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特点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高中学生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学生处于青年早期,其年龄特点、情感价值观特点、认知特点等决定了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特点,以下就此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看
从年龄特征看,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紧张的学习和升学或择业的心理压力可能带来身体的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为此,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在青年期,基本完成人的社会化,并将取得公民的资格,准备投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此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即将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重要的选择。他们重视友谊,逐渐关注社会、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形成了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他们的人生逐渐定向,个性基本定型,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望,这使青年期进入人生最有朝气和锐气的时期。青年期还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以上特点决定了高中学生(相对于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同样不应该有过重的负担。历史课程要充实现代史学研究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仍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趣味性也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故事式的历史情节,高中生需要在历史学习中进行思考,体味思维带来的快乐,因此,具有较强实用性和现实性的历史才能更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历史知识的逻辑性、规律性,同时要求历史学习能与现实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期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永远也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关注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寻求其历史上的沿革,历史课程必须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动态发展,把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同社会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从高中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特点看
心理学(情绪归因论)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情感反应,主要取决于人对自己状态的认知,是和人的社会观念及评价系统分不开的。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这两种心理都源自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认识,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在价值观上,高中生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代社会非常需要的品质。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反映在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生,以及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作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观念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美、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智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它影响着学生观的形成。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特殊任务。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我们应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前提下,发扬优良传统,摆脱传统中的消极因素,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强调通过课程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的完整性目标,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宗旨,从而实现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历史课程的设置也应该符合这个趋势。
人的情感是社会性的,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从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看,我国要求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奉献精神,追求新知,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国家对高中教育也提出了任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使他们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个生、特长和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一代新人。”在这些要求中,“德”放在首位。从“德”方面来看,我国最近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纲要》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些指导性文件体现的内涵应该融入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中;此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情感中的理智感是推动人们探索、追求真理的强大动力。“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认识成就的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因此它也应该是历史课程着力培养的内容之一。
高中生的情感相对于初中生比较稳定,但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所以,在高中生的认识活动过程中,思想要更深刻、文化内涵要更丰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深厚学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对学生的积极情感予以肯定,批评学生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从而对他们的行为起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
但是由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逐渐形成(有部分研究表明是在高中二年级),高中学生的价值判断相对比较独立,现成的历史结论和评价会破坏他们学习的热情。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激发其探究的欲望。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就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
此外,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法”教育思想也值得研究。历史课程不应把高中学生当作“德性的口袋”强行灌输(事实证明也没有效果,即便有,如上文提到的那样,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性),可以把学生置于情感冲突的情境中,在高中生已有的道德、情感、价值观水平和社会规范所要求达到的水平二者间的矛盾冲突中,用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他们寻求符合社会利益的正确答案,并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是历史课程尤其要重视的问题。
三、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看
认知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等,其中的核心部分是思维,思维活动的进行一般要借助于语言才能把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概括出来。“高中生已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并能运用理论去解决各种问题,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已趋于优势。在此以后,个体的思维方式不会再有质的变化。”
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概念的形成与掌握过程中,中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概念的变式,对于语言的深层结构(即认识的本质内容)的把握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地提高。但是,高中生已能正确定义不少社会、哲学及科学概念了。(2)在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高中生能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抽象概念进行逻辑推理,抽象性比初中生更强,思维步骤更完整,并能实施方案,运用思考的结果去解决新的问题。高中生的大多数归纳推理能力较强,演绎推理能力也较强。高中生运用逻辑法进行正误判断的能力较高,多重选择低一些,回答问题的能力最低,与初中生一样。中学生之间的思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的差异上。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指“中学生能够成功地解决历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良好适应性的个体心理特征”。掌握良好的能力比掌握一定范围内的知识能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发展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除了加强历史思维过程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训练外,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各国都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运动,总的趋势是课程的现代化,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观察、动手,手脑并用,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因此,课程设置要有较大的弹性,便于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便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
(本文是教育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为研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前期理论研究的专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