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不应实行滚动制度_动机理论论文

高校学生管理不应实行滚动制度_动机理论论文

高校学生管理不应实施滚动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应论文,高校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1]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举措之一是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形成既有严格管理,又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管理制度。”[2]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高等学校在学生中全面实施“滚动竞争制”,所谓滚动竞争制(简称滚动制)就是把学生的德智体三方面的得分或等级与缴交教育培养费联系起来,班级中的优秀生(7%)和差生(7%)分别向上滚动(减免教育培养费)和向下滚动(增缴教育培养费或由公费生滚动为自费生),即根据大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得分或等级进行经济上的奖罚。倡导并已全面实施这一举措的高校确信,滚动竞争制“是一种集约束功能与激励功能为一体的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鼓励学生公平竞争,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可以全面地推动学生勤奋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3]正因为如此,它被当作较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在高校实施,且有流行之势。笔者认为,滚动竞争制名义上根据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得分或等级决定经济上的奖罚,由于目前学生德体得分或等级的评定标准比较模糊,一般学生都可以达到合格标准,因此滚动竞争的主要参考指标实际上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考试分数,从很大程度上说,学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考试分数来决定他们的滚动。基于这一分析,笔者认为,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利少弊多,不宜在高校推行,已经实施的高校,应该而且必须废止。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有以下理由。

一、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和党的教育方针。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中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出,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和谐地、全面地发展,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5]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建立“具备竞争活力的教学制度”,必须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6]为前提条件,以学生学习成绩决定滚动与否的滚动竞争制,只注意了学生在智育上(考试分数)的优劣,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和体育,不利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和党的教育方针。

二、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动机。现在的大学生作为跨世纪人才,肩负着振兴中华、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任,应该履行“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7]把自己造就成高级专门人才的义务,高等学校应该通过社会责任感教育、理想教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然而滚动竞争制把学生的学习、成才与经济联系起来,用经济作为杠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争取优秀成绩成为获得经济奖励的手段,形成错误的学习动机,为金钱而学习,甚至可能导致学生的贪婪行为,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而不择手段。

三、伤害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动机心理学的理论[8]认为:人们的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和推动的,动机有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之分。同理,大学生的学习作为一种行为,也总是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驱动下。教师和家长的期望、社会和学校的压力、考试的竞争、奖励和惩罚等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外来力量,是外部动机,它们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然而,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学术性学习,是既充满艰辛又能带来巨大愉悦的脑力劳动,他们的内在动机即由学生的内在心理因素(如需要、求知欲、兴趣爱好、社会责任感等)所引起的学习动机,能驱使学生废寝忘食,刻苦学习,争取优异成绩。滚动竞争制过分强调外在动机的力量,企求通过外部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视了内在动机对驱使学生努力学习的持久的重要作用,伤害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四、败坏学生的学习道德。滚动竞争制使学习成绩与经济上的奖罚挂钩,必将加剧学生间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获得经济奖励,或者至少不遭到经济处罚,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非但不友爱、合作,反而会敌意、猜忌;非但不能在学习上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反而会自私自利,保守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封锁、独占信息和关键的参考资料,甚至以不正当的手段参与学习竞争,千方百计破坏他人的学习,使他人学习失败,而使自己获取高分。这无疑败坏了学生的学习道德,妨碍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团结、友爱、合作、互助的同学关系。

五、改变了师生关系。在普教生中推行滚动竞争制的高等学校一般都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经济上的奖罚挂钩,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和奖惩挂钩,这样一来,有的教师为了争取所教学生成绩优秀和赢得他们的好评,只注重教书,忽视育人,更不敢对学生严格管理和要求,未“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9]甚至教唆学生考试作弊;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为了高分,想方设法接近、巴结教师,甚至给任课教师送礼,以换取教师的额外辅导,或者请求教师暗示、泄漏考试范围与试题,师生互惠,互相利用。师生关系庸俗化。

六、违背了大学教育的宗旨。高等教育是高深教育,“研究学术、探求真理”[10]是大学的功能之一,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应该具有学术性、探索性和研究性,而滚动竞争制侧重于普遍要求,敦促教师和学生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根据考试要求进行教和学,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考试成绩好。既不利于教师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向理论和科学的前沿,引导学生深入钻研特殊专题,“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11],也不利于学生就教学内容中自己感兴趣、并有能力探讨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发展培养自己的钻研精神,突出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专长。违背了大学要研究学术、探求真理、繁荣科学的宗旨,干扰高校胜利完成“发展科学技术文化”[12]的任务。

七、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滚动竞争制主要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参考指标,而现在高校的考试多以知识考核而非能力考核为特征,事实上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收获,一定程度上只可表明学生知识积累和掌握情况,考试成绩好并不能代表学生学习收获大,能力强,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也不能准确预测他们毕业后的工作成就。滚动竞争制由于着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诱使和导致学生重视知识的机械记忆,以应付考试,而不注重运用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使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考试、争取高考分而开展,这必然背离国家教委要求高等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13]的精神,不利于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导致学生素质结构缺陷,高分低能。

八、违背了正态分布理论,未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正态分布理论[14],不管在什么条件下,人们的智力、学习成绩、工作成就等总是符合正态分布,最优者和最差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处于中间水平,另一差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5],人们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稳定的,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实施滚动竞争制后,总会有部分学生被奖罚,违背了正态分布理论,也未考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一种进行奖罚的简单做法,因而是不科学的,不利于调动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生也并不是公平的。

九、违背成就归因理论,导致学生低估自己的学习潜力。心理学的成就归因理论[16]指出,行为者总是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于主客观两种因素,就学生的学习成败而言,主观因素如能力、学习策略和方法、身体状况、考试时的心情、努力等,客观因素如学习的环境、教师的教学、学习内容的难易。而个人的身体状况、学习能力是自己难以控制的。照理,只要是学习努力的学生都不应该因学习成绩差而受到处罚。事实上的确有部分同学学习十分勤奋,但或者因为学习能力低,或者因为学习策略与方法不当,或者因为身体状况不好,或者因为考试时心情欠佳和临场发挥不理想等因素,使考试成绩差,学习失败,对这些学生就不应不顾情由地处罚,而应肯定他们的勤奋与努力,在学习上多给以指导与关心。然而滚动竞争制明确规定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被处罚,而不管学生的努力程度,没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导致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低估自己的学习潜力,形成自卑感,丧失自信,厌恶并害怕学习。这种做法,也似至今仍令人心寒胆颤的揪右派,每个班总有几个“倒霉”学生被处罚,使学生为学习失败而抑郁、忧愁。

十、给经济困难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妨碍他们的身心健康。经济奖罚对家境富裕的学生并不能产生多大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反正他们有钱,奖多少、罚多少无所谓。而对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广大学生来说,由于经济比较困难,家里供应他们上大学的确不易,而滚动竞争制更会加重他们求学的困难,有的学生可能负担不起增缴的培养费而被赶出校门。这种经济上的压力,使学生在学习上过分担心学习结果,情绪波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不活跃,导致学习效率低,效果差;另一方面巨大的精神压力,将导致学生失眠、心慌、疲乏,妨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滚动竞争制既不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又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注释:

[1][5][9][11][1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国教育报》1993年3月2日。

[2][6][13]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光明日报》1993年2月18日。

[3]南方某高校:《关于在普教生中实施滚动竞争制和改革奖学金制度的通知》,1994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人民日报》1995年3月22日。

[8]孙煜明主编:《动机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0]陈孝禅:《心理教育问题引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14]周淮水:《教育与心理统计方法入门》,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

[15]李孝忠:《能力心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16]B·韦纳著、林钟敏译:《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

标签:;  ;  ;  ;  

高校学生管理不应实行滚动制度_动机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