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们永远不会为饮食问题向世界提出问题_农业论文

深化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们永远不会为饮食问题向世界提出问题_农业论文

深化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们决不会为吃饭问题给世界出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难题论文,会为论文,深化改革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按八十年代初提出的设想,农村改革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进行,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形成独立经营性格的经济主体,逐步由以统购统销为核心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在这基础上,建造一个具有活力的农村经济结构,为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提供新的推动力。包产到户改革后,农村形成农户自主经营主体,但它的自主权是残缺的。土地使用权,时被侵犯,粮棉油低价征购制,仍在继续,这意味着农民对财产的处置权、收益权继续受到损害。为发育要素市场的改革,也常常步履艰难。原因何在?并非有人主张放弃市场的化改革目标,而是由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利益分配结构,惯性作为极为强大,政府职能转换尚未完成,在这条件下,遇到改革进程难以避免的通货膨胀、粮价波动,处理问题,就不免表现出城市偏向。宏观改革本应加强力度,但为了满足稳定大局的要求,不得不有所延缓。

粮食价格波动,反映出供给不足,引起人们的忧虑,注意力被吸引到粮食安全问题方面,从而消弱了对深化改革的重视。这是另一个原因。

(二)粮食问题对于一个人多地少、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确是一个关系民族生存的大问题,当然必须重视。可是,在这个问题上要提防我们的认识被引入误区。最近,有位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布郎先生,向全世界当然也向中国发出一个警报,中国在下世纪中期,粮食缺口,将达3.7亿吨之巨,那时,中国本身的资源潜力将趋于枯竭,而世界市场上也无余粮可供购进。因此,他提出一个难题,要求解答:“谁来养活中国?”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答案是现成的:“我们自己养活自己。我们决不会为吃饭问题给全世界出难题。我们会进口一点粮食,但主要用于平抑国内市场价格波动,其数额绝不会高达3.7亿吨。这个数字是个未经验的估计,我们不应被它吓倒。

(三)“关键是增加投入。”问题是靠谁投?根据多年计算,农业资金投入,大体上,百分之六十靠农户,百分之二十靠地方和社区经济,百分之二十来自政府。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不足是事实,必须力争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头要靠农民。指望农民投资,也要有个良好的投资环境,首先是政策环境。我国农业还未摆脱半自给性生产,农产品的商品量本来不多,政府是个大买主。

(四)以粮食为例。保护粮农比较利益,要靠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低价征购断然不可,但国家高价买低价销售,我国财力有限,补贴不起。

(五)从长期看,唯一的可靠选择只能是经济市场化。只有在市场导向前提下,才能形成一种具有活力的经济结构,打破种种旧体制的束缚,形成新激励机制,把资源潜力释放出来。

(六)一个有活力的经济结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现在我们不可能把它的细节描画出来,但可以察觉它的大体走势。

1、要有一个贯通全国的统一市场,使各类产品和生产要素,顺畅流通,彻底消除城乡壁垒和地区壁垒。

2、要有强有力的司法体系,对农户和其他各类经济主体的财产权利,实行有效的法律保护,免受来自各方的侵犯。提倡社会合作,塑造行为准则。

3、保持市场配置资源有效性,促进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逐步从小家庭经营中把农、林、畜、水各业分解出来,形成独立的产业部门,同时从生产过程分解出供给、销售、运输、金融、科技等产前产后部门,形成社会化服务业。

4、兼顾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保持农业的持续高效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今天需要,又照顾后代人长远需要。

5、随农村经济纳入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重组过程,加速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同步地进入规模化经营,通过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粮田单产,因地制宜,发展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参与国际交换。

6、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农业成为可赢利产业,金融市场趋于活跃,居民储蓄倾向得到鼓励,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建设,进一步发展,运用现代的产业经营方式,大规模开发中低产田,山区,海洋、湖泊、草原资源。同时发展农产品深度加工业,向深度广度进军。

(七)劳动力大量转移是农村经济结构转换的一个决定性步骤。农外就业问题是长期积压在农村的一个大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拖延过久,贫困、落后、秩序混乱等社会病象必将同步滋生。过去在人民公社时期就存在严重的隐蔽性失业。改革后实行家庭经营,农村劳动力出现四分之一剩余量,而到本世纪世纪末,剩余量会增大到2亿左右。那时农外就业要求将更加强烈更加紧迫化。转移就业解决好,丰富的劳动力就变成优势资源,反之,变成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巨大的制约因素。

(八)事物的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遇到某些限制条件,乡镇企业自不例外。“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发展模式,缺乏城市依托,布局分散,同构化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消极影响已经陆续出现。在这些地方需要放慢发展速度,进行整顿,提高内涵性效益。而在另有些地方,由于投资环境欠佳,现时还不具备兴办企业条件。总体上,乡镇企业业吸收就业能力,已有所减弱。可是农业所得不足糊口,工农业收益差距、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日趋扩大。此时东南部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就业机会,农民就相继离乡外出就业,几年之内演变为所谓“民工潮”。“民工潮”按其性质讲,本是一个自发的劳动力市场。因其来势凶猛,呈现无序状态,被人们视之为旧社会的流民群,这是一种不应有的误解。

(九)可以预计,下一个世纪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格局里最活跃的地区,在这个地区中,国际资本进入量和经济总量增长最大的国家将是中国。如果这个估计不错的话,为把握这个历史机遇,就应当研究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优势是劳动力,而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由农民就业不足引起的市场需求不足。农村几亿人口的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停在1978年的1:2.81水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张。而国内市场不只我国自产商品的主要销地,并且是我国赖以吸引国际资本和技术的主要依靠。

(十)我国就业结构改变的缓慢,是和城市比重过低和结构功能欠佳有直接联系的。截至今日城市人口只占国民总人口的26%。大量的制造业聚集在大中城市和农村这两头,而第三产业缺乏相应的载体。中小城市发展滞后。而能带动全局,沟通国际,以中价性贸易金融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大都市,远未发育成熟。为适应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发育要求,应该大大提高城市比重,大、中、小城市相互配套,要有几个大城市成为国际中转中心,其余城市有的以制造业为主,有的以第三产业为主,城市数量增加功能齐全,以利形成一部分外向性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使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梯度转移,推动后进地区发展。

(十一)农业生产是社会行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一定要有组织创新与之相配合。近来人们倡导适度规模经营,正是这种发展趋势的反映。

(十二)农业生产曾经过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走出这具阶段之后,如按生产要素和资源利用方式划分,大体上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称之为传统农业时期,生产要素投入以土地和人力为主。自给性生产所估比重还很大。土地不但是生活的依赖,而且被视作社会福利保障。全社会处在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发展的起始阶段。劳动就业门路狭窄,农业机会成本和劳动边际效益很低。这时,相适应的农业组织形式;通常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在这种条件下,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硬把半自给小农经营并在一起建立集体农业,是困难的,不经济的。

再进一步,是半自给性农业结构分化时期。国内工业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从而拉动农村分工和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农民产生进入市场,销售农产品,购进工业投入品的要求。生产环节还是家庭经营为主,但为了节省交易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分离出社会化服务环节,此时的农业合作组织和其它商业组织是围绕提供产前产后服务要求而兴起的。

当工业化城市化比得进一步扩大,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劳动工资、土地和产品价格随之上涨。农村结构发展根本性变化,这是农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农业投入品转向以资本为主,由土地劳动密集型经营转为土地和劳力节约型经营。用以替代劳动力和土地的机械设备、化肥良种、各种科技产品、基础设施,不但能提高土地生产率而且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土地作为资线投入的载体,此时出现集中趋势。

(十三)农业的规模经营,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我国,由于地域广阔,这三个阶段,并存于国内的不同地区。又由于农业的发展是伴随国家工业化进程进行,而工业的原始积累要靠农业提供,因此,在第二、第三阶段,又是由以农补工向以工补农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完成转换的时间大大拖后了。考虑到多种经济发展阶段在时空上的并存特性,我们在规模经营的决策上,切不可全国一刀切,一定要从各地实际需要出发,保持多元选择的弹性。

(十四)规模化经济的推进,是会引起产权结构的变化的。当代出的农业产权组织形式,不外两种类型;私人农场型和合作农场型。不论那一种,在其形成过程,都要求生产要素能顺畅流动。

这里提出个疑问:既然要求流动,为什么又强调稳定产权,界定产权?岂非故意制造矛盾?道理很简单,稳定产权,不是冻结流动,而是为了创造更有法律秩序的流动,简言之,就是建立以平等交换为原则的要素市场,取代夫规则的强制的、不平等的流动。

(十五)我国古代社会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但始终没有形成对财产的法律保障体系。农村有社区内约定俗成的契约,用以规范居民行为,但一出社区,由于缺乏一项符合国情的民法体系,因此有关财产争议、谈判、公证、裁定,都带有极大的任意性。产权互相侵犯,无法制约,而官犯民财更习以为常。这是因为历代中央政府大多实行集权体制,它利于统一治理国土,同时却保留下对的社会强犬干预传统。新中国建立,百废待举,还来不及制定民法,就开始社会主义改造。

(十六)为推进规模经营,改革以来在粮田方面,进行了分区试验,选择形式,比之过去多样化了,这是一个进步。两田制、投标承包制、股份合作制,农业工厂化(作为一个工业车间,和乡镇企业统一分配),合作农场、专业大户农场等等。各有长短,尚待总结。

(十七)家庭式小农经营有局限性,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比起拔苗助长而成长的集体化,效益要好。建立在高水平生产力基础上的规模经营,不论是大农、公司、还是合作经济,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东西,只要它们的规模效益大于负面效果带来的损失,就算是较好的选择。有缺陷可以设法改进,还会带来制度创新。人类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不会停在某点上,不求长进。

标签:;  ;  ;  ;  ;  ;  ;  ;  

深化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们永远不会为饮食问题向世界提出问题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