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定位_金融论文

北京金融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一年来业界、学界和新闻界对京、沪、深谁能成为金融中心,中国需要成立多少个金融中心的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下半年以来,一系列的组合动作,表明北京已开始着手改善金融环境。

2003年10月9日,北京市宣布成立金融顾问团,10月12日北京举办CBD金融发展论坛,10月24日北京举办北京——香港金融合作论坛,10月26日北京金融新产品推介会举行,10月28日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开幕。所有这一切似乎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信息,北京市已将金融业列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

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全球范围看,大多数国际都市都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如伦敦、东京、巴黎、新加坡等,只有少数国家例外,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华盛顿人口较少,依靠旅游收入和国家财政支出已经足以维持整个城市的运转。

在现代社会中,首都经济均以第三产业为主,纵观世界各国首都发展现实,既使传统上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也在逐步进行结构调整,力图以第三产业为主。而第三产业的领头羊就是金融服务业。因此,发展到后来,各国的经济中心一般就是金融中心。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业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居于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发达国家和地区都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国和本地区金融产业的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北京也应将金融业作为首选发展产业。

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北京是国内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02年底,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全市GDP的61.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49%,高于上海的10.8%和深圳的11.4%,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首位,这一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至2002年间,北京市存款规模平均增长速度为23%,贷款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在增加额上,存款几乎是每年上一个台阶,2000年的增加额是1700亿,2001年是2500亿,2002年是3000多亿,贷款增加额2000年为1200亿,2002年是1700亿。

截至2003年6月末,全国人民币的存款余额约为189000亿,其中北京为16000亿,占8%,上海是15000亿,天津是3500亿,广州是8100亿,北京最大。贷款余额全国是140000亿,北京10300亿,上海12000亿,天津是2900亿,广州是6000亿,北京占7%,次于上海。

另有数字显示,2002年,北京市金融业产值达到485亿元,同比增长10.6%,显然金融业在北京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是举足轻重。

北京在金融资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全国的金融决策和监管中心,全国的资金调度中心和金融批发中心等等。这是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对金融机构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截至2003年6月底,北京辖区内共有91家法人金融机构,其中银行11家,证券公司9家,保险公司13家,保险经纪公司3家,信托投资公司4家,基金管理公司1家,财务公司26家,金融租赁公司3家,期货经纪公司18家,还有北京市农村信用社联社。另外,有20家外资银行分行和207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这些所在和所属的金融机构都是北京金融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资源,而这些独占性资源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

北京所拥有的全国最优质的金融资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依靠内生力所积聚,而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依靠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特殊身份取得的,北京的金融发展实际上是我国独特的经济体制决定的。

北京是中央机关的所在地,中国所有的宏观调控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云集于此。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以“中国”字眼打头的“一行三会”,总部统统都在北京,加上一直设在北京的国库,北京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央金融决策中心。在金融领域,一个受到高度管制的行业,强调和监管机构密切沟通的金融企业,没有哪个不愿意和监管机构离得更近些。作为金融管制政策的诞生地,北京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信息优势。

北京是国内大型金融机构总部的密集地,总部在北京的金融机构占据了全国金融资源的绝大部分。四大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北京,它们的业务占据了中国银行业务总量的大半壁江山。此外,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北京。

由于各大金融机构的各省分支机构通常都不是独立法人,这样各个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以及核算往往会回到总部,这使得北京天然存在着非同寻常的金融规模和较高的GDP份额。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政府对自己的职能肯定会有所规范,对于金融等方面的控制也会逐渐放松。一旦这些金融机构真正进入市场化运作之后,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成本、税收、人才、商业环境、市场机会等诸多方面,重新审视自己的总部设置问题。未来,北京作为总部中心的优势恐将难以维系。

事实上,这一变化已经开始了。

定位不明酿危机

长期以来,北京金融产业定位不明确已经导致资源逐渐向沪、深两地迁移,北京市金融产业“空心化”趋势已经显露出来。

2003年5月19日,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发布“迁都”公告,证实了坊间的传闻。类似的传闻其实已多次被证实。过去的三年里,以北京为总部的六家基金管理公司,已经有五家迁到上海。

银行业内部也有着类似的动向。2002年12月18日,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国有银行中首家走出京城迁址上海的信用卡中心。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中国银联以及上海市有关部门正合力策划建设上海银行卡产业中心,该中心的目标是成为中外银行信用卡研发中心的聚集地。目前除了建行外,已有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等三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在上海落户。而且广发银行也曾对媒体表示,不排除将信用卡总部迁往上海的可能。专家指出,一旦加盟该中心的信用卡部达到一定的规模,上海在银行卡结算方面的主导地位便会确立起来,并将对现有的银行体系产生难以预料的作用。据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另外几家已有将信用卡中心迁址上海的意向。中国银联、黄金交易所也已落户上海,中信证券公司、建行资金结算中心也已迁出北京。

金融机构的迁移给北京带来了直接的损失。有关方面统计,按照2002年度财务数据,迁移的五家基金公司每年管理费收入约为5.8亿元,基金管理公司直接创造的GDP几乎和管理费收入相等;2002年中信证券公司创造的利税为1.82亿元;中国银联每年有5000万—6000万的税收。金融机构的迁移给北京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是难以估量的。

1999年至2001年,北京金融保险业增长率一直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长率。然而,从2002年开始,金融产业的增长率开始低于第三产业增长率,根据北京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见表1),我们明显看出北京金融产业非但没有带动相关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反而逐渐变成第三产业发展的瓶颈。

表1 北京市第三产业与金融保险行业增长情况统计表

对于这种状况,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由于北京缺乏明确的产业政策和发展目标,听之任之,北京的产业资源优势将会逐渐失去。看来,亡羊补牢就要尽快确定金融业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这已是北京无法回避的选择。

2003年11月底,北京政策咨询中心、中信国际研究所、《经济导刊》杂志社在北京举办了“北京金融定位研讨会”,与会专家纷纷就北京金融发展的定位谏言献策。多数专家认为,能否成为全国性金融中心其实并不重要,只要人民银行总行和财政部在北京,北京就是当然的中心。关键要看是成为为实体经济、民营经济服务的金融中心,还是为国家整体发展服务的金融中心。为北京整个城市的经济及金融业找到一个明确的发展战略,才是良策。有专家建议,北京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在政策管制方面的优势,建立一个体现政策具体化的首都金融体系。

中国金融协会副会长,著名经济学家赵海宽认为,北京应定位于“首都金融”。既延续了北京的历史,体现了北京的特点,也能充分发挥北京特殊的资源优势。

从经济基础和客观条件来看,北京是一个金融中心,但是概念有所不同,它可能不是那种纯商业性的金融中心,它与香港、深圳、上海的金融中心所发挥的功能、服务的对象是完全不同的。北京完全可以走政策性金融的路,强化规范性、政策性的金融体系建设,为规范全国金融秩序服务,体现首都金融的概念。作为建设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来看,北京还是具备的,经济规模也不小,但需要有强大的金融服务。如何加强首都金融服务,强化服务功能,开发服务品种,发展服务特色,才是发展首都金融的关键。

很多专家认为,北京市发展金融产业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市政府应明确金融产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尽快制定金融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通过多种举措把现有的优势固化下来,整合金融资源,同时吸引其他金融资源向北京市“水平迁移”。

多管齐下促发展

有些人认为,北京发展金融市场的条件并不具备,缺少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和黄金交易所。而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林义相认为,金融市场并不是狭义的几个交易场所,而是更广义的交易场所。他认为,北京拥有财富的控制权和配置权,可以通过金融资产的配置管理国民财富,从而成为一个财富管理中心。

那么,如何运作北京才能成为一个财富管理中心呢?不久前林义相曾组织天相顾问投资公司完成一份关于发展北京金融业的报告,报告认为,北京建设金融中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建设几个市场和组建几个金融机构就可以大功告成的。那么,北京应从何处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呢?报告认为,北京可以优先发展资本市场和要素市场,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资产管理中心,市政府可以将本市国有企业产权的交易放在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进行,把本市和周边的中小企业的产权交易同时做起来。北京是国资委所在地,北京市政府可以与国资委合作,把国有资产转让的信息发布、交易、清算放在北京,建成全国统一的国有资产交易报价系统,从而使北京成为国有资产转让的中心。

在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资产管理中心方面,北京可以做三件事,即争取新设基金管理公司落户北京,扶持专业基金销售公司的发展和吸引保险公司在北京开展资产管理。此外,北京应与财务公司协会和正在组建的信托业协会等建立良好的联系,为他们的运作提供方便。

有关专家建议,在北京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票据中心,以便于央行票据贴现业务的开展,大大提高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来调节货币供给的效率。长期以来,我国票据业务发展较为缓慢,目前我国金融业只开发票据功能的一部分,而票据业务在全球金融业务领域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北京设立票据中心将会极大地推动全国票据业务发展,透过央行在北京票据中心的操作对全国金融体系产生强大的辐射力,奠定政策性金融中心的地位。

专家指出,金融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力量,北京应当效仿上海政府用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各大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做法,引进增量。尤其是吸引各大金融机构的研发部门、结算部门,将全国金融机构的研发部门纳入旗下,更是首都金融的体现。

另一方面,北京确实应当提升一下商业性金融服务水平。

北京的储蓄额通常是多于放贷额的,即便是特殊时期这一状态仍能延续。2003年下半年,央行大幅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后,上海、深圳等地分行的存贷比都已达到了90%以上,基本已是无款可贷,而北京所有的总行营业部,存贷比却都只达到了60%,资金沉积较多,表面的结论是北京管制严、机会少,缺少好的投资项目,然而,有关专家在对北京市及京郊民营企业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北京的金融服务其实还远未能满足需要,相当多的项目处于资金饥渴状态。资金沉积对应的竟是资金饥渴,显然有限的资金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北京的金融服务仍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多数的金融资源完全听命于行政安排,服务于大战略,缺少灵活多变的市场手段,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体现的是北京金融机构僵化的管理机制和经营策略。

凡是金融机构都需要一个落脚点,金融功能区的建造是改善北京市金融环境,吸引大量金融机构落户的重要手段,北京金融街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吸附力,但是与沪、深两地相比,却显得相对滞后,北京金融街无论在建设规模、承载能力上,还是在金融机构的数量上,都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有一定的差距,金融信息网络的建设工作也落后于上海。

金融街作为北京宝贵的金融资源,应当受到进一步重视,北京市政府应牵头,加大金融街招商力度,将金融街建设成为高水准、现代化、国际化的金融功能区,提高金融服务的承载能力,为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提供一流的基础设施、人文环境、高水平的管理和综合服务,提高金融街作为北京金融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的集聚和吸附能力。

标签:;  ;  ;  

北京金融定位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