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分析的新戏:邓小平方法论的新贡献_矛盾分析法论文

矛盾分析的新戏:邓小平方法论的新贡献_矛盾分析法论文

矛盾分析法的新发挥——邓小平方法论的一个新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分析法论文,矛盾论文,贡献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在1941年毛泽东就曾指出,学习理论,研究哲学,应以研究思想方法为主。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也应该如此。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归根到底是因为他在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邓小平在方法论上的贡献是全面的系统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思想路线的新阐释,“三个标准”(实践、生产力、人民利益标准)的新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新发挥,改革方法的新创造。本文拟就矛盾分析法的新发挥作些论述。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贯主张“照辩证法办事”的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开始之初就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在这场伟大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153页。以下凡引此《邓选》只注卷页)。邓小平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对矛盾分析方法作了新的重大发挥。

一、用矛盾分析方法,深入具体地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作出了全面改革的重大决策。

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针对国内外一些人否认社会主义社会有矛盾的错误观点,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在其晚年由于否认“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也出现了重大失误。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具体的研究”(2卷18页)。这就一方面肯定了毛泽东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另一方面指出了毛泽东晚年在这一问题上的不足。

邓小平是怎样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从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症结,找到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与方法,作出全面改革的重大决策呢?从邓小平的一系列著作看,他是采用如下逻辑进行“深入具体研究的”。

1.我国是在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生产力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卷252页)。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2卷182页)。“多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3卷141页)。

3.“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3卷149页),必须进行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3卷370页)及其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4.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不是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2卷236页),“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3卷203页)。

5.体制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微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改革。“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3卷135页),“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卷370页)。

6.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改变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和具体做法。“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3卷116页)。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2卷250页)和具体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3卷142页)。在改革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7.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改革,还必然涉及整个社会的转型和变革,涉及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改革和开放是不可分割的,“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总的来说,都叫改革”(3卷256页)。

8.改革开放是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样,邓小平就全面地系统地提出并且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揭示了改革的必然性,明确了改革的性质、方向、目的、意义、目标、衡量标准以及改革的步骤、途径与方法,找到了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中心环节和症结所在,阐明了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用矛盾分析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作出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邓小平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右的怀疑和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好?当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好”(2卷167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没有前途。但是,社会主义同时又和资本主义有继承关系。在一个地球,两种制度同时共存,竞争的情况下,存在着两者之间依存、互补和斗争的关系。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而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主义不能脱离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在“空地”上另起炉灶,只能在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列宁说过:“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2卷167页)。尤为重要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前提下开始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当今世界已经是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这就决定了我们一方面必须防止和反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西化”、“分化”的图谋;另一方面必须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机遇,加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与互补,继承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时代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因而,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发的战略决策。通过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2卷257页)打开世界市场,“开辟贸易途径”(3卷119页),提高我们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创汇能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予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使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互接互补,在国际竞争中开拓和扩大国际市场,通过对外开放,“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2卷168页),学习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科学、先进的管理”(2卷351页),“利用外国智力”(3卷32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包括外国在中国建厂,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补充。归结起来是一句话:通过矛盾分析,全面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说得好:“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3卷64页),“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3卷90页)。

三、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国际形势,实现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转变。

邓小平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也有变化,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第二个转变,是我们的对外政策”(3卷126页)。第一个转变,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第二个转变,我们改变了原来搞的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战略。邓小平认为,“只要坚持这样的判断和这样的政策,我们就能放胆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3卷128页)。随着这两个重要的转变,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分析,还得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结论。从此,我们的外交战略也由过去的反霸与备战战略改变为反霸与和平战略。邓小平之所以能够作出这样的战略判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当今世界,包括东、西、南、北诸方面的矛盾。他认为:当今“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以利用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3卷354页)。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调整与稳定大国关系和周边国家的关系,邓小平提出了极富创新意义的三个“八字”方针。一是“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不计较历史恩怨,改善中国与俄国、与日本、与美国的关系。二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与一些和中国有周边关系,有领土、领海争端的国家,改善关系。三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用这样的创造性设想,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及与台湾的祖国统一问题,并同时改善同英国、葡萄牙等国的关系。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邓小平还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他说:“世界总的局势在变,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3卷282页)。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3卷96页)。

四、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复杂矛盾,明确重点,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进行改革开放,是一项十分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遇到的矛盾特别多。为了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邓小平总是杰出地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力求把握其本质,明确其发展方向,做到一和多、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切忌片面性、绝对化、一刀切。

邓小平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建构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问题上,建构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先富与共富问题上,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在政党建设问题上,提出的改善和加强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思想文化建设问题上,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等,就是一和多的辩证统一。

邓小平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反复强调的,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一手抓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一手抓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一手抓积极吸收借鉴外国一切好的,对我有用的东西,一手抓坚决抵制和排斥外国一切腐朽的、没落的、阴暗的东西。这种两手抓,两手硬,而不是一手抓,一手硬,或者不分轻重、主次、缓急,同时均衡的抓,都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

正是由于这样,我们的改革不断深入,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了当今世界特别瞩目的主要国家之一。

标签:;  ;  ;  ;  ;  ;  ;  ;  ;  

矛盾分析的新戏:邓小平方法论的新贡献_矛盾分析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