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村庄社区管理资源的利用与整合&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村社区管理二元结构为例_哈尼族论文

少数民族村寨社区管理资源的利用与整合——以云南红河哈尼族村寨社区管理中二元结构形式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村寨论文,红河论文,哈尼族论文,社区论文,云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6)06-0082-07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不仅分布地区广,且大多居住在高原边疆,自然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村寨的和谐不但对这些地区的稳定而且对国家安全和整体发展都有根本性影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慎重对待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中,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阶级阶层以及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都在发生变革,社会资源、物质利益都处在重新分配之中,社会不稳定、不公平、不和皆的现象难免存在,这些问题在边远的民族地区,在法治社会的基础还不健全少数民族村寨中,显得尤为突出。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关于村寨管理和社会秩序控制的内容,包括民间组织、习惯法、民间宗教和各种禁忌,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地区解决村寨纠纷和处理民众矛盾中不可替代的本土资源。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无数个乡镇村寨所构成,这些地区大多经济文化落后,处于法律覆盖的边沿区,村寨社区管理和内地农村社区、城市街道社区不一样,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是与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不相同的”[1](P48),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差异就表现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不同[1](P53)。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社区的稳定和谐,建构法理型权威的管理和社会控制的目标,就必须对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村寨管理和社会秩序控制的传统模式,这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也和内地农村一样,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转型时期。一是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生产队政社合一的政体被打破,“乡政村治”管理体制开始建立;二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市场化取向成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基本规则;三是以民间组织、民族宗教以及家族、宗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复兴[2]。

由于生产队的经济体制的取消,政府不再具体管理乡村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村寨基层组织也不再是政社合一的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乡村基层治理体制由生产队体制转变为“乡政村治”体制[3](P419),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方式取代了生产队集体方式成为农业经济的单位。乡村基层治理体制的变化,为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社区的管理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地建立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变化。

1.生产队集体所有制的终结,政府控制村寨社区的资源大大减少,除了国家正式制度规定的治理体制和权威外,多元化的权力结构还包括了村寨社区自身存在或复兴的各级力量,如传统民间组织、宗教人士、经济能人等等。正是这些多元化的权力系统存在并相互联系,组成了一种合力,在政府对农村管理权力上移,乡政村治体制正在建立完善之时,保证了村寨社区生产生活秩序基本稳定的运作。

2.在政府权力的基层组织为乡镇一级的体制下,对村寨的管理和领导、各项政策的实施,就不像过去那样,而要考虑村民的意愿和承受能力;考虑民间权力系统的存在;考虑如何扩大村民表达自己声音的途径。在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民间在处理乡政村治与其他多元权力关系的方面,则需坚持乡政村治在村寨多元权力结构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并规范其他各级力量的活动,将其纳入乡政村治的制度框架下,以实现多元化权力分享格局的平衡。

这两方面的情况在边疆少数民族村寨的社区管理和社会秩序控制上,实际上还表现为法治与本土资源、正式权利与非正式权利、法律程序与社区情理的问题。我们在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枯岔河村和绿春县大兴镇岔弄村倮别新寨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在哈尼族村寨中,村民们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利用村寨管理资源,处理村寨事务,化解村民矛盾纠纷方面有不少值得研究之处。

20世纪80年代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枯岔河行政村和绿春县大兴镇岔弄村委会倮别新寨也和内地农村一样,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和转型时期,这一变化重塑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社区多元的权力格局。

枯岔河村位于县城东北方12公里,海拔1400多米左右。是一个哈尼族聚居的自然村,现有203户人家,985人,全是哈尼族。人均粮食234公斤,人均纯收入381元。是比较落后贫困的少数民族村寨。

倮别新寨为绿春县大兴镇岔弄村委会下辖的一个哈尼族小山村,地处海拔1600多米的半山上,现有89户人家,436人,全部为哈尼族,分属哈尼和哈欧两个支系,保存有典型的哈尼族传统文化。

两个村寨社区的管理结构都存在两个系统,一是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系统,另一个是传统民间组织。

(一)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

1.村党组织

枯岔河村全村寨有党员18人,成立了1个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一支部书记王有亮,二支部书记普易明,三支部书记李正庭。

枯岔河村党支部党员的组织生活正常,一季度一次,党费按时交纳,党员在村寨事务中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倮别新寨共6个党员,设1个党小组,小组长由德一得担任。

表1:枯岔河村3个党支部成员表

支部

姓名 性别 年龄文化程度 备注

王有亮 男60岁小学 书记

普成应 男43岁初中 委员

朱自英 女51岁文盲 委员

普维才 男62岁初中 委员

曹正兴 男49岁初中 委员

高玉祥 男34岁初中 委员

普易明 男60岁小学 书记

普文明 男64岁初中 委员

普加兴 男63岁文盲 委员

李有祥

男40岁初中 委员

高德明

男36岁高中 委员

李文光

男45岁初中 委员

李正庭

男55岁初中 书记

李文学

男54岁小学 委员

三支部 曹文亮

男44岁初中 委员

陈台英

女41岁初中 委员

李正明

男70岁小学

表2:倮别新寨党小组成员表

姓名性别 年龄文化程度

德一得男 42岁 高中

罗德光男 68岁 初小

罗生福男 65岁 小学

李文光男 60岁 小学

李咀则男 65岁 小学

白嘎友男 36岁 初中

倮别新寨党小组6个成员中,60岁以上的占了4人,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因此应及时增补新鲜血液,充实党小组有生力量,现倮别新寨党小组正积极做这一工作。

2.村民自治组织

(1)村民小组。枯岔河村分为两个村民小组:一组组长龙荣(43岁)副组长普成应(42岁,党员),村民代表罗永祥(34岁),普明亮(37岁);二组组长高顺钢,副组长李建春(25岁),村民代表曹德亮(27岁),曹文祥(30岁),李亚(48岁)。两个组的干部全为男性。

倮别新寨村民小组组成人员为5人。现任倮别新寨村民小组长李农初,小学文化,原村民委员会保管员。他有理想,有改革创新精神,为人正直,办事公正,本人种地、卖河沙、搞运输,属村寨中先“富”起来的能人,在村民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表3:倮别新寨现任村民小组成员表

姓名性别 年龄 支系职务文化程度

李农初 男 38

哈尼组长 小学

李祥友 男 49

哈尼副组长

小学

李忠和 男 36

哈尼会计 高中毕业

高则优 女 36

哈欧妇代 高中肄业

德一得 男 45

哈欧治保 高中肄业

村民小组是目前两个村寨社区的核心管理机构。从性质上说,村民小组是村民议事会的执行机构,它由村民大会产生,并向村民议事会负责。

(2)村民议事小组。村民议事小组是村民专门监督村委会各项活动,尤其是财务收支情况的监督机构。两个村寨的议事小组成员都是由村寨中的能人、有威望的人担任,主要工作是负责村务公开,监督村委会的财务管理制度。

(3)妇联。枯岔河村妇联主任陈治英(女,中共党员),倮别新寨妇联主任高则优(女),她们主要负责村寨中的妇女工作、节日和农闲时组织跳舞、唱歌、节日表演等活动。

(4)共青团。枯岔河村共青团支部书记是普成光(26岁),倮别新寨共青团支部书记是李批波(31岁),他们主要负责村寨中的青年工作、五四青年节和农闲时组织文体活动、村寨集体公益活动、上级安排的突击任务等活动。

(二)传统民间组织

绿春保别新寨和金平枯岔河这两个哈尼族族村寨存在同样近乎相似的传统民间组织。

图1:两个村寨民间组织结构图

1.老人会

和哈尼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一样,枯岔河村和倮别新寨的老人会在历史上就有,虽然在生产队时代,老人会被取缔,但老人的地位和影响却一直存在。

2003年2月枯岔河村老人会成立,由5人组成,最大年龄71岁,平均61岁,全部为中共党员。

表4:枯岔河村老人会成员表

姓名性别 年龄文化程度

李正庭 男55岁初中

普易明 男59岁初中

普文明 男60岁小学,原村委会干部

王有亮 男60岁小学,退休干部

李正明 男70岁初小,原生产队会计

2004年4月倮别新寨成立了老人会。老人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2人,委员6人。

表5:倮别新寨老人会成员表

职务 姓名年龄 文化程度 备注

会长:李谋才 60岁 小学文化

曾当过民办教师,

副会长: 李文光 67岁 小学文化 当任过村长

副会长: 李常勇 52岁 小学文化 曾当任过副村长

罗积山 51岁 小学文化 经商有经验

李规甫 55岁 文盲

卢学友 51岁 文盲

李成忠 60岁 小学文化民办教师

白里发 62岁 文盲

德哈青 62岁 小学文化

老人会的成立,是在村寨传统文化背景下提出的。新成立的老人会主要负责调解村寨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同时不定期开会,参与讨论决定村寨重大的公益事情,开会时一般请咪谷参加。

2.“咪谷”组织

咪谷作为双重身份的人,一是负责村寨中的宗教祭祀活动;二是协助村委会进行村寨日常公众事务的管理。咪谷一般由中年人担任。

枯岔河村的咪谷由2人担任,分为大咪谷和二咪谷。现任大咪谷内曹有文,今年39岁,二咪谷王绍祥,28岁。咪谷选举时以村民推荐方式产生,推荐时等额推荐2人,通过后再采取抓阄的方式产生。

倮别新寨的咪谷是村民公开民主选举产生的。倮别新寨咪谷由3人组成,在宗教祭祀中,三人各有分工,互相配合,大咪谷负责指挥安排和主祭,二、三咪谷则多做具体事务,如杀牲、烧火煮祭品等。当然,二、三咪谷也要学习掌握各种祭祀活动的传统作法,因为他们有可能是未来大咪谷的接班人。

2005年1月,倮别新寨前任咪谷李三简因身体原因,不想再干,提出改选。由村民委员会主持,全体村民参加。80名村民参加了选举,候选人由老年协会提出3人,等额选举,举手表决,得票多者当选大咪谷。最后选出的结果为:

表6:倮别新寨咪谷组织表

职务 姓名年龄备注

大咪谷 白礼成53岁

(原二咪谷)

二咪谷 李龙嘎53岁

三咪谷 罗杰三43岁

咪谷在村子里主管村社的各种集体祭祀活动。除此之外,村子里的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宗教禁忌、习惯法等都由咪谷监督执行。咪谷除祭祀费用的收取和支出要征求村委会意见之外,不受村民小组控制。在节假日的各种活动中,我们看到咪谷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较村委会要高。

3. 民间宗教师“莫批”

莫批是能在神界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传递的人,莫批可以说就是神灵的代言人,因此,地位很高,深受村民敬重。

枯岔河村现已没莫批,以前有个姓何的是村中莫批,1975年这个人死后,就没有了莫批。如村寨中生病,死人,有灾有难等事,要到附近村寨去请莫批。一般去绵竹棚村请莫批普门蒋来做。普门蒋30岁左右,哈尼族,22岁开始学莫批,师傅是甘塘村委会的李则申(2001年已去世)。枯岔河村的村民,根据不同的祭祀情况,还会到甘塘、哈尼田等村寨去请莫批。

倮别新寨现在的莫批是张明光,今年63岁,他为人谦和,乐于助人,深受村民的敬重。

总的说来,上述两个哈尼村寨的二元管理系统在村寨社区管理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围护了村寨的社会秩序,保证了村寨的和谐稳定。当然,在二元管理系统中,党组织和村委会、村民小组这一由乡镇一级领导的管理机构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村民们还是普遍认为,村寨的发展,主要是村委会、村民小组、党支部的领导。具体来说,村民自治组织系统和村党组织系统是村寨日常公共事务的主要力量。村民在遇到比较大的问题时会找村主任或支书来解决,但在许多时候,民间管理系统也在起着重要作用。

用主流文化的眼光来看,两个哈尼村寨的管理体系的运转是比较传统和落后的,但如果我们身处贫困、闭塞、资源匮乏哈尼山村,以一个村民的眼光来看,或许又会得出另外的结论:传统文化包括民间宗教在建立少数民族和谐社会、和谐村寨社区的过程中,起到了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规范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2:两个村寨二元管理结构图

(一)村寨社会秩序得以有效控制,生产生活得以正常进行

尊老爱幼是哈尼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历史上,哈尼族村寨就存在尊重老人,重大事情请教老人的传统,老人在参与社区管理事务,调解矛盾纠纷方面起到了其他管理权力所不能的作用。在哈尼村寨,村民之间发生矛盾纠纷,一般是村民组长出面解决,解决不了的则由咪谷、老人会参与。成立老年协会的动因是因村民普遍认为老人能办事,所以要求建立老人会。如2003年,倮别新寨发生的一件纠纷。村民何春黑盖房子挖地基时与其姐夫卢某发生矛盾,动手打起来。何春黑的妻子被打伤。双方矛盾越闹越大。后导致何春黑约人要去卢家抢牛、猪作赔偿。当时村民小组出面解决不了。结果请几位老人出面才平息了事端。又如2004年11月,枯岔河村老人会提出修建村寨道路的问题。党支部为此召开了党员大会,统一意见再开支部扩大会,特邀大咪谷曹建文和老人会成员参加听取意见,之后眼再召开村民大会。最后才决定修路,由村民组长和书记负责组织实施。组长和书记先到镇上要水泥,再把所需的沙石、碎石、毛石等建筑材料分摊到各农产,每户负责或购买或自己采挖后运到村寨中。这条路总长284米,宽3米,由全村151户分摊,每户平均负责1.88米的道路费用:毛石2方、碎石1方、河沙1方和劳力投入。

为了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村民大会还推选了总指挥和监督小组。总指挥由行政村会主任李库担任,监督小组成员为:李正庭、罗荣、普正易、高顺钢、普易明,其中李正庭和普易明就是老人会的成员。

(二)民族传统文化在宗教活动中得到了传承

哈尼族山寨村民一年四季的生活中,充满了自然崇拜活动的内容,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建寨千百年来,众多祭祀活动对哈尼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借用。哈尼族没有文字,其历史和文化完全靠口承,而口承文化又极易丢失,这就需要一种形式、一种载体,得到全体村民的认可,这样才能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宗教信仰的祭祀仪式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集体性的祭祀还是家庭性的祭祀,都是一种对后代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如在祭寨神的仪式中,虽然没有老人对儿童和年轻人专门的说教,但在一系列活动和祭祀中,年轻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学习了解到本民族本村寨历史文化的许多东西。在我们访谈的80多名10岁以上的青少年中,80%以上的人能说得出“我们寨子寨神坐地的石头象征的祖先”,“现在耕种的梯田,用水的主要水沟都是建寨先辈们开拓出来的”等等这样一些有关倮别新寨历史文化的内容。在每家每户的祭祖活动中,小孩要向祖龛下跪磕头,敬献牺牲,特别是在小孩13岁前进行的保魂、固魂(“纠杂”或“者擦”)的祭祀仪式中,莫批要念叫魂经,长辈要向来磕头的孩子讲述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这种在宗教祭祀场合中的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每年春节倮别新寨的“祭秋架”和“砍秋绳”仪式,是最能体现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因为在这两个仪式活动中,村寨里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来参加,莫批念经,咪谷祭祀,全村寨男人在秋架外集体会餐,这一切对村寨中每个青少年都是一次形象生动的文化传承课。

(三)维系了村寨的和谐稳定

在偏僻的哈尼山寨,村寨的安宁与稳定、社会秩序的好坏,直接关系和影响到每个村民的利益。县、乡(镇)、村(办事处)到自然村的村民委员会这一套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是当前领导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渠道,国家政策、各种法律法规在新寨的贯彻执行,村民的生产、生活、社区发展中的各类问题的解决,都是靠这条渠道。但除此之外,村寨社区还存在像老人会、咪谷、莫批这样一种民间组织体系和个人,他们在执行宗教祭祀和管理村寨公共事务的时候,往往在村寨稳定、矛盾化解、村民团结,传统社会价值观的评判,传统禁忌、习惯法的执行,伦理道德标准的维护等等方面,又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村寨日常的宗教祭祀中,咪谷、莫批的作用和角色是不同的,起到了互补。

第一,集体祭礼和村寨神灵由咪谷祭祀,如祭寨神、祭水井、祭土地神、祭秋架等;莫批多从事驱邪叫魂、退鬼等技术性较强的活动;而在退寨鬼、祭秋架时,双方是合作进行的。莫批只是负责叫魂,而最后的祭祀则仍由咪谷主持。

第二,咪谷与神的交流是单向的,即只是主持仪式向神灵祭献,把村民对神的敬意通过仪式传递给神,他们主要注重仪式程序中形式的东西。而莫批则不同,他是可以双向交流的,而且功利性较强,即将世间人对神的敬意、祈求的目的传递给神,又要将神的旨意和安排转达给世间的人。不论是卜卦还是叫魂、退鬼等活动,莫批都要针对具体的人或事,想办法达到消灾免难、除病保平安、延年增寿、为亡灵指路等等目的。

第三,莫批为人作“祭”时是有偿服务,祭完后主人家都要给3~10元不等的劳务费。而咪谷则都是义务服务,只是每次作祭礼能得到献牲祭品食用,或鸡、或鸭、或猪。

第四,莫批作祭礼多是为村民个人或家庭的事,为个人服务,而咪谷的祭祀则是为村社集体义务服务。

咪谷和莫批的合作,对维护村寨社区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较突出的是体现在集体性的祭祀活动中。

一是对未婚先孕的处罚,由咪谷出面处理,发生这种情况的人家要洗寨赔罪,买狗和鸡,请莫批、咪谷祭祀,给全村人一个交代,这实际上起到了处罚当事人、警示全体村民、维护正常婚姻家庭的积极作用。

二是在祭寨神中的“分祭祀寨神的牺牲肉”,由咪谷主持,把祭祀寨神的小猪、鸡,按全村寨户数平均分成相同份数,全村男人,包括青少年和儿童都齐集寨神山,一面看咪谷祭祀,听他们对村寨来年兴旺发展的祈祷,一面等着领取象征神灵赐福的一小片祭祀寨神的牺牲肉,其场面既有原始共产主义平均分配的遗风,又有村寨团结、村民凝聚一心的寓意。祭祀寨神的牺牲肉拿回家煮熟,每个人都要象征性地吃一点,以求来年平安吉祥,也意味着整个村寨都从寨神那里吸取了精神力量。

三是在“砍秋绳”的祭祀中,全村寨每户男人都要参加,咪谷此时要面对村寨的西边祭祀念祷词。这一方式实际上体现了哈尼人的一种力量和精神,祭祀完,村民欢聚在一起畅怀吃喝,互相敬酒,似乎又体现出一种集体的力量。年轻人此时争相给咪谷和老人敬酒、敬烟,表示对咪谷和老人的尊重;咪谷和老人们则对年轻人祝福、教育,村民之间平日的隔阂矛盾;恩恩怨怨都在这种场合得到化解。可以说这种场合所起到的团结教育、凝聚村民、净化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作用,是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

(四)传承了村民爱护家园、保护生境的传统

在哈尼山寨的宗教祭祀活动中,有不少对村民进行保护生态、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教育的内容。哈尼族山寨往往是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山村,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靠的是山上的地、地下的水、山中的林生存下来的。在调查中,不少哈尼老人告诉我们,哈尼人从祖辈就代代相传这样的格言:“有地有水才有人,有山有树才有水,有人有水才有谷,有谷有粮才有牲畜。”这种说法就是今天来分析,也不乏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辩证思想。

在祭天神、祭土地神、祭山神、祭水井等一系列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哈尼人的这种善待自然的辩证思想。土地、山林、水源都是有神灵存在的,人们在向其索取的时候,一定要保护他们,祭祀供奉他们,感谢他们给村民带来的恩惠;而村民所得到的一切又要靠天神安排的四季轮回,所以要天人合一,顺行天意。这种思想和看法实在令我们折服。

宗教祭祀向村民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所以政府保护山林、保护水源林、保护土地的政策宣传,很容易为村民所接受。在保护山林的宗教祭祀中还有一项活动是“灭火种”仪式,由咪谷带领全村人在水井边进行,目的就是告诫大家要注意防火,小心火种烧毁山林,切不可轻视大意。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立在无数个平等、团结、互助的村寨社区基础之上的。和谐是各民族互助合作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巩固和发展以村寨为基础的与村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收稿日期:2006-08-16

标签:;  ;  

少数民族村庄社区管理资源的利用与整合&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村社区管理二元结构为例_哈尼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