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中关系与西部安全_中国边界论文

印中关系与西部安全_中国边界论文

印中关系与我国西部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我国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后,“东突”恐怖势力活跃的新疆地区以及印度庇护和支持的达赖流亡集团扰乱下的西藏地区一直是干扰和影响我国西部安全的两个重点地区。2002年8月以来美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先后正式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列入认定的“恐怖主义组织”名单,使中国在维护新疆地区安全问题上获得了有利的国际支持。相形之下,西藏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在我国西部安全中的地位变得更加突出了。因此,研究印中关系的发展对我国西部安全,尤其是西藏地区安全的影响,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印中关系之间潜存的历史恩怨

印度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然而,1959年,印支持和收容西藏叛乱分子并在中印边境制造流血事件。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向中国发动全面武装进攻,中国被迫进行自卫反击。此后,两国关系陷入了长期冷淡。

直到1976年,两国才恢复互派大使,两国关系开始走上了正常的轨道。1988年12月,印总理拉·甘地访华,使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双方同意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共同维护实控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同时努力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1996年11月底,江泽民主席对印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印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印。两国领导人共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并就双方保持高层往来、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加强在国际领域的相互支持等达成广泛的共识。1998年5月,印进行核试验,并以“中国威胁”为借口对中国进行无端攻击,使中印关系严重受挫。中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此后,印政府反华言行有所收敛,并通过各种渠道与中方接触,寻求修复两国关系。1999年,中印两国外交部官员在北京举行会晤,双方确认中印关系发展的前提是互不视对方为威胁,基础是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双方愿共同努力推动双边关系继续恢复和改善。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印关系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000年5月29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与来华访问的印度总统纳拉亚南会谈时,提出了中印两国未来关系发展的四点意见:第一,增加人员往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建议除继续保持两国高层互访和接触之外,两国政党、议会和工商界、新闻界、学术界以及民间机构之间也都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交往,以便增进中印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第二,扩大经贸合作,为两国关系的发展铺垫更加厚实的基础。两国发展经贸合作的潜力很大,我们可以相互学习,互通有无,互利合作,共同发展,进一步拓宽市场信息渠道,鼓励双方企业家相互投资,共同努力把双边经贸合作推向一个新水平;第三,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努力,以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和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第四,登高望远,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这既不是永久搁置分歧,也不是等到分歧完全解决之后再来发展两国关系,而是双方站在共同利益的高度,超越某些分歧,推动两国关系朝前发展。(注:中新社网站,2000.05.30)

然而,中印之间边界问题至今仍然悬而未决,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000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0,000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000平方公里。目前,整个东段和中段争议地区为印度所控制。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1914年,英国殖民者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认。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侵占,而且进一步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于1953年扩展到“麦线”。1954年,印按其侵占和无理主张单方面在地图上将中印“未定界”改画为“已定界”。1959年,印根据其改画过的地图线正式对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提出领土要求。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亲往新德里与尼赫鲁总理举行会谈,由于印坚持无理立场,双方未达成协议。随后举行的两国官员会晤也无结果。1962年10月,印在边境向中国发动全面武装进攻,企图用武力擢取更多中国领土,中国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此后,两国边境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基本保持平静。1987年2月,印在非法侵占“麦线”以南的中国领土上建立所谓“阿鲁纳恰尔邦”。中方多次严正声明,绝不承认非法的“麦线”和所谓的“阿邦”,并要求印撤回所有越线设点的军事人员。1988年12月,印总理拉·甘地访华,双方表示在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边界问题办法的同时,应积极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解决边界问题的气氛和条件。双方同意建立关于边界问题的副外长级联合工作小组。迄今,两国副外长级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已举行了12轮会谈。双方一致认为边界问题不应成为两国发展其他双边领域关系的障碍,而应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1993年,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并成立了专家小组,讨论制定协定的实施办法,已取得一些积极进展。1995年11月,双方撤除了两军在边境东段旺东地区过于接近的哨所,使边境局势更趋稳定。1996年11月底江泽民主席访印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这是中印在建立相互信任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协定的签署和实施有助于进一步维护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为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良好的气氛。

冷战后印度发展中的大国主义倾向

近年迅速崛起的印度经济为印度人民党上台后全力推行大国战略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1998年3月19日,瓦杰帕伊宣誓就职总理。印度人民党上台组阁后,立即对外宣布新政府的外交战略。同日,印度外交秘书迪克西特发表谈话,表示新政府要放弃印度自80年代以来国大党政府推进的温和外交政策,不会再向邻国做出单方面的让步。提出要重新审视“国家面临的军事和政治威胁”,印度将保留“使用一切选择的权利,以确保印度的安全、领土完整和统一。”为此“要重新评估我们的核武器政策,保留制造核武器的权利”,最终达到“在国际事务中印度要得到与其面积和能力相符合的地位”。(注:BJP's 10-point Freedom Charter.National Agenda for Governance,www.indiaelection.com)于是印度在1998年5月连续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核试验。

富有攻势的国家安全的理论必然产生富有攻势的外交战略。近代来,印度国家安全战略一直在以北方陆地还是以南方海洋为国防重点的两难中选择。而印度多年来的重陆军轻海军的国防投资政策已造成印度海上防务虚弱。鉴于此,近几年印度采取以“中国威胁”为幌子,采取瞒天过海的方式,渐次实现军事安全战略从北方陆地向南方印度洋的倾斜,其触角已延伸到靠近南中国海的马六甲海峡附近。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国防战略研究所的讲话中表示:印度的国防现代化应与中国保持同步,国防水平不能低于中国;鉴于可能发生的有限的核战争,能够保证和平的手段就是印度可靠的威慑,不管它是核武器还是常规武器威胁;2000年10月18日,费尔南德斯在部队司令年度会上提出要持续注意和分析印度周边日益恶化的安全环境。他强调中亚独联体国家、次沙哈拉地区的国家,尤其是环印度洋国家及与印度洋相邻的东盟地区的地缘战略的重要性。加速实现军事现代化,获取高精尖武器是政府的优先考虑。他透露印度政府已批准独立研制航母的计划。(注:The Hindu,2000.10.19)同年11月26日,费尔南德斯在全国军校联合会成立52周年纪念会上说:印度将在下个世纪成为世界领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竞争对手。2001年3月5日印度内政部长阿德瓦尼在安达曼群岛首府布莱尔港视察时称:“20世纪属于西方,中国在21世纪想成为世界的领导,但本世纪未来的岁月属于我们印度。”

由于印度是陆地大国,北部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及孟加拉等国接壤,边界问题和国内民族问题突出,因而陆军不可避免地要在印度国防安全中扮演主要角色。但近年来印度政府日益注意到印度洋对印度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重大意义并将国防建设的重点向印度洋持续偏移。据印度国防部年度报告:1996年到2000年的国防支出中,陆军军费支出年均递增15%;空军约9%;海军约18%。(注:据Indian Defence yearbook 2001(Natraj Publishers,India)提供的数据计算整理。)《简氏防务周刊》披露:印度2001~2002年度军费比上年度增长13%,陆军虽占整个预算的60.4%,但和上年度相比,陆军在三军中增额最少。印度空军于2001年4月下旬公布新的战略方案,呼吁增加15个战斗机中队,将空中巡逻范围向印度半岛以南推进。时任印国防部长的辛格在两年一次的司令官会议上保证“全力支持”空军,“满足它的所有作战要求”。在4月20日结束的两年一次的海军指挥官会议上,印度海军决定增强对陆地纵深打击能力,使作战水平达到新高度。2002年1月19日印度海军参谋长马德维德拉·辛格海军上将在印度南部港口城市科钦表示,印度军队拥有可信的反击能力,其造成的破坏程度超出对方的想像。印度海军拥有的火力已超出“足够”的范围,能执行任何类型的作战任务。针对印度积极发展核力量的行为,美国《世界网每日新闻》2002年2月6日转载美国战略预测公司《印度扩展核能力》文章指出:“印度真正想成为一个核大国”,“它突出反映了新德里决心发展能够威慑南亚任何挑战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并使印度取得该地区霸权地位。这是印度防备决策的主要目标。”2月28日,印度财政部长在对国会的演讲中表示,印度增加了2002年至2003年3月的国防预算,军方预算总额为133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14%。关于国防预算的使用,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说,他优先考虑的问题是军队装备的更新换代,国防部将抓紧购买先进的喷气式教练机和俄罗斯的“戈尔什科夫元帅”号航空母舰。另据美国2001年6月《国防新闻周刊》报道:印度将计划在未来的十五年内,从财政预算中拿出950亿美元的专用资金用于对其军事力量进行更新和现代化。该刊引用一位不愿意透漏姓名的印度国防部官员说,这笔军费拨款的大部分将用于发展印度的空军,这样,在印度的军事史上将第一次出现陆军军费低于空军的特例,这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印度的军事战略和未来军力的发展方向将出现重大变化。另据这位印度军方的权威人士透露,这笔950亿美元的军事预算大体的分配计划是这样的:其中空军所获得份额为300亿美元。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制和购买新型战斗机、机载预警和控制系统和导弹等。印度陆军所获得的份额是250亿美元,其主要用于研发和购买主战坦克、弹药、自行火炮以及侦察系统等。海军所得的份额是200亿美元,这笔资金将计划用来购买两艘航母、导弹、侦察机和潜艇等。除了上述的预算以外,印度军方还将得到一笔数额大约为150亿美元的资金专门用来进行核武器的研究和开发。此外还有50亿美元的专用资金用来研发印度核武库的指挥和控制系统。据说,这个控制系统的主要硬件将建立在沿近地轨道运行的通讯卫星的基础之上,其关键设备将从法国和以色列购买。另据该刊物引用的一份名为《印度空军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透漏,届时空军完成上述扩军计划后,印度空军拥有的多用途战斗机群的数量将由目前的20个飞行中队增加到39个。(注:千龙网,2001.06.18)

与此相应,印度外交迅速向西太平洋地区伸展。1998年8月24日,印度海军与新加坡海军讨论使双方联系制度化及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问题。10月24日,印度海军防问菲律宾。2000年4月,印度国防部长访问越南,印度与越南签署了多项防御合作协定。2000年2月28日,印度与新加坡海军在安达曼海域进行为期11天的反潜艇作战演习。2001年1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越南、印尼进行访问。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印度“面向东方”外交迈出了重要一步。2002年1月2日,台湾《联合报》“援引可靠消息来源”报道,台湾派出了校级军官担任驻印度武官,而印度空军高级将领也曾经到台湾访问,与台湾空军司令陈肇敏会晤。报道还补充说,台湾与印度的军事联系是在李登辉时代开始建立的。

多年来,印度一直抱怨缅甸与中国关系密切,指责中国以缅甸为进入印度洋的基地。1998年印度核试验前后,曾指责中国在缅甸设有监听印度的基地,2000年起印度改变以往在印缅关系上所持的消极态度,采取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外交攻势。印度外长贾斯万持·辛格公开表明:“发展与缅甸的关系关乎印度的国家利益。”(注:张文木.印度的大国战略与南亚地缘政治格局.战略与管理,2002(4))

印度是影响西藏地区安全的关键因素

西藏的地位以及印度对西藏地位的看法一直是中印关系中不稳定的因素。印度政府有关西藏地区的中国政策成为影响西藏地区安全的关键因素。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雄心勃勃,梦想以大印度“联邦”的形式全盘继承英帝国留下的“遗产”,实现对包括西藏地区在内的一系列地区的控制。在尼赫鲁看来,中国是尼赫鲁实现其大印度“联邦”梦想不可回避的邻近大国。尼赫鲁对华外交存在着他既想与中国联合又不想放弃控制西藏地区的企图这一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因此,印度于1949年12月30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又开始在中印边境线上默不作声地蚕食中国领土,以图造成既成事实来迫使中国政府承认。1950年中国进军西藏,年底印度三次向中国政府提出备忘录和照会,反对中国出兵西藏,要求中国政府用和谈来解决“西藏自主”问题;1954年印度与中国在联合公报中第一次公开提出按五项原则发展两国关系;但就在同一年,印度政府修改地图,并照尼赫鲁“应沿边界全线建立一系列的边境哨所,特别是在可能有争议的地方,必须建立边境哨所”的指示实行“前进政策”(注: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81)。1959年,尼赫鲁在人民院发表讲话,公然支持发生在中国西藏的武装叛乱,煽动、鼓吹“西藏独立”,接纳和庇护了流亡的达赖集团,并借机继续蚕食中国领土。印度蚕食中国领土的行为到1962年达到高峰,中国政府被迫实行反击。

尼赫鲁外交政策的内在矛盾及其失败教训不仅未引起印度后来政府的足够重视;相反,尼赫鲁的“大印度联邦”的思想却为印度历届政府所继承,并在其实践中以不同方式使之进一步转化为地区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和实践。(注:张文木.印度的地缘战略与中国西藏问题.士柏咨询网,2002.01.14)印度的所谓“国家安全”概念分南北两面。在北面印度要求要有对巴基斯坦—西藏—孟加拉一线实际控制能力,南面印度则要求对印度洋的实际控制能力。要实现此目标,就不能回避北方中国纯粹是由地缘因素产生的所谓“威胁”,而要解除这一所谓“威胁”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促成西藏与中国(事实)分离。西藏独立可使中印之间出现一个缓冲地带,可使印度在避免腹背夹击的条件下,在南亚大陆,继而在印度洋地区采取更为大胆的行动。明白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所说的“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的潜在威胁,来自中国的潜在威胁要大于巴基斯坦”。

印度政府在公开场合虽然也曾承认西藏是中国整体的一部分,但是在一些行动上却又严重违背其承诺。例如,印度政府长期容留主张分裂西藏的达赖流亡集团,并暗中支持其分裂中国的活动。现在,流亡在印度的西藏人超过12万,达赖集团的流亡政府设在印度的达兰萨拉。流亡西藏人在印度所进行的分裂活动,直接威胁到西藏的稳定,影响到我国西南方向的安全。印度政府在西藏问题上采取了两面性的做法,它一方面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领土上从事分裂中国的政治活动,但另一方面它又暗中支持达赖集团分裂中国的行径,企图使这个问题成为向中国施加压力和影响的筹码。达赖喇嘛在印度享受的待遇同样说明了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政府说印度只是给达赖喇嘛政治避难权,因为如果他回到西藏生命会受到威胁。但是印度官方却默认达赖喇嘛驻新德里的办事处多年来一直积极地宣传西藏是一个独立国家的观点。另外,印度政府在80年代还组建了一支待遇较高的特殊服务部队,一支8000多藏族人组成的突击队。这支队伍住在特殊的营地里,每天早上醒来都要高喊“达赖喇嘛万岁,我们要解放西藏”。这支突击队直属印度官方的研究、分析组织和内阁秘书处管辖。(注:苏布拉马尼亚姆·斯瓦密.从西藏问题看中印关系(印度).前线,2000(17))如果印度认为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么为什么需要维持这么一个特殊的队伍?

印度一直反对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却希望西藏问题国际化。使西藏问题迅速国际化而不是与中国发生正面和全面冲突,在主权概念上用迂回(比如达赖所谓“高度自治”)的方式而不是向中国主权概念直接挑战,这很可能是未来达赖集团、印度及国际反华势力达到实际分离中国西藏目的的基本策略(注:[印度]如何对付中国.论坛报,1998.07.27.)。中印边界问题本身就与所谓的“西藏问题”扯在一起,因此,从我国西南方向看,未来使西藏问题进一步向“国际化”方向升级的政治导火线之一,可能就是由印方挑起的中印边界冲突。

与此同时还应该看到,冷战后西方反华敌对势力正采用迂回策略向西藏逼近,并企图通过发展与印度的关系来牵制中国,而这恰巧又与印度分离西藏、提升其大国地位的图谋相合拍,这两股势力将把西藏这一中国国防安全的“底线”进一步推向“前线”。且不说西藏的存在使中国有了非常广阔的地缘战略纵深,仅就其极为丰富的水资源来说,在中国东部地区水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西藏地区安全就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鉴于西藏在中国未来崛起中所具有的特殊战略地位,“东急西重”将可能是未来中国安全环境面临的新形势。

标签:;  ;  ;  ;  

印中关系与西部安全_中国边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