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无形时不直观论文_田新兰

〔摘 要〕 “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道出了数形结合的辩证关系,数形结合是贯穿于数学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条主线。一方面,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给人以直觉的启示。另一方面,将图形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以获得精确的结论。这种“数”与“形”的信息转换,相互渗透,不仅可以使一些题目的解决简捷明快,同时还可以大大开拓我们的解题思路,为研究和探求数学问题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 数形结合 高中数学 高考

1 案例背景

在今年11月7日的周测中有道很常规的应用函数图像解决方程根的问题,可考出来我那两班的答题情况很不乐观,理科实验班仅有13人答对,对此,我很疑惑,不仅琢磨起来。我们都知道,考察函数图像和性质的题型中常用数学结合思想方法,“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道出了数形结合的辩证关系,数形结合是贯穿于数学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条主线。一方面,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给人以直觉的启示。另一方面,将图形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以获得精确的结论。这种“数”与“形”的信息转换,相互渗透,不仅可以使一些题目的解决简捷明快,同时还可以大大开拓我们的解题思路,为研究和探求数学问题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数形结合不应仅仅作为一种解题方法,而应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

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数形结合思想再熟悉不过。如何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如何让原本复杂的内容变得浅显直观,这是数形结合思想优势的体现。功利化的来说,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选择题、填空题中更显其优越,而学生们对这一思想的运用能力极弱,甚至害怕运用,主要体现为“遇数不会用形”。

2 案例情境再现

周测第11题: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R,且f(x)2-x-1,x≤0f(x-1),x>0若方程f(x)=x+a有两个不同实根,则a的取值范围为(   )。

A.(-∞,1) B.(-∞,1]

C.(0,1) D.(-∞,+∞)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分段函数图像,函数的周期性,应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教师预备课解析:①由分段函数图像特征可先画出f(x)=2-x-1在x≤时的图像;②由f(x)= f(x-1)可知当x>0时函数y= f(x)为周期T=1的函数,图形特点:即当x∈(-1,0]时图像即为y= f(x)在x∈(-1,0]时函数的图像向右平移一个单位,以后以周期T=1重复x∈(0,1]的图像形状,如上图。③代数式解释为:x∈(0,1],x-1∈(-1,0],f(x)=2-(x-1)-1,当然,能用性质和图像特征说清楚问题的一般老师们不会采用代数式;④最后,方程有两根等价于两函数y=f(x)图像与直线率y=x+a有两个交点,易得参数a的范围。

想好解法后,上课时我带着学生为什么做不出如此一道常规题的疑惑,先探了下学生:

师:同学们看到f(x±1)= f(x),f(1-x)=f(x)这样的表达式有何想法?

生:第一个说明函数的周期性,周期为T=1,f(1-x)= f(x)表示函数y=f(x)关于x=■对称(当然,有部分学生也说是关于x=1对称)。

师:那对于f(1-x)=-f(x)如何解释?

生1:(有些迟疑)T=2?

生2:对称轴为x=1?

唉,以我对学生的了解,我知道是因为曾经给学生们提过这样的结论,若f中自变量x符号相同,表示周期,即f(x+a)=-f(x)得出T=2a;若f中自变量x符号不同,表示对称性,即f(a-x)=f(x)得出图像关于x=■对称。而我对轴对称提的较多,中心对称很少举例,所以对f(1-x)=-f(x)这个函数值符号不同的表达式,学生们就开始混乱,凭印象中的记忆猜周期加倍,或者对称轴加倍都出来了,丝毫不考虑函数的图像特征。所以,学生对这些所谓的函数性质纯粹当公式记了,而不理解其中含义,自然不会应用了。事已至此,我不想再做过多解释,就索性让学生们自己好好体会一下“形”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用图形给我解释下f(x-1)= f(x)得出T=1和f(1-x)= f(x)表示函数y=f(x)关于x=对称。对于这个简单问题,学生尝试用图形解释,周期性很好解释,轴对称性有学生图示2如下:师:表达式f(-x)

师:相信同学们不是背出来的,应脑中先有图形意识。给同学们扯这么远,不是强化结论,而是强调同学们的“图形意识”,数缺形时少直觉!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试着订正周测11题。果真,当学生有意识的用“形”来解决问题时,问题似乎也没那么难了,我找学生说思路,描绘图像特征,正与我事先备好的讲法一致:一点是分段函数的“形”,还有,就是周期函数的“形”。学生也体会到了用“形”并非难事。

在高三复习阶段,对于那些我们老师认为很常规,学生本应该做对而没有做到的题,或是常讲常做仍旧有问题的题,我觉得需深挖其原因,必定是某个知识点本身学生不理解,或是思想方法学生根本没有掌握,我们老师只有在时时反思中才会不断发现问题根源,及时改进,或下一届让学生在最开始时就能遇到最简洁最美的数学,就像数形结合,让学生最开始时能感觉到:用“形”并非难事。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

论文作者:田新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数无形时不直观论文_田新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