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峰[1]2002年在《姜曲海瘦肉型新品种亲本猪肉品质及其相关性状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姜曲海瘦肉型新品种培育的叁个亲本杜枫姜猪、杜杜枫姜猪、杜洛克猪的屠宰性能、胴体品质、肌肉品质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 1) 随着引进猪种杜洛克猪血统成分的提高,杜杜枫姜猪的主要产肉性能指标向父本杜洛克猪偏倚,和杜枫姜猪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瘦肉率增加9.36%、后腿比例增加13.56%、眼肌面积增加了14.88%,平均膘厚下降了12.64%。 2) 叁组猪肌肉食用品质中,除半腱肌失水率外,其余指标都是杜杜枫姜猪差于杜枫姜猪,但经检验,除肉色外,大部分指标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另外,杜杜枫姜猪的腰大肌熟肉率、肉色、剪切力、失水率都好于杜洛克猪,其中肉色差异达极显着(P<0.01);大部分肉质性状与瘦肉率、后腿比例、眼肌面积等产肉力性状呈极显着的不利相关(P<0.01);肉质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背最长肌肉色与失水率可以较好的反映肉质性状。 3) 杜杜枫姜猪与杜枫姜猪相比,肌肉常规化学成分的含量,除粗脂肪外,粗蛋白、水分、粗灰分、背最长肌Ca、P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只有P含量达到显着水平(P<0.05),其余都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 4) 杜洛克猪半腱肌肌纤维直径极显着大于杜杜枫姜猪与杜枫姜猪(P<0.01),后两者间差异不显着(P>0.05);杜洛克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极显着大于杜枫姜猪(P<0.01),显着大于杜杜枫姜猪(P<0.05);肌纤维直径与肉质指标呈负相关,和主要产肉力性能指标呈正相关。 5) 肌纤维的线粒体数量、糖原颗粒含量为杜杜枫姜猪大于杜枫姜猪,而杜枫姜猪在肌原纤维间的脂肪滴分布上多于杜杜枫姜猪。肌原纤维直径、肌节长度、I带、A带长度在两组猪间无显着差异(P>0.05);部位间比较除杜杜枫姜猪背最长肌I带显着大于半腱肌外(P<0.05),其余部位间比较都未出现显着差异(P>0.05)。肌原纤维直径、肌节长度、I带、A带长度与肉质相关不显着(P>0.05)。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杜杜枫姜猪与杜枫姜猪背最长肌肌普酸含量差异不显着,但这两者都极显着大 于杜洛克猪(P<0.01)。7)叁组猪背最长肌所有的17种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鲜味氨 基酸的含量上都不存在显着差异(P>0 .05):杜杜枫姜猪在甘氨酸、组氨酸、精 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肤氨酸、酪氨酸、异亮氨基酸含量以及鲜味占氨基酸 总量比例上超过了杜枫姜猪和杜洛克猪。
李庆岗[2]2004年在《姜曲海瘦肉型品系仔猪的生长发育、肉质及肌肉组织学动态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姜曲海瘦肉型品系零世代仔猪为试验动物,对其早期(初生至75日龄)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分别对体重、体尺、内脏器官、四肢骨、椎骨的生长进行分析;取背最长肌待测肌肉的营养成分、常规肉质、肌内脂肪酸、肌苷酸含量;分别作背最长肌的石蜡切片和超微切片,观察肌纤维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和肌原纤维,肌节、A带、I带及H带长度以及肌纤维超微结构的特征、肌纤维间线粒体、肌质,糖原颗粒、脂肪滴的多少。研究结果表明: 1.姜曲海瘦肉型品系零世代猪体重从初生到75日龄阶段的生长十分剧烈,其早期的生长发育规律可用Logistic模型进行拟合,其拟合精度为0.9984,据此模型可建立姜曲海品系猪的早期生长标准,为其进一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各体尺在75日龄内总的生长速度快慢顺序依次是:腿围>胸围>体高>体长>管围,在75日龄内腿围和胸围仍处于快速生长,体高、体长居中,管围在75日龄内相对生长较慢。 2.各内脏器官早期的生长呈现明显的规律性,都随着日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其中肝脏和脾脏生长最为迅速,其早期的生长强度顺序为:肝脏>脾脏>肾脏>肺脏>心脏,在初生至75日龄内肝脏和脾脏生长速度快于整体的生长,肾脏居中,心脏和肺脏生长速度较慢。 3.四肢骨和椎骨在早期生长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中前肢骨生长强度顺序是:肩胛骨>桡骨>肱骨>掌骨;后肢骨为:髋骨>趾骨>股骨>胫骨;椎骨为:腰椎>颈椎>胸椎>荐椎>尾椎。初生至75日龄内肩胛骨、髋骨和腰椎生长强度最大,在以后的生长过程中仍有较大的生长潜力,有利于形成发达的前、后躯。 4.背最长肌的粗蛋白含量变化不大,都在20%-21%之间;肌内脂肪含量有明显的增长趋势,钙、磷含量也基本没有变化,粗灰分有较小的增长趋势,水分含量随日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常规肉质中PH24值有下降趋势,失水率没有明显变化,肉色(OD值)和剪切力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背最长肌肌内主要游离脂肪酸组成为棕桐酸和油酸,而亚麻酸和花生酸含量很少。而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肌昔酸含量呈现出低一高一低的趋势,说明45日龄断奶对其含量的影响较大,而且证实了姜曲海瘦肉型品系猪保留了其亲本姜曲海猪的肌昔酸含量高,风味好的特点。背最长肌的肌纤维在早期生长迅速,生长高峰期出现在45至60日龄,所以要注意此阶段的日粮营养供给,以发挥其最大的生长潜力。肌原纤维直径从出生至巧日龄期间生长迅速,巧日龄时肌原纤维直径比初生时几乎增加了1.5倍,此后各日龄段增长缓慢,到75日龄已接近成熟;肌节长度到45日龄时已达到1649nm,逐渐发育成熟,因此在断奶(45日龄)前加强饲喂哺乳母猪和仔猪补料,以给予仔猪优质足量的营养,对仔猪肌肉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A带长度从出生到60日龄呈逐渐增加趋势,60日龄时达到1346nm基本分化成熟:而I带和H带长度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说明I带和H带长度在胚胎期已基本成熟而稳定:随着日龄的增长,肌原纤维中的线粒体、精原颗粒和脂肪滴含量呈现初生、巧日龄较高,30、45日龄含量较低(糖原颗粒含量从45日龄开始下降),而60、75日龄又升高的变化趋势。
王清义[3]2004年在《淮南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为研究河南地方优良猪种——淮南猪的种质特性,为淮南猪的保种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从1998-2004年在河南省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和光山县良种猪繁育场对淮南猪的种质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繁殖、生长发育、肥育性能、肉质、生理生化常值、染色体组型、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适应性、行为特性和杂交利用等专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数量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出了淮南猪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制定了综合选择指数,并在淮南猪选育中应用,受到良好效果。 一、淮南猪的主要种质特性 1.繁殖性能 淮南猪性成熟早,小母猪出现明显发情征兆的平均日龄为116.5±9.16天,体重为22.59±2.35kg,发情周期为20天,发情持续时间76.68h,妊娠期114.5天,情期受胎率达90%以上,母猪有效乳头数为16.164±1.42个。小公猪于82.45±5.06日龄开始出现性反应爬跨,体重为14.79±0.95kg。淮南猪繁殖力较强,平均窝产仔数13.48±2.42头,产活仔数12.344-2.08头,初生重0.994±0.16kg,初生窝重12.15±2.01kg,断奶头数10.98±1.60头。母猪泌乳性能好,母性强,哺育率89%。根据综合繁殖性能表现,淮南猪在我国地方猪种中属于繁殖性能较高的品种。 2.生长发育淮南猪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等指标在3月龄以前公母猪无明显差异,4月龄以后母猪的体重和体尺逐渐大于公猪。后备猪6月龄公猪体重41.28±3.23kg,母猪体重45.08±3.86kg;公猪体长88.37±4.2cm,母猪体长90.69±4.36cm;公猪体高51.73±3.94cm,母猪体高53.04±4.42cm。增重高峰公猪在151~180日龄,母猪在211~240日龄。胴体组织的早熟顺位为骨—皮—肉—脂,体躯各段的早熟顺位是蹄—头—腰—腿臀—颈胸。其体型大小在我国地方猪种中居中等。 3.育肥性能与胴体品质育肥期日增重375.182±40.26g,屠宰率为70.738%,瘦肉率为49.075%,眼肌面积23.328±3.752cm~2,含脂率为33.50%,与多数地方猪种含脂率相当。育肥猪适宜屠宰体重90kg左右,适宜屠宰期8月龄,饲料转化率3.84:1。淮南猪肉质优良,肉色3.5为正常鲜红色,大理石纹3.5,肌肉脂肪分布为理想分布,PH值6.3~6.5属正常范围,无PSE肉。 4.生理生化常值10项正常生理指标均在国内外报道的正常的范围以内,性别间无显着差异(P>0.05)。11项血液生化指标中,有5项在后备猪(2月龄)育肥猪(6月龄)和成年种猪存在组间差异(P<0.05或P<0.01=。所有生化指标在公母两性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 5.适应性 淮南猪适应性好,表现为对当地气候有较好的适应性,耐粗饲能力强。通过对比试验,淮南猪在粗纤维含量达9%~12%高粗纤维日粮条件下能保持正常生长。通过对气候因子分析,极度高温和低温对母猪繁殖性能有不良影响,正常年度冬季气温对淮南猪重要繁殖性状影响不大。湿度、降水量对淮南猪繁殖性状影响不大。应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对淮南猪的616份血清进行了猪瘟和口蹄疫抗体水平的检测,猪瘟免役合格率为82.60%,口蹄疫免役合格率为77.89%,跟踪检测20组猪瘟、口蹄疫母源抗体,结果显示,断奶前仔猪的猪瘟、口蹄疫抗体水平与对应母猪保持一致,断奶后20~30日,其抗体水平逐步衰减至免疫保护临界线上。 6.染色体组型淮南猪二倍体细胞染色体为2n=38。Ag-NORs和C带存在多态性。 7.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淮南猪繁殖性状中除总乳头数达中等遗传力外,其它性状均属于低遗传力。所有估测值均在国内外猪种估测范围之间,但高于国外猪种与我国地方猪种接近。总产仔数等8个繁殖性状的重复力都属于低重复力,繁殖性能间窝性状的相关都较强,窝性状与个体性状(如初生头重,断奶头重)存在负的遗传相关,乳头性状与繁殖性状存在一定相关。6月龄体长、体高、胸围、管围的遗传力为中等遗传力,2月龄和6月龄遗传力较低。2月龄和6月龄重与各性状间均有较高的正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月同体性状多数达到中等遗传力以上,肥育期日增重与胭体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几乎都是负值;月同体长与胭体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强正相关。 8.杂交优势以淮南猪为母本无论是二元杂交还是叁元杂交都有较好的杂种优势。与杜洛克,长白和大白进行二元杂交,杜淮组是二元杂交的最佳组合。该组合体重达90kg时,日增重442.449,屠宰率72.15%,瘦肉率59.13%,饲料转化率3.58:1。利用淮南母猪与长白,杜洛克进行叁元杂交,体重达90kg时平均日增重557.5鲍,瘦肉率59.97%,屠宰率72.14%,饲料转化率3 .40:1。二、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特性利用研究 1.制定了淮南猪断奶窝重综合选择指数制定了以断奶窝重(y)为直接选择性状,断奶头数(x4)和断奶个体重(xs)作为辅助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公式为: I=o.1408y一o.9649x4一l.5579x5 2.提出了评定母猪繁殖力的方法指数公式为:y二y一6.1003(x一9.4286)I=4.6053xl+o.4832y (1)(2)l为繁殖力指数,x为断奶头数,xl为产活仔数,y为校正断奶窝重,y为断奶窝重 3.制定了6月龄体重综合选择指数公式为: I=O.OZOly一0.O108xz+o.0173x2I为选择指数,y为6月龄体重,xl为体长,xZ为胸围 4.建立了淮南猪瘦肉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公式为: y== 1 .9162+0.0717x一+0.3993x2+0.0937x3y瘦肉量估计值,xl月同体长,xZ为后腿重,x3为眼肌面积关
杨述林[4]2004年在《1.十八个中国地方猪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2.猪特定群体定位QTL的效率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猪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家畜多样性信息系统中记载的中国家猪品种有128个。近几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外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的商用猪种大量引入中国市场,使各类养殖户对地方品种的偏爱下降,导致各地方品种的现有数量及纯度令人担忧,许多品种已处于濒危边缘。地方猪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早已提上日程,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推荐的微卫星标记对中国猪品种遗传多样性评估将为中国猪品种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由此启动了“全国地方猪遗传距离测定”项目。本研究对十八个中国地方猪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作为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的结论有: (1)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所推荐的这套微卫星标记在本研究的18个地方猪品种中都具有丰富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最少的有8个(SW951),最多的有31个(CGA和S0005),平均为19.34;多态性信息含量最低的是0.584(S0218),最高的是0.896(CGA),平均值为0.773;所有地方猪品种在22个座位上共享57个等位基因;没有发现品种特异的等位基因。 (2) 以Cavalli-Sforza和Edwards的余弦距离D_C和Nei氏D_A遗传距离绘制的NJ聚类图完全一致;以Nei氏D_A距离构建的NJ和UPGMA聚类树不完全一致;用UPGMA得到的聚类树与品种实际的地理分布更接近,聚类结果与《中国猪品种》中的分类约有差异; (3) 在UPGMA聚类树中,形成了内部稳定的两大支和外围分支,外围分支包括华北型品种民猪、马身猪和华南型品种香猪、滇南小耳猪;内部两支分别以华中型品种及西南型品种为主,以华中型品种为主的分支包括华中型品种沙子岭猪、大围子猪、宁乡猪、桃源猪、西南型品种盆周山地猪和华北型品种河套大耳猪;以西南型品种为主的分支首先是西南型品种柯乐猪、富源大河猪、荣昌猪、成华猪、内江猪和高原型品种藏猪聚到一起,再与关岭猪和汉江黑猪相聚。 (4) 将本研究的18个地方猪品种与“中国地方猪种遗传距离测定”项目中的所有品种一起聚类时,民猪与其它华北型品种相聚类,香猪和滇南小耳猪与其它华南型品种相聚类,与《中国猪品种》的分类不相符的是华北型品种汉江黑猪与西南型品种相聚类,华北型品种河套大耳猪与华中型品种相聚类。 (5) 微卫星每代突变率取4.5×10~(-4)和8.0×10~(-5)时,使用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得到中国猪地方品种间分化时间分别位于413.8-2036.8年之间和2327.8-11457.2年之间;中国地方品种与叁个商用品种间平均分化时间分别为2400.4年和13803.95年。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本研究的18个地方品种中,马身猪需要重点保护,其它品种内仍存在较大的遗 传变异,且品种的群体数量大,可以在设立保种场的前提下,根据各品种的特点 将保种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实现品种保护的经费自给。(7)从21个品种中各自随机抽出20头个体作聚类分析,各品种都形成有主分支, 主分支中的个体总计有387头:以个体对品种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似然比为标准 时,对各地方品种的全部个体作品种判别,其准确率分别达到98.45%和99.91%, 选用遗传距离类中的DPs,Ds,D,,岛及Dc时,判别的准确率分别达到97.16%, %.73%,%.82%,99.31%和98.88%。说明这套标记适合于地方猪品种个体判别 分析。(8)对品种鉴定的基准群体大小和座位数作综合比较分析得到,基准群体大小与座 位数的乘积达500(50头个体X10座位、加头x25个座位)以上时,判别的准确 率可达94%以上。
王彦芳[5]2001年在《甘肃黑猪合成系的蛋白质多态性和酶活性及其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甘肃黑猪合成系37头猪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后白蛋白(Po)、脂酶(Est,E.C.3.1.1.1.1-8)、淀粉酶1(Am1)、淀粉酶2(Am2)、铜兰蛋白(Cp)7个蛋白质基因座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多态性与其生产性能的关系作了分析,对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K)的活性与肉品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还对肉品质进行了灰色关联与模糊综合评判的综合评定。 根据检测结果来看,7个基因座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现象。其中,除Tf有3个等位基因,5种基因型外,其余各基因座均受2个等位基因控制,形成3种基因型。经卡方检验,除Tf、Pa和Am1处于Hardy-weingerg平衡状态外,其余各基因座均处于不平衡状态。由树状聚类图可知,甘黑合成系猪与甘黑Ⅰ系和原群的遗传距离较近,与Ⅱ系的遗传距离较远。 应用线性模型对甘肃黑猪的蛋白质多态型对其部分生产性能做了效应估计与显着性检验。Am1AA型对初生重的效应值最高,达到0.277kg(P<0.05),即Am1AA型个体的初生重显着高于其它基因型个体的初生重。PaAA型个体的早期日增重显着高于其它基因型的早期日增重,效应值达到0.06235kg(P<0.05)。TfBB型的猪眼肌面积显着小于其它型的猪,其效应值为-14.716cm~2(P<0.05)。TfAB型的皮厚最大,其效应值为0.208mm(P<0.05)。后两种血浆蛋白位点可作为遗传标记应用于辅助选择,即在留种时,此两类基因型的个体应少选留。 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的活性,结果表明,它的活性随着猪的体重上升而上升,且与肉质指标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可通过血浆中CK的活性来预测猪的肉品质优劣并将其作为育种生产测定指标之一。关于肉质的综合评定方法,模糊综合评定值比灰色关联度更能作为一个相对客观的指标来反映肉品质的优劣程度。预测肉质的最优数学模型为: Y=0.933-0.0399X_1-0.0123X_2+0.0243X_3-0.00136X_4-0.024X_5 式中:Y=FSD值,X_1=pH,X_2=肉色,X_3=大理石纹,X_4=失水率,X_5=贮存损失可以将此模型推广到甘肃黑猪上加以利用,该值愈大,肉质愈好。
参考文献:
[1]. 姜曲海瘦肉型新品种亲本猪肉品质及其相关性状的比较研究[D]. 王学峰. 扬州大学. 2002
[2]. 姜曲海瘦肉型品系仔猪的生长发育、肉质及肌肉组织学动态变化的研究[D]. 李庆岗. 扬州大学. 2004
[3]. 淮南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D]. 王清义.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4]. 1.十八个中国地方猪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2.猪特定群体定位QTL的效率研究[D]. 杨述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5]. 甘肃黑猪合成系的蛋白质多态性和酶活性及其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D]. 王彦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