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献资源的调查与分析(1980—1996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文献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B958 G25
有关道教的研究,由于历史诸多复杂的因素,使得此一学科的研究并不热烈。这些因素:有历史传统的、也有现代社会的。传统中国社会是以儒家为主体,人们也就关心儒家思想的研究。相比之下,中华民族的民族宗教——道教,在民间社会具有普遍存在的事实,并发挥其深刻的影响力,却未能获得较深入的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道教研究不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是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机构的设置,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研究的不断展开,对于道教文献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
笔者在搜集整理道教文献资源过程中,深感资料的缺乏和零散。为了引起学术界对道教文献资源的重视和研究,本人对道教文献资源作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主要依据《全国报刊索引》,黄海德、李刚编著的《简明道教辞典》中的主要论文目录索引部分以及馆藏的一些道教文献资源。这次调查搜集了1980年至1996年间有关道教的文献目录,共计1371条,其中书籍60种,论文1311篇。我们将这些文献按其内容分为十个大类,从出版年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将这些数据作对比、分析和研究。
一
由于我国道教研究起步较晚,是尚待大力开垦的学术园地。因此近十多年来的道教研究,主要是围绕着道教的兴衰、教义、经典、教派、方术、神学、人物及其在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等基本问题的探讨而展开的。这一特点比较突出地体现在所统计的16年间的道教文献中,见表一。表中十大类反映了从1980年至1996年间道教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规模。
表一
年限
1980-1996占总数的百分比
道教史
33024%
道教神学
86
6.3%
道教伦理学 39
2.8%
道教哲学 283 20.9%
道教科学 172 12.5%
道教文学艺术
19314%
区域道教研究49
3.6%
当代道教研究58
4.2%
道教与其它教的研究
44
3.2%
道教与中国文化106
7.7%
综 论 11
0.8%
合 计
1371
100%
从表中显现,在总数为1371种论著中,道教史的研究占24%,道教哲学的研究占20.9%,远远领先于其它类别。按照历史的顺序揭示我国道教在不同时期的实际面貌,是道教研究的首要工作,学者对道教的研究,也大多数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的。因此,道教史的研究在整个道教的研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与所统计数据相符合。道教哲学包括道教的教义思想和经典,反映了道教的宇宙观、本体论、认识论、人体观、天文观、物类变化等项内容,是研究道教的思想支柱。可见,道教史、道教哲学的研究是道教研究的重要部分。统计结果表明,研究道教史、道教哲学的论文、专著较多,研究力量雄厚。
其次,道教伦理学、神学和当代道教、区域道教的研究,以及道教与其它教的关系的研究著作、论文较少。这提示我们今后的道教研究中应注意到这一薄弱现象,应加强研究。
二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将80年代、90年代中期研究道教的论著进行了统计,以分析这两个阶段的主要研究情况。见表二。
表二
年限
1980-19961991-1996
类 别
总论 41 73
道教史 道教人物 7 104
道教教派 59 47
道教 总 论
7 13
哲学 道教教义思想
48 50
道教经典116 49
道教道教方术 73 73
科学道教礼仪 4 23
文 物 33 19
道教文
名 山 59 11
学艺术
宫 观 50 21
道教文 学 48 24
与中国
艺 术 22
5
文化医 学
4
3
道教神学36 50
道教伦理学5 34
区域道教研究
7 42
当代道教研究 11 47
道教与其它教的研究
35
9
从80年代初期起,我们进入道教研究的转型期。从1980年至1996年间,道教的研究论著数量比起建国以来的前30年超过了近20倍。这是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深化的必然发展,这是推进学术研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宗教”的发展。
首先,对道教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道教史的研究,始终是道教研究的首要工作,仅1991年至1996年间,研究道教史的论著就超过1980年至1990年10年间论著的2倍。进入90年代, 从统计数据看,学者们更注意对道教史中道教人物的研究。
道教的文学艺术是道教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道教中优美的神话,各类神灵的颂词和道士、仙真的诗歌、丹歌,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道教宫观建筑、绘画、书法、神像、法器,不少就是古代的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但从统计数据显示,进入90年代,研究道教文学艺术方面论著的数量明显减少,尤其是在名山、宫观等方面。其次,道教研究是多元的,以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和研究模式向前发展。学者们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道教的具体内容相结合,研究它的特殊性质和规律。国外的新观念、新方法论对道教研究也产生了影响,如运用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探索道教的深层内涵,丰富了我们对道教的认识。
三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是研究道教的论著增多。道教研究的范畴已经大大扩展,它具有多学科的、跨学科的性质,并正在向纵深发展。那种认为道教研究已经难找题目,或者认为除了新方法论和新模式,其他方面都已“山穷水尽”的看法,经90年代前期的研究实践证明是缺乏根据的。
其次,道教的研究发展不平衡。全面系统的研究道教,涉及的学科较多,如本人在统计过程中,选择了与道教相关的十类学科进行分析,这十大类作为研究道教的相关学科,对道教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从统计结果分析,这些学科发展不平衡,如研究道教史的较多,研究现代的较少;研究道教伦理学、神学的较少,研究道教哲学、道教科学的较多。
第三,从统计数据分析,进入90年代,在研究道教教派、道教经典方面,有明显减弱的趋势。我认为,道教的基础研究仍应处于重要地位。一些传统的研究课题,如教义思想、经典、名物考证、辨伪、辑佚,以及道教整理、文献目录等,仍有它们的重要性。这是道教的基础研究,它们不是“山穷水尽”,而是要在新的起点上进行。就是说:在现代科学文化新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各学科发展的新成就,对过去的研究遗产加以审视和辨析,存其正、辨其非、解其疑、补其缺,把基础研究做得扎扎实实。对道教学研究遗产的全面清理,仍是长期的艰巨任务。
第四,重视国外的道教研究成果。道教虽然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但国际上对道教的研究非常重视,特别是日本。大批的研究成果呈现于世,其中不乏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在统计中发现,真正把国外的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的翻译文章并不多。要借鉴国外的新观念、新方法论,扬长避短。自我封闭,曾经使我们的观念僵化、研究模式定型化。在世界文化日益丰富和相互交流逐渐扩大的现代进程中,凡是对道教研究有用的一切新观念、新方法论,我们都应该“拿来”。
第五,在1980年至1996年道教研究资料索引中,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就是国内目前道教研究正在蔚然成风,多学科共同讨论的研究课题,正在不断的研究中,但却未发现将民间道教信仰提出来作观察与研究。并由此探讨道教研究有关的理论,其中到底有些适用于现在的信仰现象,进一步理解民间道教信仰的文化特质。
收稿日期:1998—01—03