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工大综合信息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数字工大综合信息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霍晓东[1]2004年在《数字工大综合信息平台的分析与设计》文中提出综合信息平台是数字工大项目的建设内容之一,是一个集数据整合,交换,发布为一体的数据管理平台,平台以各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为源数据,整理成统一的标准数据,作为管理数据的集础。本文论述的重点在于:如何同步子数据源和综合数据库的数据变化;综合库的数据发布系统的框架。 同步实现的难点在于数据源之间的异构性,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现有的实现技术,选择基于DB2 Ⅱ(information integrator)开发平台的实现方案。在子数据源和综合数据库之间利用联邦数据库技术实现DB2到异构数据源的透明访问,支持从db2到异构数据源的读,写操作。 利用异构的复制技术把子数据库复制到综合信息平台上的中间库,来传递子数据源的数据变化。再利用中间库的触发器识别,提取变化,根据子数据源到综合库的路由规则,把变化更新到综合库中,完成子数据源到综合库的数据同步过程。综合库到子数据源的同步过程与子数据源到综合库的同步过程不同之处在于:触发器的写入过程可以直接对子数据源的映射表进行操作。 为适应综合数据库的信息内容的变化和调整,综合查询系统的良好的扩展性是系统设计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典型的查询过程,提取要素,变成可存储的对象,存储在数据库的数据表中,然后制作一个基于这些数据表的程序引擎,这个引擎将根据一些必须的原始输入,检索数据表,获取进行查询处理所需要的要素,最终完成查询处理。

王隆[2]2018年在《基于AR技术的王家大院木雕数字化保护平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晋商崛起,形成独特的晋商文化,晋商大院是晋商文化中特有的形式,巧妙地将建筑形式与建筑装饰结合在一起,形成极富研究价值的建筑装饰文化。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装饰文化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数字化保护模式方面,受思想认识和技术的限制,目前我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还停留在数字信息的采集和保存阶段。如何以新的数字化技术对现有的数字化保护模式进行丰富和完善是新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以王家大院为例,通过历史文献的阅读、现存木雕的实地考察、保护现状的调查走访、数字化技术的了解等形式,分析了王家大院木雕传承困境和现代化创新保护模式,提出扎根文化起源、回归技艺流程、创新保护模式、相关文化系统化保护的传播方式,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王家大院木雕数字化保护的两种新模式:“立档保护模式”和“活态传承模式”;在“立档保护模式”下提出四大数据库的建立,旨在建立一个以王家大院木雕为核心,包括传统木雕雕刻工具、传统木雕雕刻文化在内的数字化数据库,通过AR对比数据库的方式,将各个数据库相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在“活态传承保护模式下”提出以AR技术为基础技术,将AR图像采集技术、AR展示技术、AR人机交互技术与数字化保护模式结合,进而设计出基于AR技术的数字化保护平台,以受众者参与使用数字化保护平台的方式来达到活态传承模式的实现;同时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雕刻符号系统”和“雕刻符号”两个概念,并通过这两个概念将王家大院木雕进行符号化归类,建立数字化数据库,为受众者从深层次了解木雕提供数据基础。以王家大院木雕的保护范围为基本思路,以用户体验交互为设计基准,以AR技术为基础技术,以数字化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APP为文化传播载体,建立数字化保护平台。研究者旨在为王家大院木雕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模式,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

程思远[3]2018年在《基于形象识别系统的高校微信公众号视觉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众多高校期望通过高校品牌形象的建立和推广提升内部品牌价值,对外树立良好形象,增加其在教育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高校的品牌宣传是高校品牌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微信公众平台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各大高校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自媒体用于高校形象的宣传和推广。高校微信公众号作为高校品牌宣传的新晋宠儿,正逐步占领高校品牌宣传的新阵地。通过高校微信公众号可以建立学校与目标受众双向沟通的关系,使高校内外的公众产生认同感和共同的价值观,高校也可以利用自媒体加强高校品牌内涵的建设。目前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建设还存在种种问题。本文基于研究领域的背景以及对国内外现状的分析,从高校品牌形象的角度出发,以形象识别作为切入点,探寻高校微信公众号视觉设计的发展方向,为高校微信公众号的视觉设计提供策略和方法。第一部分是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中使用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通过总结微信公众号的视觉设计特点,探寻高校微信公众号设计的方法;第叁部分对高校微信公众号视觉表现特征的分析研究,从形象识别系统的角度剖析高校微信公众号视觉设计的原则、方法及实际运用。最后根据总结出的高校微信公众号视觉设计策略,付诸于湖北工业大学微信公众号进行实例论证。以微信公众号作为视觉载体,结合湖北工业大学学生用户群体调研结论,验证构建的合理性和设计策略的可实施性。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基于形象识别系统理论,从设计学的视角,分析自媒体时代高校应如何应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品牌形象的传播,进而反向拓展和进一步塑造其形象识别系统,探寻高校微信公众号的视觉设计策略。并通过设计实践,实证高校提升其微信公众号视觉表现的设计策略。

张彦欢[4]2018年在《基于BIM云平台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工程造价管理自建国初期至今,经历了经验计价、统一的概预算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等发展历程,每一种模式的改革都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条件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筑业信息化、数字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已满足不了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而BIM技术的出现大大推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实践证明,BIM技术虽然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造价数据体量庞大、种类繁多,造价数据难以有效管理,容易出现造价信息滞后、数据难以分享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适应建筑业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本文将BIM技术与云技术融合,研究基于BIM云平台的工程造价管理。本文首先介绍工程造价的基本原理和造价管理的内容及过程,指出当前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将BIM技术与云技术结合,分析了BIM云平台的架构和主要功能,突出BIM云平台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价值。其次通过分析BIM技术和云平台在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验收五个阶段的应用,分别得到基于BIM云平台各个阶段的造价管理流程,并整合提出基于BIM云平台的造价管理流程;进一步将其与传统造价管理相比,总结出基于BIM云平台造价管理流程具有多方同步参与、采购模式选择多元化、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简约化叁个特点。然后分析基于BIM技术的计量模式,提出“Revit+广联达”的计量模式,并以实际案例分析得出两者数据转换准确度高;进一步分析了云平台的工程计价模式,选择广联达云计价平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基于BIM云平台的工程造价计算模式。最后按照基于BIM云平台工程造价的计算模式进行工程案例的应用,通过BIM模型的创建,详述该项目在广联达云计价平台上各阶段的应用,并与传统造价管理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基于BIM云平台的工程造价管理在技术、流程、数据、变更、调差五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的研究表明基于BIM云平台的造价管理工作是能够实现的,文中提出的造价管理流程和计算模式,有利于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本研究对于推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冯阳[5]2016年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叁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叁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叁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段杰[6]2018年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农田信息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工作人员涌向城市,随之而来产生越来越多的闲置耕地,这就促使着我国的农业发展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农业耕地的集中化在未来必将是大势所趋。国家也高度重视中国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不断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以及精准农业等发展战略。本次研究就是在这些大背景下展开的,研究出一种针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耕地特点的数字化农田信息监测技术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农田信息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环节间的互联,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并列出了农业发展的需求,针对发展需求确定了农田信息监测系统设计的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根据系统的总体架构将监测系统分为信息采集终端、LoRa网关以及信息监控平台叁部分。接着,建立了硬件设计的架构,对采集终端传感器、GPS模块和GPRS模块进行了选型及电路设计,重点对LoRa通讯模块的外围电路进行了设计。微控制器选用MSP430系列单片机,借助Altium Designer软件对各功能模块硬件结构及外围电路进行了详细设计。采用“太阳能+锂电池”的供电方式向系统供电,确保系统的长时间工作。接着,文章对数字农田信息采集技术的软件部分展开设计,利用IAR Embedded Workbench开发工具编写开发程序,绘制了每个采集节点和功能模块的主程序流程图以及工作时序图,并设计了基于MySQL数据库的上位机软件。接着,设计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处理技术,提出了一种针对于农田信息处理的改进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最后,对系统的测试环境进行了搭建,测试了系统硬件部分主要功能和软件部分主要功能,整个系统在工作时具有采集传输效率高且功耗小、采集传输稳定并且准确、采集面积范围广且成本低等特点,对上位机监控平台进行了展示,进一步确定了本设计内容的可行性。

韩晓瀚[7]2017年在《基于BIM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应用研究与探索》文中指出BIM是以叁维数字技术为基础,连接建设项目不同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为工程项目各阶段提供多方协作平台,解决信息之间的一致性和全局共享问题。综合管廊是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将各种管线集约化,是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模式,是我国经济和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行综合管廊建设,由于国内企业在管廊方面经验不足,目前综合管廊的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基于这种环境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综合管廊发展以及BIM在管廊中应用研究现状的综合分析,以实际工程为例,着重研究基于BIM的管廊正向叁维设计,并探索设计模型向施工阶段与运维阶段的延伸性应用。不同于传统设计,本文提出基于BIM的综合管廊的正向叁维设计。本文提出基于BIM的综合管廊正向叁维设计的实现途径,利用Civil 3D、Revit、鸿业综合管廊、Fuzor、Naviswork等软件构建场地、道路及综合管廊的模型,完成基于BIM的综合管廊正向叁维设计,实现上下游专业间信息的顺畅传递,有利于不同专业间的交互设计,并结合实际工程总结碰撞检查、方案模拟、节点深化及优化出图等典型应用。在施工阶段,以设计阶段的最终模型为基础开展基于云端平台的综合管廊精细化施工研究。本文提出BIM在综合管廊施工中的实现方法,并论述基于云端平台的施工协作流程。通过Naviswroks软件构建4D管廊施工模型,并结合工程实例开展基于BIM的进度管理,通过挂接成本信息开展基于BIM的成本管理;结合协筑云端平台提出基于BIM的文档管理与质安管理,提高对综合管廊建设工期、成本及施工现场的把控。通过对我国综合管廊及管线运维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本文提出基于BIM的综合管廊运维模式、运维框架,并列举出基于BIM的管廊智慧化运维管理平台应具备的具体功能需求,将BIM用于综合管廊的运行、维护、管理,为后续的综合管廊运维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课题提出基于BIM的综合管廊的正向叁维设计,并探索管廊的精细化施工及智慧化运维,并以实际工程案例论证可行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孟婧函[8]2017年在《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主要业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为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数字化校园”成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建设任务。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在校园内的应用不断升级,环境上的、资源上的、应用上的数字化技术百家争鸣,在发展的进程中也必然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从不同用户(教师、学生、教务工作者)角度出发,简化教务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术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高教学与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本文在总结和分析相关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参与过的实际研究,对平台的几个主要业务模块进行研究,旨在对技术方案进行探讨,解决功能不一,数据不统一的情况。本课题基于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在详细介绍了平台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和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特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的建设方案。通过对平台建设的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对平台的总体设计进行阐述,对系统的协同办公模块、学校资源、教学管理、图书馆理、系统管理和校园一卡通管理六个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采用B/S结构、ASP.net技术和SQL SERVER数据库相结合的开发方案完成了系统实现,最后采用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功能和性能的测试。通过本文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建立统一信息门户,实现了学生、教师、教务工作者参与教学的功能。应用平台已成功上线使用,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平台可持续发展的下一步努力方向。笔者在本课题中积极参与平台的前期研究工作,在开发过程中参与了整个过程的设计、实现和测试过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现过程,笔者更进一步的熟悉了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吴春龙[9]2013年在《基于机器视觉的气密性检测装置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密闭容器是储存气体的一种常见设备,如煤气储气罐、乙炔钢瓶等,在居民生活与工业生产中均有广泛应用。密闭容器的气体泄漏尤其是可燃气体的泄漏,可直接引起爆炸、火灾,甚至伤及人身安全;因此,对密闭容器气体泄漏的检测是公共安全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对防灾减灾,防止不必要的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小型压力容器气密性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针对嘉兴某压力容器生产企业靠人工封堵进、出气孔,人眼观察是否漏气进行气密性检测中存在的不足,设计了一套基于PLC控制的气密性自动检测系统。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研究了小型压力容器气密性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分析了几种不同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结合企业的现况,探讨了原有水中气泡检测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全自动检测方案。2、介绍了储气罐的生产工艺,分析了其结构特点与工艺要求,基于PRO/E建立了储气罐的仿真模型,完成了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进行了检测平台、罐体支撑台架、传送装置、夹紧与堵孔装置等机械部件的详细设计。3、对气密性测控系统的技术实现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完成了气缸、电机等执行设备的选型设计与参数计算;研制了基于PLC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罐体从待检工位到检测工位、浸水/出水、输出工位的自动输送。4、介绍了光流法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基于光流法的气泡图像检测方法,研究了图像处理系统的构成,搭建了图像采集平台,开展了采用高速摄像设备对水中气泡进行拍摄、采集与图像处理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此系统能够检测气泡体积和质心位置参数,实现了对泄漏点与泄漏量的识别,并可通过PLC给予报警,以提示该压力容器漏气,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潘东高[10]2003年在《网络环境下会计理论和方法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繁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以互联网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为本质特征的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对会计行业也已产生了深刻影响。IT引起的变革浪潮正在冲撞着会计的海岸线,它改变了商业运营的方式,信息需求者需要用新的信息模式进行决策,内部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都必须改革。创建第叁次浪潮中的会计范例,促成组织上的和行政上的变革以实施这一新的会计范例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会计理论和方法创新的必然选择。 会计理论和方法博大精深,本文着重于对网络环境下会计理论和方法的部分前沿及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探讨。主要有: 第一,网络环境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影响。本文从会计与环境的关系出发,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现代会计概念框架,通过比较“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者会计目标观,指出了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在分析网络经济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目标模式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并在分析了会计基本假设的现实窘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修正的观点。本文从纵向历史和横向比较两个角度分析会计准则的适应性问题,在分析美国的安然事件对国际会计准则变革的走向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经济是消除各国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制约和桎梏,推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强大利器的观点。 第二,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结构问题。本文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并从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构成要素出发,分析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传统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特征及其演进规律,研究了新兴网络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特别是计算网络技术对会计系统组织和会计信息生产的作用,数据库技术和金融电子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影响,信息技术对Intranet/Extranet/Internet及网络财务的影响。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两种发展方向以及基于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传统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武汉且工大李博士论文:网络环瑰下奋计班婚和矛法若千问趁研究作者:‘东禹2003.5的网架结构;提出了未来会计信息生产模型以及基于新兴网络信息技术的技术平台架构;提出了建立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思路和结构框架。 第叁,会计软件发展趋势问题。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会计软件是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灵魂。本文对我国会计软件技术特点、功能结构特点和市场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比较中西方会计软件的差异,提出了会计软件产业应对挑战的策略,指出认清中西方会计软件差异的实质,扬长避短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培育和建设好软件服务业是建立开放、充满活力的软件市场的前提。对网络环境下会计软件的功能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提出了会计披露向会计频道视图功能方向发展,会计决策向专家型智能性方向发展的必然性。 第四,网络环境下审计技术和方法问题。本文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特征,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的策略;根据审计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在现阶段实施并行审计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其并行审计技术的相关要求:分析了rr审计的评价技术,指出了我国大力加强rr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第五,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问题。本文分析了信息系统的风险与安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因素及控制技术,根据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提出了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风险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即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监控机制模型、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预带模型和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 本文最后以江汉油田这一大型国有企业为样本,根据笔者主持和参与的《油田企业网络财务实务的研究》和《油田企业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及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研究》两个科研课题的部分成果,以及所参与的江汉油田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经历,对基于Intrane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建立适应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会计信息系统原则、方法和步骤,并对当前基于Inirane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实际影响进行了评估,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数字工大综合信息平台的分析与设计[D]. 霍晓东. 北京工业大学. 2004

[2]. 基于AR技术的王家大院木雕数字化保护平台设计研究[D]. 王隆. 青岛理工大学. 2018

[3]. 基于形象识别系统的高校微信公众号视觉设计[D]. 程思远. 湖北工业大学. 2018

[4]. 基于BIM云平台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 张彦欢. 青岛理工大学. 2018

[5].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

[6].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农田信息监测系统研究[D]. 段杰. 青岛理工大学. 2018

[7]. 基于BIM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应用研究与探索[D]. 韩晓瀚. 青岛理工大学. 2017

[8]. 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主要业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孟婧函. 青岛理工大学. 2017

[9]. 基于机器视觉的气密性检测装置研究与设计[D]. 吴春龙. 浙江理工大学. 2013

[10]. 网络环境下会计理论和方法若干问题研究[D]. 潘东高.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数字工大综合信息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