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广宇
广州市增城自来水有限公司
摘要: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十分迅速,经济的发展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规模兴起的工业变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水的污染问题尤其严重。科学合理的水质检测方法可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严格控制水源质量,当前我国水质检测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提高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及稳定性的措施。
关键词:水质检测;准确性;稳定性
引言
水质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水体中的污染物种类及浓度和变化趋势,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评价水质状况的持续性过程。为了尽可能提升评价质量,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必须得到较好控制,由此可见,本文研究具备较高的现实意义。
1污水水质检测造成误差的产生原因分析
1.1确定误差
在实际的检测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多次误差,相同误差所发生的因素,属于固定因素,该因素主要是由检验设备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检验设备所导致出现的误差,主要表现在砝码上,如果在检测污水水质之前并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要求做好砝码校正工作,并重复使用砝码进行称量操作的话,往往就会导致称量误差的出现。如果使用相同没有校正的砝码进行称量的话,所检测出的结果往往会出现相同的误差,并且水质浓度检测也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些均属于不固定误差因素。如果水质检测标准的溶液受到来自环境因素的影响的话,那么其体积以及溶液浓度往往就会出现变化,进而影响到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在不同的环境之下,水质溶液体积是不同的,因此,水质检测浓度检测结果所产生的误差并不是固定的。
1.2水质检测方法
对于不同的水质,需选择不同的水质检测方法,如水质检测方法选择不当,水质检测结果往往会最终受到直接影响。以地面水质为例,水体的流向、流速、水位、水量等情况必须得到明确,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城市给排水情况、工业布局、排污情况等也需要得到重视,由此才能够针对性进行水质采集。而对于地下水质的采集来说,水质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工业分布、城市发展等情况同样需要得到重视,如果无法较好区别各类水质的差别,水质检测的质量便会受到直接影响。
1.3存在干扰物质
在工业废水检测的过程当中,由于存在着干扰物质,极易影响到检测结果。举个例子来说,在借助重铬酸钾法检测化学需氧量的过程当中,往往就会受到氯元素的影响,消耗掉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因此在检测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加入定量的重铬酸钾,其掩蔽剂是硫酸汞。再例如,在进行紫外线消毒后测量粪便大肠菌群数量的过程当中,由于紫外线辐射并不具备长期的消毒能力,极易受到杀菌水等因素的影响。粪大肠菌群在紫外线的作用之下,能够实现快速修复。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样品保存以及检测的及时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污水检测结果。
2提高水质检测准确性与稳定性的方法
2.1水体采样点的稳定布设
水体采样点布设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水质检测的稳定性,因此采样点的稳定布设必须得到重点关注。以河流水质检测为例,需结合河流的深度与宽度合理确定采样点,一般来说一条垂线适合水面宽在50m以下河流,两条垂线(左、右)适合水面宽在50~100m区间的河流,三条垂线(左、中、右)适用于100~1000m宽的河流,五条等距离垂线则适合服务于1500m以上宽度的河流;而在采样点的深度选择中,水的深度与温度以及微生物、藻类、溶解氧的分布必须得到重视,一般在垂线上分别进行表层、中层及深层水样的采集便能够满足水质检测的稳定性控制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确定水质检测样本采集次数
水体检测需控制水质采集的频率,检测人员要遵照计划的时间段来提取和采集水质样本,同时把握采集的次数与采集量,针对个别特殊的水域可按需增加采集数,直至取到达到检验要求的水样。需要注意的是水质样本的采集需根据分布区域水体质量的情况确定,采样频率也要与之相适应。一般来说,检测规定饮用水的采集时间是每十天采集一次,检测次数则要把握在两次以下,不能过量采龋污染严重的水质则分两步:首先要划分水中的污染成分水,然后根据划分成分确定采集次数,才能够保证水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对于干扰因素可使用科学的手段去除,比如对于过分污染区域采取隔离分割处理的方法,然后逐个独立检测结果选取所有分割区域的平均值。
2.3提高水质检测准确性策略
水质检测是一个综合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技术,对水质样品中污染物的浓度、成分以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与判定,进而了解水质状况,因此确保水质检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要想提升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加强对检测过程的管理,二是要选择合理的水质检测点。(1)水质检测过程:水质检测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应想尽办法力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这就要求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除了使用常规的检测方法外,还可以积极采用更为先进与科学的检测方法,以此提升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其次,还应做好对检测过程、检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对于专业的仪器设备,一定要做好勤检查、勤保养、勤维护;同时,鉴于环境也会影响水质的检测结果,在检测过程中还需加强对检测环境的管理,确保环境条件符合水质检测与仪器使用的标准,以此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水质检测点选择:检测点是影响水质检测准确性的一大重要因素,只有找到合理的水质检测点,才能确保水质检测的质量。在进行水质检测点的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慎重选择,包括地质条件、水质的化学特征、水源开采情况、污染物的扩散形式以及分布情况等。具体如:对于居民居住较为集中且兑入污染物较容易渗透的地区应当于水流的垂直方向上设置水质检测点,这样不仅能将水质检测带给居民的影响降到最小也能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扩散范围;而在污染物透度较小的渗坑及蓄水层区域,应当将水质检测点设置在距离渗井、渗坑区域较近的地方,有效减少污染。
2.4设置合适的水样检测采集点
上文提到水质检测初步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备检水源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归纳,将水源按照水质的分布差异进行分区域检测,故而水质检测点布控是否合理在水质检测中比重较大。适宜水质监控点的设置能确保水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比如说,在对河流实施检测时,第一步就是检测检测点的布控,选择合适的地点布局详细勘探该区域的水文资料并且相应的布控合理的检测点,遵照科学控制点的要求于沿着河岸岸堤布置,尤其是在对河岸边检测点进行检测时,通常情况是选取河水表面三十到六十公分内的位置设检测点检测,这有助于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
结语
综上所述,水质检测准确性与稳定性的提升存在较高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降低各类因素影响、统一分析方法、加强仪器设备校正、明确相对标准差值、针对性的水质采样点选择、实现科学的检测与管理、采样时间与频率的控制、水体采样点的稳定布设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水质检测路径,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水质检测水平,水质评价方法的完善、针对性的检测项目选取同样需要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妮,张帆远航.如何提高污水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及稳定性[J].建材与装饰,2018(42):153-154.
[2]孙兆光,张汛达.绍兴沥海镇河流水质检测与治理技术发展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5):122.
[3]刘艳玲.对河北唐山下属县区的河流水质检测及处理污染方案[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1):172-173.
论文作者:黄广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水质论文; 稳定性论文; 误差论文; 准确性论文; 水体论文; 河流论文; 因素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