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学阅读评价的现状与思考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高考现代文学阅读评价的现状与思考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中考现代文阅读评价的现状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现状论文,评价论文,现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评价的现状

通观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的篇幅一般都在三篇,基本上是按照文体区分,一般是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文体各一篇。叙述类文本多是以情感为导向,体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从题量上看,现代文阅读题正常在12个小题左右,分值占试卷总分值的近1/3。

现代文阅读考查方式的背后有几点值得关注:对传统的沿袭、知识观的固着和只重文章内容的理解。事实上,大家也都明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分类标准并不科学,这样分类只是为了初中生学习的方便而已。一个不科学的知识沿袭了多年且无退出之势,折射出了命题者在传统面前的畏首畏尾。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学评价要突出对能力的考查,这些观念早已不是先见。但是对传统的沿袭又必将导致另一个不争的事实:知识观在考查时不知不觉地仍占据主导地位。例如有人统计了2008年近40份中考语文试卷,统计出文体知识的考查仍占阅读题分值的24.6%。典型的题型有:某句话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某段的论证方法是什么等。阅读评价普遍存在着另外一种现象:只注重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而忽略了对其形式的考查。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言语形式的重要性。其他学科通过言语形式掌握了内容之后,就可以得鱼而忘筌,把言语形式抛在一边。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就在于除了掌握文章内容之外还要学习如何用特定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内容。“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王尚文语)由此,阅读评价对文本言语形式的考查就显得尤为必要。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对言语形式的考查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语文课程标准》中“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的精读评价建议也忽略了这一条。

二、对中考现代文阅读评价的思考

1.评价的核心。

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至少要包括评价什么、用什么评价以及怎样评价等内容。具体到现代文的阅读评价,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阅读要评价什么,“理解力”或许是我们脱口而出的答案。阅读理解力具体包含哪些能力,我们往往就只能凭借经验和具体的题目来解释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框架。如果像这样仅有一个宽泛、模糊的感觉是难以进行有效评价的。测评的内容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而且应该尽可能是行为化的。国际上不同的评价机构赋予了阅读能力不同的解释,并因此确定了不同的考查范围。如PIRLS(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的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将其确定为: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进行直接推论;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成分四个方面。PIS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将其定位于形成广义的、总体上的理解;获取信息;形成解释;反思和评价文本的内容;反思和评价文本的形式五个方面。NAEP(美国的国家教育进展评价)将整体感知、形成解释、联系自身、作出评价作为阅读评价的主要内容。借鉴以上的考查标准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以及“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的关于阅读评价的建议。我们可以尝试将阅读能力考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提取信息,并能作出直接推论。2.解释并整合信息,整体感知。3.联系自身,体验反思。4.评价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相对照,前两项对应综合理解能力的考查,“联系自身,体验反思”对应学生情感体验的评价,关注人生价值观的引导,“评价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只在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理解。评价四个方面还应各有侧重:提取信息时考查能否对信息进行迅速准确的定位和排序;整合信息时看学生能否排除干扰,筛选出重要信息;推论时关注能否根据已有信息填补文白,揣摩作者的意图;整合信息时看能否做到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的主题;对文学性文本,在联系自身的前提下,看能否对作者的思想作出客观的评价,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否说出体验。文本的形式包含文章结构安排形式、语言组织和表达形式等。考查时在结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对这些形式进行判断,在联系、比较和反思的基础上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借鉴PISA的考查比例并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认为整体上前两个方面的考查比例占阅读考查总量的50%左右,第三方面的考查比例为15%,第四方面的考查比例以35%为宜。考查时要对各种能力都有所覆盖,并结合不同类型的文段做到有所侧重。根据既有经验,信息类文本以对信息的筛选、提取、推论、整合为重点;文学类文本以整体感知、情感体验、反思评价作为评价的重点为宜。

2.阅读材料的选择。

按文体分类的选材方法似乎考查了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而实际上,我们阅读时并不是根据体裁,而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来阅读的。要考查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明白他们为什么而阅读。对比以上提到的PIRLS、PISA、NAEP阅读体系并结合我们的教育目的以及学生的特点,初中生的阅读目的可以粗略地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为获取信息而读,为愉悦身心、感受体验而读,为完成任务而读。不同的阅读目的对应不同的阅读材料。为获取信息而读时应该选择信息类材料,一般包括官方的文件、公共事务的信息,具体如通知、布告、规章、计划方案、新闻、地图、纲要等等。为愉悦身心、感受体验而读时应选择包括散文、小说、个人信件、传记等材料。虽然教育的普及程度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初中毕业后,仍有一些学生跨入劳动者行列,他们将要面对通过阅读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为完成任务而阅读也就必不可少。为完成任务而阅读的材料一般包括说明书、手册、计划表、报告、备忘录、项目表等等。这类题材,我们现在的试卷中还几乎没有涉及。

不管是何种材料,有一点是必须做到的:对学生的适切性,即材料是否适合学生阅读。选文时我们不能只考虑材料是否有利于命题,而将学生的兴趣水平、社会人文背景忽略掉。显见的事实是我们命题者往往从自身出发,从经验入手,凭灵感顿悟,没有了学生意识,淡漠了评价约束,觉得什么样的文章好就选择什么样的文章。常见的像表现父母深情的情感类阅读题就是一例。这样的文章对于人到中年的出题者或教师来说,大都拍手叫好。因为这样的文章更能引起我们成年人的共鸣,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更能唤起我们心底的波澜。但是对于自主意识正喷薄欲出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那些深情的、人伦孝道类的文章,似乎并不能唤起他们太多的情感波澜。这些差异往往会造成与命题者的测评预期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会降低测评的效度。

3.题型及评分。

依据课标中“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体验,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建议,现在的阅读考查题型以主观题为主打,选择题成了凤毛麟角。选择题退出阅读舞台的原因可能要归结为其非此即彼的答题方式,有人认为其不利于考查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连贯性和创新性。然而思维品质的考量标准第一条应该是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在此基础上才能谈更高标准,否则建立在虚假判断基础上的哪怕是再多么开放、创新的思维都是站不住脚的。国际上的几大评论体系都没有把选择题排除在外,并且还都占据了重要的比例。以PIRLS为例,每个测评项目平均分值为15分,选择题为7题,每个1分,选择题的分值占到了测评总分的近一半分值。就能力考查而言,提取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很显然应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方式。在考查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时,以选择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容易忽略或者是限于经验和知识难以发现而又很有价值的问题时,同样也很有必要。仍以PIRLS为例,在一篇《倒立的老鼠》选文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哪个词语用来描述这个故事最恰当?

A.严肃而哀伤的。B.令人恐惧而激动的。C.有趣而聪明的。D.令人毛骨悚然而神秘、不可思议的。

这个题是考查对文章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的判别。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更多的是会关注故事本身的内容,而这个题的引导意义则是相当有价值的。

阅读题中主观题的评分是我们现在很多语文教师所担心的。常见的开放题答案往往都是这样表述的:意思对即可。怎样才算是意思对,那就只有看我们的阅卷教师的经验、观点和态度了,颇有点“我说了算”的味道。这样做客观上降低了评价的效度。例如2008年辽宁大连市中考试卷中选择了刘心武的《青春的门槛》,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作者说要‘义无反顾’、‘欢欣鼓舞’地迈过青春的门槛,你认为该如何迈过呢?”此题是10分。姑且不论其分值及其对应的考查目的是否合适,单从阅卷者的角度来看,这烫手的10分在仍以分数论高低的现在,怎样评分才算是对学生负责呢?对此,国外的评价体系要比我们严格和规范得多。他们往往会列举出可被接受答案的样本,并对每个样本能得到多少分都作出详细的说明,甚至对于不得分的回答也列举出很多的样本,以供阅卷者参考。还有一点值得借鉴的是,为了使样本更真实,更客观,他们在制定这些答案样本时,一方面是依据出卷者或者专家的观点,另一方面还会对学生的回答作抽样调查,综合这两方面的情况。这样严谨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很值得我们学习。

标签:;  ;  ;  ;  

高考现代文学阅读评价的现状与思考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