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中国农业的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菜篮子论文,中国农业论文,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机遇只恩宠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饮食文化的理念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思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民间智慧精确地道出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滋养着人,而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同的水土,也就是在自然界的多样性中才滋生出多样性的人类种群。人类素质和文化精神的多样性也都是源于自然,源于那方水土。中国北方的水土,滋养着北方人,孕育了齐鲁文化,南方的水土滋养着南方人,孕育出巴楚文化……中华民族的智慧才华,文明教化都是中华大地这方水土所赐予的恩泽。
中华大地上自然、水土的多样性使其物种极富多样性。中国动植物种类之多在世界上是极少有的,这方水土上生长的树木瓜果,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数也数不清。五、六千年前,神农氏尝百草,有巢氏盖房子,开启了中国农耕史,也掀开了中国农业文明的第一页。从此,中国农夫不断地驯化和提升动植物品类,创造了地球村中最灿烂的农业文明。翻开世界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耕作业是怎样地遥遥领先长达千年。这数千年的农业战果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物质基础。坐在餐桌前的现代人,应当怀有深深的双重感恩心情,一则感念这方水土和苍天,二则感怀先人数千年的辛勤耕耘和积累的农事经验。懂得感恩,而不是忘恩负义,是中华文明教化的重要特点。只有这样,现代人才会爱护这方水土,才能懂得承传中国优秀的农业文明传统,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农业的现代性”。
本世纪初,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登场,但是直至最近几年,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中国的农业。是凶?是吉?我们正处在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广大农村正站在科技社会的门槛前,对科技农业的负面效应一时还看不清楚。而一味盲目乐观。但是人们会渐渐地认识到:科技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强制性地干预和改变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除了观念世界和生活方式已被改变之外,今天还可清楚地看到,人的躯体今天也和他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一样,岌岌可危,不容乐观。像江河湖海被污染一样,化肥、农药、转基因食品,人造肉、抗菌素穿越我们的肠胃扩散到各人体器官。今天非自然食品正冲击和取代自然食品,“科技食品”在利润的刺激下,仓促上阵。谁能保证,几代人之后,人也许因其食品的改变而重复着肉鸡的命运?原现代人懂得人类源于自然,也归于自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死后也是“托体同山阿”。中国农业的巨大前途在“绿色”上——自然食品的开拓上,因为人不愿也不该因食品的改变而像家鸡变为肉鸡那样,遭受着变种的命运,东方人西方人皆如此共识。
远望西方菜篮子
科技发展滞后的中国人,也会慢慢地体验到,科学技术时代人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强制性地改变自然界,改变人自己的观念世界,最后也改变人的自身,包括人躯体的自身。化学药品,抗菌素被吞入肚子中,化肥、农药和改基因食品穿越我们的肠道进入身体的各脏器,被污染的空气和水进入我们的躯体。人类似乎已无处藏身。鸡由于饲料的改变和饲养方式的改变,已由自然鸡变成今天到处都在出售的肉鸡,这是当今科技农业的“战果”?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人类也会因食品的改变——从自然绿色农产品改变为吃科技、人工食品,再加上科技时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也会重复肉鸡的命运?看看当今西方菜篮子,我们就会感到,这不是杞人忧天。
在贫穷挨饿的六、七十年代,有幸出国的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超级市场上食品的丰富常常是惊叹不已,羡慕不止。八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出国学习或工作,他们必须自己动手做饭,因此对西方菜篮子有所了解和体验。那时,久未吃鸡的中国人,自然首先吃鸡,同时联想起故乡农家鸡的味道。初到西方,是那肉鸡,白白净净,大小一致,确实吸引人。但是,吃过二、三只这种西方肉鸡后就感到这种鸡中看不中吃,其味不香。无法与农家鸡相比,营养价值也不高。由于便宜,可以常常买鸡,但却无法圆吃鸡之梦。蔬菜的情况也如此,如大青茭,每袋红、黄、绿各一个,大小一致,个大色艳,很是诱人。个大体粗的芥菜,嫩绿透亮,很美。盒装的鸡蛋干净便宜。一般的植物油便宜到接近矿泉水的价格。这些都是化肥摧生的高效率农产品。在德国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德国人历来爱吃土豆,土豆是主食之一。一户农民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种出地道的土豆,种出祖祖辈辈吃过的那种好土豆。他骄傲地把土豆运到城里出售。人们走来,拿起土豆,看看,闻闻,摇摇头,半天下来,竟然一个也没能卖出去。失望的农民感叹地对过路人说:“你们这些可怜人,你们已经不认识土豆了,不懂得吃土豆了,可惜呀,可惜……”。这个流传甚广的笑话,真切地道出了德国这一高度工业化国家的农业状况,也反映出欧洲科技时代老百姓的菜篮子的情况。人们已开始忘却自己是吃什么长大的。就像今天的城市儿童看不到蝴蝶,听不到鸟鸣,那样,也许若干年后,上辈人所吃过的青青绿菜,只能在植动园里一见,农家的柴鸡也只养在动物园里,以防绝种。
中国农业尚存的优势和机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农业人口大幅度下降,农业成为西方国家国民经济总收入中的次要部分。在农业劳动力数量极度减少的同时,农业生产率却大幅度的上升。以德国为例,1950年,一个农业劳动力能供养10个德国人,1994年,则能养活91人。农业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靠什么?靠的是“科技农业”,而不是传统农业。农业户的数量越来越少,而其经营的规模越来越大,靠机械耕作,靠化肥、农药获致高产。与此同时所带来的,必然是所生产的农产品单一化。德国农业产品主要是谷物,甜菜,牛和猪。某些地区种葡萄,水果和蔬菜。其他的农产品靠进口,以1994年为例,进口农产品660亿马克(约三千多亿人民币),使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谷物和牛肉,牛奶已经过剩,供过于求。因此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水果等其他食品。那么,在这些进口的农产品中有多少是绿色的?由于找不到统计资料,这里不敢妄加猜测。但是,粗略地巡视一般的超级市场及菜市场,我们可以看到,蔬菜基本上是大棚作物很大一部分来自荷兰。像荷兰这样的弹丸之国,如何能成为欧洲的菜园、花圃,靠的是高效农业,并非是天然农业。
关于高效农业,西方国家是先行者,这方面已发展得十分完善。我们正在向他们学习,正追随着这条路,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填饱十三亿中国人的肚子是最重要的。西方国家已进入福利社会,老百姓基本上是丰衣足食,吃得起肉、蛋、水果,穿得起真丝毛料。今天,西方老百姓哀叹的是,他们缺少绿色食品——“BIO”食品。像德国这样的西方国家,他们自身的农业目前还不能提供足够的天然绿色食品,因此也只好无可奈何地吃那中看不中吃,而且有害健康的高效农业品。
正是这一情况为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绿色农业提供了机会。中华大地上瓜果蔬菜量,花鸟虫鱼种类之多,不说是举世无双,也可说是位居最前面的几个。从高寒的青藏高原到南方的热带雨林,从西部粗旷严酷的沙漠到东南沿海秀丽的青山绿水,地上水土的多样性使中国生物种群极为丰富。中国是个极丰富的天然食品库,多样性是我国农产品的一大特色。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最好的农夫,南方农业的精耕细作,是少有的。发扬传统农业的优点,是中国农业的特殊机遇。21世纪吃什么?吃绿色食品,中国农民大有可为。不要以为只有海尔电器那样的工业品能够走出国门。请注意:仅仅德国一个国家,每年进口的农产品就达三千多亿人民币。假如中国能够发展绿色农业,真正优质的、多样性的中国绿色食品将会被装进西方人的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