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思考(四篇)--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问题定位、资源整合与理论创新_中国资源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思考(四篇)--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问题定位、资源整合与理论创新_中国资源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思考(四篇)——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问题导向、资源整合与理论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导向论文,资源整合论文,深度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为基本依托,以中国面临的革命和建设问题为基本导向,在有选择性整合世界现代化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而不断展开的理论创造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问题导向;二是资源整合;三是理论创新。

一、以“中国问题”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华民族争取国家主权独立和民族自由解放的特殊历史时期提出来的,解决“中国问题”是引进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深层内在动力。近代中国严重封闭和保守落后,直到被帝国主义打开国门,民族处于危亡之中。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主题,也成为先进思想家不得不密切关注的最重大的“中国问题”。这时中华文化的传统思想资源已经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人们不得不向西方和向世界学习,寻求新的思想资源。当时马克思主义随着国外各种思想资源涌入中国,而最终被中国共产党人所选择,其价值正在于能够引领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之路。90多年来,中国先进思想家带着强烈的中国问题向马克思主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并随着中国问题的不断解决和不断提出而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引领着中国的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

从总体上看,20世纪的中国问题主要分为革命问题和建设问题这两个基本的方面,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也可以大体分为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相比之下,由于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关于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如何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争取自由解放的学说,因此对于解决革命时期的“中国问题”的指导意义更加直接和有效。但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关注的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出的是一条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通过国际联合来争取解放的道路,而中国革命本质上是在一个极为落后的国家的单独革命,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也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转换,其中最为重大的因素就是通过俄国革命来走进中国和其他的落后国家。马克思主义通过俄国革命而由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并进而转化为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在落后国家解决革命问题的使命,并通过列宁主义的传播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学说,为落后国家和民族指出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由此也必然地经历了一个俄国革命阶段和列宁主义形态。中国先进思想家是通过学习俄国革命道路和列宁主义而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对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探索而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建了毛泽东思想。

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和解决中国建设时期的发展问题,则无疑要困难得多。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直接面对和经历过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建设发展问题,没有直接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这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这一方面是我们不应当苛求于古人,另一方面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自觉和主动地进行理论和实践创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将进一步面对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问题而展开思路,并从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以资源整合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就是一个被中国人民所认识与接受,并与中国历史传统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世界现代化迅速发展,是中国不得不加入现代化的过程。如果说,在革命时期,救亡图存是当时的中国主题,只有首先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才谈得上建设和发展现代化,那么,对于建设时期的中国来说,则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也成为中国问题的核心。近代以来的中国,经历了对于现代化的长期误解,先后产生过对于现代化的畏惧、追寻、远离、误解、拒斥等复杂心态①,付出了很长的时间和极大的代价,才在1978年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变得更加复杂,既要实施和推行社会主义的理念,又要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便能够走进中华民众的心灵深层,还要与主要来自西方的现代化因素相结合,指导中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同时也是与其他多种思想和文化资源相互交流、碰撞和整合的过程。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文化,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所必不可少的资源。这四大资源中的每个方面都很重要,但仅靠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又都不够,它们各自都是建设中华文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只有把他们都认真地整合起来,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就是整合多种思想资源并努力造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我们不断地消除各种思想误区而达到对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正确认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运是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命运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意味着对于模式化和教条化的社会主义理念的巨大超越。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有着诸多的误解:第一,以为社会主义已经由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设计好了,我们只需要照图施工;第二,以为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只能有一种标准的模式,所有的与标准模式不一样的模式就是修正主义;第三,以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截然对立的,而资本主义的所有东西都是坏东西,资本主义搞过了的东西我们就不能搞了;第四,以为现代化、市场经济等专属于资本主义而与社会主义无缘等等。由于这些误解甚至更多的误解,我们所接受的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统一的标准模式的社会主义,也是一种比较偏执的、僵死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的最重大进步,就是提出并实践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精华,又根据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实践和中国的实际,进行了一种全新的思想理论创造。当前全国人民都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和伟大目标而奋斗。这个目标既融汇了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基本要求,又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简单照搬;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又不是对于社会主义理念的僵死套用;既要求自觉地向迄今为止人类所获得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学习,更要求中华民族的自主创造和自我发展。正因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超越于当今世界的任何发展理论,更加积极有效地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以理论创新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由上可以看出,以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来研究和解决复杂的中国问题,既不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直接具体化的过程,也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现有原则中推出结论的演绎性推广过程,更不是马克思主义已有结论的简单实施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国道路,不断总结和提升中国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本质上是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不断整合人类文明所有积极资源,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本质特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表达,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自觉与提升。回顾中华民族在20世纪的思想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社会理论的每一次时代性变革都要求也带来了民族精神的时代性提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先进思想家在没有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之前所能达到的最高理论水准,为近代民族的觉醒和奋起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开拓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最重要理论成果,是在民族危亡和主权独立时期中国化了马克思主义,代表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发展的时代性水平,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新阶段,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最为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是在新的建设与发展时期中国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不仅消除了过去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种种思想误区,而且把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高度激发和有效组织起来,凝聚成为发展生产、振兴经济、促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高新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性和时代性背景下,从党的建设的思想高度上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探索和发展方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则将把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引导到更加美好的方向。

由此我们看到,正是在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自觉依托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宏大背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在直面和不断解决“中国问题”的进程中,创造性地整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一切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的资源,综合创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持续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程。

注释:

①参见欧阳康:《现代化的“围城”及其超越》,《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思考(四篇)--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问题定位、资源整合与理论创新_中国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