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与制度安排:城市化战略下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定位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需求论文,战略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68(2011)06-0054-11
修订日期:2011-09-18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人类的健康状况逐步得到了改善,人均寿命延长,客观上成为老龄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而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使“家庭人”逐步转化为“市场人”,家庭养老功能极大弱化,加剧了老龄化危机。由此可见,城市化的某些要素是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催化剂,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老年人口的激增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老龄化问题已经成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启示我们,老龄化问题是对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反应。在城市化背景下,必须着力应对老龄化危机,关注养老问题。目前,我国存在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三种模式并存的现状,哪种养老模式更能满足老人的需求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根据趋势预测,到城市化发展的最后阶段,农村将以城市的形态存在。在那一阶段,养老问题则不再存在城乡差异,应顺应城市化发展战略,提前规划养老保障战略。
从另一方面讲,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其他因素也潜藏着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思路,但并没有将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纳入到城市化战略当中。城市化着眼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的协调发展。在人口问题上突出表现为人口生活品质的提高,同时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老龄危机,老年人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及晚年生活水平的改善对城市化过程中公共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挑战。从各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城市化的发展与公共政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公共政策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也在发生转变。城市的发展需要政府、市场及社会等多方合力,公共产品的供应也要依赖多元主体。从这一角度来看,城市化的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产品服务的提法为应对老龄化危机,提供养老服务奠定了基础。从另一视角看城市化,它要求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与之相匹配,其中,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需与城市化进程同步,而发展养老服务的思想恰恰蕴含在其中。此外,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及信息、通讯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大大推进了城市化进程,这为城市更好的发挥职能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这一基础必然会为解决养老问题带来一定便捷。从目前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来看,其发展要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资金状况、区位因素、基础设施状况、政策支持、外向化程度、科教水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人口密度,显然居家养老并没有被纳入到其中。由此可见,这一矛盾亟待解决。
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城市化与老龄化问题同时存在。这意味着由城市化引起的老龄化问题会加剧老龄危机,而在城市化发展尚不成熟的阶段又无法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可靠的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老龄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养老问题亟待解决。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与我国的实践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成功的结合了城市化的发展要素与养老需求,其中包括注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满足老人需求、多元主体参与、运用现代技术等,是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最优选择。在老龄化与城市化并存的前提下,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战略成为城市化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我国城乡养老保障问题提供了长远之计,促进城市化顺利发展。
2 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较为成熟,其研究涉及了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社会与环境等问题。世界银行(1990)的一项调查显示:城市化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呈现出了一种快速发展的趋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人类的健康、生计及环境。[1]在此基础上,M.Tayfun Turan,Asl Besirli(2008)提出了城市化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他认为城市化导致了相关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城市的增长,这也导致了劳动分工和人类行为的一些变化。大量移民的涌入改变了原有的格局,形成了原有城市市民、移民及贫民三种社会网络,从而形成了城乡差异,这对城市移民、贫民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一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2]除上述问题外,Robert Holzmann,Ian W.Mac Arthur和Yvonne Sin(2000)提出了一个更为普遍性的问题,即人口老龄化问题,他们认为,亚太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城市化及经济转型同步,增加了家庭养老的压力。[3]与其持同样观点,美国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传统家庭结构的破坏是一个日益明显的现象,已成为城市化产生的重要问题。亲情纽带的联系在减弱,城市化将家庭的最具特色的功能逐步弱化、剥夺,多种家庭的功能逐渐由社会和市场承担,如教育、娱乐等等。为此,要寻找一种新的养老方式来应对老龄化危机。Elizabeth M.Rash(2007)等提出的居家养老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思路,他们认为,居家养老是将医疗、心理辅导等专业活动从机构转移到老人家里的一种服务方式,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同时十分便捷。[4]
我国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阶段的研究集中于城市化的概念及特征。余晖(2001)从人口、经济、城市体系、文化四方面阐述了城市化的概念[5]。但城市化的内涵不囿于一种理解方式,朱烨,卫玲(2009)提出了新型城市化的概念,他们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新’在科学发展、高效集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特色鲜明、城乡统筹”[6]。《城市规划术语》将城市化定义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王远征(2001)分阶段及区域概述了城市化发展的特征。进入21世纪以后,对城市化的研究进入了多样化阶段。学者们分别从发展路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比较,城市化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等角度进行了细致阐述。但综合来看,目前学者对城市化的发展理论还没有达成一致。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强,从城市化角度分析养老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刘昌平(2001)最先指出了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城市化作为推动力[7]。袁志刚、李珍珍、封进(2009)以城市化为视角探讨了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8]。周俊山、张岭泉、尹银(2008)在研究中指出在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中,家庭养老模式是最优选择,这与目前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有较大差异[9]。但是,祁峰(2010)持不同观点,认为居家养老更适合中国的养老服务发展[10]。
在目前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老龄化危机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养老问题的解决及养老方式的选择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养老问题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成立专门针对老年人口、老年服务等的专门机构国家老龄委,随后各地区设立省市级老龄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民政部门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区(市)民政部门及老龄委有关负责人任组长,建立了由上到下的养老服务领导体系。针对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出台相应的政策。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均以建立起以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为主,以房养老、互助养老、老年公寓养老等新型养老服务方式为辅的养老服务体系,并制定相关政策规范,确立了建立养老服务全覆盖的普惠型养老保障目标。
居家养老作为新兴起的养老服务模式自提出时就定位于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居家养老不同于机构养老,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由政府主导,依托于社区开展服务,各地纷纷建立“星光老年之家”,服务的形式包括上门服务和日托服务等,服务内容围绕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四方面,服务人员包括社区内“4050”人员,医疗护理人员和社区内专门负责老年服务的工作人员。近来,为提高服务水平,广东省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积极引进香港社会工作先进理念和方法,探索完善专业化、职业化养老服务。为了扩大社会参与度,居家养老采取了政府、社会、社区等多方互动的机制,出现了养老服务由社会、社区或双方合作提供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
3 研究目标及路径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们将研究的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第一,城乡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是否存在差异;第二,从数据分析中得出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第三,最重要的目标是,发现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上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变动趋势和规律,并在研究结论基础上,论证将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战略纳入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结合研究目标与华北电力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关于我国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调查2010年的调查数据,文章将分三步展开研究,首先,描述目前我国老人对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现状,对不同地域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比较。其次,利用logit和Multinomial Probit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及居家养老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城市化对养老方式的影响。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城市化战略下制定并实施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战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建议。
4 实证分析
4.1 研究数据说明与模型选择
4.1.1 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和个案来自于华北电力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的关于我国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调查问卷(2011年)和个案访谈记录,该调查问卷及访谈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覆盖了我国东、中、西部的具有居家养老服务代表性省市,主要包括浙江宁波海曙区、河北保定北市区、辽宁大连市、北京东城区、河南洛阳等省市的居家养老重点建设社区,共收回有效问卷1521份,个案访谈资料328份。本调查遵从多水平、随机群体样本的程序,采取多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个人基本特征、家庭关系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三方面进行,内容覆盖有关户内常住60岁及以上老人,主要赡养人及配偶的基本信息、老人的收入和支出状况、老人的居住状况、老人健康状况、老人家庭及社会支持以及老人的需求分析六大板块的详细具体信息。
4.1.2 模型选择
文章研究的是城市化背景下,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以及城市、城镇、农村三地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文章将养老方式分为四种,即: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及其他养老,并将其作为因变量。在考察各因素对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中某一养老方式的影响时,选择该种养老方式时赋值为1,没有选择则赋值为0。针对这种二元离散现象的数量分析,文章采用Logit模型。在评价城市化与三种养老模式之间的关系时,文章采用Multinomial Probit模型对三种养老模式进行分析。
4.2 变量选取与研究假设
从老年人对养老方式选择的总体状况来看,养老方式的选择不仅与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及家庭关系有联系,同时也受到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文章所研究的变量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选取。根据研究的需要,文章将老人的养老方式选择作为因变量,主要从老年人的个人基本特征、家庭及社会支持、城乡差异三个指标进行衡量,根据研究的需要,文章规定将个人基本特征中的城乡差异特征作为一个划分层次,生成四个指标,其中个人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自理能力、教育年限;家庭特征包括:婚姻状况、是否与子女同住、子女经济水平;社会经济特征包括:收入水平及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特征指居住地。
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首先受自身基本特征的影响,因此选取性别、年龄、教育年限、自理能力等的情况来说明老人的个人基本特征。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家庭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家庭的养老功能在日益弱化。因此,婚姻状况及子女的经济水平等是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此外,选取居住地作为测量老年人城乡差异的重要变量,原因如下:第一,城市、城镇和农村老人的思想观念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养老方式的选择;第二,城市、城镇相较农村而言,前者收入水平要明显高于后者,经济因素也会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第三,城市、城镇的基础设施及基本养老服务保障较为完善,比农村老人有更多的选择,这一因素也是造成城乡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变量选取的具体情况请见表1。
根据以上分析和已有的研究及文章的需要,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与教育水平有正向作用,受教育年限越高,老年人的思想意识更开放,更容易接受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居家养老的需求更大;
假设2:收入水平是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收入越高越倾向于选择非家庭养老,收入水平越低则越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
假设3:居住地对老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城市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农村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
4.3 描述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受教育年限均值是6.63,标准差为4.39,说明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是小学。并且受教育年限的差距较大,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整体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性。从自理能力情况老看,其均值为1.65,标准差为0.71,说明大部分老年人都具备基本自理能力。从收入角度来看,老年人收入存在不均等的现象,不同老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从参保情况来看,享有社会保障的老人占总人数的56.3%,比例超过一半,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日益完善,老年人的参保意识也在不断提升。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在身体机能和资源的占有上均处于弱势,国家有责任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福利待遇。社会保障金是老年人收入来源组成部分。因此,是否享有社会保障对老年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居家养老需求有重要影响。从居住地来看,大部分老人居住在农村,这与我国人口分布的现实状况相统一。
4.4 回归分析
4.4.1 家庭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为了全面分析影响家庭养老需求的因素,验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文章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来控制自变量的作用范围,具体回归结果见表2。下文将对各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及显著性做出解释。
(1)个人基本特征对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的影响。将老年人的性别、年龄、自我照料、教育年限纳入家庭养老的回归模型中,回归结果显示:性别与自我照料对选择家庭养老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结果较稳健,说明性别与自我照料对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有显著影响。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需求程度高,女性老年人更希望留在家中养老。从自理能力方面来看,自理能力对家庭养老需求的影响是负向的,自理能力越强的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从受教育年限角度分析,受教育年限长的老人更倾向于接受家庭养老这一传统的养老模式,但这一结果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中结果显示,年龄对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没有显著影响,结果也不具稳健性。
(2)家庭特征对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的影响。传统社会,家庭是老年人的重要支持系统,而在现代社会,家庭更是分散风险的基本单位,家庭与社会共同构成了老年人的支持体系。从家庭方面来讲,老年人的婚姻状况、是否与子女共同居住及子女的经济水平可能会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一定影响。因此,将上述变量纳入回归模型来考察家庭特征对老年人居家养老保障需求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与子女同住对家庭养老的呈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且稳健性较强。这说明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而独居的老人则更倾向于选择其他养老模式。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与家庭养老的选择呈负相关系,即离婚、丧偶等老人愿意接受家庭养老,但这一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一般而言,子女的经济状况会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子女,可能会为自己的父母在养老问题方面多投资。但这一结果对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没有显著影响,结果也不具稳健性,因此,子女的经济状况对老年人居家养老保障需求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从社会特征方面来讲,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与社会保障状况会对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有重要影响,回归结果显示:老人的收入水平对家庭养老的需求呈显著负向关系,且较为稳健。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越低,对家庭养老的需求越大,对其他养老服务的需求越小。一般来讲,家庭养老所需费用少,衣食住都可以在家庭中解决,大大节省了开支,因此,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愿意选择家庭养老,这与假设2相吻合。低收入老年人可能无力支付社会保障费用,因此,无社会保障也就意味着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但很遗憾,结果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还待进一步研究。
(4)城乡差异对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的影响。我国二元体制的存在难免会产生城乡差异,而城乡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的老人在收入水平、思想观念、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城乡差异必然会导致养老方式选择也有所不同。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城镇、农村三地对养老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地区的老人更愿意接受家庭养老服务,证实了假设3,但回归的稳健性不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4.2 居家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对居家养老方式的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同样采用上述方法,具体回归结果见表3,下文将对各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及显著性做出解释。
(1)个人基本特征对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性别与自我照料两变量通过了检验,且回归结果较稳健,说明性别与自我照料对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有显著影响。从自理能力方面来看,自理能力对居家养老需求的影响是正向的,自理能力越强的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但这一结果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2)家庭特征对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是否与子女同住对居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对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选择有一定正向影响,但在逐步纳入其他变量,后加入的变量对其产生了影响,婚姻状况对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选择由正向影响转为负向影响,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3)社会经济特征,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与社会保障状况会对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有重要影响。回归结果显示:老人的收入水平对居家养老的需求呈显著正向关系,且较为稳健。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越高,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越大,对其他养老服务的需求越小。社会保障对居家养老服务方式选择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与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率低有一定关系。
(4)城乡差异对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影响。城市、城镇、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会成为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城镇、农村三地对居家养老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地区的老人更愿意接受家庭养老服务,证实了假设3,但回归的稳健性不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4.3 机构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对机构养老方式的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同样采用上述方法,具体回归结果见表4,下文将对各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及显著性做出解释。
(1)个人基本特征对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对机构养老服务方式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结果较稳健。年龄、自我照料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自我照料对选择机构养老的影响在纳入婚姻状况及受教育年先后两次发生变化,由正向影响变为负向影响再转变为正向影响,说明后纳入的变量对其有一定影响。
(2)家庭特征对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影响。婚姻是家庭的一个重要因素,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婚姻对于机构养老方式的选择影响十分显著,婚姻状况较差的老人家庭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服务。
(3)社会经济特征对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影响。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特征包括两方面即收入水平与社会保障。当单独考虑收入对选择机构养老服务方式的影响呈显著正向影响,但纳入是否与子女同住及子女经济水平后显著性消失,这说明后续纳入的变量对其有一定影响。社会保障对对选择机构养老服务方式有负向影响,即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方式。但很遗憾,结果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还待进一步研究。
(4)城乡差异对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的影响。一般而言城乡的差异会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但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城镇、农村三地对机构养老的需求不存在显著差异,这预示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机构养老已不具备优势,在未来城市化发展中将会被淘汰。
4.4.4 城市化对养老方式影响的比较分析
在城市化与老龄化并存的背景下,养老方式的选择成为顺利推进城市化与快速解决老龄危机的重要手段。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养老方式的选择既要满足当前应对老龄化危机的需求又要顺应未来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文章将在回归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这一问题,具体回归结果见下表5,下文将对相关影响因素的符号及显著性做出详细解释。
(1)个人基本特征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对三种养老方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性别对家庭养老呈显著关系,即与其他养老方式相比,女性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模式。性别与机构养老及居家养老呈显著关系,即与其他养老方式相比,男性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年龄对三种养老方式的选择影响不同,与其他养老方式相比,高龄老人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低龄老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但回归结果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自我照料对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影响较为显著,但影响不同。自我照料能力较强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而非其他养老方式;自我照料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而非其他养老方式。教育年限对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对机构养老有显著影响关系,受教育年限越短的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方式而非其他养老方式。
(2)家庭特征对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选择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居住状况对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方式的影响显著,对居家养老方式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关系。婚姻状况对机构养老方式的影响显著,而对其他两种养老方式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关系。与其他养老方式相比,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丧偶老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而非其他养老方式,这与一般经验相符,丧偶老人希望从机构中得到生活照料等服务。
(3)社会经济特征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社会经济特征主要包括老人的收入水平及社会保障两个维度,其中前者对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有显著影响,机构养老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其他养老方式相比,收入水平越高的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需求越大。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而非其他养老方式。这一回归结果否定了假设3,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社会保障对三类养老方式的选择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与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发展不完善有一定关系。
(4)城乡差异对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居住地对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影响十分显著,居住在城市的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较对其他养老方式的需求更强,居住在农村的老人则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而不是其他养老方式。但无论城市、城镇还是农村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均不显著且相关系数较低。这说明机构养老的模式终将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被淘汰,而从城市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程度来看将成为一种养老服务发展的趋势。
5 研究结论与若干思考
5.1 研究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实证研究结论:
(1)性别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十分显著,其中对家庭养老的影响为负向影响,即女性老人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而男性老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一结论的产生往往与男女老年人的自身特质有关,女性一般来讲较为感性,男性较为理性。因此,女性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更倾向于更为感性化的养老服务。
(2)是否能进行自我照料也是影响养老服务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对养老服务模式的影响与性别相同,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比较小,而自理能力较差或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对居家养老的需求比较大,但无论能否进行自我照料,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都不大。这就说明,机构养老在满足老人各种需求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不是一种最优的养老方式。
(3)老年人的收入情况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其中,收入对家庭养老的影响呈显著性负相关,对居家养老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收入高的老人愿意接受居家养老服务,而收入低的老人则愿意接受家庭养老。这一结论与假设2吻合,老年人在进行养老方式选择时充分考虑了自身的经济因素,因此,收费较高的机构养老被排除在外。同时,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要考虑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基本服务项目上保证其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4)教育年限也是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回归结果表明,教育年限对机构养老的影响较大,教育年限越长的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而非除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以外的其他养老方式。根据一般经验,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强,与其他养老方式相比,老年人容易接受机构养老,而不愿意接受居家养老,这与假设1不符。但综合考虑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出现时间,机构养老出现的时间较早,而居家养老近几年才有所发展,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这可能是文化水平高的老年人不愿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因。
(5)城乡差异是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居住地对家庭养老呈显著正向影响,即家庭养老是农村老年人的首选。同时,居住地对居家养老呈显著负向影响,即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将养老问题放在城市化的背景下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农村必将逐步向城市迈进,居家养老服务也毕竟成为养老的持久模式及长期战略。
5.2若干思考
从以往对于城市化的研究中发现,虽然老龄化危机已十分严峻,已逐步影响到城市化的建设,但养老服务保障并没有被纳入城市化战略中。文章认为,养老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当将其提升到城市化战略的高度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养老服务发展的趋势中看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家庭养老这一传统的养老模式在三种养老模式中所占比率在不断下降(如下页图1所示)。这也就意味着,家庭养老在城市化的中期和后期阶段必定会被其他养老方式所取代。而哪种养老模式更能顺应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提供养老服务成为重要议题。从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及对老年人的需求调查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发展趋势(如下图2所示):家庭养老如上所述比率在逐渐降低,而机构养老的模式所占比率一直较低,在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其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居家养老。由此可见,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将成为养老的最优选择。
首先,必须要将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战略纳入城市化战略之中。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是未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老龄社会阶段社会健康发展的持久战略、是老年人健康养老的重要保障。必须制定持续的居家养老保障战略,合理规划养老问题。
其次,国家的养老资源应更多的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从发展趋势来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要优于机构养老。而目前国家在机构养老的投入上远远大于居家养老,假定人是理性的,做出其最优决策,那么,描述和和回归都表明,城乡老年人对机构养老需求不高。这一结论蕴含着深刻的政策含义:国家的资源配置应该是从机构养老转移到居家养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从长远利益来看,城市特有的规模效益和集聚功能使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与产出呈正向关系,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增加必然会带来更大的受益。
再次,建立统筹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呈现差异,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也略显不同。因此,要建立不同等级水平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提高政府对乡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支持力度。
最后,农村地区要做好长远的居家养老保障战略规划。实际考察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年轻人口流动性较大致使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升高,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提高。同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城市化,农村在未来的逐步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迈向城市,作为城市化发展战略之一,农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建设应及早提上日程,做好战略规划。
文章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研究使用的是截面数据,对城市化前期养老服务模式的比较通过文献分析得出,对老年人居家养老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在时间变动中的估计仅是大致趋势的预测。另外,对不同群体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影响因素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在以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
图1 家庭养老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
图2 三种养老模式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
标签:居家养老论文; 显著性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 老龄化社会论文; 显著性水平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城市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