大部分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在接受Herceptin治疗一年后会发生耐药。现对Herceptin耐药的可能机制、恢复药物敏感性的可能方法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Herceptin耐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张洋[7](2019)在《加味生脉饮预防赫赛汀所致心脏毒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使用赫赛汀为常规治疗方法,但临床常出现以心悸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脏毒性事件,加之学腺生理病理与肝经密切相关,形成以心气阴两虚、肝郁气滞为主的证候类型,本次研究即运用益气养阴、疏肝理气的方法,对HER-2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观察,探讨加味生脉饮对赫赛汀靶向治疗后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为临床从心、肝论治,使用加味生脉饮预防赫赛汀所致的心脏毒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拟行赫赛汀治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赫赛汀治疗,实验组给予赫赛汀+加味生脉饮治疗。于初次治疗前和第3周期、第6周期治疗后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进行评估并监测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肌钙蛋白T(cTnT)、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的情况。运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间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差异。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过程中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评分低且上升幅度小,能够改善患者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焦虑等症状(P<0.05);两组LVEF在治疗过程中呈下降趋势,实验组较对照组LVEF平均值高且下降程度轻,对照组出现3例心脏毒性事件,实验组出现1例心脏毒性事件(P<0.05):实验组能够降低异常心电图发生率(P<0.05);心脏血清学指标:心肌酶谱(CK、CK-MB、LDH)提示实验组对于改善CK-MB、LDH优于对照组,且能够降低CK-MB、LDH异常值发生率(P<0.05),CK组间差异不明显。cTnT、NT-proBNP两组皆未显示异常。结论:益气养阴、疏肝理气之加味生脉饮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LVEF下降程度,减少异常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指标异常值出现,从而提高患者对赫赛汀所致心脏毒性的耐受力,预防心脏毒性事件发生,为今后临床从心、肝角度防治心脏毒性提供理论依据。
王静[8](2019)在《新型免疫毒素降低非特异性毒性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免疫毒素是一种由靶向部分连接毒素部分组成的融合蛋白。其中,靶向部分通常是抗体、抗体片段或生长因子等具有导向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能够通过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的受体将毒素部分靶向传递至病变细胞。毒素部分普遍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通过受体介导进入细胞后,可以发挥杀灭病变细胞的功能。根据来源不同划分,毒素部分可以来自微生物、植物、昆虫和动物等。绿脓杆菌外毒素和白喉毒素是两种获得广泛研究的细菌毒素,目前已有相应的药品Lumoxiti和Ontak被批准上市,对许多不同类型的血液瘤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然而,临床上广泛应用免疫毒素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免疫毒素存在免疫原性、非特异性毒性和低渗透性等。免疫毒素的非特异性毒性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于毒素分子与内皮细胞的非特异性结合,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发生;另一部分则是靶向部分与表达肿瘤相关抗原的正常细胞非特异性结合,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引发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由于毒素本身的异源性以及肿瘤特异性抗原极少存在,所以免疫毒素的非特异性毒性问题较难解决,于是我们设计新型的免疫毒素,分别对传统免疫毒素的毒素部分和靶向部分进行修饰与改造,从而降低免疫毒素的非特异性毒性。本课题针对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免疫毒素scFvPE38进行改造,首次设计并制备无毒性两段式免疫毒素。断裂型内含肽是一种能够自我剪切并将两侧蛋白(外显肽)以天然共价键进行连接的自处理功能序列。我们借助断裂型内含肽将免疫毒素分成两段,两段分别与断裂型内含肽融合,在到达靶细胞后,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发生内含肽介导的蛋白反式剪接反应,使两段式免疫毒素重新连接形成完整免疫毒素。实验表明,两段式免疫毒素均不具有毒素活性,即使在高浓度条件下,也不会产生细胞毒性。两段式免疫毒素可以在还原性条件下发生内含肽介导的反式蛋白剪接反应,生成完整免疫毒素,并且恢复免疫毒素的细胞毒性,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入胞后,引起靶细胞的凋亡。本课题同时设计新型的抗原屏蔽型免疫毒素M-Fab-PE24,通过连接抗原屏蔽肽至免疫毒素的靶向部分,降低免疫毒素对表达肿瘤相关抗原的正常组织产生的非特异性毒性。在免疫毒素Fab部分的轻链N端通过酶解型连接肽连接抗原屏蔽肽,屏蔽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在循环过程中降低免疫毒素对正常组织的结合。在达到肿瘤部位后,接受肿瘤微环境特异性蛋白酶处理,切除屏蔽肽,释放Fab的抗原结合部位,恢复其抗原结合亲和力,选择性对肿瘤细胞发挥杀伤作用。本课题分别从体外和体内验证了抗原屏蔽型免疫毒素的抗原亲和力和生物活性。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抗原屏蔽型免疫毒素的抗原结合能力和细胞毒性明显下降,但在接受特定蛋白酶活化后,能够恢复原有的结合亲和力和细胞毒性;使用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进行药效研究显示,抗原屏蔽型免疫毒素M-Fab-PE24具有明显的抑瘤效果,并且与未屏蔽型免疫毒素Fab-PE24相比,对肝脏的损伤较轻,显示出更好的安全性。本课题设计的两种新型免疫毒素分别从1)降低细胞毒性与肿瘤靶位定点恢复以及2)抑制抗原结合能力与肿瘤靶位定点恢复两个方面来研究降低免疫毒素非特异性毒性的通用方法,使其可以用于不同抗体和毒素的任意组合,而不用局限于毒素的来源以及抗原的特异性表达。对以上两种新型免疫毒素的研究,为降低免疫毒素非特异毒性建立了一定的基础,有助于推动免疫毒素广泛应用于临床。本论文首创的新型低非特异性毒性免疫毒素的设计具有较高的开发应用价值。
詹娜[9](2014)在《HER2/neu及其靶向药物在食管鳞癌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检测HER2/neu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情况,研究两者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从而探讨HER2/neu成为预后因素及靶向治疗指标的可能性。2通过体外实验,用人源化HER2/neu靶向药物Herceptin作用于过表达HER2/neu食管鳞癌细胞,观察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Herceptin用于食管鳞癌靶向治疗的可能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45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方法检测145食管鳞癌患者的HER2/neu蛋白的表达及基因扩增情况。计数资料间的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比较采用long-rank检验。2利用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IF)及逆转录PCR (reversed transcription,RT-PCR)检测食管鳞癌EC109细胞中HER2/neu的表达情况。运用MTT染色法检测Herceptin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同时利用AnnexinV-FITC/PI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try, FC)及Hoechst33258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情况。Western bolt检测Herceptin对HER2/neu介导的两条重要信号通路Ras/MAPK和PI3K/Akt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IHC发现正常食管粘膜上皮大多无或低表达HER2/neu蛋白(23/95,24.2%),而在大部分食管鳞癌中存在HER2/neu蛋白的过表达(60/145,41.4%),其中45例IHC评分为2+(31.0%),15例IHC评分为3+(10.4%),表达存在明显差异。FISH检测食管鳞癌HER2基因扩增率为16.6%。IHC评分3+的病例与FISH阳性结果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以FISH为食管鳞癌HER2/neu检测的金标准,认为IHC法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67.8%,阳性预测值为35.0%,阴性预测值为96.5%。2HER2/neu蛋白表达与ESCC组织分化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而HER2/neu基因扩增则与ESCC的组织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均<0.05)。对患者进行生存期分析,发现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与HER2/neu蛋白的表达及基因扩增存在一定相关性。存在HER/neu蛋白过表达或基因扩增的患者,其生存期明显低于无及低表达或无基因扩增的食管鳞癌患者。3MTT结果显示Herceptin对于HER-2/neu阳性的食管鳞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及时间的增加,其抑制作用也明显增强,呈剂量-时间依赖性规律。通过流式细胞仪及Hoechst33258方法进一步证实了Herceptin能诱导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凋亡,呈剂量效应关系。4Western blot对HER2/neu介导的Ras/MAPK和PI3K/Akt两条重要通路中的相关分子HER2/neu、Ras, AKT, p27及pAkt的表达,检测结果显示Herceptin能下调HER2/neu、Ras和pAKT的表达水平,上调p27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胞内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结论:1食管鳞癌组织中存在HER2/neu基因扩增与蛋白的过表达。由于其基因扩增及蛋白过表达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因此我们认为在无FISH检测条件支持下,预后评估及治疗也可只通过IHC检测,特别是针对IHC3+的患者。2HER-2/neu蛋白的过表达及基因扩增情况对判断食管鳞癌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HER2的过表达可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靶向治疗的临床指标。3Herceptin可明显抑制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并表现出剂量-时间依赖性规律。4Herceptin可能通过抑制HER2/neu介导的Ras/MAPK及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以上研究结果预示Herceptin有望成为食管鳞癌的靶向性药物。
田殿锋[10](2011)在《Herceptin联合奥沙利铂对胃癌细胞体外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单克隆抗体Herceptin对Her-2/neu表达阳性和阴性胃癌细胞体外增殖作用的影响,探讨其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2.评价Herceptin与化疗药物奥沙利铂联合作用于胃癌细胞时,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并确定最佳合用顺序,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 RT-PCR检测人胃癌细胞株NCI-N87,SGC-7901 Her-2/neu的表达情况。2. CCK-8法测定单纯Herceptin、单纯化疗组以及Herceptin联合化疗不同方案组对人胃癌细胞的抑制率。3.流式细胞仪检测Herceptin、OXA单用或联合对人胃癌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4.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各实验组细胞的凋亡比例。5. Western blot检测Herceptin单用及联合OXA对两种细胞AKT、pAKT、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人胃癌细胞株NCI-N87 Her-2/neu呈高表达,而SGC-7901 Her-2/neu无明显表达。2. Herceptin单独作用,无论对NCI-N87还是SGC-7901细胞都没有观察到明显杀伤作用。3. Herceptin联合奥沙利铂对SGC-7901细胞没有疗效提高作用,对NCI-N87细胞当先用化疗药后用Herceptin时有明显的疗效提高作用。4. Herceptin单用或联合奥沙利铂均能不同程度得抑制NCI-N87细胞pAKT的表达、联合化疗时能提高NF-κB蛋白表达,而所有药物单用及联合均不影响AKT的表达。结论:Herceptin单用对胃癌细胞没有体外杀伤作用,但是联合奥沙利铂对Her-2/neu过表达胃癌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性增强作用而且存在最佳联合方案。
二、针对HER2/neu受体的抗肿瘤新药Herceptin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对HER2/neu受体的抗肿瘤新药Herceptin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稳定过表达HER2基因乳腺癌EMT6细胞株的建立及HER2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专利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Her2靶向性乳腺肿瘤纳米穿膜抗体的生化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乳腺肿瘤细胞表面受体依赖性靶向治疗的研究现状 |
1.1.1 乳腺癌的危害及流行病学趋势特征 |
1.1.2 乳腺癌发生的分子机理 |
1.1.3 乳腺癌的分期分型 |
1.1.4 乳腺肿瘤的靶向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
1.1.5 乳腺肿瘤靶向性抗体类药物的研发进展 |
1.1.6 乳腺肿瘤靶向性抗体类药物的限制性因素 |
1.1.7 抗体类药物的成药性结构优化:双特异抗体及纳米抗体 |
1.1.8 本研究的策略及研究思路 |
1.2 细胞穿膜肽TAT蛋白研究进展 |
1.2.1 细胞穿膜肽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发现简介 |
1.2.2 细胞穿膜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
1.2.3 细胞穿膜肽在抗体类药物中的有效应用 |
1.2.4 人源性穿膜肽的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2.1.1 主要设备与仪器 |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1.3 大肠杆菌菌种和质粒载体 |
2.1.4 试剂盒 |
2.1.5 酶类 |
2.1.6 动物细胞 |
2.1.7 抗体 |
2.1.8 常规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总技术路线 |
2.2.2 穿膜抗体的分子设计与载体构建 |
2.2.3 转化 |
2.2.4 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 |
2.2.5 超声破碎 |
2.2.6 HIS标签蛋白纯化 |
2.2.7 GST标签蛋白纯化 |
2.2.8 目的蛋白鉴定 |
2.2.9 细胞复苏与冻存 |
2.2.10 贴壁细胞传代 |
2.2.11 细胞计数 |
2.2.12 免疫荧光测试穿膜肽抗体穿透细胞实验 |
2.2.13 流式细胞术 |
2.2.14 穿膜肽抗体细胞穿膜效率评价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HER2纳米穿膜抗体的分子设计 |
3.2 四种偶联穿膜肽的HER2纳米抗体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
3.3 HER2穿膜纳米抗体的功能验证 |
3.4 重组NB2纳米抗体的穿膜效率比较性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肿瘤靶向性抗体类药物应用、前景及限制性因素 |
4.2 肿瘤抗体类药物的分子设计与结构优化 |
4.3 胞膜受体靶向识别介导胞内靶标特异性干预:双特异穿膜抗体成药的机遇与挑战 |
4.4 基于穿膜肽的靶向识别研究进展:优势与不足,克服缺点可能的策略及实践应用中的实际效果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含寡聚脱氧氟尿苷的HER2靶向DNA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癌症现状、治疗策略和所面临的问题 |
1.1.1 癌症现状 |
1.1.2 癌症的治疗策略和所面临的问题 |
1.2 5-氟尿嘧啶与癌症治疗 |
1.2.1 5-氟尿嘧啶及其作用机理 |
1.2.2 5-氟尿嘧啶用于癌症治疗的现状和问题 |
1.3 DNA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
1.3.1 DNA纳米载体的设计与构建 |
1.3.2 DNA纳米载体用于癌症治疗 |
1.3.3 DNA纳米载体的应用前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1.4 HER2与癌症的关系及靶向治疗 |
1.4.1 HER2与癌症的关系 |
1.4.2 HER2作为靶标的单抗治疗及其研究进展 |
1.4.3 靶向HER2的抗体模拟物affibody分子及其相关研究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载有寡聚脱氧氟尿苷的affibody-DNA四面体用于靶向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试剂与材料 |
2.2.2 菌株、质粒、细胞和动物 |
2.2.3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脱氧氟尿苷亚磷酰胺单体(FUd R phosphoramidite)的合成 |
2.3.2 含FUd R的DNA链的固相合成 |
2.3.3 A13F10-affibody嵌合体的合成与纯化 |
2.3.4 DNA四面体纳米颗粒的制备 |
2.3.5 化合物、DNA链和DNA纳米颗粒的表征 |
2.3.6 affi-F/TDNs纳米颗粒在血清中的稳定性研究 |
2.3.7 affi-F/TDNs纳米颗粒释放FUd R的体外研究 |
2.3.8 细胞培养 |
2.3.9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入研究 |
2.3.10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测定 |
2.3.11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细胞凋亡检测 |
2.3.12 动物模型的构建 |
2.3.13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体内生物分布研究 |
2.3.14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体内抗肿瘤研究 |
2.3.15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脱氧氟尿苷亚磷酰胺单体(FUd R phosphoramidite)的表征 |
2.4.2 含FUd R的DNA链的制备 |
2.4.3 A13F10-affibody嵌合体的合成与表征 |
2.4.4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2.4.5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稳定性 |
2.4.6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取 |
2.4.7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 |
2.4.8 affi-F/TDNs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凋亡 |
2.4.9 affi-F/TDNs纳米颗粒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 |
2.4.10 affi-F/TDNs纳米颗粒的体内抗肿瘤研究 |
2.5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共载寡聚脱氧氟尿苷和阿霉素的affibody-DNA功能化的金纳米颗粒用于靶向联合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试剂与材料 |
3.2.2 菌株、质粒和细胞 |
3.2.3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含FUd R的DNA链F/DNA1-SH和F/DNA2-NH2的固相合成 |
3.3.2 F/DNA2-affibody嵌合体的合成和纯化 |
3.3.3 FUd R-DNA链的表征 |
3.3.4 金纳米颗粒(Au NPs)的合成 |
3.3.5 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的制备 |
3.3.6 Au NPs、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的表征 |
3.3.7 Dox@affi-F/Au NPs的载药研究 |
3.3.8 Dox@affi-F/Au NPs的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
3.3.9 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的核酸酶降解测试 |
3.3.10 细胞培养 |
3.3.11 Dox@affi-F/Au NPs的细胞摄入研究 |
3.3.12 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的细胞毒性测定 |
3.3.13 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14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F/DNA1-SH和F/DNA2-affibody嵌合体的合成与表征 |
3.4.2 affi-F/Au NPs和Dox@affi-F/Au NPs的制备和表征 |
3.4.3 Dox@affi-F/Au NPs的载药 |
3.4.4 Dox@affi-F/Au NPs的体外药物释放 |
3.4.5 Dox@affi-F/Au NPs的细胞摄取 |
3.4.6 Dox@affi-F/Au NPs的体外细胞毒性和协同治疗 |
3.4.7 Dox@affi-F/Au NPs的细胞凋亡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载寡聚脱氧氟尿苷和姜黄素的affibody-G四链体DNA胶束用于靶向联合治疗HER2阳性胃癌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试剂与材料 |
4.2.2 菌株、质粒和细胞 |
4.2.3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含FUd R的DNA链c F10G6-Chl和c F13-NH2的固相合成 |
4.3.2 c F13-affibody嵌合体的合成和纯化 |
4.3.3 FUd R-DNA链的表征 |
4.3.4 G四链体DNA胶束affi-F/GQs的自组装 |
4.3.5 affi-F/GQs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
4.3.6 affi-F/GQs的稳定性分析 |
4.3.7 Cur@affi-F/GQs的制备 |
4.3.8 affi-F/GQs和Cur@affi-F/GQs的表征 |
4.3.9 Cur@affi-F/GQs的药物装载研究 |
4.3.10 Cur@affi-F/GQs的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
4.3.11 细胞培养 |
4.3.12 affi-F/GQs和Cur@affi-F/GQs的细胞摄入研究 |
4.3.13 affi-F/GQs和Cur@affi-F/GQs的细胞毒性测定 |
4.3.14 Western Blot分析 |
4.3.15 Caspase活性检测 |
4.3.16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affi-F/GQs的结构设计 |
4.4.2 c F10G6-Chl和c F13-affibody嵌合体的制备和表征 |
4.4.3 affi-F/GQs的自组装和表征 |
4.4.4 affi-F/GQ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测定 |
4.4.5 affi-F/GQs的稳定性分析 |
4.4.6 Cur@affi-F/GQs的制备和表征 |
4.4.7 Cur@affi-F/GQs的体外药物释放 |
4.4.8 affi-F/GQs和Cur@affi-F/GQs的细胞摄取 |
4.4.9 affi-F/GQs和Cur@affi-F/GQs的细胞毒性和协同治疗 |
4.4.10 affi-F/GQs和Cur@affi-F/GQs抗癌机制探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基于乳腺癌分型和炎性微环境设计的Pt(Ⅳ)前药分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基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褪黑素类Pt(Ⅳ)前药分子Melatplatin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内外活性机制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1.1.2 实验原理、方法 |
1.2 结果与讨论 |
1.2.1 HPLC检测系列Melatplatin化合物纯度 |
1.2.2 Melatplatin化合物对ER阳性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
1.2.3 Melatplatin化合物3 有效抑制ER阳性肿瘤细胞中ER?表达 |
1.2.4 Melatplatin化合物3与MT受体具有更高的亲和力 |
1.2.5 Melatplatin化合物3在MCF-7 细胞中大量蓄积 |
1.2.6 Melatplatin化合物的还原性能 |
1.2.7 Melatplatin化合物3 导致严重的DNA损伤和细胞周期阻滞 |
1.2.8 Melatplatin化合物3 诱导大量肿瘤细胞凋亡 |
1.2.9 Melatplatin化合物3 在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功效 |
1.2.10 Melatplatin化合物3 激活机体脾脏组织的免疫反应 |
1.3 小结 |
二、基于三阴乳腺癌的酮基布洛芬类Pt(Ⅳ)前药分子Ketoplatin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内外活性机制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2.1.2 实验原理、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Ketoplatin 的在胞内释放 ketoprofen 和 cisplatin |
2.2.2 Ketoplatin在 MDA-MB-231 细胞展现优异的细胞毒性与协同作用 |
2.2.3 Ketoplatin在 MDA-MB-231 细胞内大量蓄积并形成Pt-DNA加合物 |
2.2.4 Ketoplatin有效抑制MDA-MB-231 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
2.2.5 Ketoplatin引起严重的DNA损伤 |
2.2.6 Ketoplatin导致MDA-MB-231 细胞严重的S期阻滞 |
2.2.7 Ketoplatin诱导MDA-MB-231 细胞的大量凋亡 |
2.2.8 Ketoplatin在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 |
2.3 小结 |
三、具有调节肿瘤炎性微环境的非甾体抗炎药类Pt(Ⅳ)前药分子NSAID-Pt(Ⅳ)的体内外活性机制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3.1.2 实验原理、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NSAID-Pt(Ⅳ)在肿瘤细胞中发挥优异的细胞毒性与协同作用 |
3.2.2 NSAID-Pt(Ⅳ)有效抑制MCF-7 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
3.2.3 Etoplatin抑制COX-2、vimentin、MMP-2,上调E-cadherin表达 |
3.2.4 Etoplatin在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 |
3.3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铂(Pt):抗癌药中的传奇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HER2-ECD和Calpain-10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HER2-ECD在外周血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alpain-10 蛋白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alpain-10与HER2-ECD关系的体外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HER2-ECD及calpain-10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药物Herceptin耐药机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ER2基因突变及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 |
1.1 HER2-L755S基因位点突变可增强HER2自身磷酸化 |
1.2 PIK3CA基因突变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异常调控 |
1.3 HER2截短体p95HER2的高表达 |
2 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 |
2.1 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及EMT相关分子的活化 |
2.2 Notch信号通路的活化及配体Jagged1的过表达 |
3 宿主免疫与Herceptin靶向治疗及肿瘤异质性的相互作用 |
3.1 Herceptin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促进特异性T细胞免疫 |
3.2 Herceptin刺激免疫效应细胞分泌IFNγ从而上调PD-L1 |
4 表观遗传相关基因的沉默导致Herceptin耐药 |
4.1 CpG岛甲基化沉默TGFBI基因诱导Herceptin耐药 |
4.2 miR-375表观遗传沉默与ANKRD44基因沉默诱导HER2阳性乳腺癌耐药 |
4.3 MEL-18扩增有助于维持Herceptin的敏感性 |
5 展望 |
(7)加味生脉饮预防赫赛汀所致心脏毒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一) 诊断标准 |
(二) 研究对象 |
1. 纳入标准 |
2. 排除标准 |
3. 终止标准 |
(三) 研究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4. 观察时点 |
5. 统计学方法 |
(四)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
3. LVEF改变情况 |
4. 心电图改变情况 |
5. cTnT、NT-proBNP及心肌酶谱改变情况 |
讨论 |
一、中西医学关于赫赛汀所致心脏毒性的认识 |
二、本次实验结果分析 |
三、结论 |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赫赛汀靶向治疗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新型免疫毒素降低非特异性毒性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免疫毒素及其研究进展 |
2.免疫毒素的作用机制 |
2.1 植物毒素的作用机制 |
2.2 细菌毒素的作用机制 |
2.3 人源毒素的作用机制 |
3.免疫毒素的制备方法 |
3.1 化学偶联法 |
3.2 基因融合法 |
4.免疫毒素的缺陷及解决方法 |
4.1 借助蛋白内含肽设计两段式免疫毒素降低非特异毒性 |
4.2 设计抗原屏蔽型免疫毒素降低非特异性毒性 |
第二章 新型两段式免疫毒素的制备与鉴定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菌株、细胞和质粒 |
2.2 实验物品和试剂 |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4 实验相关溶液 |
2.5 表达载体的构建 |
2.6 重组蛋白的表达 |
2.7 目的蛋白的纯化 |
2.8 细胞毒性的检测 |
2.9 体外反式剪接反应 |
3.结果 |
3.1 两段式免疫毒素的制备策略 |
3.2 构建免疫毒素表达载体 |
3.3 免疫毒素的表达与纯化 |
3.4 免疫毒素的细胞毒性 |
3.5 两段式免疫毒素的载体构建 |
3.6 两段式免疫毒素的表达 |
3.7 两段式免疫毒素的纯化 |
3.8 体外蛋白反式剪接反应 |
4.讨论 |
第三章 新型两段式免疫毒素的活性检测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细胞及其培养条件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3 抗原亲和力分析 |
2.4 细胞摄取分析 |
2.5 细胞毒性检测 |
2.6 细胞凋亡检测 |
3.结果 |
3.1 两段式免疫毒素的抗原结合活性 |
3.2 两段式免疫毒素的细胞摄取 |
3.3 两段式免疫毒素的细胞毒性 |
3.4 两段式免疫毒素诱导细胞凋亡 |
4.讨论 |
第四章 抗原屏蔽型免疫毒素的制备与验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菌株、质粒和细胞 |
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4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
2.5 表达载体的构建 |
2.6 重组蛋白的表达 |
2.7 目的蛋白的纯化 |
2.8 体外反式剪接反应 |
2.9 体外酶切反应 |
2.10 抗原结合亲和力检测 |
2.11 细胞毒性检测 |
3.结果 |
3.1 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 抗体片段的表达与分析 |
3.3 毒素片段的表达和鉴定 |
3.4 抗体片段的纯化 |
3.5 毒素片段的纯化 |
3.6 免疫毒素的生成 |
3.7 免疫毒素的纯化 |
3.8 免疫毒素的体外活化 |
3.9 免疫毒素抗原亲和力检测 |
3.10 免疫毒素细胞毒性检测 |
4.讨论 |
第五章 抗原屏蔽型免疫毒素体内药效学评价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细胞和动物 |
2.2 实验物品和试剂 |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4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
2.5 肿瘤细胞培养 |
2.6 小鼠皮下接种 |
2.7 体内药效研究 |
2.8 肿瘤分布研究 |
2.9 非特异性毒性评价 |
3.结果 |
3.1 免疫毒素的抑瘤作用 |
3.2 免疫毒素的肿瘤分布 |
3.3 免疫毒素的非特异性毒性 |
4.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研究总结 |
2.特色与创新 |
3.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9)HER2/neu及其靶向药物在食管鳞癌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食管鳞癌组织中HER2/neu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赫赛汀对过表达HER2/neu食管鳞癌细胞的作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10)Herceptin联合奥沙利铂对胃癌细胞体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前言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erceptin在Her-2高表达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针对HER2/neu受体的抗肿瘤新药Herceptin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稳定过表达HER2基因乳腺癌EMT6细胞株的建立及HER2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D]. 王静.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2]Her2靶向性乳腺肿瘤纳米穿膜抗体的生化工程研究[D]. 吴精博. 深圳大学, 2020(10)
- [3]含寡聚脱氧氟尿苷的HER2靶向DNA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D]. 张超. 河北大学, 2020(08)
- [4]基于乳腺癌分型和炎性微环境设计的Pt(Ⅳ)前药分子的研究[D]. 宋雪晴.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HER2-ECD和Calpain-10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丁雅雯.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6]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药物Herceptin耐药机制的新进展[J]. 李雨琴,黄剑. 生命科学, 2020(01)
- [7]加味生脉饮预防赫赛汀所致心脏毒性的临床研究[D]. 张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新型免疫毒素降低非特异性毒性的设计与研究[D]. 王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HER2/neu及其靶向药物在食管鳞癌的作用研究[D]. 詹娜. 武汉大学, 2014(06)
- [10]Herceptin联合奥沙利铂对胃癌细胞体外作用的研究[D]. 田殿锋. 山西医科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