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画八卦:中国根文化的产生到文化形态的定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中国论文,伏羲论文,形态论文,画八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9)03-0150-06
五四以来,疑古之说盛行,极大地干扰了中国根文化的研究。最近大量文物的出土,充实了历史文献的不足,对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和文物的出土,对伏羲文化与儒道文化渊源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一、八卦文化是中国根文化
伏羲画八卦,开启了华夏文明,当然是华夏文明的根。疑古之说否认伏羲,但无法否认八卦的存在。八卦,必然有创造者。在战国之前的儒家早期经典和史书中,已经记述了伏羲画八卦、结网罟以佃以渔,创文字以代结绳之政和以龙纪官等重要内容。《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传统认为是孔子所作,疑古派认定为战国之前的著作,但没有值得称道的证据,其后异说杂出,几成戏论。我们依然认为是孔子所作,由弟子补充完成。包牺,就是伏羲;伏羲象天法地,观鸟兽之文,近取身,远取物,通过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画出了八卦,大地湾遗址提供了间接的证据。
第二个问题是,画八卦的目的。我们认为是“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因为八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是全方位思考问题所必备的。五四以后受西学的影响,把八卦中的每一卦、甚至每一爻、每一卦辞、爻辞,更有甚者,一个词、一个字,看成个体去研究,也不肯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这种状况在近代学者的著作中,俯拾即是,如钱钟书、郭沫若、高亨、李镜池,等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虽然别有所得,但毕竟不是研究《周易》的正道。①
战国早期桓公问于管子曰:“轻重安施?”管子对曰:“自理国虙戏以来,未有不以轻重而能成其王者也。”公曰:“何谓?”管子对曰:“虙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管子·轻重戊》)虙戏,就是伏羲;管仲也认为,伏羲“作造六峜”是“合天道”,明“轻重”,目的是化“天下”,而不是发明了七巧板,供后人茶足饭饱之余去玩。
汉武帝时经学博士孔安国在《尚书·序》持与《周易·系辞》同样的观点:“古者伏羲氏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牺、神家、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这里明确了两点:第一,伏羲氏始画八卦;第二,伏牺……之书,言大道。这与《白虎通德论·三皇》所说完全一致:“伏羲氏画八卦惟治天下”。
相关资料太多,没有必要罗列。主要是说明,伏羲画八卦,目的是“合天道”,以化“天下”。那么八卦当然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第三个问题是,八卦是华夏主流文化的源头。一是八卦是数的起源。据《汉书·律历志》说:“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则八卦是华夏文明“数”的起源。二是八卦是汉字的起源。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第十五》中认为,伏羲氏八卦、神农结绳记事、黄帝时仓颉造书契,为中国文字原创到定型的三个阶段,则画八卦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创造活动。细细研究这两种说法,与明大道一点也不违背:画八卦,由数起,是对“数”的探索;把画八卦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字创造活动,是对语言进行记录的探索。“数”和“字”合在一起,就是数字;而八卦本身又是“图”,数字与图才能够尽可能地记录人类的语言与活动,是载道的工具。三是八卦是儒道及百家学说的源头。《易纬·是类谋》明确宣说:“故《易》者,所以经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这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不管百家之学提供的实现途径是什么。②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周易》每卦都成文章,都有主题,有“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不只如此,六十四卦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说,它是一部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总纲书。
至于伏羲当时所画的八卦是什么样式,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画的,由于时代久远,现在已经无法准确得知。但是,其后八卦的三大排列序列,却定型了华夏文明的基本形态,确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今将我们的研究所得展现出来,供处在21世纪的当代研究中国根文化的有识之士做一参考。
二、八卦符号的生成与定型
原始的八卦是什么样式?现在所见最早的是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一些陶符、商代出土的甲骨文中的卦符和一些数字卦;之前《连山》(据传是夏代易学书)、《归藏》(据传是商代易学书)的八卦是什么样式?无法见到可靠的资料,而《周易》中八卦的形态则基本定型,至今天依然如旧,并传遍了全世界,为大家所熟知。
传说中伏羲氏始画八卦的地方,则有天水三阳川、河南淮阳等多种说法。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使得天水(古“成纪”)是伏羲的故乡这一说法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可,原因是现在学者认可的伏羲传说的年代、地点与大地湾文明年代、地点比较吻合。
但进一步的问题是,大地湾遗址中,编号为F901的房址,是我国目前为止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最具中国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距今5000多年,代表了仰韶建筑的最高成就。房址的突出特征有三:其一是建筑规模巨大;其二是工艺精良,方法进步;其三是布局规整,平衡对称。它由主室、东西两侧室和后室、门前附属物构成,总面积420平方米,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并在墙壁、门、灶台的设计布局上还增加了防火保护层。③很难想象,这样一座建筑物,在没有文字、没有数字的知识背景下,怎样能够建造出来?因此,我们的推测是,如果伏羲氏确实是八卦的发明者,其生存年代应该远远早于大地湾文明时代。
同时的另一推测是,如果甘、陕部落向中原的迁移确实存在,那么“画八卦”的伏羲生活的地区不应该是中原。因为画八卦毕竟是人类文明的开端,而从甘、陕到中原的大迁徙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完成的,F901“宫殿式建筑”依然在“成纪”,也就是说,伏羲氏始画八卦在甘、陕生活时期完成,而不是在中原的豫、鲁等地完成,豫、鲁等地的八卦台、伏羲庙等也许都是伏羲氏族向中原的逐步迁徙过程中为纪念祖先而不断建立的。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中关于伏羲的记载,当作伏羲氏族去读,也许更加符合历史情况:“太嗥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聚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之充庖厨,故曰庖牺。”生活于成纪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画八卦、造书契、始制嫁礼、教佃渔、养牺牲等,很难是一个人在一生中完成的,而是伏羲氏族时代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中完成的。
据我们的看法,“伏羲”对华夏文明的突出贡献,代表了一个华夏文明开启的时代,这种开启以“画八卦”、“一画开天”的形态,在上古文献中乃至其后的文献和传说中广为流传。
“一画开天”是华夏文明的根;“八卦”是华夏文明根的根形态。
(一)八卦的文化内涵:“一阴一阳之谓道”
据现有资料看,伏羲“画八卦”的核心元素是“阴阳”。也许伏羲通过对天地、日分昼夜、月有朔望、斗转星移、寒暑变化、男女等现象的不断观察,概括出了“阴阳”,并用“--、—”两个符号表示,而不是用“阴阳”这种文字形态的哲学概念,“阴阳”是后人对“--、—”的文字描述,当然其后也就提升为哲学范畴。因此,在中国,符号是第一位的,范畴是第二位的。符号具有无穷的包容性和延展性,永远是“实际物象和事件”的“象”,是鲜活的;范畴则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其后的发展只是让范畴更加精确和完整,因此范畴的发展必然离实际物象和事件越来越遥远;符号是实际物象和事件与范畴的桥梁,这是中国文化形态不同于世界其他文化形态的一个根本差别。
“--、—”在一个系统中,这个系统的现实物象是“混沌”,而哲学范畴是“太极”,又称为“道”。《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正是对三者关系的描述。伏羲时代,没有文字,只能创造出“--、—”两个符号表示宇宙及其实际物象和事件的根本,通过对八卦的整体性的深入观察,则“道”、“太极”的范畴将会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
1.一元心物,人心合于天心
阴阳符号可以容纳和涵盖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的一切对立和统一的规律。从“能认识”的角度讲,“心为太极”(北宋邵雍《心学》);从“所认识”的角度讲,“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熹《朱子语类》)统一能所,则是“心即理”(王阳明《传习录》)。古人将心分为天(本)心和人心,天心就是客观事物变化的本然规律,也就是“道”(“所认识”,认识对象),而人心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也就是“能认识”,意识)。人类文明的目的就是不断地揭示和认证事物变化规律的过程,以人心回归天心,《周易》的哲学具有完备的认识事物并揭示其本然(质)规律的思想方法,在这种认识论体系中,揭示和认证事物的变化规律,不能只依靠工具的进步,同时必须加强对人心的挖掘和提升,这样道德修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生的,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强调“修道”、“立德”的真正涵义在此。
2.阴阳相对,互存互化
阴阳(--、—)符号揭示了世界万物的正反两面的对待与对立性,即矛盾性,同时揭示了事物矛盾双方的和合统一性。现代哲学称之为辩证法。八卦的辩证法思想是与生俱来的,是伏羲的根本世界观:将一个系统一分为二,即阴阳观,又是二合一法,即阴阳是统一的。周期的如一日分为昼和夜,连续的一个白昼加一个黑夜成为一天。相对的如男女,男女的结合又实现人类的繁衍生息;人的烦恼和快乐、人生有生有死等等,概括来讲,世界是一个相对的世界。阴阳是统一的,乾坤是一体的,八卦都是一体的,都只是太极的不同化象。
3.阴阳互动,中和为用
阴阳互动,阴阳又在同一个卦中,即处于同一系统之内,因此必然要视阴阳的相互和合,中和之道是《易》的重要思想特征。反映在八卦中,是二爻是中位,初爻不及,三爻太过,如卦,初(最下一爻)为“--”,为不及,二爻为“—”居中位,三爻(最上一爻)为“--”为太过;反映在六十四卦中,每一个六爻卦由内外两个三爻卦组成,则二、五爻为中位(即内卦之中位和外卦之中位),一、四爻为不及,三、六爻为太过。又有内外卦之间的相应不相应的关系。在卦爻辞中,大凡二、五之爻位,卦辞通常呈吉象,而少见为凶。如果爻位相应,卦辞则更为吉象。如《乾》九五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乾》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咸恒二卦处于《周易》整个卦序的中位。咸是和合感应,是《周易》中最能体现和合思想的一卦。咸卦内为艮(少男),外为兑(少女)。《咸·彖》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少男少女相感相和,而能繁衍生息,咸卦之后为恒卦,意谓相感相和才能够恒久。
八卦的和合、和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至为深远。“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是最深入中国人心的文化理念。
4.生生不已,大化流行
不论是八卦还是六十四卦,都是一个周期性的完整系统,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既生生不已,又灭灭无尽,大化流行,周流不息。
《周易》文本六十四卦的卦序中,只有“既济”卦是事物的最佳状态,是最为和谐的表现态势,每一爻都处在自己的正位。但是,变化是宇宙万物永恒的主题,“变动不居,周游六虚”,达到既济而后,必然要发生变化,没有恒常的“既济”,所以之后则为“未济”。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新的事物的开始,世界没有终点,人类历史没有终点,人生也是周而复始、生生而不息的。
(二)八卦的主要用途:“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
先民仰天俯地观察万物,发现了宇宙间两大能量——阳能——阴能,这两种能量互变互化,互渗互透,互推互移,互生互克,互增互减,形成了阴能与阳能平衡、均衡的错综复杂而又循规蹈矩的整体,这个整体称之为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也就是说变化着的这个整体有阴阳两种能量,生成四种不等能量状态又生成八种不等能量状态,八种不等能量排列组合成六十四种能量状态。
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都是一个闭环系统,也就是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是华夏文明最大的特征,即华夏文明从真正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整体的思维模式和形态。不会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片面地认识任何一个事物。
太极到八卦的生成模式称为“小成”,这一模式由宋代大儒邵康节完成:“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金字塔形模式。这一模式,是华夏文明的基本模式,如曾侯乙编钟的生律方法:一钟双音,一阴一阳,对应两仪。四基,宫、商、羽、徵,对应四象。四曾和四辅,对应八卦。现代科学发现的DNA的双螺旋结构、电磁场和电磁波结构,有人进行研究,同样符合这一模式,等等,由此可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结构在物质结构中具有普适性。不仅如此,有人将此一模式用来分析宇宙生成问题,形成“太极宇宙寰演模式”:④
关于“八卦定吉凶”的基本特征,现代易学家霍斐然的研究成果极具代表性:⑤
“乾坎艮震为阳,主升,独坎主降。巽离坤兑为阴,主降,独离主升。两卦相重,而有阖辟往来四象。吉凶悔吝四大概况其也。今用乾坤二卦试例如下:
辟为离心之式,阴阳得配为害,失配为利。‘情伪相感而利害生’也。阴阳得配为情,失配为伪。往者上下卦皆升为外引之式。阴阳得配为亨,失配为悔。来者上下卦皆降,为内引之式,阴阳得配为贞,失配为吝。悔者吉之渐,吝者凶之渐。吉凶处于两极而易知,悔吝在于中间转化之际,由凶转吉为悔,故曰悔者吉之渐;由吉转凶为吝,故曰吝者凶之渐。学易之要在于寡过,故曰‘其要无咎’,咎者过恶也。
《系辞》曰:‘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此乃《系辞》‘八卦定吉凶’之原理最后揭示如此。”一个人到一个社会团体、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发展,都是一个分辨吉凶、趋吉避凶的过程。八卦正好满足了华夏民族的这一需要。
三、中国文化形态的定型问题
作为中国文字原创的伏羲氏八卦,经过神农结绳记事、黄帝时仓颉造书契,基本定型。《易纬·乾坤凿度》中有八卦为古文字之说:“≡(乾)古天字,(坤)古地字,(巽)古巽字,(艮)古山字,(坎)古坎字;(离)古火字,(震)古雷字, (兑)古泽字(唯不为水字而为坎字,是正是误,不得而知)。”由是可知,八卦符号也许同时是文字的前身,具有象形会意、转注假借、谐声指事六法的基本原理。
在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晚期出土的龟甲、骨器上,发现了十数个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契刻符号,其中个别符号与后世的殷商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与今天的汉字一脉相承,说明中国在距今8000多年前已产生原始文字了。
基于中国文字自己的创生与发展的道路,中国文化形态的基本形态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三段论,而是易道的独特方法论:以八卦“符号”为思维的起点,而不是范畴,它包括“象、数、理、占”、“天地人”三才观念与阴阳互根这四项基本内容。
首先,在易学中,由万物的具体形象抽象为卦象,由卦象的研究以明数量,由数的进一步研究以明理,由理的研究以致用,形成了华夏民族独特的“象、数、理、占”认识论次第与进路。
其次,“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的天地人三才观念,是认识宇宙万物的参照系。天时、地利、人生、社会,乃至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各有“阳、阴”,相吸相斥,阴阳二气消长进退,形成天地世界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而这种万物“阳、阴”相吸相斥又在天地人这一整体系统中发生。
最后,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阴阳互根认识方法,使中国人在关注阳阴对立的同时,更加关注阴阳互变,互变的时间、空间、起点、方式、途径、结果,使任何一个事件、人物、现象都存在于天地人系统中。
伏羲八卦所显示的思维、认识规律,成为中国人思想行为的指南,并长期以来影响和规范着道德理念和生活习俗。
八卦的核心是阴阳。以“—”阳、“--”阴为开端,形成八卦,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的形成;八卦的两种排列方式,被伏羲的后代选中,象一阴一阳之谓道,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基本文明进路。
道、儒两家正如太极的一阴一阳,道家守阴、守静、守雌,是阴,其核心是“厚德载物”;儒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止于至善”,是阳,其核心是“自强不息”。由八卦思想基础派生出来的儒学、道学思想,一阴一阳相互作用,长期影响着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两者合则国家走向强盛,两者分则国家走向衰落,值得引起我们后代的深思。
(一)道家易
老子继承了从广成子、黄帝以来的道家思想解释上古《易》的内容,使《易》成为“道”说的基础,后世以阴阳转化哲理为基础,而绘制的阴阳鱼图成为道的标志。道家易这一文化传承在其后的流传过程中,形成神仙家与道家两大传统,道教形成后又汇合在道教中延续:道家易的完整形态以宋代邵雍的“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为代表,神仙家易则以“十二消息卦时序图”、“阳火阴符六阴六阳全图”为代表。
1.“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使得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序有着严格的象数规律,以S型排列,其两侧也呈二进制数理变化。图中直接相对着的两卦都是相错之卦,如乾对坤,夬对剥,大有对比,大壮对观,坎对离,泰对否等共有32对。伏羲六十四卦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渐变过程和对立统一关系,在圆图中最重要的一对卦就是乾坤,位于圆图的上下之位。古人以伏羲六十四卦序反映阴阳二气的周期变化,从而制定了卦气图。由一年卦气来看,冬至一阳复来,夏至一阴姤至,反映一年阴阳二气的消长情况。
宋代邵雍将其应用于经世理论,用经世理论推出的历史年表非常准确;不只如此,邵雍用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妙观万物,皆能知其生旺相休囚灭的变易轨迹。
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核心是道教“十二消息卦时序图”。其组成由乾坤二卦相互推移而形成的十二卦,为众卦之基础,依阴阳消息的次序排列卦。十二消息以“乾”卦含子、丑、寅、卯、辰、巳,“坤”卦含午、未、申、酉、戌、亥,以两卦十二爻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或称为一年循环周期)
从复至乾,阳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阴爻逐渐减少,表示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为阳息阴消过程;从姤至坤,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为阴息阳消过程。
古代中医学家根据《易经》提取十二消息卦象参合中医理论推演出十二时平脉,为医病与养生提供了生理基础。不只如此,古代道教养生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探索发现了十二时周天法—通任督的周天功法。有丹道鼻祖美誉的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虽然没有明言“十二消息卦”一词,但却有十二消息卦的详尽论述:“朔旦为复,……道穷则反,归乎坤元。”十二消息卦或用来说明一年的火候,或用来说明一天的火候。内丹所谓“火候”是指元神与精气相合于任督两脉运转烹炼的过程。内丹修炼小周天时元气从丹田上升叫作“进阳火”;到泥丸后,元气下降叫作“退阴符”。
从复至乾的六卦,为阳长阴消的六个阶段。一阳复生之时,乃还丹之初基,其气尚微,当常温养,不可遽然进火。继之为临卦二阳四阴,渐渐起,直至乾卦六阳,此时阳气盛极,喻身中阳光圆满,而丹光发现,无不周遍,如一轮红日,照于天中,万般阴邪,尽皆消灭,此进阳火之事。此后则阴符随之用事,从姤到坤的六卦,为阴长阳消的六个阶段。姤一阴五阳,喻身中阴符起始之地,灵丹既入口中,回来送归丹田。继之为遁卦,要收敛真精以待将来,韬明养晦,直至坤卦六阴,此时纯阴用事,万物至此皆归根而复命,性既归命,元神潜归气中,寂然不动,如时至寒冬,万物无不蛰藏。
这种修法在仙学家中代代相承。直至明清才将这一奥秘全部公诸于世。如明代尹真人《性命圭旨》、清代伍冲虚《天仙正理直论》等,以清代全真派祖师刘一明《周易阐真》最详尽,但最普遍的还是用“十二消息卦”表火候。
2.道家易的基本特征
(1)法自然、贵柔守雌。道家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深入研究宇宙(天地)的规律,取法自然,调整心灵,从中找出一条拯救人类、提升人格的人生道路。在探讨宇宙本源的前提下,探究生命的奥秘、人生的真谛。
(2)贵生、养生、长生。道家哲学的核心是倡导生命本位,强调自然关怀。前者表现在重生、贵生、尊生、养生乃至长生等主张和实践中,后者则自始至终将生命置于自然,作为宇宙的一个缩影、小模型的宇宙大生命观。道家深具生命关怀和自然关怀的宇宙大生命观,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3)以阴阳、太极、八卦之理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几千年来,中医名家、养生家、书画家、武术家、政治家、道家学派,凡深通阴阳、太极、八卦精蕴者,皆能成其正果,为华夏民族的繁荣、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二)儒家易
古易发展到周文王、周公时期,他们将六十四卦做了根本性的整理:重新排列了卦序,详细地给每个卦作了卦辞、每个爻作了爻辞,命名为《周易》。其后,孔子及其弟子继续研究《周易》,成书《十翼》,开创了儒学的文化形态。
1.核心是“后天八卦图”,大用是“文王卦序”
文王卦序在《周易》文本中固定下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周易》研究的走向,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走向。
后天六十四卦序主要揭示了事物后天变化的具体规律。卦序的反覆和卦爻的交叉平衡排列,揭示了事物阴阳相生、物极必反、和谐取中等规律。
后天六十四卦塔排图包罗万象,涵盖万有,通过参研能够揭示更多的奥秘和易理,并指导我们对待和处理实际事物,在社会实践中使我们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大可用于治国,小可用于齐家、处世、修身。
《周易·序卦》表面上揭示了诸卦前后相承的关系,而内在则蕴含了《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卦序是《周易》的整体骨架,而其每一卦及各爻则是其局部组织。
文王卦序符合“二二相偶,非反即覆”(孔颖达《周易正义》),卦序共三十二对,相反者八(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相覆者五十六。“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尽管上经主要论述天道,下经主要论述人道,而天道、人道无非阴阳之道,天人万物是相通的。
2.儒家的基本特征:刚健进取、积极入世。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
(1)“生生之谓易”
首先,《周易》认为,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中,时时有新的东西产生,这就叫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所谓“日新”、“生生”,就是不断地变化、更新。这种“变易”、“变革”的思想,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带根本性的、积极的、主流的思想倾向。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生生不息、历久弥坚,保持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
其次,在《周易》看来,天地的最根本性质就是生成和养育万物,是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人的职责是补助天地生成和养育万物。因此,易学的基本宗旨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和善待生命。相应地,习《易》之人亦可以通过对《易》学的认识和体察,学会并达到对生命整体的领悟和把握。
天地既赋予自然万物以生命,又养育万物,天地产物的人类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助成天地的缺陷,而且使万物各得其性,各尽其生,得“性命”之正。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自然万物“保合大和”,构成一个整体和谐的世界。
(2)“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乾·文言》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利物,足以合义。”“仁”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包括“恭、宽、信、敏、惠”五个方面,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利物”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万物之宜”(《泰·象》)。人的价值在于他能够积极地赞“天地之化育”,使自然万物各得其宜。
(3)中庸之道
中,是公正、公平、合理;庸,用;以中为用。只有中,才能“和”。《说文》:“中,和也。”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二爻、五爻分别处于下、上卦的中位,多吉;一爻、四爻不及,三爻、六爻太过,多不吉之辞。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那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处事公正、公平,善于把握挈距之道,避免“过“和”不及”的两个片面,达到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第一,五达道。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诚如《礼运》所言:“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第二,三达德。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即三达德:智、仁、勇。《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第三,九经。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协和万邦的九项具体工作: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施政理念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为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4)“和为贵”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说文解字》口部书作“咊”,解为“相应也”,系与入口之饮食有关;龠部有“龢”字,解为“调也”,本是乐器的象征;皿部有“盉”字,解为“调味也”,原指调味器。“和”,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中华先民精神的自觉,使“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
“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和”是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已的不二法门。
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意含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同样的理念,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来说,都是来自人民、治于人民、为了人民(from people,by people,for people)。大儒孟子极力反对暴政,称历史上的暴君为独夫民贼,赞成“汤放桀”、“武王伐纣”的正义行动;“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力,肯定解民于倒悬的正义战争。他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并以此为准衡量统治的优劣,他认为只有人民丰衣足食,才可以说是仁政。这一思想理念后来成为儒学中的一个核心的政治理念,得到华夏民族近两千年共同的认可。
(三)术数家易
诸子百家(除上述的道、儒之外)皆源于“上古易——周易”这一个根与主干,在汉代以后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之下,围绕和依附儒学、道学思想,两本万枝,形成华夏民族开放的文化形态,为吸收其他文化类型奠定了基本模式。在此无法细讲。
术数家易典型的模式有两种:京房卦序和梅花易的随机卦。
京房卦序是由汉代京房继承上古易学所创立,为八宫重卦序列。他以卦气学说为基础,以消息卦为基础对八卦进行重组,形成了京房八宫卦序。其卦序与纳甲组合主要用之于吉凶灾异的推算。
京氏八宫分组所遵循的是月体盈虚的自然规律。月体悬天运行,一月之中,晦朔弦望,可成八卦之象。一月三十日分六节,与东西南北中五方相连,阳息阴退,乾象出甲,坤象灭乙,震象出庚,巽象退辛,坎象流戊,离象就己,艮象消丙,兑象见丁。(参见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月体纳甲》;李鼎祚:《周易集解·虞翻易注》)
京房用八宫排序,其理论核心是五行。也就是说,凡是被列入一宫之内的八重,都具有相同的阴阳五行属性。分宫不同,其重卦的阴阳五行属性就不一样。由此可见,八宫卦序的关键在于每宫首纯的阴阳五行定性和宫内八重按照阴阳五行爻变原则所进行的卦变。
以八卦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逐渐形成各种术数类文化体系,如相人术、推运术、测命术、万灵术、堪舆术、阴阳术、卜卦术、望气术、星相术、择吉术等,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今漂流过海,影响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宋代邵康节的梅花易,则放弃六十四卦卦序,只用时间、空间、事件等起卦,为两个八卦组成一个六爻卦,分体用,别旺相休囚,决断疑难,充分表现了华夏文明中的“为道屡迁”、“唯变所适”,变动不居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伏羲画八卦及其发展历程,随着大地湾及周边考古的进展,越来越清晰地得到文化上的呈现,中国文化形态的演变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随着《周易》的出现而系统化,又随着《周易》研究进路的不同定型为以先天八卦为核心的道家、道教文化,以后天八卦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以纳甲、梅花易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呈现了一种广纳百川的开放型的文化形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释:
①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周易正义27则,典型的文字研究和范畴研究。郭沫若著《〈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周易〉之制作时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一卷,第32—89页,第377-404页),一方面认为八卦的根柢是古代生殖崇拜的孑遗,画——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另一方面又《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就跟我们现代的各种神祠的灵筮符咒一样,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作的时期也不必是一个时代。无数人算卦,没有必要去探究生殖器,更没有必要编一本以生殖器为核心、为框架的书去作为算卦的指导书。高亨以文字训诂学为基础,对《周易》经传做了全新的注解,《周易》看不到是一本书,而是流水账,古人就没有必要画卦,只记录事件即可(见高亨著作《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等)。李镜池把《周易》变成了一本阶级斗争的文献资料。总之,他们在做出全新的解释的同时,都没有讲《周易》为什么要先画卦、再写卦辞,如果卦辞只是占卜的记录,为什么每一卦只记载一次占卜的事,而不继续十次、百次的记录下去呢?
②《周易》是什么性质的一部书?是否为占卜之书?争论了上千年,甚至更多。但自从朱熹认定为占卜之书、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国家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后,这一争论就不那么重要了。但朱熹的定位就那么权威吗?不是,是中央集权制的权威、专制的权威。本课题组否认这种认定,理由是:Ⅰ诸子百家中只有“阴阳家”以占卜为核心,但没有任何其他一家认为阴阳家是易学的正宗后裔。Ⅱ建国之后,许多学者既不想皓首穷经,又要获博通之名,对《周易》只拿朱熹的《周易本义》翻一翻,就坚持朱熹的观点,《周易》是“卜筮之书”。在他们看来,朱熹的权威足以涵盖2000多年的易学研究历程,因此在各类教科书上,都异口同声地宣布这一观点。朱熹讲:“据某看得来,圣人作《易》,专为卜筮。”(《朱子语类》卷六十七)是这样吗?《周礼·太卜》贾公彦疏云:“连山、归藏皆不言地号,以义名易,则‘周’非地号”。既说“以义名易”,可知“易”(包括富有哲理的六十四卦)是“三易”的共性,而“连山”、“归藏”及“周”,则是他们各书的个性,即各该“易”书的不同性质。《连山》以艮为首,下艮上艮,故曰“连山”;《归藏》以坤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故曰“归藏”;《周易》以乾为首,“乾,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交替而有序不乱,诚然无妄而有信,犹如“周”(诚信)。“周”释为“诚信”,如《尚书·太甲》;“自周有终”,孔《传》谓:“周,忠信也”;《诗·小雅·都人士》:“行归于周”,郑玄《笺》:“周,忠信也”;至《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孟子》所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一脉相承。《周易》主张人们效仿天之诚信之道做人行事,故以忠诚信实之“周”字定书之名而显其性。连卜筮之祖类的著作《易纬·是类谋》也说:“故《易》者,所以经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另一方面,文王、周公两代人完成的《周易》,如果是“卜筮之书”,周公自己有疑问,为什么不用《周易》去卜筮,而用龟卜筮?据《尚书·金滕》记载:周克商二年,武王患病,周公祝告于大王、王季、文王,“乃卜三龟”。又《国语·周语上》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若说文王、周公所写之《周易》是作卜筮之用,那么,周天子对待国家大政,为何要遍听上下各方之意,而不用《周易》来卜筮。更为重要的是,《周易》每卦都成文章,都有主题,有“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说,它是一部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总纲书。就拿朱熹本人来说,既信《周易》为“卜筮之书”,又深入研究《周易》,在韩侂胄贬斥他的理学为伪学时,他用《周易》占卜,得“遁尾之厉,不往何灾”,竟然不敢为其理学辩护,见义不为,令他到死也不醒悟!由此可知,《周易》为“卜筮之书”,仅是一家之言。
③大地湾文化遗存创造了考古界的“六项中国之最”:Ⅰ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炭化稷(ji)标本,将我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时间提前了1000年。Ⅱ最早的彩陶:距今约10000—8000年的紫红色彩陶,说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是中国彩陶的起源地。Ⅲ最早的文字雏形:陶器上十几种彩绘符号,比过去西安半坡陶器刻划符号的时间早了1000多年,且有一些符号与半坡符号基本一样。Ⅳ最早的宫殿式建筑:距今5000年的大地湾四期文化发掘出的一座编号为“F901”的建筑,是目前所见我国史前时期面积最大、工艺水平最高的房屋建筑。Ⅴ最早的“混凝土”地面。面积达131平方米的“F901”宫殿式建筑主室,全部为料礓石和砂石混凝而成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Ⅵ最早的绘画。“F411”的房址地面上发现的一幅黑色颜料绘制的画作,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独立存在的绘画作品。ⅦF901在建筑结构中大量采取木骨泥墙和草泥包皮的建筑方法,不但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建筑防火技术,还是我国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火灾废墟(大地湾的诉说,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2008-02-06)。
④骆凤文,黄诗玉.析论周易时空的太极寰演模式[J].中华文化论坛,2007,(02).
⑤霍斐然.周易小成图简述[J].通天宝座网站,http://www.cqchen.com/003_ttbz.html.
标签:易经论文; 六十四卦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周易八卦论文; 太极中国论文; 伏羲论文; 伏羲八卦论文; 太极八卦论文; 宇宙起源论文; 阴阳论文; 太极论文; 国学论文; 华夏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