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府文征》中食菌文化习俗记载论文

〈菌蕈文化〉

《永昌府文征》中食菌文化习俗记载*

侯红霞,卫三强

(邢台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

摘要: 《永昌府文征》创作的初衷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其主要记载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涉及到大千世界的各个方面,对我国数千年的社会生活、各个山川的地形地貌、各个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涉猎,并且对缅甸等一些靠近永昌的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还一直记载直到成书,对我国史学界的研究来说,其所提供的资料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永昌府文征》中对于食菌文化习俗记载的篇幅也让我们了解了食菌的发展历史和过程,为中华文化增添了色彩。

关键词: 《永昌府文征》;食菌文化习俗;传承与发展

《永昌府文征》是对永昌地区文化集中体现,体现出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更加体现着我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昌盛。本文主要论述《永昌府文征》中对于食菌文化习俗的记载。

2.3.3 修剪。当冬季来临时,需要对枣树进行修剪及定干,第1~3年通常不进行修剪,尽量多保留枝条,在第4年树高2.5m以上时进行定干[2],并将定干高度控制在1.2~1.5 m,按照组织培养、短截、旋转顺序进行作业。首次定干完成后,种植人员需要做好营养补给工作,每年进行2次摘心抹芽,促使枣树萌发新枣头。但要严格控制修剪强度,确保枣树树冠分布均匀、通风效果良好、枣头不过密或过疏、旺枝与旺枝之间结成结果枝组,提高枣树结果量。

1 《永昌府文征》的地位与作用

《永昌府文征》由李根源先生以及众多学者编纂,其内容主要包括先秦两汉时期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阶段的诗集、文学史事、自然环境、古今中外事迹,从古代经济的演变到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有记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项伟大的创作,也为我国文学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一,增加了对地方史实的研究。中国地大物博,虽有史料记载,但却无法找到非常详细的记录地方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资料,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而《永昌府文征》中详细记载了云南及缅甸地区的山川地貌、自然环境,民族习俗、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为我国对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史证凭据,有利于地方史文化的发展与延续[1]。其二,丰富了中缅关系史研究。其详细记载了缅甸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史,对缅甸的历史发展、民族文化及经济发展进行了汇总,其中也提到我国与缅甸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中缅关系史提供了研究材料,有利于我国今后更好地与缅甸进行交流,促进中缅关系的进步。

2 《永昌府文征》对食菌文化习俗的记载

《永昌府文征》对于食菌文化习俗的书写是根据中国古往今来五千年来对于食菌文献记载的记录而定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提供实际理论依据[2]。文中记述了从人类文明早期对于菌类的利用到当代人类对于菌类应用价值的研究。《永昌府文征·诗录》中有大量诗歌摘录,根据统计,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诗歌有1 458首,其中有关饮食文化的就有将近200首。因此《永昌府文征》对云南的社会生活和饮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诗录》中关于菌类的诗有几十首,在文人墨客心中,菌子就是美味的代名词。在这些诗词里所提到的菌类如:羊肚菌、鸡、松菌等就有十多种。其中分布最广泛的当属鸡,其味道鲜美,造型独特,使得食客们对其情有独钟。描写鸡的诗词也尽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之情[3]。例如杨慎的《沐五华送鸡》写道:“海上天风吹玉芝,樵童睡熟不曾知。仙翁住进华阳洞,分得琼英一两枝。”杨慎将友人赠予的鸡描写成仙翁食的如玉芝琼英一般的美味,可见鸡味道之鲜美。清代诗人李学诗进山寻菌,为了能尝到虎掌菌的美味不时去山中寻找,“一时皮肉随风销,双掌如盘未曾没。谁识年深化作菌,翠盖婷婷清露盥。腥风洗尽生清香,白兽犹詟不敢近。”李学诗写出了有关虎掌菌的传说由来,以及其味道之清香。在他眼中,每一种菌类都是一首形象具体的诗,包含着历史文化底蕴。因此他写羊肚菌时发出“欲知造物巧,当揆以人情”的心得体会。

采菌、食菌逐渐从生活中的闲情雅致演变为改善经济状况的生产性活动。通过《永昌府文征》中对于食菌的记载可以知道和证明食菌文化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出现并且用人工的方法进行培育。普通菌类有蘑菇、木耳,还有更加珍贵的灵芝、茯苓等。蘑菇、木耳等比较易于栽培的就被用来当作食物给人们食用,直到现在还出现在人们的

3 《永昌府文征》中食菌文化从古至今发展

记录患肢有无感染、固定有无松动及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标准:骨折局部无压痛,骨折线模糊或有连续骨痂形成,负重行走时无明显疼痛。按照Johner-Wruhs标准评定三组患肢功能恢复。

食菌文化从古至今连绵发展,人类对菌类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也是发现和研究食用菌最早的国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 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目前估测现存菌类餐桌上。而比较难栽培的灵芝、茯苓等菌类,生长环境和其所需求的光照水分都有严格要求,难以培育出优良的品种,所以多被人们作为珍贵的药材所食用。名贵珍惜的菌类多产于云南,当地人最懂得食菌[4]。在古代,采菌、食菌多为文人雅士的体味生活的闲情野趣。后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人们逐渐重视起菌类的市场价值,并以此来交易买卖,改善生活。

云南独有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当地盛产菌类,买卖菌类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一些少数民族村落还主要靠捡菌拾菌来维持生计,菌类的价值还是很大的。李根源在《滇西兵要界物图注》中详述了菌类交易市场的种类,冬虫夏草、木耳、香菌等菌类和药材都是主要的交易商品。“以银五钱畀禹锡,买鸡葼六斤。”这是崇祯年间徐霞客游离到永昌时所记录的鸡的交易价格。按当时的市值算,鸡的价格为大米价格的七倍。

菌类的食用价值一直被人们研究。简单的食菌类可以作为食材为人们提供美食并起到一定的强身健体的药理作用,比较珍贵的食菌类作为药材被广泛流传下来,现如今人们也会用这些珍贵的食菌滋补身体,缓解病症。所以《永昌府文征》对食菌记载侧重于它的医学价值。文献中将食菌的医药价值体现出来,为我国现今的医学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文中不但记载了菌类的功效作用,还以云南当地的食菌习俗为素材,描写了一些关于食菌的实事趣闻,形成了丰富的食菌文化[5]。菌类生物是一种低等生物,不含绿叶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的生长环境很潮湿,但却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文献中对食菌的记录也强调了菌类的药理作用,食用菌有较高的蛋白质,且脂肪量含量却比较低,对心脑血管的疾病会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对人们身体大有益处。食用菌的维生素含量也是较高的,具有一些人体必有的矿物质。通过《史记》中“千岁松根也,食之不死”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们对于食用菌的一种崇拜之情。有150万多种,我国有1.6万多种菌类,其中可食用的有1 000多种。《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写“味之类者,越骆之菌”表现出了香菇味道可与肉类相比。在明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中提到了食菌。其中对于食菌文化及习俗的记载,作者的概括比较简略,只是简单的提到食菌的栽培方法和食用价值。但在唐韩谔撰写的《四时纂要》中对于食菌的栽培具有详细的记载,是我国古代记载最具体的食用菌栽培方法之一。它在栽培食菌中写道:“三月种菌子,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三两日即生……三度后,出者甚大,即收食之。”这些都为《永昌府文征》对于食菌的描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其对食菌文化的记载更丰富更详尽。《永昌府文征》通过诗词的摘录描写,以诗证史[6]。这些诗词与其他文史资料共同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共同演绎了食菌文化的历史。

5.由于旋挖机的自重大,应平整场地,清除杂物,换除软土或铺垫钢板,钻机履带不宜直接置于不坚实填土上,以防不均匀沉降。

4 结论

《永昌府文征》一书贯穿着整个云南及缅甸的历史发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能够记载多方面历史文化习俗的文献的不多,《永昌府文征》是当之无愧成为地方文献的压箱之宝。其文献中对于食菌类的笔录对于人类食菌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将从古至今的各书中对于食菌类记载进行汇总,可以使我们全方位的明白与知晓食菌类的用途与意义,更是丰富了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食菌文化习俗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存在于中华民族文化中,这是《永昌府文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永芳.浅论《永昌府文征》及其研究[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4,16(4):87-88.

[2]高志明,李董清.论古代文学作品对滇西民俗的反映——以《永昌府文征·诗录》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11):90-92.

[3]李毅斌.《永昌府文征》中古代澜沧江诗歌的文化解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1):134-35.

[4]王琪,张静梅.《永昌府文征》涉缅文献与缅甸传统文化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4,35 (1):76-78.

[5]李永芳.浅论《永昌府文征》及其研究[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4,16(4):63-67.

[6]刘永富.李根源《永昌府文征》特点及价值探索[J].延边党校学报,2013,28(5):30-32.

Records of Fungus-eating Culture and Customs in Wenzheng of Yongchang Prefecture

HOU Hong-xia,WEI San-qiang
(Xingtai College,Xingtai 054001,China)

Abstrac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Wenzheng of Yongchang Prefecture is to carry forward the classic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It mainly records thousands of years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of our country,involving all aspects of the world.It also deals with thousands of years of social life,the landforms of various mountains and rivers,the historical events happened in different periods,and some countries close to Yongchang,such as Myanmar.The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countries and China has been recorded until its completion.The value of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se countries is incalculabl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ians.The length of the record of fungicide culture and customs in Wenzheng of Yongchang Prefecture also makes us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process of fungicide development and adds color to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Wenzheng of Yongchang Prefecture ;fungus-eating cultural customs;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8310(2019)11-0110-03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7JY089)。

作者简介: 侯红霞(1977-),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学方面研究。E-mail:crix_th@126.com

收稿日期: 2019-09-24

DOI: 10.13629/j.cnki.53-1054.2019.11.024

标签:;  ;  ;  ;  

《永昌府文征》中食菌文化习俗记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