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国际旅游城市发展之认识与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宜昌论文,旅游城市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宜昌市建成国际旅游城的科学依据
早在1992年10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提出了把三峡地区建成“东方瑞士”的意见,认为三峡地区与瑞士的地理条件很相似,瑞士是以旅游起家的,三峡地区的建设也可以由旅游起步,并提出了用20%的人口从事旅游的构想[**]。国务院总理李鹏1993年视察宜昌时,提出了把宜昌建成“东方日内瓦”的指示。瑞士日内瓦的城市性质主要是旅游胜地和国际会议中心,这也应是宜昌市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中共宜昌市委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到21世纪初叶,初步建立与三峡水利枢纽相适应的以旅游为特色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要以旅游为龙头,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使旅游业成为加快宜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并明确提出了建设以旅游为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宏伟目标。
我们认为,宜昌市的发展,应以水电建设为依托,以旅游产业为支柱,力争在下个世纪初叶建成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其理由是:世界上有许多先例,凡是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都有力地推动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城市建设及旅游的迅速发展。宜昌市城区人口由1970年的17万人一跃为现在的50万人,其水利工程枢纽的建设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同1970年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兴建成为宜昌市中、小城市发展阶段的分界点一样,1994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兴建也成为宜昌市大、中城市发展阶段的分界点。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无疑将会把宜昌市推入我国特大城市与现代化大都市的行列。而水利枢纽又与旅游业有着不解之缘,大型水利枢纽无一不是旅游胜地。也正是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宜昌市才被列入全国11个对外开放的重点旅游城市之一。三峡大坝建成后,浩瀚的“三峡海”这一人工湖奇观的形成,使奇峰与平湖交相辉映,气候亦将得到改善,库区将开发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国家公园,届时宜昌可望成为世界著名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和国内会议中心乃至国际会议中心。此外,宜昌市及其周围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及优越的开发条件,也决定了宜昌市旅游中心城市的性质。《中国市容报》曾刊载过这样一首赞美宜昌的诗:“泰山山雄水不秀,太湖水美山不雄。桂林山水甲天下,人文景观少名流。宜昌山水雄奇幽,禹汉唐宋胜迹留。葛洲大坝添佳景,今古奇观何处有?”此诗将宜昌市的旅游资源与全国几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作了比较,充分肯定了它的优势。总之,宜昌市建设成为现代化旅游城市条件得天独厚,宜昌市的经济、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应选择旅游业为突破口,通过旅游促进发展。未来的宜昌市,完全有希望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城市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宜昌市建成国际旅游城的主要优势条件
1、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颇有特色
宜昌市内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在全国确定的8类93种旅游资源中,2.1万平方公里的宜昌拥有8类近50种,旅游景点有400多处,目前已开发建设的景点有300多处,其中主要景点42处,景点密度(或丰度)居全国前列。从总体上看,旅游资源具有丰富多样、奇特神秘、古今对比强烈、品位较高、开发条件好等突出特点。具体来讲,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著名峡谷多、观赏溶洞多、名山奇峰多、秀水胜景多、珍稀生物多这“五多”的特点;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大坝景观多、名人胜迹多、文化遗址多、民族风情多这“四多”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关资料介绍较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叙述。但是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宜昌市内的三峡大坝、葛洲坝、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等五座“水上长城”形成后,几处“高峡出平湖”、“三峡海”、“千岛湖”将成为世上秀水胜景中的一绝。瑞士的日内瓦成为国际旅游城的重要地理条件是凭借诱人的湖光山色,而宜昌未来的湖光山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会亚于日内瓦,在某些方面甚至会更有魅力。
2、旅游景点知名度高,垄断性强
宜昌市的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分布广,而且知名度很高,垄断性强。这里拥有国家级旅游景点2处,省级旅游景点10多处。1991年评选的“旅游胜地四十佳”,宜昌一地就占了长江三峡与葛洲坝2个。长江三峡早在1985年就被列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近年又被列为世界十大风景区之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王昭君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还是杰出的民族友好使者,宜昌市有他们的故里。夷陵古战场、长坂坡古战场、关陵是著名的三国文化遗址。当阳玉泉寺在历史上被称为“天下丛林四绝”之一,寺内的棱金铁塔是我国最大的铁塔。“长阳人”古文化遗址被载入史册,并被列为国际旅游规划点。西陵峡莲沱下古生代地层剖面被列为世界标准地层的候选点。总的来讲,宜昌市内的不少旅游景点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中有些堪称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举世无双,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吸引力,这是宜昌建设国际旅游城的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
3、地理位置优越,旅游区位独特
瑞士成为世界旅游王国,日内瓦成为国际旅游城,重要条件之一是其居于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宜昌区位独特,地处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半部的中心区域。若以宜昌市为圆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作一圆,全国除辽、吉、黑、新、藏、琼、台7个省(区)以外的主要旅游城市都在此圆范围内,并与国内外游客最为集中的旅游城市北京、西安、桂林、广州、杭州、上海等有着较便捷的交通条件,这种“得中独厚”的区位在旅游业发展上具有一定的空间优势。随着宜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这种优势将不断显露,这也是宜昌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的一个优势。
此外,宜昌市旅游区域范围广,多数景区客容量大,景点密度高,开发条件好(集中分布于长江、清江及铁路、公路沿线),基础设施比较雄厚(如目前大量“过剩”的旅游宾馆、饭店及豪华旅游船等)也是宜昌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的优越条件。特别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会有大批中外人士前来宜昌进行科学考察、参观、游览、度假、召开各种会议等,这是宜昌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的最大发展潜力与优势条件。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宜昌市接待海外游客人数将突破100万大关,国内游客将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如果说目前宜昌的旅游业只是一种潜在优势和辅助性产业的话,那么,未来的旅游业将是宜昌市的突出优势与支柱产业。不远的将来,宜昌市完全有可能建设成为“东方的日内瓦”,成为世界驰名的旅游城。
三、对建设宜昌国际旅游城的战略性思考与建议
建设宜昌国际旅游城涉及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当多,这里仅就切关宏旨、当务之争的问题谈几点认识和建议:
1、树立适度超前发展的旅游业战略思想
适度超前发展的含义是指宜昌市旅游业发展速度要略快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力争积极主动,切勿坐失良机,并以旅游业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体来讲,主要是指旅游业在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及人才培养上适度超前。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一是宜昌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的客观需要,二是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宜昌的社会经济建设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迫切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必须把旅游业摆在优先位置,让其适度超前;再是国际旅游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客观上要求旅游设施、服务质量、人员素质接近国际旅游的先进水平。目前宜昌市在这些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求宜昌市旅游业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本身也是一种超前。如果不充分重视旅游业的地位并让其适度超前发展,而等待观望,或者把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仅停留在口上喊喊,纸上谈谈,到头来只能是坐失良机,空留遗憾。
2、制定建设国际旅游城的发展规划
当前,宜昌市旅游业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得力的宏观调控,经营程序比较混乱,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等,与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的要求很不协调。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地组织制定出一个高起点、严要求、全面系统的旅游业发展规划,用以指导宜昌市旅游业的运作,规范其旅游业经营行为,使之朝着现代化国际旅游城的目标和方向健康、有序地发展,尽量避免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关于宜昌旅游城的规划,由于具体情况比较复杂,笔者在这里只侧重讲两点:一是宜昌市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宜昌市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山水风光得天独厚,城市规划建设应遵循钱学森同志提出的“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的建设思路,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使之具有旅游城市自然清新的显著特色。二是利用滨江公园建设“万里长江美景园”。宜昌市城区目前可供游览的景点还较少,留不住游客的问题比较突出。笔者较赞成宜昌市计委李宏武同志“建设万里长江美景园”的构想,即沿漫长的滨江公园建设宜昌园景区、长江沿线城市园景区和广告夜景区三大景区,使滨江公园成为中外驰名的“外滩”,从而大大充实城区的游览内容并形成特色,提高品位。
3、努力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旅游文化意识和现代化国际旅游城的公民意识
目前,宜昌市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的文化意识还较薄弱,特别是与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民的素质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从现在起就要通过宣传教育手段,努力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旅游文化意识,提高其文明素质,自觉创造宜昌市旅游的良好氛围,共同为塑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城的美好形象而努力奋斗。
此外,宜昌市旅游业还应在端正经营思想(克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完善经营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改善交通条件,加强旅游安全,搞好环境保护,抓好宣传促销,发展旅游教育,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狠下功夫,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的宏伟目标迈进。
总之,宜昌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天时”、“地利”的突出优势,只要再加上“人和”,就一定能实现建设“东方日内瓦”的宏伟蓝图。
**见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5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