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买方论文,条件下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05(2000)03-0088-02
一、我国买方市场现状及其对调整的要求
当前我国买方市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消失,供过于求的商品增加,绝大多数商品处于供求基本平衡状态。有关部门对近年来国内市场上600余种商品供求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1995年供不应求的商品占14%左右,到1998年上半年已经下降为零。(2)商品价格出现持续下降趋势。1985年-1995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年均上升10.6%,其中1994年曾达到创记录的21.7%。近两年价格形势出现逆转,1996年与1997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仅上升6.1%和0.8%,而1998年为2.6%的负增长。(3)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价格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在一些商场或生产企业之间都曾发生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价格战,以致于国家价格管理部门不得不出面干预,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同时,消费者在市场上的地位明显提高,消费者权益状况得到改善。目前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环境和得到的服务与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与国外典型的买方市场相比,我国的买方市场具有以下特殊性。(1)从宏观经济形势看。经济增长率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较高。1998年经济增长达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999年经济增长7.1%,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高速增长无疑是好事,但也说明,我国经济总量还不很大,还处于成长上升期;经济运行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客观需要一定的增长速度。(2)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看。我国居民总体生活水平仍处于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阶段,恩格尔系数还较高(接近50%),人均消费品的实际消费量和拥有量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可见,在买方市场中,受收入水平、消费差异、支出变化而导致的“需求不足”的成分仍然存在;我国的消费品市场远未饱和,其发展潜力还非常巨大。(3)从供给结构看。目前供大于求的主要是一般加工产品或消费品,部分基础性产品有时仍然处于“瓶颈”状态;高新技术产品和所谓“知识经济产品”仍然较少;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几种重要农产品的产量仍不稳定,“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还不能很好地避免。因此,目前这种供给态势实质上存在着“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我国买方市场的现状对这次经济调整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这次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和提高生活水平以及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是一项长期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才是硬道理,无论是深化改革、保持稳定最终都要服从或服务于这个硬道理,这次调整也不例外。即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的那样:在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其次,这次调整的方向是为了适应买方市场的新形势。过去我国有过数次调整,但都是在短缺经济下进行的,具体针对的往往是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形势,只要紧缩银根、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这次调整是在经济趋冷、产品积压条件下进行的,调整的方向就要适应消费需求的现状和消费结构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产品没有销路,又不符合未来消费发展潮流的产业应下决心进行整顿。第三,这次调整是主动实施的。因为中国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并不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而是由于广阔而巨大的潜在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有待开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巨大的后发优势;中国还有很大的制度创新空间。因此,这次调整具有未雨绸缪的预防性质。主动调整面对的是增长速度趋缓,是增长中的调整。因而可以牢牢掌握调整的主动权。第四,这次调整的手段是行政与市场并用,以市场为基础的调整。过去的调整由于是在计划经济下实施的,因此手段往往是行政命令,用强制的关停并转来压缩长线,补足短线。本次调整是在市场经济的买方条件下进行的,应当也有可能在政府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固有的调节作用,通过供求规律和消费者选票择优汰劣、扶强去弱,达到调整的目的。
二、买方市场下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调整生产结构,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第一,根据消费需求现状组织生产。消费需求作为社会再生产总循环的现实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企业投资和生产的引导作用日益增加。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消费水平仍属世界较低层次,商品的购买力不强。从这一现状出发,企业在生产满足人们的物质生存需要的产品与满足人们高层次精神文化享受的产品的选择上,要以前者为主,同时尽可能兼顾后者;在生产衣、食、用等必需品与生产住房汽车等高档产品的选择上,要以衣食用产品为主,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使住房汽车成为今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住房汽车等产品内部结构上,要严格控制高级住房的建设规模,加大安居工程的建设力度,汽车生产也应在加强技术改造推进国有化进程,实行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价格,适应居民的购买力水平。要真正做到按消费需求组织生产,还必须发挥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的作用,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应当花大力气淘汰过时的设备,关闭无效的工厂,加大对低效和无效的资产存量进行重组的力度,严格审批新开工的项目,确实减少“无效供给”;同时,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增加“有效供给”。这样,才能实现生产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才能使供求总量与结构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平衡。
第二、根据消费需求规律,及时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引导消费。(1)信息消费。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产业、信息消费将有大的发展。1999年世界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已达1.3万亿美元。我国近几年也发展很快,城市已出现的“电话热”还在升温,电脑也逐步进入城市居民家庭,即将“热”起来。“九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电子产品总需求将超过1万亿元,将成为我国最有发展前途、最大的产业。(2)文化教育消费。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文化教育消费水平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关键。随着广大群众对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文化教育的福利性消费的逐步减少和市场化、货币化比重的提高,文化教育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3)旅游消费。发展旅游消费,不仅能直接增加经济收入,而且能带动一个较长的产业链条,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不仅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且能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发展旅游消费和旅游业,还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不会增加环境污染等特点,是最理想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调整流通结构,使消费更加通畅和便利。第一、营销方式创新,适应需求变化。从世界趋势看,商业营销形态和手段经历了发展三个阶段,传统商业(以大中型百货商场为典型);过渡商业(集贸型商品交易市场为典型);新型商业(以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大型购物中心、专卖店、专营店为典型)。这一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是更方便、更快捷;顾客有更多选择自由;价格更低廉。而我们现在的商业却在大量地发展传统的大中型百货商场,观念上也以高商业利润为营销目标。它无法避免地将遭到觉悟了的消费者的抛弃。今后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商业形态,推动连锁经营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要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打破部门、地区界限,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特许(加盟)连锁等方式、尽快提高连锁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和持续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发展总代理、总经销、批零兼营和工商联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和营销方式。
第二、发展旧货市场和二级市场。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使用6年左右即产生更新换代意愿。对住房和汽车等高值消费品则要求具备多次流通的条件才能被消费者所普遍接受,这不仅要求有二级市场存在,还要求二级市场的发展规模要大于一级市场的规模,才能为购买者提供方便地变现和再选择的机会。同时,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家庭和广大的农村居民,由于消费层次的差异也存在着对旧货的需求。因此,我国旧货和二级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有关部门应在税收、贷款等方面大力扶持它们的发展,支持有关企业采取门店收购、定点定时收购、电话预约收购、上门收购,以及与大商场联合开展以旧换新业务等多种经营方式,促进旧货和二级市场的发展。
调整地区结构,努力开拓农村市场。在城镇居民的消费热以后,农村仍是一片处女地,具有很大的潜力亟待开发。尽管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及城市居民的2/5多一点,但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接近9亿,1999年全国消费品零售额中,农村市场部分仅占40%。农村消费周期与城市不同,存在着消费时间差,城市市场上已淘汰的商品农村可能正处于销售上升期。另外,农村消费点多面广,可以为许多产品打开销路。今后要采取多种措施开拓农村市场。(1)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农业生产,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是正相关的。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调整农村产业、产品结构,向深加工延伸,向综合利用延伸,向市场延伸,提高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及其附加值。(2)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我国广大农村,长期以来,主要是一种自耕自食的小农经济,自给性消费比重很大,自给性消费观念极强,极大制约了农村市场化的进程。必须对农民进行有关商品经济知识的教育,特别要纠正落后的消费观念,如减少农民用钱修坟墓、庙宇、求神拜佛等方面的开支,扩大日用消费品和高档商品的购买开支。
收稿日期:200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